专题五___南陈北李与五四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2
第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寻求真理1.出身与求学出身农民家庭,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创立新民学会,立志探求中国的出路。
2.伟大转折(1)“毛泽东”与“南陈北李”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接触与会晤,在毛泽东的一生中至为关键。
(2)1920年,参与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完全摆脱了改良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3)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党的创建者之一。
[概念辨析]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点二开辟道路1.领导工农运动(1)从1921年到1923年,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
(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了北伐时期的湘鄂赣农民运动。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2)创建根据地: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在经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与朱德、陈毅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指挥红军开展游击战,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亲自起草《井冈山土地法》。
(4)工农武装割据①1929年,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1930年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突出的地位。
②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挽救中国革命(1)原因:党内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概况⎩⎪⎨⎪⎧ ①1934年开始长征。
②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猜时政新词
“南陈北李”,分别指的是来自安徽怀宁的陈独秀和来自河北乐(lao)亭的李大钊。
他们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两人的渊源可以从1914年说起,当时陈独秀与李大钊在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对话。
1914年11月,陈独秀鉴于对现实的悲愤,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批评国人没有爱国的“自觉心”,文章发表后引起众人不满。
对此观点,李大钊作了支持回应,他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指出陈的文章是通过激烈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爱国心”,试图“申独秀君言外之旨”。
至此,两人相识相知。
《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2月,天寒地冻、漫天阴霾,一辆骡车缓缓驶出北京城,车上的两人一副商人装扮,他们在冰冷的骡车里满怀激情地讨论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头筹备党组织。
这两人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
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同年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从北大红楼走出的两位革命先锋,以先觉者的睿智和胆识,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崇高使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
团的光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斗争的前沿。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随即建立了青年团。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19年6月16日,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统一了对全国学生运动的领导。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全国各地开始建立青年团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加大对青年团的指导。
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国有17个城市恢复或新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团的《纲领》和《章程》。
1922年团一大通过的纲领指出,青年团成立的目的,一是改良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现状,为青年妇女青年学生利益而奋斗;二是养成青年的革命精神。
192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10月创办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5月10日至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1928年7月在12日至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
适应土地改革和创建革命根据地任务的要求。
1933年1月,共青团团中央局随中共临时中央局从上海迁至江西中央苏区,与少共苏区中央局会合后合署办公,对外称少共中央局(亦称共青团中央局)。
1935年北平共青团组织配合北平党组织通过北平学联成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2月,北平学生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肯定。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帝制已去。
华夏大地却仍苍茫不见前路。
国内,经过“二次革命”、袁氏复辟等,政府内派系众多,地区间军阀林立。
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四起,中国的主权又一次被置于列强刀俎之间。
乌云弥漫,惊雷也在孕育。
1919年9月,迟到了4个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面世。
这本姗姗来迟的杂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克思主义专号。
杂志中有八篇文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
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更是当时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陌生学说的最全面深入的介绍。
新的思潮,振聋发聩地启发了正在苦苦探寻国家、民族救亡图存之道的中国人。
最先进的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被其吸引,投身其中。
不到两年时间,中国共产党诞生。
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以此为发端,马克思主义会在此后数十年间,如此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中国。
这是中国历经曲折后追寻到的真理之路。
这是历史的选择。
《新青年》进京1917年初春,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校内的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新青年》。
它主张白话文,主张科学和民主,反对尊孔,反对封建专制……深得年轻学子之心。
刚从江西老家考到北大的理工预科一年级学生张国焘,头一次看到《新青年》就如获至宝。
后来他回忆说:“一眼就觉得它的命名合乎我的口味,看了它的内容,觉得的确适合当时一般青年的需要,登时喜出望外,热烈拥护,并常与反对者展开讨论。
”其实,《新青年》1915年就在上海创刊了。
只是头两年,名头儿不太大。
直到1917年,创办者陈独秀把杂志移师北京后,它才在北京这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引起轰动,并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
说起《新青年》进京,功劳最大的还不是陈独秀,而是慧眼识珠、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的北大新校长——蔡元培。
1916年12月,在北洋政府的再三央告下,蔡元培从法国回国,收拾北大这个烂摊子。
说北大是个烂摊子,一点儿也不夸张。
当时的北大校风、学风都很差。
张国焘记得,同宿舍的几个高年级同学“办小报、做诗文、捧女戏子,往往深夜喝醉了酒回来瞎闹一阵”。
58党史纵横“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表述被诸多党史著作和研究成果采用,已然约定俗成为关于党的创建史和陈独秀、李大钊对党的创立所作的特殊贡献的一句经典评述。
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表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先有“北李南陈”,再有“南陈北李”在历史上,最早的表述是“北李南陈”。
目前所见文献史料,最早使用“北李南陈”的是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受教于李大钊的赵世炎。
他于1920年8月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在一张李大钊与陈独秀合影照片后面的硬板上,写了一篇杂感,其中提到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当时还有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此诗于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时期在社会上广泛传颂。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目前尚不清楚,都没有史料佐证,但从语气看,最大的可能是出自当时追随陈独秀、李大钊,并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手。
上述两处使用的都是“北李南陈”。
直到1933年4月23日,在社会知名人士和家属为李大钊举行的葬礼上,送葬队伍中有一副由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送的挽联:“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
”这才有了“南陈”“北李”的表述顺序。
把“南陈北李”组合起来使用,目前所见文献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祝 彦1943年3月,出席中共一大的一位代表在《古今》半月刊上发表《扶桑笈影溯当年》,文章中说,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主张组织共产党,经几次会商之后,便决定组织起来,南方由仲甫(陈独秀)负责,北方由李守常(李大钊)负责,即所谓“南陈北李”。
1947年4月26日和5月3日蔡尚思在《文汇报》上发表《李大钊的思想评介》,文中说李大钊是中共初期的理论家与实行家,他与陈独秀齐名,被世人称为“南陈北李”。
1987年12月,梁漱溟在其书中回忆李大钊时说: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为首的是陈独秀、李大钊两先生,一时有“南陈北李”之称。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始末作者:董宝瑞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7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
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
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董宝瑞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是李大钊最早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经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1912年12月,即将走出天津北洋法政学校的李大钊,受到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总务干事陈翼龙的思想感染与影响,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党,并于1913年春天成为天津支部执事,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接触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3年冬天,李大钊到日本留学后,有了接触各国社会党资料的机会,也了解到社会党的活动性质,并参加了日本的社会主义同盟组织的某些活动,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一下突破种种局限,对“马尔克派之主义”(马克思主义)发生浓郁的兴趣。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对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形形色色的“革命”的探索一再碰壁之后,李大钊才从俄国革命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悟出社会主义革命之真谛,在中国率先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高高地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开创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作者:宋凤英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03期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
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
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
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在途中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两位都没有出席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其中缘由如何,成为一段历史谜团,耐人寻味。
陈独秀当时在广东的工作比较繁忙,走不开关于陈独秀不参加“一大”,与他当时公务繁忙有一定关系。
陈独秀当时的确公务繁忙。
1920年11月,陈独秀接到了时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约他到广州就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聘请书。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和李大钊商议,“认为广东是革命的策源地,应当去开展工作”。
陈独秀接受了陈炯明的聘请,同年12月16日把上海小组的工作交给李汉俊代理(1921年2月后由李达代理),由上海启程赴粤。
《新青年》编辑部也一同迁粤。
到广州后,鉴于当时广州的党组织已经成了“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的状况,陈独秀改组了广州小组,并于1921年3月组建了广州共产党支部,积极开展组织和宣传工作,使广州党小组成为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地方党组织之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到达上海,指导中国建党工作。
他们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情况之后,认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于是他们提出了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
接着,上海小组负责人李达分别致函各地小组,要求它们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毋庸置疑应当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1920年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在北京通往天津坎坷不平的土路上,一辆旧式带篷骡车缓缓行进。
车里坐着两位乘客,一位约30岁,戴一副金丝边眼镜,一身皮袍,手提包里装着账本,俨然一个年前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另一位约40岁,长袍外套着一件棉背心,一顶毡帽低低地压在头上,看上去像个土财主。
但这两位并不是普通乘客,他们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两个领军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
这两位思想文化名流此次出行,如此的装扮是为了掩护陈独秀安全离京。
时人曾这样形容这两位风云人物: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思想界的明星”事情起于陈独秀被捕。
1919年6月9日,在五四运动高潮阶段,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包括取消两次对日签约在内的五项要求。
宣言表示:“倘政府不顾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宣言印成传单广为散发,群众“读后大声叫好,拍手欢呼”。
北洋政府却大为恐慌,视之为“扔炸弹”,严命警察署迅速捉拿印发传单之人。
6月11日晚,陈独秀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甫到新世界,就引起暗探的注意与跟踪。
当晚,陈独秀被警察拘捕,住处也被连夜查抄。
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在教育界、知识界引起极大震动。
13日,北京《晨报》最先披露了这一消息。
随后,全国各大报纸相继报道评论。
各地函电交驰,社会团体、学者名流、教师学生等纷纷行动。
他们强烈谴责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一致要求政府当局立即释放陈独秀。
《国民日报》指出,当此“人心浮动之时,政府苟有悔祸之诚心,不应对国内最负盛名之新派学者,加以摧残,而惹起不幸之纠葛也”。
《申报》指出,北洋政府“利用黑暗势力,以摧毁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邵维正百年党史陈独秀李大钊党史故事32学术思想之自由”,已经酿起学潮,如今又逮捕陈独秀,“乃又扬煽其波,激之使动,树欲静而风不止,是诚何心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言:“陈君之被逮,决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北京政府原以为逮捕了陈独秀,便可以遏制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便可以压抑风起云涌的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第一编、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选择题1、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2、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3、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是《民国日报》,时间为1917年11月10日。
二、名词解释五四运动三、简答题及述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3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一、名词解释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二、选择题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2公开组织工人运动的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成立于上海。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黄埔军校与1924年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二、名词解释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北京政变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2、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第四章、北伐战争一、选择题1、北伐战争中同吴军作的;两次关键性战役是:汀泗桥战役与贺胜战役二、名词解释京汉铁路大罢工西山会议派汉口一三惨案九江事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试述北伐战争是历史根源、战前国内形势、北伐的对象以及经过,并分析北伐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第五章、武汉国民政府一、选择题1、一二四沪三广州,五大武昌靠口。
惟独六大莫斯科,七大延安与北京。
二、名词解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论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历史意义。
专题五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一.中国近代化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1.中国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①学习西方技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地方:曾国藩、朝统治。
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民主和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1919--1949)二.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历史意义: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3.五四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
4.如何弘扬“五四”精神?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爱而奋斗。
三. 建党、建军1.建党:1921年7月,“一大”的召开。
2.建军: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八一建军节)3.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四.长征—.时间;1934年10-1936年10月.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的标志: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路线:湘江之战,损失惨重;渡过乌江,贵州遵义会议;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重要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革命、挽救党,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