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周易》文化导论(简)
- 格式:ppt
- 大小:15.52 MB
- 文档页数:141
中国文化导论串讲前言: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
包括明,清两代。
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伦理本位。
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是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第三、天人合一。
天,在此指自然。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第五、尚中贵和。
中者,中庸;和者,和谐。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人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西方,这一阶段是文化变革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
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
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
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理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五千年文化宝库”。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源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周易》被奉为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君主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手册,据此进行政治决策和行为规范。
同时,《周易》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学问考试的必读书目,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周易》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系统传播给后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此外,《周易》还在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书法中,经常可以看到八卦图案的出现,它成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此外,《周易》的思想也被运用到医学、农业、军事等实践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生活方式。
然而,《周易》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近代以来,《周易》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国际社会。
国际上很多大学开设了《周易》的相关课程,学者们不仅开始研究其文化和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领导力、管理学等实际运用领域,为当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方面面。
同时,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在西方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周易》的独特思想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宇宙、人类和社会的途径,对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概论绪论一、《周易》是儒家经典,在汉代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二、《周易》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关系1、取名:陈确、蒋中正2、人的身体:阴阳、易医文化3、地名、建筑名、书名(《贞元六书》)、年号(贞观)4、卦格第一章《周易》之成书第一节周易释名1、郑玄:周易周普,无所不备。
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2、孔颖达《五经正义》周,地名。
题周易有别于余代。
3、易,蜴。
取其变化之意。
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
4、易之意义四说:①蜴,变化;②日月为易,象阴阳也;③变易,改换。
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④《周易》为周代筮书。
易为古代官名,决疑断志。
易初为官名,转为书名。
第二节卦和卦爻辞一、易经之结构1、现存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称为易传。
它们虽属同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朝代,一般认为易经是商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春秋或战国时期的作品。
2、经:卦、卦辞、爻辞。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乾卦——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咸卦——未济卦。
传: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彖:解释64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象:解释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爻辞系:对易经的通论,追述易经的筮法和八卦的起源,论述易经的哲理。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的爻辞序卦:解说64卦的排列顺序说卦:说明八卦所象的事物和所体现的原理及其变化杂卦:杂论64卦的卦义3、《周易》“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三圣:伏羲(画后天八卦图),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二、八卦和六十四卦2、六十四卦3、卦爻之细分卦有卦象、卦名、卦辞。
卦象指卦的图像,卦名即卦之名称,卦辞即系于卦象之下解说卦象的。
爻,有爻象、爻名、爻题与爻辞,爻象即爻的阴阳之象,爻题即爻之题识,爻名指阴爻、阳爻,爻辞是系与爻之下解释爻的。
以九、六标明爻的性质,九为阳爻,六为阴爻。
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以初、二、三、四、五、上标明爻的位次,标明爻位的一个字与爻性的一个字相结合,就成为每一爻的题识,即每一爻的爻题。
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部涵盖哲学、宗教、卜算等多个领域的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易经》中的观念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周易对文化的定义体现在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解释上。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阐述了宇宙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生都遵循着阴阳和五行的变化,以及卦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因此,《易经》的文化定义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其次,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包含了对道德和人伦的思考。
《易经》中的“君子”概念,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它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倡导以“天命”为依据的行为准则,提倡“中和”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的“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的论述,也为中国社会的家庭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指导。
此外,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体现在其卜筮和预测的功能上。
《易经》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和卦爻的变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
这种或复杂或简单的卜算系统,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占卜和预测的工具。
卜筮作为周易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虽然在现代社会,卜筮已经逐渐被科学所取代,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保持兴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包涵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道德和人伦的探讨,以及卜筮和预测的应用。
它不仅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周易的存在和传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人生智慧。
大学国学之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王”。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命运的经典著作,内容极为深奥,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宇宙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周易的背景、基本概念和应用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周易的意义和方法。
一、周易的背景周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起初只有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才能学习和使用。
到了汉代,周易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作为国学经典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
周易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来阐述宇宙的演化规律和人类的处世之道。
正是由于它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应当学习和研究周易。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1. 卦: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个卦,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
它们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状态和现象,如天、地、雷、风、水等。
每个卦都有卦辞,卦辞是对卦的象征意义和解释的描述。
2. 变:周易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变”,指的是六十四卦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
通过观察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3. 阴阳:另一个基本概念是“阴阳”。
在周易中,阴阳是指事物本身或其特征的两种对立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
三、学习周易的意义1. 增加智慧:周易作为一种深奥的智慧体系,学习周易可以开拓思维,提高智慧。
通过研读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领悟人生哲理: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内心和外在的统一。
学习周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指导处世行事:周易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合理的自我调适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作为大学生,学习周易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四、学习周易的方法1. 阅读经典:学习周易首先需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周易全书解读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古代中国众多学者和思想家都把它当做他们思考和探索的出发点。
《周易》与古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密切相关,其影响延伸至汉朝和近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周易》最早见于商朝,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文献之一,被认为是由武王勇夫集结的伟大思想家编写的。
《周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当时的名称是《易传》。
它在一个叫做“六经”的统治思想之下被正式认可,受到了汉朝和宋朝政府的正式认可,成为官方的政治和文献经典。
<u>第二部分:《周易》理论讨论</u>《周易》的哲学概念是“六十四卦”,一共有六十四种卦,它们不仅仅气象现象的反映,而且也代表着“政治、社会、家庭、宗教、婚姻、商业”等不同的概念。
《周易》的六十四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六道轮回”,另一部分是“八象”。
每一个卦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从这种角度来看,《周易》被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
《周易》所提出的六十四卦,让人们可以从此细致地解读世界。
研究六十四卦,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出九宫焦点,分析吉凶祸福;也可以帮助人们洞察四季更替、节气轮回;也可以帮助人们明确政治上的变化。
《周易》有助于智慧的提升,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和更高的诸如心理洞察之类的能力,更有助于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u>第三部分:《周易》的影响</u>《周易》的教条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们使用《周易》来判断一些局势,让它成为官方咨询解读的核心指南;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民间鉴定师和谋士的认可,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和航向的指引;在家庭生活中,它还被用来咨询孩子的出生、婚姻、学习和事业的方向等等。
《周易》的影响也蔓延到汉朝和近代。
汉朝时期,它深入到汉朝政府各级行政,为官方活动提供指导;近代,它催生了梁启超、孙绍基等思想家的内省理论。
邵伟华周易预测学作者:邵伟华01章基本理论和方法周易预测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通用的一种方法。
它的特点是起卦方法比较灵活随意;断卦或依据卦象,或依据地支装上六亲用生克之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加之其测之人断事准确性又较高,故而倍受大家喜爱。
但有不少人说自己学习周易多年了,至今仍不得要领,断起卦来不知从何处下手。
从反映的问题看,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卦理不明,知其法而不知其理;二是诸书所讲的方法和理论比较混乱,前后不能保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三是对《梅花易数》和《六爻课》两种方法相列互混淆不清。
为了帮助大家理清眉目,尽快学会断卦,本讲义针对以上问题对予以讲解,并着重重对六爻的理论和方法从概念和运用上进行详细论述。
02章《梅花易数》与《六爻yao课》的区别用《梅花易数》和用《六爻课》断卦方法有何区别?同一件事用两种方法分别而断,其结果是否相同?这是不少读者所询问半感迷惑的问题。
其原因一是看有关的书多了,杂了;二是现代有些书上举例,把两种方法混淆应用;三是出于《大衍卦》预测方法之因。
在此有必要予于澄清和说明,否则,它将有碍于大家对这两种预测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用梅花易数断卦和用六爻断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因为梅花易数是用体卦和用卦与变卦之间生克关系和万物类象来断的;而所摇的六爻卦则是用五行生克的方法去断的。
用梅花易数预测是看上卦和下卦,体卦与用卦,上互与下互(包括变卦之互间,上卦与变卦,下卦与变卦,上互与下互,下互与下互之间的生克关系。
同时返要看各卦之间的形态关系和生克关系。
对这些要凭看、想、象,然后把看想象串联在一起构成连锁反映,同时还要把时空、反应、第一感觉结合在一起思维之后方可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若这些环节中有一处出现误差,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学习目的:★用摇卦方法预测,则完全是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进行的。
它是看世爻、用爻、应爻、变爻、日、月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
它的准确度完全来源于预测者对五行生克制化的熟练程度。
周易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涵盖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活动和表现。
而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于文化的定义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启示。
周易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文化在周易中被视为一种精神的传承。
周易强调了人类智慧的延续和传递。
《周易》中的卦辞、爻辞等内容,是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总结,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这些智慧通过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并且在后世得以解读和应用。
这种精神的传承使得周易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文化在周易中被理解为价值的传递。
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和阐释。
周易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使得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还将文化视为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周易》中的卦象和卦辞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是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这些智慧和经验通过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为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这种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总的来说,周易对文化的定义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也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文化在周易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或习俗传统,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深刻思考和理解,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周易所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也使得周易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周易对文化的定义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周易尚氏学周易尚氏学序言自序说例总论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第二论周易大义之认识第三论古易之类别第四论周易谁作第五论重卦第六论十翼谁作第七论十翼篇名第八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第九论传易之人第十论消息卦之古第十一论先后天之方位第十二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上经卷一乾卷二坤、屯、蒙、需、讼卷三师、比、小畜、履卷四泰、否卷五同人、大有、谦、豫卷六随、蛊、临、观、噬嗑、贲卷七剥、复、无妄、大畜卷八颐、大过、坎、离下经卷九咸、恒卷十遁、大壮、晋、明夷卷十一家人、睽、蹇、解卷十二损、益卷十三夬、姤、萃、升、困、井卷十四革、鼎、震、艮卷十五渐、归妹、丰、旅卷十八巽、兑、涣、节卷十七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卷十八系辞上传卷十九系辞下传卷二十说卦、序卦、杂卦附录左传国语易象释滋溪老人传周易尚氏学序言于省吾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
古也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
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
《易?系辞》称庖牺氏(即伏义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
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
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
近年来的学者们,都说八卦与伏义氏完全无涉,这就未免「数典忘祖」,截断了易卦的来源。
(详拙著《伏羲氏与八卦的关系》)原始宗教的八索之占,到了阶级社会的西周就发展为八卦;到了战国时人所作的《易传》,又以卦爻辞为基础,进一步作哲学理论的推阐。
《易?系辞传》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矛盾交互的过程中,诚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
但是,总的说来,还脱离不了否泰、剥复和消息盈虚之说。
例如《蛊?彖传》所说的「终则有始」,《系辞传》所说的「原始反终」,仍然是循环论者的论调。
【导语】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化中⾃然哲学与⼈⽂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领域都产⽣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周易),是传统经典之⼀,相传系周⽂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四卦和三百⼋⼗四⽘,卦和⽘各有说明(卦辞、⽘辞),作为占⼘之⽤。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辞的七种⽂辞共⼗篇,统称《⼗翼》,相传为孔⼦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分化。
⾃孔⼦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
儒门之外,有两⽀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为旧势⼒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为⽼⼦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
《四库全书总⽬》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为占⼘宗,⼆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化中⾃然哲学与⼈⽂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千年来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领域都产⽣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 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推定经⽂卦⽘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 ⼤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
易传的成书问题,⾃欧阳修《易童⼦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再信是孔⼦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