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痹(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痹病_中医世家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三痹汤原文:《妇人大全良方》: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歌诀:三痹断杜牛参芪,炙草苓芍归芎地,防独细桂艽姜煎,手足拘挛正虚痹。
组成用法: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方解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入深,留而不去,势必化热化燥,未免耗气伤血。
故治痹症日久邪入血络者,须标本兼顾此法。
此方独活、防风、细辛辛温散寒,祛邪外出;归、芍、地、芎、参、芪、苓、草,乃十全大补汤之制,旨在补养气血;牛膝、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壮筋健骨。
痹症日久,气血耗伤者,用之最为合辙。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
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三痹汤医案1、肩关节周围炎案李某某,女,60岁。
2017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
患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疼痛加剧遂来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
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治以温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梅毒性关节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梅毒性关节炎一般发病于20~40岁。
有的患者在感染梅毒后,经过10年以上潜伏期后才出现关节症状。
还有的潜伏性梅毒,在外伤、分娩、感染等诱因下,引起关节梅毒发病。
先天性梅毒性关节炎发病于6~10岁为主,20岁以后发病罕见。
二病因梅毒病原是1905年Schaudinn和Hoffman发现的,他们从早期传染性损害中,观察到螺旋形病原体。
作为梅毒病原的苍白密螺旋体,与其他致病螺旋体包括引起雅司(yaws)的苍白密螺旋体细弱亚种和品他(pinta)的品他病密螺旋体等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苍白密螺旋体外膜的几项特征,可能对梅毒的发病机制甚有启示。
与多数细菌外膜富含蛋白的情况不同,苍白密螺旋体的外膜主要似由磷脂构成,而由表面显露的蛋白甚微。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所以梅毒在抗体反应活跃(针对非表面显露的内部抗原)的情况下仍能发展。
在外膜和肽聚糖细胞壁之间是6条轴丝,丝端互连,跨越菌体中心。
它们在结构和生化上都与鞭毛相似,密螺旋体即以此而能活动。
三临床表现1.梅毒性关节痛梅毒性关节痛一般出现在Ⅱ期梅毒,皮疹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
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钝痛或关节疲劳感。
可有轻微的压痛、运动后疼痛。
疼痛以夜间明显。
疼痛数天或数周后自动消退,持续数月者少见。
关节外观及X线摄片均无异常。
受累关节依次为肘、膝、肩大关节,但髋关节少见。
诊断一般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痛和癔症。
2.急性和亚急性梅毒性关节炎多发生于中年晚期梅毒患者。
单关节或多关节同时发病。
发病时,可出现持续发热或呈弛张热型,关节表现为红、肿、痛。
关节红肿痛在夜间加重。
关节渗出液呈略混浊的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但不是脓性。
转为慢性关节梅毒后,形成滑膜粘连带,发生软骨破坏,关节边缘可出现骨质增生,呈骨性关节炎样变,也许遗留关节强直。
除关节症状外,多数患者无全身梅毒症状。
3.慢性梅毒性关节炎慢性梅毒性关节炎可分为梅毒性骨性关节炎、白肿型关节梅毒和水肿型关节梅毒。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痹症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痹证的病因1.外因(1)感受风寒湿邪。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1)劳逸不当。
(2)久病体虚。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
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心阳虚(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心阳虚证是指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二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
因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
由于心阳本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三临床表现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
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1.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
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2.阳虚阴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
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3.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
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四辨证施治1.心阳虚证证候: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痹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三痹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桂心华阴细辛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三痹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桂心华阴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30克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15克黄耆川牛膝各30克
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各3克甘草(炙)桂心防己防风乌头(炮)各1.5克细辛(三分,约合0.9至1克)生姜3片红枣2枚【功能主治】治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不拘时热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主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保朝方
看完了上文关于三痹汤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三痹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三痹汤的时候,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三痹汤的药效。
生活常识分享。
三痹(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三痹是指行痹、痛痹、着痹三种痹证的合称。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即是说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躯干手足的麻痹感。
三痹各有所胜,用药用胜者为主,兼者佐之。
二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
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外邪入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
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
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入。
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黏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
风、热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入,又因湿而胶固不解。
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黏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故终成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三临床表现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
但疼痛的性质有酸痛、胀痛、隐痛、刺痛、冷痛、热痛或重着疼痛等各异。
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为主或以下肢为甚,可对称发作亦可非对称发生,或累及单个关节或多关节同病,可为游走不定或为固定不移。
或局部红肿灼热,或单纯肿胀疼痛,皮色不变。
或喜热熨,或乐冷敷。
多为慢性久病,病势缠绵,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病重者,关节届伸不利,甚者关节僵硬、变形,生活困难。
四辨证施治辨病邪偏胜风寒湿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或蠲痹汤。
方以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稀莶草、青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络脉瘀滞。
若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为风胜于上,可选加羌活、白芷、桑枝、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若以下肢关节为主者,为湿胜于下,选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藓、松节等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扇,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或以防风汤加减,方以防风、麻黄、秦艽、葛根祛风除湿;肉桂、当归温经活血;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方:乌头汤。
方中以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宣痹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缓,益血养筋,制乌头燥热之毒。
可选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等祛风除湿。
加姜黄、当归活血通络。
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或予验方温经通痹汤,方以附子、干姜、炒川椒温阳以祛寒;乌梢蛇、蜂房、土鳖虫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活血通络;稀莶草、羌活祛风除湿,共奏散寒通络,宜痹止痛之功。
3.着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方以薏苡仁、苍术健脾渗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关节肿胀者,加秦艽、萆藓、防己、木通、姜黄除湿通络。
肌肤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祛风通络,或加黄芪、红花益气通痹。
若痛甚者,可用《医学心悟》蠲痹汤治之。
五预防护理本病是因正气不足,感受外在的风寒湿热之邪而成。
因此,平时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便显得格外重要。
预防方面,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创造条件,改善阴冷潮湿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应及时治疗,如服用姜汤、午时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痹病的发生。
病后调摄护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预防工作;应保护病变肢体,提防跌扑等以免受伤;视病情适当对患处进行热熨、冷敷等,可配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治疗;鼓励和帮助患者对病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有助痹病康复。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