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200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88.73 KB
- 文档页数:3
病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析【摘要】总结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住院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措施和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Abstract] The nursing care of 1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ummariz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changes, to give patients personalized nursing measures and quality of care servi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疾病之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的循环功能障碍、心律绝对不齐、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2]。
常并发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易发生心脏骤停,引起死亡。
近20多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早期迅速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漏诊率,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血流,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远期预后。
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增加[3]。
胡善联[4]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国发病率约为45/10万~55/10万。
AMI作为一突发、凶险、病死率高的疾病,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王岳松邵旭武董学斌王学忠章萍(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马鞍山243001)〔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桡动脉〔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6-3569-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118基金项目:马鞍山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1-03-08)第一作者:王岳松(1965-),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与心脏介入研究。
微创冠脉介入(PCI )治疗是近年来心内科的发展方向,尤其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其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周围血管疾病如髂动脉或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附壁血栓形成等疾病,容易引起许多介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更要求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血管重建收益。
经桡动脉入径PCI 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尤其是术后拔除鞘管时不需中断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诸多优点,更适合于老年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的介入治疗〔1〕。
拟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 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我院行治疗的患者205例,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对照组(年龄<65岁)。
入选标准:桡动脉搏动明显,Al-len 试验阳性。
排除标准:①Alien 试验侧支循环异常;②有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③预计需要大号导管(≥8F );④雷诺病;⑤Buerger 病;⑥桡动脉为(CABG )和透析备用血管。
老年组116例,男68例,女48例,平均年龄(78.12ʃ8.34)岁,罪犯血管:左前降支(LAD )66例,左回旋支(LCX )24例,右冠状动脉(RCA )26例,急诊PCI 9例;对照组89例,男52例,女37例,平均年龄(52.16ʃ12.28)岁,罪犯血管:LAD 50例,LCX 20例,RCA 19例,急诊PCI 8例。
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探讨倪淑宇;杜德华【摘要】目的分析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总结止血时间控制的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7月1日~2017年5月1日黔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常规护理,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24 h时,取掉第二圈胶布.实验组于术后给予常规压迫,当压迫时间达4h时,取掉第一圈胶布;当压迫时间达8h时,取掉第二圈胶.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血肿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及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退出2例,对照组退出3例.实验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2.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卧床时间[(1.6±0.6)d]、穿刺点护理护理满意度[(8.4±1.2)分]与对照组[(2.3±0.8)d、(7.5±1.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3.4±1.1)d]、住院费用[(21.3±4.3)千元]与对照组[(3.5±1.2)d、(22.5±4.8)千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穿刺点压迫8h后取第二圈胶布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风险,但可降低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缩短卧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17【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压迫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卧床时间【作者】倪淑宇;杜德华【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黔江409299;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呼吸内科,重庆黔江409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我国冠脉疾病患者逐年上升,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重要方法,相较于股动脉,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创伤小,且可双重供血,不易导致局部缺血[1-3]。
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行急诊PTCA的护理配合急性心梗(AMI)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近十余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急诊PTCA已成为治疗急性心梗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对限制梗塞范围,保护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经桡动脉行PACA治疗AMI,护理配合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
现将其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收治26例急诊PTCA的急性心梗患者,其发病时间均≤6小时,有明显胸闷、胸痛症状,心电图证实为AMI,男20例,女6例,年龄40-70岁,其中前壁梗死12例,下壁或正后壁梗死14例,合并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1例,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14例,多支病变12例,靶血管分布为右冠状动脉13例,左前降支5例,左回旋支8例,对角支3例,其中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例,右冠脉完全闭塞2例,回旋支完全闭塞1例,均在入院后30分钟内行PTCA。
1.2方法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通常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右上臂外展50°,前臂垫高20°,常规消毒铺巾后按seldinger's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桡动脉鞘,选用6F造影导管先行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并迅速决定PTCA方案。
2 结果26例患者中,胸痛迅速消失20例,明显减轻6例,心电图抬高的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ST段回至等电位线15例,术后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7-14天,治愈22例,好转4例。
3 术前心理护理急性心梗起病急,病情重,由于剧烈心前区疼痛、濒死感和对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不了解,而引起紧张、恐惧、急躁、焦虑等,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讲解手术方法及术后配合,介绍成功病例,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压力,消除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1]。
4 术前准备4.1 物品准备除常规冠脉造影、PTCA用物外,还需要多种型号导管、球囊、支架、导丝,备好临时起搏器、除颤器、吸引器,除颤器处于充电状态,配好肝素(1000u/ml),硝酸甘油(100ug/ml),以及必备的急救药品,如吗啡、杜冷丁、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用注射器抽好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