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用甲基绿来鉴定DNA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A.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重组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C.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B解析:细胞提取物中含转化因子,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说明转化因子是DNA,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重组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只能说明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C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A错误;T2噬菌体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合成mRNA和蛋白质,其病毒颗粒中缺少合成mRNA 和蛋白质的原料,B错误;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大肠杆菌)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二者的增殖过程也不同,D错误。
3.(2024·湖南衡阳检测)下图甲是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二苯胺鉴定dna • 相关推荐 二苯胺鉴定dna 二苯胺鉴定dna 实验原理1.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 DNA分子中2-脱氧核糖残基在酸性溶液中加热降解,产生2-脱氧核糖并形成ω-羟基-γ-酮基戊酸,后者与二苯胺试剂反应产生蓝色化合物,其反应如下图。蓝色化合物在595nm处有最大吸收,且DNA在40g ~400g范围内时,吸光度与DNA浓度成正比。在反应液中加入少量乙醛,可以提高反应灵敏度。 - 甲基绿能把DNA染成绿色,为什么在DNA粗提取与鉴定试验中则用二苯胺鉴定?带着这个问题我上网查资料,经过我反复的思考,哈哈.....终于想明白了。我们在观察DNA、RNA的分布实验中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由于甲基绿和吡罗红与DNA、RNA的亲和力不一样,呈绿色的是DNA,呈红色的是RNA,我们很容易用显微镜观察到DNA、RNA主要分布在那里?里面强调的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所以隐含的意思是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染色剂,要是单独用甲基绿染色就会把RNA染成绿色。 DNA粗提取与鉴定这个实验,DNA鉴定则换成用二苯胺,在这个DNA粗提取过程中,用改变氯化钠浓度办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用冷酒精处理进一步将DNA与RNA、蛋白质分开。一系列的操作就是要获得纯度较高的DNA,最后获得的纯度较高的DNA不能排除有RNA,所以此时用甲基绿鉴定DNA、RNA都被染成绿色,所以不能说绿色一定是DNA拍卖公司而改用二苯胺就不一样了,DNA和二苯胺反应的产物成蓝色,RNA则没有这种颜色反应。所以用二苯胺鉴定呈蓝色的一定是DNA,并且蓝色深浅与DNA含量高低有关。 1、二苯胺与甲基绿能否混用 这是用于鉴定DNA的存在的两种试剂,二苯胺加热法中,呈现蓝色反应。用甲基绿溶液直接滴在有DNA丝状物的载玻片或玻棒上,呈蓝绿色反应。只用一种即可,不混合用。前者要加热,后者不加热。 2、两者都可以和DNA反应,应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甲基绿甲基绿是碱性染料。它是绿色粉末状,能溶于水(溶解度8%)和酒精(溶解度3%)。甲基绿是最有价值的细胞和染色剂,细胞学上常用来染染色质,跟酸性品红一起可作植物木质部的染色 3、DNA的鉴定→DNA的鉴定可用二苯胺法,DNA遇到二苯胺变为蓝色;还可以用“甲基绿”法,“甲基绿”使DNA变为蓝绿色。 用“甲基绿”法鉴别DNA时,可将“甲基绿”直接滴到玻璃棒的丝状物上后,要用水充分冲洗掉浮色后再观察。 配制二苯胺试剂→取0.1毫升B液,滴入到10毫升A液中,混匀。⑦鉴定→取4毫升DNA提取液放入试管中,加入4毫升二苯胺试剂,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不变蓝)。用沸水浴(100°)加热10分钟。在加热过程中,随时注意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逐渐出现浅蓝色)。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盛放鸡血细胞液的容器,最好是塑料容器。
因为鸡血细胞破碎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细胞内dna的含量比较少,如果被玻璃窖吸附却一部分,提取的dna就会更少。
因此,实验过程中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这样可以减少提取过程中dna的损失。
2.获取较纯净的dna的关键步骤。
⑴充份烘烤鸡血细胞液。
dna存有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
将鸡血细胞液与蒸馏水混合后,必须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烘烤,并使鸡血细胞快速断裂,并放出dna。
⑵沉淀dna时必须用冷酒精。
实验前必须准备好大量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并在冰箱中至少存放24h。
⑶恰当烘烤所含悬浮物的溶液。
实验步骤3、5、7都须要用玻璃棒烘烤。
在展开步骤3、5时,玻璃棒不要轻易碰触烧杯底部,而且烘烤必须轻缓,以便赢得较完整的dna分子。
展开步骤7时,必须将玻璃棒填入烧杯中溶液的中间,用手缓慢旋转5min~10min。
3.本实验中鉴定dna的方法为二苯胺法。
如果在没有二苯胺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⑴酿制染色剂。
用蒸馏水酿制0.05%的溴化乙锭(eb)溶液。
⑵将玻璃棒上缠绕的白色絮状物抹于蜡纸上,再滴1滴eb溶液染色。
⑶将蜡纸放到紫外灯(260nm)下反射(暗室中),可知橙红色的荧光(dna的紫外稀释高峰在260nm处为)。
4.典例解析1.以下关于“dna的细抽取与鉴别”的实验原理中,观点错误的就是a.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b.利用dna不溶酒精的性质,可以除去细胞中溶酒精的物质而获得醇钠的dnac.dna是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d.dna溶液中重新加入二苯胺试剂经沸水浴后可以发生蓝色反应解析: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a、b、d,dna不溶于酒精(属有机溶剂),c说法错误。
答案:c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有误的是()a.该实验中存有两次重新加入蒸馏水,均就是为了划出dnab.该实验学生操作中多次用到搅拌,除最后一步未强调方向外,其余均要求单向搅拌c.该实验中存有3次过滤器,过滤器时采用纱布层数与需以滤液或粘稠物有关d.实验三次加入nacl溶液,无论浓度是2mol/l,还是0.015mol/l,均是为了溶解dna解析:对照比较表中所述,除a观点有误外,其余各项均恰当。
为什么"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可用甲基绿代替二苯胺鉴定"这句话不正确?
本科修读生物专业的同学一定不会忘记“DNA粗提取与鉴定”、“利用甲基绿-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两个实验。
这两个实验的原理都很简单:DNA与二苯胺试剂仪器加热可以产生蓝色化合物;甲基绿可以使DNA 呈绿色。
所以在粗看标题中的那句陈述时,大多数学生一定会觉得这是正确的,因为这两种试剂都能使DNA产生颜色反应。
而标准答案却给这句话判了死刑,这令众多学生不解(其实最初我也有些不解)。
想要弄清楚这句话到底错在哪里,还是必须先复习一下“DNA粗提取与鉴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两个实验的原理以及过程。
首先来说说看“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根据DNA在0.14 mol/ 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析出NaCl溶液中的DNA,再利用DNA不溶于酒精溶液而细胞中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的原理,进一步提取出杂志较少的DNA。
最后将缠绕在玻璃棒上的白色丝状物(DNA易吸附于玻璃容器上)加入含0.015 mol/ 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后可观察到溶液呈蓝色。
再来比较“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主要是运用了甲基绿与吡罗红分别对DNA与RNA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来观察DNA(与甲基绿结合呈绿色)与RNA(与吡罗红结合呈红色)在细胞中的分布。
到这里为止依然看不出为什么不能用甲基绿替代二苯胺吗?提示一下,关键就在于这两个实验中使用试剂测定的方法不同。
有些眉目了吗?“观察DNA分布”里,我们是将待观察物质置于载玻片上,使用甲基绿与吡罗红染色后,吸去多余染色剂再观察;而在“DNA鉴定”里,我们能够将二苯胺直接加入含DNA 的溶液中加热观察。
为什么不能使用甲基绿代替二苯胺,答案应该呼之欲出了。
不同于二苯胺溶液的无色,甲基绿多为淡绿色粉末,溶于水后呈蓝绿色,如果我们也将它直接加入DNA溶液中来鉴定DNA的存在,无疑是不可得出结论的。
因为这整瓶溶液都会呈现绿色,即使DNA被染色,这“万绿丛中一点绿”也是观察不出来的。
这就是题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