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x
- 格式:pptx
- 大小:579.17 KB
- 文档页数:37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首先,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培养创新动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创新需要内在的动力和激励。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到愉悦和满足。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有趣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此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需要教育者的示范和引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思维方式和动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练习进行提高。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为他们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场景和机会。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和提高应用型创新能力。
最后,培养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不是个别人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并且不同个体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产生新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和实践创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心理学研究为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合作能力,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会,从而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呢?因为我有许多困惑,并对这些困惑做了思考。
困惑一:“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有个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和华人。
以现在世界上最有创造性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为指标来衡量,咱们是人家的二十八分之一,而且没有一个是中国公民。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成果,但从相对论一直到集成电路、多媒体、电脑,哪个是中国人的?在困惑中我思考着一系列问题。
思考一:“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特别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思考二:“为什么我们的创新人才不能够不断涌现?应该检讨我们的教育,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果说中小学教育,中国能超过美国,大学本科能和美国人打平,但是中国的研究生,由于创造性的不足,我们要低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
所以我们只能够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那什么是心理学提倡的创造性?什么叫做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中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品质。
创造性人才,应该包括创造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创造性人才等于创造性思维加上创造性人格。
诸位想不想当个创造性人才?想必大家都想,那么我就来分析下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因素的构成。
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咱们先来谈创造性思维。
美国创造性之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
而发散思维包括三个内容: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有三道最典型的试题。
变通性:一道题到底有多少个解,解的质量又如何。
一块红砖有什么用?盖房子,造桥铺路,烧红后用来烧烤食物,也可用做自卫的武器。
独特性:给一个故事命题。
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造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素质。
创造力不仅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还能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与创造力密切相关,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理论1. 联想理论联想理论是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的思维是基于联想的,利用联想能够创造出新的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想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造力。
因此,培养联想能力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
2. 顺应性思维理论顺应性思维理论认为,创造力是通过对新问题的顺应性思考而产生的。
顺应性思维要求人们能够灵活转换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解决办法。
通过训练顺应性思维,可以提高个体的创造力。
二、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1. 培养联想能力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联想能力。
例如,进行联想训练,可以给出一个关键词,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联想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词汇、观念或者图像。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培养学习者的联想能力,从而提升创造力水平。
2.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够产生大量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为了培养发散思维,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思维,提高其创造力水平。
3. 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刺激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例如,可以提供一系列新奇的事物、观点或者问题,让学习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种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扩宽学习者的思维边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进行团队讨论等方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1、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品质、人格特征?人人都能创造,但创造需要条件。
进行创造活动,创造者除了必须的知识经验,还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具备一定的创造品质,以及适合创造的环境,惟有此,创造行为才能发生也可能形成创造性产品。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进行创造需要一定的智力水平的支撑;创造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的人格特征,从而构成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
推孟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2自信而有进取心;○3谨慎;○4好胜心强。
索里等人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观念的灵活性,即开放性;○2个人的独立性,即不受习俗的限制和约束;○3性别角色的相反化,即高创造性的男性具有女性化的气质,高创造性的女性具有男性化的气质;○4对暧昧不明事物的容忍,即肯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5对错误的容忍,即不怕犯错误而且容忍自己和他人犯错误。
我国科学家董奇认为,高创造性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2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3勇敢、甘愿冒险;○4坚持不懈、百折不挠;○5独立性强;○6一丝不苟;○7自我意识发展迅速;○8自信、勤奋、进取心强。
心理学家们关于影响个体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一致,但主要涉及创造者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四个方面。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进行有效的创造教学,教师不但要有创造性,善于把握和灵活运用恰当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强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方法的传授以及创造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多加努力。
○1强化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阐明发掘创造力的意义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创造的层次,并强调青少年学生的初级创造,即创造的普及性、普遍性以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
○2训练创造性思维:(1)注重发散性提问;(2)提倡一题多解;(3)鼓励质疑问难;(4)引发形象思维;(5)允许大胆猜测;(6)指导灵感捕获。
创造性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力无处不在。
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到科学技术的突破,从解决日常问题的新方法到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而创造性心理学,就是一门致力于探索人类创造力的奥秘和规律的学科。
创造性心理学关注的核心是个体如何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和成果。
它试图揭示创造力的本质、来源以及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各种因素。
创造力并非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首先,环境因素对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环境,能够让个体更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例如,在一些创新型企业中,员工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权,能够自由地交流和合作,这种开放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相反,过于严格的规则和限制,以及对失败的过度惩罚,可能会抑制个体的创造力。
个体的内在因素同样关键。
认知风格、动机和人格特质都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具有灵活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往往更具创造力。
强烈的内在动机,例如对某个领域的热爱和追求,而非仅仅为了外在的奖励,能够驱动个体持续投入并发挥创造力。
此外,自信、独立、敢于冒险等人格特质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展现。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在准备阶段,个体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知识。
酝酿阶段则是在潜意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顿悟阶段往往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灵感闪现。
最后,在验证阶段,个体对产生的想法进行评估和完善。
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尝试。
创造性心理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它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商业领域,有助于企业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