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发展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上海发展史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
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一般认为自鸦片战争后,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便开始迈向了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历程。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开埠之后,能够逐渐将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的航运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性贸易网。
仅十年,上海便取代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进出口货值占全国进出口货值的50%以上,至今仍然商业贸易繁荣无比。
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属吴越文化,上海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商业和交通中心,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上海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在唐朝时期,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并在宋朝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商业活动。
但真正的发展始于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开放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商在此设立贸易点。
从此,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外商居留地之一,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
这为上海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外国势力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形成了一个多国际的特殊区域。
到了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在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和不稳定,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了中共的一大根据地。
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下,上海迅速恢复并继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城市,并使其在金融、贸易、航运、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
上海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在上海市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总体而言,上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一个渔村到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随着未来的发展,上海将继续在中国和全球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上海外滩发展史19世纪下半叶,外滩地区是上海河口的海滨区域,当时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商业区之一、1862年,英国商人葛立恒租下了外滩地区,并开始建设码头设施,为外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外国政府和商人相继在外滩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办事处和商铺,外滩逐渐成为国际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到了20世纪初,外滩陆续建起了德国银行、汇丰银行等一系列建筑,形成了一条以西方建筑为主的建筑群。
这些外国银行和企业对外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07年,外滩开辟了林立林街、培叶路和天津路等一批重要的商业街道,各种高级酒店、餐馆、办公楼等商业设施纷纷涌现,许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也纷纷迁至外滩地区。
外滩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和商业的中心。
20世纪20年代,外滩经历了一次空前繁荣的发展。
当时,许多富有的外国商人和外籍华人迁居到外滩,使外滩成为上海最富有和奢华的地区之一、外滩建起了以大西洋大楼和汇象大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多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然而,外滩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
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局势动荡使得外滩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外国机构和企业纷纷撤离,外滩地区开始走向衰落。
此后,外滩的建筑和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50年代,外滩范围内的建筑被国有化,成为了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使用地点。
改革开放后,外滩逐渐开始复苏。
198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外滩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复工程,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并重新维护了外滩的整体环境。
此后,外滩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在21世纪的今天,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核心商业区之一、随着陆家嘴金融区的快速发展和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相继兴建,外滩的地位更加突出。
现在的外滩设有观光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整个上海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外滩还有一条以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游览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作为上海的代表性景点之一,经历了从商业港口到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上海商业发展史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作为一座重要的海港城市,上海在国内外贸易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上海的商业势力越来越强大,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上海商业发展史。
第一步:外商贸易时期在19世纪末,外商在上海开设了许多贸易公司,从事丝绸、茶叶、烟草等商品的出口。
上海的外商贸易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和商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这一时期是上海商业发展的开端,对上海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步:国际金融中心时期随着20世纪初上海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许多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上海也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还成为了许多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亚洲总部所在地,其中包括了汇丰银行和甲骨文保险公司等。
第三步:上海三大商业街的崛起上海三大商业街指的是南京路、西藏路和北京路,这三条街道考古中都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地段。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些商业街就成为了上海商业的中心地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消费者和商人。
南京路是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之一,曾经是“中国第一商业街”的代称。
这些商业街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第四步:经济特区时期1978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经济特区,上海成为其中之一。
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中外资本,上海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该政策推动了上海商业势力的扩大,很多外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开始在上海落户。
其中包括苹果公司、大众汽车、迪士尼和星巴克等公司。
总之,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
外商贸易时期、国际金融中心时期、上海三大商业街的崛起和经济特区时期,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上海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城市的基础。
五角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是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
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是以交通路口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五角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大型商场,逐渐成为上海北部的商业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五角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引进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商业氛围日渐浓厚。
进入21世纪,五角场进一步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娱乐、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吸引了大量人流和商家。
如今,五角场已成为上海北部的重要商业地标之一,拥有多个大型商场、电影院、餐厅以及高端写字楼等设施。
早期上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现代化城市之一,其早期发展为今天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早期上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早期上海是一个小渔村,起初只有一些渔民和农民居住于此。
然而,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其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上海港成为其经济控制的据点之一,带动了上海的商业繁荣。
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人和外国人前往。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金融机构,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
上海的航运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船运中心之一。
然而,上海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遭受了重大变革,私营企业被国有化,大量外资企业离开。
上海港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港口贸易额大幅下降。
经过改革开放,上海迎来了新的机遇。
上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上海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迅猛推进,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未来,上海的发展趋势将继续积极向好。
1.目标:根据国家战略定位,上海将继续努力成为一个国际性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将致力于提高金融市场开放度,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并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2.创新:上海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上海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保持城市的宜居性,并加强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保护。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将继续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全球城市的联系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外滩CBD发展历史与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中央商务区(cbd)是一座城市精华所在,集中了城市主要的金融、商业和贸易功能,也是专业性服务、企业总部所在地。
一个城市cbd的功能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以上海外滩cbd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上海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历史,解析现象状况,在现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央商务区;外滩中央商务区(cbd)概念始于本世纪初美国学者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指城市五个同心圈层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与完善,现代意义的cbd概念与伯吉斯时代相比概念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演化,它以金融、贸易、信息、管理功能为主,是一座城市精华所在,集中了城市主要的金融、商业和贸易功能,也是专业性服务、企业总部所在地。
一个城市cbd 的功能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回顾历史,早期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的经济中心,是因为当时上海形成了以外滩为中心的中国首个cbd。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上海cbd用地规模约为3平方公里,由小陆家嘴地区和外滩地区组成,形成跨江发展的双cbd城市形态。
上海cbd的建设发展对上海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上海外滩cbd形成的发展历程1.1 早期cbd的形成。
开埠前,上海建成区主要位于老城厢一带,1843年上海开埠后,商业中心逐渐北移,19世纪末,以南京路为主轴的商业中心区已初显端倪。
20世纪30年代,也是cbd形成的关键时期。
当时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确立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西至西藏中路,东至外滩,北至苏州河,南至金陵东路,方圆近4平方公里的cbd区域。
1.2 抗日战争至改革开放前cbd的衰落。
1930年代后,由于日军侵华对当时上海及中国经济的破坏,上海cbd的发展趋于停滞,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有新的重要建筑落成。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前后。
最早的城市就是古吴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吴国的灭亡,这个地区开始被宋朝的统治,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渔港。
明朝时期,上海渔村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和商业枢纽。
清朝初期,上海的商贸活动持续扩大,趋于繁荣。
在18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随着兵船商贸的兴起,上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城市。
19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了东亚地区最大的港口和交易中心
之一。
当时的上海租界成立,外国势力开始介入上海的发展与管理。
此后,上海的发展迅速,各类建筑物如外国教堂、英国领事馆和外国企业纷纷建立。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也是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20世纪,上海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在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彻
底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的时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占领和解放。
在解放後,上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上海的金融、贸易、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上海历史调研报告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篇报告旨在调研上海历史的重要事件、地点以及对当地的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上海的发展历程。
二、上海的起源和发展上海地处长江和黄浦江的交汇处,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农业区域。
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晚期,当时这个地方被称为“上海浦”,主要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自从上海在公元1291年被设为县治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它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三、上海的重要事件和地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进行的一场战争,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的命运。
在战争之后,上海成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并被租借给英国,并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之一。
英国的介入为上海的商业、贸易和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老城厢老城厢是上海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狭窄而曲折的巷道,石板铺就的街道以及古老的庙宇和府邸。
老城厢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3. 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由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列强设立的一块外国势力范围。
这个租界对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和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地区,可以看到许多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如外滩等,它们成为上海城市风貌的标志。
4.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上海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这个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上海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陶器、书法、绘画和古代文物等。
它是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对当地的影响上海的历史事件和地点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促进了其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老城厢和上海公共租界等地方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成为了吸引游客和研究者的重要景点。
而上海博物馆则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帮助人们更好理解和欣赏上海的历史与文化。
上海新天地发展史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市黄浦区一处著名的商业、文化和娱乐综合体,也是上海市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群之一。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上海外滩。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上海外滩是一个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新天地所在的区域最初是一片法租界的土地,其中包括法国租界和英国租界。
在这片区域内,建立了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和商业机构,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然而,在20世纪的后半叶,上海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滩地区的繁荣逐渐减退。
许多老建筑逐渐荒废,这个地区变得相对冷落。
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市政府开始着手对外滩地区进行保护和复兴。
他们希望通过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将这个区域重新打造成一个兼具文化、艺术、购物和娱乐功能的综合体。
于是,上海新天地项目于2001年开始动工。
新天地的建设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的原貌,并进行了修复和翻新。
这些建筑包括老外滩的旧式石库门建筑、法国租界的建筑群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建筑。
同时,新天地还引进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商店、餐厅、咖啡馆和艺术机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消费。
如今,上海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一个标志性地标,也是一个繁华而有活力的商业区。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氛围、精致的建筑风格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无论是购物、用餐、品茶还是参观艺术展览,新天地都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总的来说,上海新天地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由荒废到复兴的故事。
它的成功不仅为上海市增添了一处重要的文化和商业景点,也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四大百货发展史
上海四大百货是指新世界、东方、和平和太平洋百货。
这些百货公司在上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影响力。
最早成立的是东方百货,它于1909年由富商胡雪岩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之一。
起初,东方百货只是一个小型商店,但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并且影响力逐渐扩大。
接下来是和平百货,它由陈公亮于1924年创建。
和平百货以高品质和时尚的商品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它不仅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百货公司之一,还在华中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太平洋百货则是在1926年由吴庆达成立。
太平洋百货在经营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欧美名牌商品,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购物选择。
最后成立的是新世界百货,于1934年由伍连德创办。
新世界百货以精致的陈列和贴心的服务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它不仅在上海市中心有着独立的旗舰店,还在城市各个地区设立了分店,为更多人提供便利。
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标志着上海商业的繁荣和国际化的进程。
这些百货公司不仅成为上海市民购物的重要场所,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至今,它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为上海的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优质的服务。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上海,一个现代化、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启迪。
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吴地时期,当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渔村,没有太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然而,上海在明清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城市。
在外国的影响下,上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商业特色。
然而,上海的真正崛起要追溯到1843年,这一年,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自此以后,上海开始迎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商业机会。
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
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
他们在上海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从1937年到1945年,上海成为了日本帝国的占领区,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结束后,上海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和稳定,开始了快速的重建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再次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
1979年,上海率先推出了“浦东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合作项目。
浦东新区的崛起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世界级的建筑和先进的科技。
上海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上海的发展历程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启迪。
首先,上海的发展证明了外来投资和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上海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
其次,上海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上海在城市规划上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这些经验对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上海商业发展史上海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早在明代,上海已经是一座沿海商埠,吸引了大量商人来此贸易。
清朝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商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19世纪30年代末期,上海成为了全国的第一大商埠,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商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初,上海的商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历程,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商业中心,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落户。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业还在不断壮大,各种新兴产业如珠宝业、玉石业、精细机械业、钟表业等纷纷涌现。
当时上海的商业也非常多元化,出现了很多“百货大楼”和“商场”,如呈祥百货、嘉里大厦、友谊商店等等。
此时的上海已经开始成为了全国的购物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铁路、航空运输集散地,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
当时上海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商业发展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个时期的上海也充满了政治不稳定因素,全国处于动荡的局面,上海的商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上海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一些国营企业开始兴起。
然而,上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商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改革开放后,上海重新回到了商业发展的轨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上海的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90年代初期,上海被定位为中国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也开始了引进外资和落户外企的战略。
21世纪初,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已经重返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此后,上海的商业发展步伐更加加快。
现在的上海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商业城市之一。
上海的商业中心逐渐向浦东转移,浦东的世纪大道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大道”,各种高楼大厦林立,成为了上海商业的新地标。
总的来说,上海的商业发展历史很悠久,也非常丰富多彩。
从明清时期的沿海商埠,到20世纪初的金融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的多元化商业,再到21世纪初的全球商业城市,上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程度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海建城以来的几百年。
本文将梳理上海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腾飞。
明清时期,上海是一个渔村。
明朝时期,上海的渔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和耕作。
到了清朝时期,上海渔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改变,渔村开始有了一些贸易往来。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各国人民开始迁入上海,形成了杂居的格局。
西方建筑、文化和商业方式开始影响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之一。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
沪杭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连接到了内地的交通网络,加速了上海的发展。
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成为了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20世纪初受到了一些挑战。
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日本占领区,城市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战争之后,上海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开始重建和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上海逐渐恢复了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城市规划,逐步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被建设成为新的商业中心,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历程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包括公共交通的发展、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等。
上海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了希望。
上海将持续推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上海还计划加强与世界其他城市的合作,推动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渔村时期。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转变,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腾飞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上海的商业传统与重商观念
[摘要]: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上海悠久的商业传统,之一传统将上海地区的民众通过不同的方式纳入到商业轨道。
长期在商业氛围中生活的上海民众感悟到商业对个人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重商观念。
在上海开埠通商后,他们能够持有一种宽容或是欢迎的态度并积极地投身到商业活动中去。
[关键词]:上海;商业传统;重商观念
1.商业传统
1.1地理自然因素
上海之所以从一个小渔村成为现今国际化的超级大都市,有着说不尽数不清的原因和理由。
首先是地理的原因,这是一个自然原因,也许可以被归结为最原始因素的,这个因素是其他因素的源头和根本。
有关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相信通过无数的著作和论文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在地理书上,我们可以这样看到: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
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的这种天然的地理环境早在商业文化刚刚开始传播的远古时期就注定了上海将会在一个商品流通、贸易发达的时代成为一个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只要经济规律能够有正常发挥作用的机会。
可以说,地理环境的优渥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商业因素
撇开上海天然的地理条件,寻求对上海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我们发现,商业是当之无愧的因素。
从上海市镇的兴起到最终上海发展为一个国际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大都市,商业自始至终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尽管上海的发展史已经是人所共知
的常识了,但是为了探讨商业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商业同那些生活在上海,真真切切是上海商业实践者和开创者的上海人民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有必要再次对上海的商业发展史进行再一次回顾和梳理。
上海市镇的兴起是从青龙镇码头的衰落开始的。
[1]青龙镇位于今天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方位松江南岸的沪渎海口。
向南面通过顾会浦连接华亭县,通过青龙码头,沿着黄浦江西上可直达苏州,向西南方向行船可到达嘉兴,东面是狂阔广袤的海域。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唐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十分活跃。
居于有利通商地址的青龙镇于是便兴勃了起来。
宋代开始,海内外贸易教唐朝时期更为发达,青龙镇也因此愈加繁盛。
青龙镇的兴起依托于唐宋时期经济和贸易的发达,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代后期,由于海岸线东移,青龙镇距离海口的距离日渐远离,加上吴淞江口日渐堵塞,青龙镇从此被废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青龙镇被废弃,是成为上海镇崛起的直接原因。
青龙镇虽然被废弃了,但是海内外的贸易往来并不会因此而中断,上海因其合适的地理环境成为青龙镇的继承者。
自宋代以后,上海就取代了原本青龙镇的地位,南宋末年时已然达到了“海舶辐辏,商贩积聚”[2]。
直到16世纪,由于海上东洋倭寇的骚扰,上海的商业发展第一次出现破败的景象。
清朝初年的颁布的严厉的禁海令更是对上海的商业发展造成了破坏性的发展,它更是让上海人民了解到商业对上海的发展所具有的非同凡响的意义。
1684年,清政府宣布解除禁海令,上海的运输贸易又一次恢复了常态,上海又再一次繁盛了起来。
在开埠之前,上海就已经是一个具有悠久商业历史的城市,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而开埠之后,根据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有关规定,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随即外国商人和洋行开始成批涌入,专供外国人居住和经商的租界也开辟出来,西方资本主义商业运作模式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使上海的商业发展进一步跨越,使这个昔日的小县城因对外贸易的繁盛而逐渐演变成为新兴的商业都市,逐渐超越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
[3]
2.重商观念
2.1.重商观念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通商口岸,五方杂处、中西汇流的社会环境,把上海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推进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过去那种目障耳塞、孤陋寡闻的认识水平
顿为一变,上海人渐渐远离懵懂无知的状态,初步具备了一种开放的世界观念和世界眼光。
上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以三种方式同商业贸易发生联系,并都从上海发达的运输和繁盛的商业中受益。
[2]第一种联系方式是直接参与到运输贸易中去,成为货运商贩,从运输贸易中直接获利。
第二种是在随运输贸易而来的上海地方市场中从事商业活动,获取上海运输贸易的小甜头。
而第三种方式就是那些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者将他们生产的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售卖,成为商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生活由此也带有了商业性质并与上海的整个商业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就上述以三种不同的商业方式进入上海商业市场的上海市民来说,商业都或多或少地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提高,在物质上带来了直接的利益,商业为上海市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也因此在上海,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去从事有关于商业方面的工作。
在上海,商业的高度发达导致的结果就是上海地区的民众从事商业活动的热情高涨,上海开埠以后,大量的外来商人、企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西方先进思潮的新鲜血液,也间接推动了上海商业的现代化进程。
列强在上海建立起商业王国,在急速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上海人的心态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大小商人们日夜不停、锱铢必较的算盘声里,上海人的价值观念正在走向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反面,旧的“重义轻利”观念遭到漠视,人们正以近代功利价值观取而代之。
[4]也许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人会像上海人那样理直气壮地把“利”的意义凌驾于“义”之上,也没有人会像上海人那样,对赚钱求利之事说那么多的好话。
为中国人尊崇了千百年的儒家正统观念最先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受到了近代重商思潮的挑战。
其后上海的现代工业也随之产生,首先是外资企业,接着是洋务企业。
然后再到民营企业,不同资本性质的工厂竞相设立,至甲午战争后上海又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而在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无论是贸易的发展还是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于是,上海的金融业相伴而生,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与此同时钱庄等传统金融组织也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主动调整经营方针,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获得重生,终于使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长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5]而此时,重商的理念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上海人民的血液之中。
参考文献:
①书籍:
谯枢铭著. 《青龙镇的兴衰与上海的兴起》[M],第1版.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张仲礼著.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第2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国栋、王国章著. 《上海商业史》[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 《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M],第1版.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法] 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第1版.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②参考期刊:
罗莉芳、汪宏桥. 《上海的都市化和后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C]2005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