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心电图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检查方法。
为了确保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操作规程的四个部分,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结果解读。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心电图检查之前,操作人员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和性别等信息,以避免操作错误。
1.2 准备设备和材料:确保心电图仪器正常工作,并准备好所需的电极贴片、导联线和胶带等材料。
1.3 准备患者: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帮助患者脱掉上身衣物,以便贴上电极贴片。
二、操作步骤:2.1 安装电极贴片:将电极贴片正确地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并保持导联线的通畅。
2.2 连接导联线:将导联线正确地连接到心电图仪器上,确保导联的接触良好,并避免导联线的交叉干扰。
2.3 开始记录心电图:启动心电图仪器,按照仪器的操作指南选择相应的记录模式,并确保记录时间足够长,以获取准确的心电图波形。
三、注意事项:3.1 保持患者安静:在记录心电图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说话、咳嗽或活动,以免干扰心电图的记录。
3.2 检查导联质量:在记录心电图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导联的质量,确保导联的连接良好,并及时更换电极贴片或调整导联位置。
3.3 避免电源干扰:心电图仪器应与电源隔离,避免电源干扰对心电图的影响,同时要确保仪器的接地良好,以减少干扰信号。
四、结果解读:4.1 波形分析:对记录的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包括心率、R波振幅、ST段变化等指标的评估,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4.2 异常判断:根据波形分析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的异常表现,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4.3 结果记录:将心电图的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并及时归档,以备后续的参考和比较。
总结:心电图操作规程是确保心电图检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心电图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心电图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Recording a Standard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一、目的了解患者心电活动情况。
二、适应证1.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者。
2.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
3.黑噱、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4.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5.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
6.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7.心脏手术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监测。
8.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及随访。
9.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监测、随访。
10.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
11.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监测。
12.对心脏可能产生影响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
13.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
14.正常人群体检。
15.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
三、操作前准备1.医生着装准备按医院要求着装,衣帽整洁得体。
2.核对医嘱3.患者准备1)向患者解释心电图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前胸及手腕、脚踝。
4.环境及器械(物品)准备1)室内温度不应低于 18C,以免因寒冷引起患者产生肌电干扰。
2)诊察床的宽度应大于 80cm,避免肌体不能放松引起肌电干扰。
3)电源及地线。
4)心电图机、外接电缆、导联电缆、探查电极(四肢及胸部)。
5)心电图记录纸。
6)导电糊或导电膏。
四、操作步骤1.使用交流电的心电图机必须连接可靠地线。
2.接好电源,打开心电图机开关。
3.检查记录纸是否充足。
4..无自动记录 ImV 定标方波的热笔式心电图机时,必须首先描记标定电压ImV=10mm 的方波,同时检查各导联记录的同步性、灵敏性、阻尼及热笔温度。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规程
一.操作步骤
1.将心电图机放置于病人床边,安放妥当。
2.做好解释,保持安静,自然,舒适。
3.按好肢体导联(右上为红色,左上为黄色,左下为绿色,右下为黑色)。
4.按好胸导联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4: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3:V2与V4连线中点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5.打开心电图(心电图机右侧侧面POWER)开关。
6、用MODE键选择AUTO模式。
7.用SPEED键调节好走纸速度,一般为25mm/s。
8.用MF键调节好抗干扰强度。
9.用SENS键调节电压(一般为10mm/mv)。
10.按LEAD键观察是否12个导联波形均已出现,如是,按RUN键开始
二.注意事项
1.在病人和心电图机一米以内,不要有其他带电的电线经过。
一切电器设备如X线机、B超机等最好都要远离5米以上,以免感应,发生干扰。
2.机器充电时,应打开电源,长按CHARGE键持续2秒以上,机器自
动进入充电状态,持续2小时即可,屏幕显示电已充满。
3、如需某个导联单独或延长记录,用MODE键LONG-TERM模式,再用LEAD键选择所需导联,按RUN键开始操作。
4、装纸方法:打开纸盒盖,把打印手柄扳到UP位置,将记录纸背面向上插入记录纸引导部,直至露出记录出纸端,把打印手柄扳回DOWN 的位置,盖好纸盒盖。
三.保养方法
1.机器表面及导联线用浸过消毒液的微湿抹布擦拭,防止液体渗入机内。
2.避免导联线受折。
3.每天检查机器性能良好,机内电池充足。
心电图操作规程一、引言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电图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设备操作、记录和解读心电图等内容,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准备工作1. 检查前,应向患者介绍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征得其同意。
2. 患者应舒适地躺在床上,保持放松,避免说话和活动。
3. 患者的胸部、四肢应暴露,以便于电极的粘贴和接触。
4. 心电图记录仪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极应清洁、无损坏。
三、设备操作1. 将心电图记录仪连接到电源,并确保仪器的电源正常。
2. 检查前,应对心电图记录仪进行校准,确保记录的信号准确可靠。
3. 选择正确的导联方式,常用的导联方式有12导联、5导联和3导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 根据导联方式,将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粘贴时应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避免松动或脱落。
5. 检查前,应对电极的导联线进行检查,确保线路通畅,无损坏。
四、记录心电图1. 检查前,应设置合适的记录速度和增益,常用的记录速度有25mm/s和50mm/s,增益一般选择10mm/mV。
2. 开始记录前,应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记录期间,操作人员应保持稳定,避免触摸导联线或电极。
3. 开始记录后,应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确保记录的信号清晰、稳定。
4. 记录期间,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解读。
5. 心电图记录结束后,应关闭心电图记录仪,并保存记录的数据。
五、解读心电图1. 心电图的解读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根据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诊断可能存在的异常。
2. 心电图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3. 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房颤动、心室早搏、心室颤动等,医生应根据心电图的特征进行判断和诊断。
常规心电图的操作方法
常规心电图(ECG)的操作方法如下:
1. 检查仪器:确保心电图机工作正常,电极和线缆没有损坏。
根据需要,确认机器已连接到正确的电源和电压。
2. 准备患者:让患者脱下上身的衣物,确保胸部和四肢的皮肤清洁干净。
在需要的情况下,如果患者有胸部毛发,应先将其修剪。
3. 准备电极:使用适当的电极贴片,确保各个电极的黏贴面不脏、损坏,贴片的胶粘性良好。
4. 安放电极:将电极黏贴在胸部和四肢上,通常在胸部前正中线上贴两个电极,分别在第四肋间隙和第五肋间隙,形成V1和V2导联。
将电极贴片贴在左下肋骨和左胸侧中腋线之间,形成V4导联。
将电极贴片贴在左锁骨中线和胸骨下角之间,形成V3导联。
另外,将电极贴片分别贴在左腿内侧和右腿内侧,形成第一肢和第二肢导联。
5. 连接线缆:将电极和心电图仪器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牢固,线缆没有松动。
6. 检查电阻:观察导联电阻是否正常,如果电阻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电极位置或更换贴片。
7. 开始记录:确保仪器处于心电图记录模式(通常是连续记录模式),按下开始记录按钮,启动心电图记录。
8. 结束记录:记录时间通常为10-12秒钟,待记录结束后,按下停止记录按钮,完成记录。
9. 撤离电极:轻轻地撤离电极贴片,避免损坏患者的皮肤。
10. 清洁和消毒: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电极贴片,以便下次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操作前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遵守操作规范,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心电图操作规程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匡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
正确的心电图操作规程对于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电图操作规程的内容。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医生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1.2 准备设备:检查前需要确保心电图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极粘贴齐全,电极片表面清洁。
1.3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解开上衣,暴露胸部,保持身体放松,避免说笑或者挪移。
二、导联准备2.1 电极粘贴位置:根据医生的要求,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特定位置,确保电极与皮肤密切贴合。
2.2 电极导联: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导联方式(标准12导联、3导联等),确保导联连接正确,信号传输畅通。
2.3 导联检查:在粘贴完电极后,医生需要检查各个导联的信号是否正常,确保没有杂音或者干扰。
三、记录数据3.1 开始记录: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医生可以开始记录心电图数据,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2 观察波形: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子细观察心电图波形,注意是否有异常或者不规则的信号浮现。
3.3 确认记录:记录完数据后,医生需要确认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没有漏测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
四、保存数据4.1 数据存储:在记录完数据后,医生需要将心电图数据保存在电脑或者打印出来,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使用。
4.2 数据传输:如果需要将数据传输给其他医生或者科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医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4.3 数据保密: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法规,确保心电图数据的保密性,不得随意泄露患者信息。
五、清理工作5.1 电极清理:在完成心电图检查后,医生需要将电极片从患者身上取下,清洁电极片表面,以备下次使用。
5.2 设备关机:关闭心电图仪器,确保设备处于关闭状态,避免浪费电能或者损坏设备。
5.3 整理记录:将记录好的心电图数据整理好,存档或者归档,以备日后查阅或者比对。
医院心电图操作常规1.按申请单核对姓名、临床诊断及要求。
受检者稍休息,取平卧位。
一般不应在跑步、饱餐、饮茶、吃冷饮或吸烟后进行检查。
2.接好心电图机地线,导联选择器应位于基点,打开机器电源开关,预热机件,检查机器性能。
3.受检查者两腕及两踝上部涂抹导电膏或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或乙醇),固定电极板,松紧适宜,在胸前按规定位置涂抹导电膏或生理盐水,固定吸引电极。
涂导电膏面积不可过大,以免影响测定位置的准确性。
4.按规定连接导线,红(右臂),黄(左臂),蓝(左腿),黑(右腿)(蓝、黑两极板可同放置左腿),白(胸前区)。
连接后应复查1次,保证无误。
5.调节振幅放大钮,使振幅Icm相当于定标电压lmv。
纸速一般为25mm/s。
6.将导联选择器拨至第I导联,如基线稳定,即可依次记录I、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V7、V8导联,必要时加作V9、V3R、V5R,等导联。
如遇到右位心患者,应将左、右两腕电极相反连接,每个导联记录4~6个心动周期,如遇心律失常可酌情延长记录Ⅱ或V1.导联,以便分析。
7.一般在第一导联作定标记录。
如需要变更定标时,必须在该导联重新定标。
8.如遇干扰或基线不稳,应将导联选择器拨回基点,检查原因,如地线及电源线是否接妥,涂抹导电膏是否满意,附近有无交流电器干扰,受检者有无精神紧张、寒冷、肌颤、肢体抖动以及呼吸影响等9.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P波不清晰时,可加做SV5,导联(正极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负极置于胸骨柄处)。
或用食管导联(将食管电极连接在单极心前区导联探查电极上,另一端与负电位的中心电熔连接,即为食管导联),可用“E”表示。
如电极距切牙30cm可,则用E30表示。
10.每查完1人,应在图纸的第I导联前或其上注明姓名及检查日期。
急症应写明检查时间,使用特殊药物应注明药名,每一导联的起始处应注明导联名称及更改的定标等。
11.检查完毕后,将导联选择器拨回基点,取下电极板。
心电图操作规程一、引言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和心脏功能。
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操作心电图仪器,保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设备准备1. 确保心电图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仪器的电源、连接线和电极是否正常。
2. 检查心电图纸的质量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确保纸张没有损坏和污渍。
三、患者准备1. 将患者的身份信息录入心电图仪器,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 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其允许。
3. 让患者脱去上身衣物,保持胸部裸露。
4. 清洁患者胸部和四肢的皮肤,确保无油脂和污垢。
四、导联安装1. 根据心电图仪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导联系统。
2. 将导联线插入心电图仪器相应的插孔,并确保连接坚固。
3. 将导联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确保电极与皮肤密切接触。
4. 检查导联线和电极的连接是否正确,确保导联线没有交叉和松动。
五、心电图记录1. 在心电图仪器上选择合适的记录模式和速度,普通选择标准模式和25mm/s 的速度。
2. 点击记录按钮,开始心电图记录。
3. 在记录过程中,保持患者的肃静和放松,避免运动和说话。
4. 根据需要,可以记录静息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
5. 在记录完成后,点击住手按钮,保存心电图数据。
六、心电图分析1. 将记录的心电图数据导入心电图分析软件。
2. 根据软件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滤波和增益设置。
3. 分析心电图的各个波形和间期,包括P波、QRS波群、T波等。
4. 检查心电图是否存在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5.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和建议。
七、心电图报告1. 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生成心电图报告。
2. 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心电图记录时间和分析结果。
3. 报告中应清晰、准确地描述心电图的各个波形和间期。
4. 如有异常,报告中应详细说明异常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
5. 报告应由医务人员进行审核和签名,并及时交付给患者或者医生。
心电图操作规程引言: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正确的心电图操作规程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电图操作规程的五个部份。
一、准备工作1.1 患者准备1.1.1 患者应保持肃静,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1.1.2 患者应脱去上身衣物,确保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干燥、清洁,无油脂、汗水和杂质。
1.1.3 患者应解除金属饰品和胸部压迫物,如胸罩等。
1.2 设备准备1.2.1 心电图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极和导联线应无损坏。
1.2.2 心电图纸应正确装置,纸速和增益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1.2.3 心电图仪器应与电源连接,确保电源供应稳定。
1.3 操作者准备1.3.1 操作者应熟悉心电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1.3.2 操作者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口罩。
1.3.3 操作者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二、导联安置2.1 导联选择2.1.1 根据需要选择标准导联或者特殊导联,如V1R、V2R等。
2.1.2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联,如四肢导联、胸前导联等。
2.2 导联安置2.2.1 将电极粘贴在患者干燥、清洁的皮肤上,确保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
2.2.2 根据导联位置的要求,将导联线连接到相应的电极上。
2.2.3 检查导联连接是否坚固,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2.3 导联调整2.3.1 调整导联位置,使导联线不会过度拉伸或者过度松弛。
2.3.2 检查导联线是否交叉或者干扰,如有需要进行调整。
2.3.3 确保导联线与其他设备或者物体的距离足够,避免干扰信号质量。
三、记录心电图3.1 开始记录3.1.1 检查心电图仪器的设置是否正确,包括纸速和增益等参数。
3.1.2 点击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3.2 观察记录过程3.2.1 注意观察心电图记录的质量,如是否有噪音、漂移等。
3.2.2 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形态和变化,如P波、QRS波群、T波等。
心电图操作规程一、引言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
为了保证心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心电图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操作前准备1. 设备检查:确保心电图机正常工作,检查电极、导线、电缆是否完好,电极是否干净。
2. 准备材料:准备好心电图纸、导联电缆、电极贴片等必要的材料。
三、操作步骤1. 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让患者脱去上身衣物,保持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或半卧位。
3. 准备电极:将电极贴片粘贴在患者胸部、手腕和脚踝处,确保电极与皮肤紧密贴合。
4. 连接导联电缆:将导联电缆与电极贴片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5. 调整心电图机参数: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方式(如12导联、3导联等),设置合适的增益和走速。
6. 开始记录心电图:点击心电图机上的记录按钮,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肌肉活动干扰。
7. 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注意记录过程中是否有干扰、漂移、截距等问题,及时调整导联或电极位置。
8. 完成记录后,关闭心电图机,将心电图纸取下并加盖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9. 将心电图纸交给医生或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心电图知识和技能,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 心电图机应经过定期的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相关的病史和用药情况,避免干扰结果的因素。
4.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和不适感。
5. 若发现心电图记录异常,应及时调整导联或电极位置,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五、操作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电极脱落或导联松动:及时检查电极和导联连接是否牢固,重新粘贴电极或调整导联。
2. 电极贴片过期或损坏:更换新的电极贴片。
3. 干扰信号:检查是否有外界干扰信号,如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及时消除干扰源。
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一、环境要求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二、准备工作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2、应该用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附图)。
必要时应加作其它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 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四、描记心电图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
若使用热笔式的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
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mm;2、在记录纸上贴上体检人员信息标签,并标明导联;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必须等到基线稳定后再启动记录纸,每个导联记录的长度不应少于3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即需记录4~5个QRS综合波)6、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作出处理:①如果发现某个胸壁导联有无法解释的异常T或U波时,则应检查相应的胸壁电极是否松动脱落,若该电极固定良好而部位恰好在心尖搏动最强处,则可重新处理该处皮肤或更换质量较好的电极,若仍无效。
心电图的操作规程心电图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心脏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的医学检查操作,可以用来测量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和功能。
在运用这种非侵入性操作时,制定一些规程可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结果的科学性。
下面是心电图的操作规程:1. 环境准备心电图的操作室宜保持安静、整洁,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干扰和影响心电图的采集。
2. 仪器准备仪器需要校验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功能和运算的准确性。
心电图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检查前应确认设备的保质期、性能指标和操作规程。
3. 患者准备(1)给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2)让患者去除衣物等妨碍胸部放置导电贴的物品,以便正确放置电极;(3)建议在检查前两小时内不喝咖啡或含可乐因的饮料,六小时内不吸烟或饮酒,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4. 放置导电贴(1)胸前:在左、右胸骨第二个肋骨的右上方按下,将电极贴在该位置;在左、右胁下第五肋骨将贴在相同位置。
(2)四肢:在腕部或手臂上用导电贴粘贴电极,分别与胸前的导电贴相连;在踝部或小腿上同上操作。
5. 测量记录(1)术前,检查人员应将心电图测量仪器开启,检查导电是否正常,向患者了解其基本情况。
(2)在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影响测量结果;(3)测量记录期间,记录下时间,以便足量医学判断;(4)对于各个导电贴的特定区域需要进行标记。
(5)测量完成后,将测量记录保存,并清理操作室并关闭设备。
心电图操作规程的制定可以保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结果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有利于对患者心脏状况的科学判断。
在进行心电图操作时,应该认真操作,保证患者的隐私权和医疗安全性。
{% endraw %}。
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规程1903年,心电图开始用于临床。
1906年,Ein thoven先后记录了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心电图。
1908年,心电图开始用于诊断心房肥大、心室肥大,从此心电图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心电图波与心电现象相继被发现。
1930年,预激综合征被发现,随后列夫(Lev)病、长及短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综合征、Epsilon波等新的临床心电疾病相继被提出。
如今,心电图检查已成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应用范围已超出心血管病的诊治,其对脑血管病(例如尼加拉瀑布样T波)、呼吸系统疾病(例如肺栓塞)的诊断都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表现。
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及准确的报告结果,需要对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
一、适应证:I类1. 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者。
2. 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
黑蒙、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3. 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4. 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
5. 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6. 心脏手术或其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检测。
7.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及随访。
8. 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随访。
Ⅱa类1. 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
2. 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检测。
3. 对心脏可能产生影响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
4. 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
5. 正常人群体检。
6. 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
Ⅱb类1. 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2. 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
二、基本技术参数标准:1. 安全性: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应用部分的隔离程度,医用电气设备分属三型:B型、BF型及CF型)。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规程1903年,心电图开始用于临床。
1906年,Ein thoven先后记录了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心电图。
1908年,心电图开始用于诊断心房肥大、心室肥大,从此心电图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心电图波与心电现象相继被发现。
1930年,预激综合征被发现,随后列夫(Lev)病、长及短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综合征、Epsilon波等新的临床心电疾病相继被提出。
如今,心电图检查已成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应用范围已超出心血管病的诊治,其对脑血管病(例如尼加拉瀑布样T波)、呼吸系统疾病(例如肺栓塞)的诊断都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表现。
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及准确的报告结果,需要对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
一、适应证:I类1. 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者。
2. 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
黑蒙、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3. 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4. 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
5. 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6. 心脏手术或其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检测。
7.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及随访。
8. 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随访。
Ⅱa类1. 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
2. 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检测。
3. 对心脏可能产生影响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
4. 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
5. 正常人群体检。
6. 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
Ⅱb类1. 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2. 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
二、基本技术参数标准:1. 安全性: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应用部分的隔离程度,医用电气设备分属三型:B型、BF型及CF型)。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要点自1901年WillemEinthoven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第一份心电图,迄今心电图的发展已逾百年。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诊断工具之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血、尿、便、影像学、心电图”五大常规检查之一,特别是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如: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炎、心包炎、肺栓塞以及心律失常等有确诊价值。
此外,心电图在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同时,心电图也被用于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疗效以及致心律失常情况、评估术前风险、筛查从事高危职业或特殊职业人群等。
因此,准确记录和精确分析心电图至关重要。
1心电图检查适应证1.1证实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1.2疑似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1.3无心血管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2心电图检查环境要求心电图检查应在宽敞、明亮、通风的房间,远离大型电器设备。
推荐室温控制在18~26,避免过冷或过热,特别要避免因寒冷所致的肌电干扰。
3心电图检查设备要求为保证使用安全以及图形质量,需使用符合标准的心电图机。
目前建议使用CF型心电图机,该型心电图机机壳泄漏电流<100μA。
3.1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心电图机对心电信号的放大能力,指输入1mV电压时描笔的偏转幅度,常用1mV定标电压来表示,其单位为mm/mV。
当导联出现正向波特别高或负向波特别深时,可采用5mm/mV灵敏度档位。
3.2噪声噪声是指心电图机工作时,由于放大器中各元件内部电子不规则热运动产生的信号。
国际上规定噪声值应<15μV。
3.3输入阻抗输入阻抗是指心电图机未接收信号源时,在放大器输入端测量到的阻抗。
一般要求心电图机放大器的输入阻抗>2.5MΩ。
3.4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指心电图机输入相同幅值、不同频率信号时,其输出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
频率响应范围确定了有用信息的有效范围。
目前国内心电图机的基本要求为0.05~150Hz,这一范围已经得到验证。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要点
自1901年Willem Einthoven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第一份心电图,迄今心电图的发展已逾百年。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诊断工具之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血、尿、便、影像学、心电图”五大常规检查之一,特别是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如: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炎、心包炎、肺栓塞以及心律失常等有确诊价值。
此外,心电图在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同时,心电图也被用于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疗效以及致心律失常情况、评估术前风险、筛查从事高危职业或特殊职业人群等。
因此,准确记录和精确分析心电图至关重要。
1 心电图检查适应证
1.1 证实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
1.2 疑似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
1.3 无心血管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
2 心电图检查环境要求
心电图检查应在宽敞、明亮、通风的房间,远离大型电器设备。
推荐室温控制在18~26℃,避免过冷或过热,特别要避免因寒冷所致的肌电干扰。
3 心电图检查设备要求
为保证使用安全以及图形质量,需使用符合标准的心电图机。
目前建议使用CF型心电图机,该型心电图机机壳泄漏电流<100μA。
3.1 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心电图机对心电信号的放大能力,指输入1mV电压时描笔的偏转幅度,常用1mV定标电压来表示,其单位为mm/mV。
当导联出现正向波特别高或负向波特别深时,可采用5mm/mV灵敏度档位。
3.2 噪声
噪声是指心电图机工作时,由于放大器中各元件内部电子不规则热运动产生的信号。
国际上规定噪声值应<15μV。
3.3 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是指心电图机未接收信号源时,在放大器输入端测量到的阻抗。
一般要求心电图机放大器的输入阻抗>2.5MΩ。
3.4 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是指心电图机输入相同幅值、不同频率信号时,其输出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
频率响应范围确定了有用信息的有效范围。
目前国内心电图机的基本要求为0.05~150Hz,这一范围已经得到验证。
3.5 时间常数
时间常数是指从心电图机输入直流电时,心电图机描记的信号幅度从100%下降到37%左右所需要的时间。
目前要求心电图机的时间常数≥3.2s。
3.6 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是指心电图机的心电信号放大倍数与干扰和噪声的放大倍数的比值。
目前要求各导联的共模抑制比≥80dB,国际上规定≥100dB。
3.7 基线稳定性
基线稳定性是衡量心电图机本身的稳定性和对电源电压波动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要求心电图机:①电源电压稳定时,基线的漂移≤1mm;②电源电压波动时,基线的漂移≤1mm;③无信号输入时,基线漂移≤2mm;④温度在5~40℃范围内,基线平均漂移≤0.5mm;⑤心电图机确定等电位线后,在60s内基线偏移≤5mm。
3.8 阻尼(仅适用于模拟心电图机)
阻尼是指心电图机的描笔在工作时抑制其振荡的反作用力。
3.9 走纸速度
走纸速度是指心电图纸的运行速度,单位为mm/s,心电图机走纸速度有12.5mm/s、25mm/s、50mm/s和100mm/s四档选择,正常应设置走纸速度为25mm/s。
3.10 放大系统的对称性
心电图机的放大系统指的是心电图机对交流电波对称放大的特性。
若记录笔上下移动幅度为20mm/mV,提示心电图机放大系统对称性好。
4 心电图检查描记要求
4.1 准备工作
操作者准备:①在对受检者进行检查前,操作者务必认真阅读申请单,核对好受检者姓名、编号等重要信息资料,或扫码确认受检者身份信息,记载或录入记录系统;应快速了解申请检查的目的,了解对描记有无特殊要求;②检查心电图机各条线缆的连接是否正确,包括导联线、电源线等,导联线保持顺畅,勿缠绕;③对初次受检者,操作者须事先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受检者准备:①接受心电图检查前,受检者应稍事休息,保持平静,避免紧张;②检查前2h不吸烟,不饮茶、咖啡和酒等刺激性饮品;③受检者尽量穿着宽松,方便心电图检查;④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如有污垢,应先进行皮肤清洁;⑤如放置电极部位毛发过多,则应剃除局部毛发,以减少电阻。
4.2 心电图电极安放
4.3 正确描记心电图
(1)单通道心电图机,描记顺序一般为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
需要描记18导联心电图时,描记顺序为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V7、V8、V9、V3R、V4R、V5R。
(2)12导联心电图同步采集存储、三通道同步打印的心电图导联顺序是:第1列自上而下为Ⅰ、Ⅱ、Ⅲ,第2列自上而下为aVR、aVL、aVF,第3列自上而下为V1、V2、V3,第4列自上而下为V4、V5、V6。
(3)12导同步打印心电图,自上而下的导联顺序是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
心电图采集标准时间是10s。
当操作过程中发现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内差异传导等异常心电图现象时,可延长心电图采集时间,以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