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成就:学问+人格魅力张文勋先生,云南洱源人,白族。
1926年生于罗平山下凤羽包大邑的一个贫苦农家。
文勋先生虽自幼家境贫寒,但仍五岁发蒙,上了村中的私塾。
或许是生活的磨炼使聪明的孩子早熟,文勋先生自幼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
他异常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把那难懂的四书背得烂熟,深得师辈赞赏。
正是苍洱地区的壮丽风物和子曰诗云一类传统文化的浸润,给文勋先生的一生以深刻的影响。
1948年,文勋先生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参与主编文艺刊物《平凡文丛》,并积极从事文艺创作。
不仅如此,文勋先生还参加了当时云南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
生活是创作之源,文勋先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爱与恨,理想与追求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诗歌、小说、散文乃至杂文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文勋先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作品。
云南起义后,按照党的指示,文勋先生离校到起义部队工作。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云南,起义部队改编,文勋先生又回到云大继续念书。
解放初期的云南大学中文系,名师云集。
刘文典、李广田、刘尧民、张若名等都以各自的学识文才吸引着莘莘学子。
其时又当苏联文学及文艺理论全面传入国内之际,把马列主义奉若圭臬的中国知识分子,很自然地把苏联的理论当作马列主义的正宗代表。
一方面,文勋先生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感受名师严谨的治学风范,接受校勘训诂的学术训练和韵文文风的熏陶,深得国学大师、“骈文圣手”刘文典先生的赏识;另一方面,文勋先生又努力掌握新的文艺理论,立志用马列主义的文艺观来指导文学艺术的研究。
1953年,文勋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次年被学校送往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
在这个班上,毕达可夫等苏联文艺理论教师系统讲授苏式文艺理论,而班上的学员,多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培养的中文系教学骨干。
后来文艺理论界、美学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如蒋孔阳、胡国瑞、王肯、王文生等,都出自这个班。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五单元同步练习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cuì) 会(kuài)稽不可遏( è )制B.拙(zhuō)朴囊(náng)括精骛(wù)八极C.赐(cì)予执著(zhuó) 放浪形骸(hái)D.隽(juàn)永蜩(diāo)鸠数(shuò)数然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愤怒) 志怪(记载)B.知效一官(效力) 信可乐也(相信)C.行比一乡(合) 向之所欣(过去)D.而后乃今培风(凭) 适千里者(适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之二虫又何知 D.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4.下列句子中只有一个通假宇的一项是 ( )A.知效一官彼且恶乎待哉B.旬有五日而后反御六气之辩C.其翼若垂天之云趣舍万殊D.其正色邪悟言一室之内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彼于致福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彼且奚适也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彼且恶乎待哉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汤一介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
“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
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
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
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
“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
2019-2020学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5.兰亭集序】同步练考(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急流的水)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相交,交往)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完结)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选B。
A项,修,高,长。
C项,化,造化,自然。
D项,喻,明白,理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欣于.所遇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C.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解析:选B。
虽,虽然。
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
C项,为,动词,成为;动词,是。
D 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引以为..流觞曲水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解析:选D。
A项,为“夫”“人”两个词,其中“夫”为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议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项,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C项,等到他;今义为连词。
4.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死生亦大矣②齐彭殇为妄作③放浪形骸之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其致一也⑥悟言一室之内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⑥/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选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
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④状语后置句。
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齐彭殇为妄作D.当其欣于所遇解析:选B。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附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终鲜.(没有)兄弟 形影相吊.(安慰) B .躬.(亲自)亲抚养 外无期.(期望)功强近之亲 供养无主.(主持,做) C .寻.(不久)蒙国恩 则刘病日笃.(病重) 晚有儿息.(子) D .具以表闻.(使……闻) 夙婴.(缠绕)疾病 拜.(授官)臣郎中 解析 B .期,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也指穿丧服服丧。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日短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解析 C .都表转折;A.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介词,比/介词,向;D.因为/凭借。
答案 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岁不行..(不会走路) B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苦衷〉) D .臣欲奉诏奔驰..(奔跑) 解析 D .“奔驰”文中指“赴京就职”。
答案 D4.找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C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解析 A .“闵”通“悯”,忧伤;B.“有”通“又”;C.“厌”通“餍”,满足。
答案 D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实所共鉴.据旧以鉴.新 B.⎩⎪⎨⎪⎧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C.⎩⎪⎨⎪⎧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愍愚诚 D.⎩⎪⎨⎪⎧臣具.以表闻四美具.,二难并 解析 A .鉴:都是“明察”之意;B.不行:不能走路/不去做;C.矜:顾惜/怜悯;D.具:全部/齐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理提醒:本帖被行云执行加亮操作(2009-01-12) 真诚地希望各位朋友能把帖子看完!相信你一定满载而归!我将会给大家另一种思考的路子,或者说提高分数的途径!不过如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还是要有缘才能真正获益,给大家迷途的点津!渡我,渡人!虽然我不是高分也没有太细化的复习经验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篇帖子的质量,我相信,如果你能坚持看完,你就知道并不枉费!我相信有一个问题肯定困扰了大家许久,尤其是预想跟结果落差很大的朋友们:那就是为什么成绩很意外,苦苦的复习,热切地希望,精心的准备,最后却是狠狠地打击!由此开始怀疑考试公正性,开始拷问国考种种不合理,开始怀疑评卷老师是否脑瘫(尤其申论)。
我也同样有这许多的疑问。
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或者说跳出考试的圈子,回归自我,自问几番。
我想,大家或许能得到更好的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学有点玄,下面我就解释一下: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我考得好,相反却是很一般(110.4) ,第一次考,之前预期120以上,因为报的特殊部门,目前能不能进面不好说,不过大体没戏。
痛定思痛,我不由得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
平时做真题,完全按着考试时间,答题的所谓科学顺序(言语、数量、资料分析、逻辑、常识),一般都能上70分,偶尔简单点的省题80分也打过。
我在一所提前批全国重点院校,各门课的基础也不错,尤其体现在言语、逻辑、常识部分方面,言语错四五个,常识三四个,逻辑基本不错,数量和资料是我弱项!大学期间我也没有放松,总是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平时关心国家大事,闲着就是读书。
针对数量和资料的弱项,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做真题基本数量错三四道,资料三四道!完全卡时间作。
写作是我的强项,我也知道这跟高中生写作文很不一样,于是作了近乎20套申论真题(两个月),背下来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不可忽略,五年审论考试的根本),天天上新华网,看半月谈,坚持练字(很重要,有几个活例子是把材料摘抄下来,因为字特好打了60多分,据说很多老师根本不细看,看个头,看个尾,字再好就给分),我的字经过联系,中等水平!考试时,完全按着申论的格式,风格,紧扣材料,渗入17大语句,还用了不多不少的几句名言,最后区区46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
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誉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
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帝览其言而壮之。
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部,非泽不可。
”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
泽威望素著,既至,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
俄有诏,荆、襄、江、淮悉备巡幸。
泽又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
其倡为异议者,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
”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
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
”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
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
”因授飞阵图。
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泽是其言。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密修战具/为人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B. 方密修战具/为人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C. 方密修战具/为人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D. 方密修战具/人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社:宗庙和社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浅谈课堂小练笔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但是,就是这课堂小练笔,它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忽视多与少的统一、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讲到某个关键词或某个重点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照造句,借以拓展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如法炮制”。
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这样的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
有学生甚至编了童谣:“练笔练笔,一天不练,老师生气”。
现象二: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无视恰当时机。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课文《鸬鹚》,在学完鸬鹚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红腹锦鸡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
且不说这样的课堂练笔对高年级学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单论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细细交流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鸬鹚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教师还能牵得回来吗?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
这样的练笔,脱离课文语境,显得支离破碎,劳而无获。
现象三:练评脱离。
由于课堂练笔的密度大,而且篇数较多,因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根本没有时间细致地批阅,只是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给了学生。
这样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完全是为练而练,练评脱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作激情。
由此看来,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急功近利。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习: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曹娟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05期近日,我给本校高一年级1700名同学命制了一道作文题“历练”,在蛹破茧成蝶、鹰折翅坠崖、蚌含泪孕珠扎堆之时,一篇以“雷火炼殿”为素材的习作脱颖而出。
通过对作者惠辞章的访谈,笔者在眼前一亮之后不禁拍案叫绝!缘何?原来“雷火炼殿”的素材就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1)的教材。
为给广大学子以写作启迪,现以访谈的方式对惠辞章同学《历练》一文素材运用的秘诀作以探究。
一、悉心揣摩,铭记素材。
曹:你脑海中是怎么记住“雷火炼殿”这则素材的?惠:我在物理教材上一看到这则素材就怦然心动,于是我就把它复印下来剪贴到自己的素材本上,并反复琢磨它给我的人生启迪,白天没有想透,晚上就寝时就继续想……第二天一早我又把感悟写到剪贴的素材边上。
经过“读——贴——想——写”这四个环节,这则材料就牢牢地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看过的素材,还不是属于你的素材;把它剪贴、抄写下来的素材,也还不是属于你的素材;只有经过自己静心揣摩之后,铭记到脑海中的素材,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素材。
其实,静心揣摩的过程就是一个“消化”的过程。
“消化”之后,你才能“吸收”;“吸收”之后,你才能“铭记”。
不经过大脑“消化”的素材,仅仅是在视网膜上走过一遭,不可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只会“一看热血激荡,一丢心中已忘,写作时脑海空空荡荡”。
佛家有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套用一下就是“素材眼前过,学子心中留”。
对素材又不可能去背诵,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把根留住呢?须知,揣摩是最好的“消化”,而揣摩之后的感触、感受、感悟是最好的“吸收”,只有揣摩得通透,才能记忆得铭心。
为什么全年级有1700名同学,只有惠辞章一位同学在写作中将“雷火炼殿”的素材用起来呢?那就是因为其他所有同学都把它还留在教材上,只有惠辞章一位同学把它留在了自己的脑海中。
二、展开联想,筛选素材。
曹:你在写作时是怎么想到运用“雷火炼殿”这则素材的?惠:刚看到“历练”这个文题时,我想到的也只是某人接受重重磨炼后走向成功之类的素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步练习一(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几个小月饼,货色平平,却用如此高档的檀香0木匣包装,假如有人买椟还珠,那就未必是取舍不当了。
B.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拭目以待。
C.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是和实现素质教育休戚相关的。
D.历时八年,遍及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
2.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 ( )A.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雏风清于老风声”,这句诗充满了人生哲理;试想,如果没有“老风”的辛勤哺育和教习,“雏风”怎么能引吭高歌!C.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吟安一个字, _________”,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字典上的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的笔下,却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语言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铁成金之妙。
我们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有些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一”字就有如此奇妙的作用。
要说“一”字的妙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字师”的故事: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日:“‘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人玉屑》卷六)所谓“一字师”就是说改了一个字,即把“数”字改为“一”字。
一字之改,为什么使作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呢?看来,其中是有妙趣的。
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应在早字:一场大雪下过,深深的积雪覆盖万物,但坚毅独拔的梅花,却迎风斗雪,傲然开放。
诗中所写的是含苞待放的早梅,它并不因风雪摧残而萎缩凋零,反而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深雪里绽开蓓蕾。
如果是开了数枝,说明已开放了几天了,如果是一树梅花,那就更是花开已久了。
“一枝开”既表现其早,还使人感到无数蓓蕾将迎着严酷的风雪,不断怒放。
惟其“一枝”,才表现出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这样,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由此可见,“一”字虽属数的概念,但在表现“早梅”的意境中,却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写早梅就只有这种写法,也有人以盛开的梅花描写早梅的,例如张谓《早梅》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但这写妁是另一种意境,和齐己的诗是迥然不同的。
郑谷改诗的故事,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
前面谈到的《早梅》诗,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人们在深雪覆盖之下,感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新生的象征。
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例如传说为王安石所作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就属这一类。
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色,动人的春色比比皆是,作者独选择了“浓绿万枝红一点”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使得动人的春色集中在“红一点”上表现出来,构成非常鲜明出众的艺术形象,形成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
好就好在这“一点”,如果是“红万点”,恐怕就没有韵味了。
“动人春色不须多”,是“红一点”的说明,它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百花盛开,百鸟争喧,乱云飞渡,万众高歌,这些场面会给人一种欢快热烈的美感,也许,那是属于阳刚之美吧?但是,用“一”字去表现的种种境界,却使人感到另外一种美。
这种美的意境,往往使读者感到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
其特点是含蓄蕴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3.补写出画横线处的语句。
(6分)4.第一段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见解?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认为“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那么,“一”字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力呢?其艺术效果如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认为郑谷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改得好。
你是否也认同这种改法?请说说理由。
(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3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一10题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起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又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7.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不超过 12个字)(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8.苦行僧“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9.本文在表现主旨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
(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8分)()()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坚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四(20分)11.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
”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不超过40个字)答:参考答案:一、1.C 2.B二、3.拈断数茎须4.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5.可以表现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新生的象征。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也可以说是属阴柔之美。
其特点是含蓄蕴藉,饶有余味,“一”字在此,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6.如果认同,理由可参照文中表述。
如果不认同,也要说清为什么。
有人认为“数枝”应该是写实,写得自然。
改为“一枝”是为了迁就题目中的“早”字,改得违反真实。
再说数枝开花也可说早。
三、7.盲人(五分)在黑夜(五分)打着灯笼8.(l)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