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根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科学出版社
- 格式:doc
- 大小:500.01 KB
- 文档页数:61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3. 学习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实际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1.1 传感器的定义1.2 传感器的作用1.3 传感器的分类2.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2.1 电阻式传感器2.2 电容式传感器2.3 电感式传感器2.4 霍尔传感器2.5 光电传感器2.6 热敏传感器3.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3.1 信号调理电路3.2 信号转换电路3.3 信号滤波与降噪3.4 信号放大与整形4. 传感器在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4.1 压力检测系统4.2 温度检测系统4.3 湿度检测系统4.4 位置检测系统4.5 速度检测系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3. 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熟悉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感器的选用和应用。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
3. 第三课时: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4. 第四课时:传感器在实际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实验操作,熟悉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对传感器应用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传感器及检测技术》2. 实验设备:各种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信号滤波与降噪电路、信号放大与整形电路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传感器的技术资料、应用案例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传感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目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一章概述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1。
1 机电一体化系统常用传感器1.1。
1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大多数传感器为开环系统,也有带反馈的闭环系统。
1.1.2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光栅式传感器).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 按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光电式、磁电式、压电式、热电式、陀螺式、机械式、流体式.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5. 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换型;(2)有源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电阻式包括光敏电阻、热敏电阻、湿敏电阻等形式.6。
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加上计数器可对输入量进行计数;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其代码“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①开关型(二值型):包括接触型(微动开关、行程开关、接触开关)、非接触型(光电开关、接近开关);②模拟型:包括电阻型(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电压\电流型(热电偶、光电电池)、电容\电感型(电容、电感式位置传感器);③数字型:包括计数型(脉冲或方波信号+计数器)、代码型(回转编码器、礠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3. 学会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4. 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的分类2.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3.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分析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信号滤波与降噪信号线性化与校准信号的检测与测量4. 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传感器的选用原则传感器的安装方法传感器的调试与校准5. 传感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工业自动化技术汽车电子生物医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加深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
3. 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掌握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感器选用与安装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的PPT课件。
3. 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装置、信号处理器等。
4. 网络资源:传感器相关技术的学术论文、专利、企业产品介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传感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4. 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综合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3. 授课时间:每次课2课时,共计4小时。
4. 实验时间:每次课后的实验环节,共计8小时。
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课时: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第5-8课时:讲解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NO6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以及常见的检测技术和应用。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 常见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传感器基础知识讲解a.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b. 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c.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
2. 常见传感器分类与原理a. 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b. 模拟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c. 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d. 特殊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3. 常见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a. 光电检测技术;b. 电磁感应检测技术;c. 超声波检测技术;d. 激光雷达检测技术;e. 红外线检测技术;f. 微波雷达检测技术。
4.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a. 利用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实验;b. 利用传感器进行压力检测实验;c. 利用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d.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与安排1. 引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传感器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感器的本质和功能。
3. 常见传感器分类与原理(30分钟)分别介绍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4. 常见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40分钟)介绍光电检测技术、电磁感应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激光雷达检测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和微波雷达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加深学生对各种检测技术的理解。
(完整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科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时数共页
课题:绪论
授课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概念,组成,分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授课重点:传感器的概念和组成
授课难点:对传感器概念的理解
教学类型:讲授教具与挂图: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如果将人的大脑比作CPU,那么感觉器官便是敏感元件,大脑是转换元件,那么四肢根据大脑转换的信息去处理事件,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的模型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设备传感器。
讲授新课(附后):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传感器的一般概念和组成.
作业布置:
改进措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英文名称:Sensor and Detect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必修课总学时:32 授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学习前,学生应修完相关前期课程,具备初步的电器电路知识,熟悉检测系统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能进行汇编语言和C语言程序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与特点;掌握常用传感器相应转换电路的原理,了解误差补偿方法、提高传感器工作性能的途径;掌握常用传感器和测量电路;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工程测试测试需求,以“科学引领工程、工程引入教堂、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的教学理念为主导,将系统、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等内容集成-起,加强技术基础教学的综合性、系统性,以学科专业的应用为大背景,体现传感器及测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联和完整性。
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的主导性以及学习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活跃思维。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围绕实现不失真测试这一问题,以测试系统特性-信号获取-信号加工和处理为主线,分三个大专题展开。
第一专题为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理论基础,讲述了传感器和测试系统的概念、信号分析、数据处理和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
第二专题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重点讲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结构、特性参数、测量电路及应用。
采用按照原理分类介绍几大类型的传感器,既便于学生理解传感器原理,又便于掌握同类传感器的共性及不同类传感器的不同特点。
第三专题为典型参量的测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第一课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熟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a.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b.检测技术的定义和作用;c.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和转换过程。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a.生活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案例介绍;b.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分类和特点a.传感器的分类:按测量物理量分类、按传感原理分类;b.传感器的特点:灵敏度、精度、响应时间、线性度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讲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手机等;b.引发学生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0分钟)a.定义传感器并解释其作用;b.定义检测技术并解释其作用;c.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输入、输出和转换过程。
3.分组讨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15分钟)a.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特定领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b.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展示该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分类和特点(30分钟)a.解释传感器的分类,包括按测量物理量分类和按传感原理分类;b.介绍传感器的特点,如灵敏度、精度、响应时间、线性度等。
5.总结与小结(10分钟)a.综合讨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分类和特点;b.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c.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和工具:1.讲义或课件;2.动态模型或实物模型展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3.实验室或示范设备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教学评价;2.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3.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传感器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1.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二章:温度传感器2.1 教学目标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温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2.2 教学内容温度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温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温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温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温度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温度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压力传感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压力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3.2 教学内容压力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压力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压力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压力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压力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压力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流量传感器4.1 教学目标了解流量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流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流量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4.2 教学内容流量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流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流量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流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流量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流量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流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流量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五章:位移传感器5.1 教学目标了解位移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位移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5.2 教学内容位移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位移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位移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位移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位移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位移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光学传感器6.1 教学目标了解光学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光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6.2 教学内容光学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光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光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光学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学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光学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光学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七章:超声波传感器7.1 教学目标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7.2 教学内容超声波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和安装方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声波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超声波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超声波传感器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八章:无线传感器网络8.1 教学目标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选用和安装方法8.2 教学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分类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选用和安装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选用和安装方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选用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9.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作用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9.2 教学内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实际案例,讲解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动手实验,演示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性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感器信号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十章: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选型和应用方法10.2 教学内容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传感器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选型和应用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授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分析实际案例,讲解传感器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动手实验,演示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选型和应用方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分析案例,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在不同工程领域应用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选型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重点关注传感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以及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2. 传感器的分类3.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5. 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安装和选用传感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传感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选用与安装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 传感器的校准方法3. 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4. 传感器的误差分析5. 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校准方法。
2.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传感器的误差分析;传感器的数据处理与显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校准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故障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第一章引言➢教学要求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感器的组成框图(p2,图1.1)。
3.掌握传感器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4.了解传感器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
5.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1 传感器的发展和作用了解。
1.2 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顾名思义,传感器的功能是一感二传,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
根据传感器的功能要求,它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1.3 传感器的分类1.根据被测物理量分类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2.按工作原理分类应变式、电压式、电容式、涡流式、差动变压器式等。
3.按能量的传递方式分类有源的和无源的传感器。
1.4 传感器的性能和评价1.4.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非常缓慢时,所表现出来的输出响应特性,称静态响应特性。
通常用来描述静态特性的指标有:测量范围、精度、灵敏度、稳定性、非线性度、重复性、灵敏阈和分辨力、迟滞。
• 稳定性传感器的稳定性,一是指传感器测量输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即用所谓的稳定度表示;二是指在传感器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而引起输出值的变化,即用影响量来表示。
•灵敏度传感器灵敏度是表示传感器的输入增量与由它引起的输出增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更确切地说,灵敏度k等于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被测量增量之比,是传感器在稳态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
用公式表示为:• 灵敏阈与分辨力灵敏阈是指传感器能够区分出的最小读数变化量。
对模拟式仪表,当输入量连续变化时,输出量只做阶梯变化,则分辨力就是输出量的每个阶梯所代表的输入量的大小。
对于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阈就是分辨力,即仪表指示数字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所代表的值。
从物理含义看,灵敏度是广义的增益,而灵敏度阈则是死区或不灵敏度。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教案标题: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学目标: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3.了解检测技术及其在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准备:1.教科书《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2.多个常见传感器和检测设备。
3.实验仪器和材料。
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a.引入话题:什么是传感器?请举例一些你所熟悉的传感器。
b.分享一些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c.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传感器?d.提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以及一些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2.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30分钟)a.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物理量与传感器之间的关系。
b.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
c.介绍常见的传感器分类,如按测量物理量分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按工作原理分为电阻型传感器、电容型传感器等。
3.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40分钟)a.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感器,研究其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然后进行展示。
b.整合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总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4.检测技术及其在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30分钟)a.介绍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b.讲解检测技术在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红外线检测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和传感器。
5.实验操作(45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
b.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安装、接线和使用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c.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6.总结和反思(15分钟)a.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b.学生分享实验操作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
c.进行教学总结,强调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定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分类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采用讨论法,讨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分类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让学生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2 教学内容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电阻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阻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电阻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电阻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电压式传感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压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了解电压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让学生掌握电压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2 教学内容电压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压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电压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压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压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电压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份完整的、系统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将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朋(第3版)》的教学教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2.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3.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进行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仔细学习和掌握。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和应用灵活。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原理。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2)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3)传感器的性能指标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和线性化技术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接触式检测技术(2)非接触式检测技术(3)图像检测技术(4)声波检测技术(5)其他新型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1)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2)传感器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3)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4)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传感器的选型原则(2)传感器系统的设计步骤与方法(3)案例分析:传感器系统在XXX领域中的应用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课堂小测验2.实验报告3.设计作业4.期末考试七、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实验室设备2.实验指导书3.参考书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4.网络资源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接近开关的环境特性及使用方法,掌握应用接近开关进行工业技术检测的方法能力目标:对不同接近开关进行敏感性检测,使用霍尔接近开关完成转动次数的测量。
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接近开关的应用教学难点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实物讲解小组讨论、协作教学学时10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注释项目一开关量检测〖理论学习〗任务一认识接近开关一、霍尔效应型接近开关1.霍尔效应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在磁场作用下受到洛仑兹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1-2所示,把N型半导体薄片放在磁场中,通以固定方向的电流i图1-2霍尔效应(从a点至b点),那么半导体中的载流子(电子)将沿着与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图1-2 霍尔效应2.霍尔元件霍尔元件的结构简单,由霍尔片、四根引线和壳体组成,如图1-3所示。
图1-3 霍尔元件讲解霍尔效应基本原理,及霍尔电动势。
3.霍尔原件的性能参数1)额定激励电流2)灵敏度KH3)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4)不等位电动势和不等位电阻5)寄生直流电动势6)霍尔电动势温度系数4.霍尔开关霍尔开关是在霍尔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集成封装和组装工艺制作而成,可把磁输入信号转换成实际应用中的电信号,同时具备工业场合实际应用易操作和可靠性的要求。
图1-6霍尔开关5.霍尔传感器的应用1)霍尔式位移传感器霍尔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动态特性好和寿命长的优点,它不仅用于磁感应强度、有功功率及电能参数的测量,也在位移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1-7 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2)霍尔式转速传感器图1-8 所示的是几种不同结构的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图1-8 几种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结构3)霍尔计数装置图1-9 所示的是对钢球进行计数的工作示意图和电路图。
当钢球通过霍尔开关传感器时,传感器可输出峰值20 mV 的脉冲电压,该电压经运算放大器(μA741)放大后,驱动半导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3. 熟悉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能够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选型。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作用、分类及性能评价。
2.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光敏、热敏等传感器。
3. 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直接检测、间接检测、复合检测等。
4. 检测技术的方法:电测量、光学测量、机械测量等。
5. 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加深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理解。
3. 实验操作:进行传感器实验,掌握传感器的选用、安装和调试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评价。
2. 第3-4课时: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3. 第5-6课时: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第7-8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安装。
5. 第9-10课时: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传感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原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研究成果。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 实验设备:各类传感器、检测仪器、实验板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技术动态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评价。
3. 演示:利用实验设备展示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传感器实验,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
绪论教学基本要求学会传感器的基础知识。
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工作原理、典型测量电路。
了解各类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系统之首。
因此,传感器成为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为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
所以,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将传感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倍受重视。
传感器技术是材料学、力学、电学、磁学、微电子学、光学、声学、化学、生物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乃至系统科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信息产业、机械、电力、能源、交通、冶金、石油、建筑、邮电、生物、医学、环保、材料、灾害预测预防、农林渔业、食品、烟酒制造、建筑、汽车、舰船、机器人、家电、公共安全等领域。
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电子化的时代,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使得人们需要获得的自然信息的种类日益增加,需要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因此要求与此相对应的信息获取技术即传感技术必须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在电力、冶金、石化、化工等流程工业中,生产线上设备运行状态关系到整个生产线流程。
通常建立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
石化企业输油管道、储油罐等压力容器的破损和泄露检测。
图示为汽车出厂检验原理框图,测量参数包括润滑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燃油压力及发动机转速等。
通过对抽样汽车的测试,工程师可以了解产品质量。
2、汽车与传感器高级轿车需要用传感器对温度、压力、位置、距离、转速、加速度、湿度、电磁、光电、振动等进行实时准确的测量,一般需要30~1 00种传感器。
3、传感器与家用电器自动电饭锅、吸尘器、空调器、电子热水器、风干器、电熨斗、电风扇、洗衣机、洗碗机、照相机、电冰箱、电视机、录像机、家庭影院全自动洗衣机中的传感器:衣物重量传感器,衣质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水质传感器,透光率光传感器(洗净度) 液位传感器,电阻传感器(衣物烘干检测)。
xx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xxxxxxxx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传感与检测技术授课教师: xxxxxx 课程所属系(部):信息与工程系课程名称: 传感与检测技术授课班级: 10应用电子技术实践课总学时:52学时学分:4使用教材:宋雪臣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年5月第1版教学方法、手段:讲授、实训考核方式:考试主要参考书目:俞志根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科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宋雪臣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年11月第1版冯柏群祁和义主编《检测与传感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年4月第1版赵玉刚主编《传感器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授课日期:20XX年2月15日第1、2节标题:第1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传感器的概念及组成,熟悉传感器的分类方法,了解传感器的命名方法,掌握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教学难点:1、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课时第1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1.1传感器的作用与地位 PPT 、讲授法 10分钟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得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
人的“五官”——眼、耳、鼻、舌、皮肤分别具有视、听、嗅、味、触觉等直接感受周围事物变化的功能,人的大脑对“五官”感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
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有时需要对某一事物的存在与否作定性了解,有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测量以确定对象的量值的确切数据,所以单靠人的自身感觉器官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某种仪器设备来完成,这种仪器设备就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伸,是信息采集系统的首要部件。
非电量不能直接使用一般的电工仪表和电子仪器进行测量,因为一般的电工仪表和电子仪器只能测量电量,要求输入的信号为电信号。
非电量需要转化成与其有一定关系的电量,再进行测量,实现这种转换技术的器件就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获取自然或生产中信息的关键器件,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工具。
采用传感器技术的非电量电测方法,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了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充当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检测系统。
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获取可靠、准确信息,所以传感器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精度,可以说没有性能优良的传感器,就没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1.2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 PPT 、讲授法 10分钟传感器几乎渗透到所有的技术领域。
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索、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医学诊断、生物工程、文物保护等等广泛领域,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中,传感器采用与否及采用数量的多少是衡量机器人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志,现代智能机器人因为采用了大量的、性能更好的、功能更强的、集成度更高的传感器,才使得其具有自我诊断、自我补偿、自我学习等能力,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现类似于人的知觉作用。
传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电五官”。
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技术显露出非凡的能力,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没有传感器对原始信息进行精确可靠的捕获和转换,就没有现代化的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自1980年以来,世界传感器的产值年增长率达15%~30%,1985年世界传感器市场的年产值为50亿,1990年为155亿。
传感器的发展是如泉涌,不可阻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3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教学重点) PPT 、讲授法、图示法 10分钟1.3.1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这一定义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①传感器是测量装置,能完成测量任务;②它的输入量是某一被测量,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化学量、生物量等;③它的输出量是某一物理量,这种量要便于传输、转换、处理和显示等,这就是所谓的“可用信号”的含义;④输出与输入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要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字义可以理解传感器为一感二传,即感受信息并传递出去。
1.3.2传感器的组成:通常由敏感元器件、转换元器件、转换电路及辅助电源组成。
并不是所有的传感器必须包括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
如果敏感元件直接输出的是电量,它就同时兼为转换元件如果转换元件能直接感受被测量而输出与之成一定关系的电量,它就同时兼为敏感元件。
例如压电晶体、热电偶、热敏感电阻及光电器件等。
敏感元件与转换元件两者合二为一的传感器是很多的。
1.4传感器的分类 PPT 、讲授法 15分钟1.4.1按被测物理量分类:根据被测量的性质进行分类,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优点: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传感器的用途,便于使用者根据其用途选用。
缺点:没有区分每种传感器在转换机理上有何共性和差异,不便于使用者掌握其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1.4.2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原理、规律和效应作为分类的依据。
如电学式传感器、磁学式传感器等。
优点: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表达的比较清楚,而且类别少,有利于传感器专业工作者对传感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缺点:不便于使用者根据用途选用。
第二课时1.5传感器的命名及代号 PPT 、讲授法 10分钟1.5.1传感器命名法的构成:主题词及4级修饰语构成。
传感器产品的名称,应由主题词及四级修饰语构成。
(1)主题词——传感器。
(2)第一级修饰语——被测量,包括修饰被测量的定语。
(3)第二级修饰语——转换原理,一般可后续以“式”字。
(4)第三级修饰语——特征描述,指必须强调的传感器结构、性能、材料特征、敏感元件及其他必须的性能特征,一般可后续以“型”字。
(5)第四级修饰语——主要技术指标(量程、精确度、灵敏度等)。
本命名法在有关传感器的统计表格、图书索引、检索以及计算机汉字处理等特殊场合使用。
1.5.2传感器代号的标记方法:一般规定用大写汉字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传感器完整代号。
传感器完整代号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主称(传感器);(2)被测量;(3)转换原理;(4)序号。
1.6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PPT 、讲授法、图示法 10分钟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即输入——输出特性1.6.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1. 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2. 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指标(1)线性度:线性度----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理论拟合直线的程度,又称非线性误差。
线性度可用下式表示为线性度是以拟合直线作为基准来确定的,拟合方法不同,线性度的大小也不同(2)灵敏度:灵敏度是传感器在稳态下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的比值。
(3)重复性: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的程度。
(4)迟滞:传感器在正向行程(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行程(输入量减小)期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5)分辨力和阀值:传感器的分辩力----实际测量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不可能保持绝对连续。
有时输入量开始变化,但输出量并不立刻随之变化,而是输入量变化到某一程度时输出才突然产生一小的阶跃变化。
实际上传感器的特性曲线并不是十分平滑,而是呈阶梯形变化的,如图1-7所示。
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的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Xmin(有量纲)。
有时也用该值相对满量程输入值的百分数表示(分辨率-无量纲)。
阈值通常又称为死区、失灵区、灵敏限、灵敏阈、钝感区,是输入量由零变化到使输出量开始发生可观变化的输入量的值(6)稳定性:稳定性有短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之分。
传感器常用长期稳定性表示,它是指在室温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如一天、一月或一年,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
通常又用其不稳定度来表征其输出的稳定度。
(7)漂移: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不需要的变化。
(8)测量范围和量程:传感器所能测量的最大被测量(输入量)的数值称为测量上限,最小被测量称为测量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区间,则称为测量范围。
1.6.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在动态(快速变化)的输入信号情况下,要求传感器不仅能精确地测量信号的幅值大小,而且能测量出信号变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迅速准确地响应和再现被测信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传感器要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具体研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时,通常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采用瞬态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来分析。
最常用的是通过几种特殊的输入时间函数,例如用阶跃函数来研究其响应特性,称为阶跃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1. 传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传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指在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信号作用下,传感器输出与输入量间的函数关系,它通常称为响应特性。
动态数学模型一般采用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描述。
2. 动态特性:阶跃响应特性(时域)、频率响应特性。
在动态(快速变化)的输入信号作用下,要求传感器不仅能精确地测量信号的幅值大小,而且能测量出信号变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迅速准确地响应和再现被测信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传感器要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思考题(作业):无。
课后教学效果自评:突出重点、难点,讲清概念,分清知识层次和脉络,课程最后进行本节授课内容的总结与复习,让学生对传感器有基本的认识。
授课日期:20XX年2月16日第3、4节标题: 2.1 概述~2.3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力的概念及力的测量原理;2、了解弹性敏感元件的特性及分类;3、熟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原理、测量电路、应用。
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教学难点: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2、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时间分配第一课时2.1概述 PPT 、讲授法 20分钟1. 力传感器的组成:力是一种非电物理量,不能用电工仪表直接测量,需要借助某一装置将力转换为电量进行测量,能实现这一功能的装置就是力传感器。
力传感器主要由力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组成2. 力的测量原理:力的测量所依据的原理是力的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
静力效应:指弹性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的一种物理现象。
由胡克定律知:如在弹性范围内,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与所受的力F成正比。
因此,只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测出物体的弹性变形量,就可间接确定物体所受力的大小。
动力效应:指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动量将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相应加速度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