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部第二部份
- 格式:ppt
- 大小:435.00 KB
- 文档页数:15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二)李沭霖逗逗 3岁2个月小男生 2009-11-05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1、大椎【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
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小儿推拿穴位表(建议收藏)【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天柱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第一节头颈部穴位1、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桡侧或指腹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痛、惊惕不安、精神萎靡等病症。
【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临床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多与推太阳、推坎宫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燥不宁,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等并用。
对体弱汗出较多、佝偻病患儿应慎用。
2、坎宫(眉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医者先以两拇指端分别轻按鱼腰一下,再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推眉弓。
【次数】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痛,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
若用于治疗目赤痛、惊风,常配合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亦可推后用捏挤法、掐按法,以增强疗效,掐按法一般只掐按眉头及眉中间。
3、太阳【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医者用中指或拇指桡侧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向眼前方向揉为补,向耳后方向揉为泻。
以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次数】直推、运各约30次,揉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有汗无汗头疼、目赤痛、近视、惊风等病症。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若外感表实症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端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或用掐拿、运法等。
【次数】拿、掐各3~5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痰涎,烦躁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不安、惊风等症。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上肢手部穴位一、脾穴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
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
清脾:从指跟到指尖。
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
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
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
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
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一、小儿头穴
(一)内眦穴(内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中,乳头前上2.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痛,胸痛,耳痛,胸胁胀满,头眩,眼痛,目赤
肿痛,鼻塞流涕,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癫狂口吐白沫等病证。
操作手法:拇指按压,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内眦穴,节度和推泻
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二)外眦穴(外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1.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眩晕,耳聋听力减退,颅痛,颅神经痛,眼痛,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肠
绞痛等病证。
操作手法: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外眦穴,节度和推泻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三)额内口穴: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3厘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肌痉挛,耳聋,鼻塞,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神经性偏瘫,癫狂口吐白沫,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等病证。
操作手法:额头前部紧张按压,以触摸、挤压等方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