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贵族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5.93 KB
- 文档页数:3
欧洲传统“绅士风度”及“贵族品质”的由来与本质摘要:欧洲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欧洲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而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绅士风度源于欧洲,而现在已遍布全球,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绅士,骑士,贵族“绅士”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
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
而所谓的“绅士风度”即是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
为了博得女性的好感,而特别锻炼弥补自己不足。
真正的“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
骑士本身只是一些中、小封建主,而骑士身份的获得,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
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
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
他们精通骑术、剑术等战斗技能,且一个人在正式被受封为骑士后,必须效忠其领主,献身于教会,而且有责任追求一切伟大男性与武士的美德。
这种制度下产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
骑士制度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是一种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同时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绅士风度”即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上流社会看齐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和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所以“绅士风度”可以说是由“骑士精神”演化而来。
欧洲贵族气质:贵族代表了尊严和品行西方直到18世纪,贵族依然是主流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国仍然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封号。
(中国的贵族阶层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整体消失了。
)当西方的贵族社会转入到平民社会之后,资产阶级并没有掀起否定、批判贵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族学校去学习,买贵族的纹饰、徽章,买贵族的头衔,想全方位继承贵族的衣钵。
我国著名报人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说过,英国的贵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好多跟中国春秋战争非常相似,战场上是对手,下了战场仍然还是朋友。
所以那个时候的好多战争,在今天看来就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公元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孙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
斯蒂芬本身在英国,就捷足先登,抢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在欧洲大陆,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不平,在欧洲大陆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攻打斯蒂芬。
那个时候亨利二世很年轻,经验不足,出兵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筹划,所以大兵千里迢迢开到了英伦三岛一上岸,就发现钱已花光了,没粮食了。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亨利二世作出了一个咱们中国人绝对想不到的选择,给对手斯蒂芬写了封求援信,说我出征准备不周,没了粮草,您能不能给我点接济,让我把这些雇佣军遣散回欧洲。
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给了亨利二世一笔钱。
可后来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发动了同样的战争来争夺王位。
人家当初接济你,你现在又杀回来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忘恩负义。
欧洲的贵族认为对手的宽容是理所当然的,该竞争的还是要接着竞争。
所以过了几年之后,亨利二世再次率领大军,卷土重来。
这时他年龄大了羽翼已丰,所以在战场上打败了斯蒂芬。
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结果却很有意思。
他和斯蒂芬签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这王位还是由斯蒂芬来做,把亨利二世立为太子,一旦斯蒂芬百年之后,由亨利二世来继承王位。
英国文化特质:1.独立、自由2.孤傲、怀旧、保守3.实践精神和经验主义4.谦谦君子国——绅士文化5.贵族精神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隔开,外来入侵和控制英国都不容易,这使英国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立自由的个性。
英国人就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孤傲,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 从来不谈论自己。
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大。
常年的阴雨天气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经常出现雾天,这样的天气或许使人性格沉默。
同英国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趋向稳定,这使英国人性格不溫不火,十分冷淡。
过去的种种荣誉使英国人们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以及英国人性格中的孤傲,这些造成了英国文化中的怀旧和保守的特性。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 就像其俗称——约翰牛一样,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 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 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
贵族文化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炫富主义的诱惑,而拥有高贵的人文品质和素质操守。
二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错误意见所奴役。
英国自封建时代始就有贵族,绅士风度跟贵族的做派有关。
在其进入资本主义后,贵族不仅是有钱的象征,很多时候它代表好的教养,高的社会地位,被国王封为贵族是英国人莫大的荣誉。
所以绅士风度应该指优雅的举止,恰当的谈吐,有正义感,有责任心。
绅士是从骑士精神演变而来的。
绅士文化有点像我们的儒家道德思想,主张谦和,礼让,女士优先。
在学校教育方面, 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强调“儿童中心”, 实施“开放学校”制度。
教育改革是渐进的。
闻名于世的英国早期的“导生制”和“见习生制”,就是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准教师获得教学经验进而训练其学习如何教学的师资培养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兴起的“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也正是受此历史传统而逐渐形成的。
[绅士的精神] 英国绅士精神传统道德观上的君子令人生畏,让人敬而远之。
然而,独具个性魅力的现代绅士,似乎是深圳人有兴趣效仿的对象。
深圳人为打破清规戒律而来,任何道德律条加诸深圳人头上都会令人不爽,深圳随时都在变,深圳人不打算成为任何一类呆板的榜样。
传统道德观上的君子令人生畏,让人敬而远之。
然而,独具个性魅力的现代绅士,似乎是深圳人有兴趣效仿的对象。
<br/> 在“绅士”的英文gentleman中,gentle代表着优雅、上品,可爱、宽大、稳健、亲切、有礼。
一个绅士,首先应该是个上流、有品的人。
经济不独立、人格不独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不够格谈绅士的。
同样,大腹便便、腰包鼓鼓,却不修边幅、蛮横无理的人,也与绅士相去甚远。
<br/> 有一个关于绅士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美国总统华盛顿对自己的秘书说:“我不太明白,英国很多阶层的男士都可以叫绅士,官员可以叫绅士,律师可以叫绅士,医生可以叫绅士,商人可以叫绅士,甚至无业的人也可以叫绅士,贵族里有绅士,贫民里也有绅士。
为什么这么多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叫绅士?你去帮我打听一下,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
”过了两个多小时,秘书回来跟华盛顿说:“阁下,给您查到了,绅士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 <br/>“文革”之后,内地无上流社会可言。
一群群心有不甘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谋求两样当时在老家、老单位得不到的东西: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一言以蔽之:自尊!为了这份自尊,曾经多少深圳人含辛茹苦,毫无自尊。
所幸的是,今天在深圳安居下来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越温饱,步入小康和中产,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换句话说,自尊已经不是问题。
<br/> 但是,曾经沧海的深圳人在寻求自尊的阅历中是否学会了尊重别人呢?未必!年前在深圳罗湖向西村的一家鸡煲店,一桌人聚会大声喧哗,另一桌人警告不听,遂拔刀挥砍,酿成几死几伤的。
惨状与美国西部电影中的淘金时代相仿。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
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翻开英国浩瀚的历史,总能岁时捕捉到贵族的影子。
严格意义上的贵族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它留下的政治文化遗产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贵族文化已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英国贵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上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反对封建王权,贵族都积极带头参与。
1英国贵族精神的内涵英国贵族精神则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1]作为英国的传统,贵族不仅是一种地位和头衔,也是社会追随的目标。
贵族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成为民族的表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的核心绝对不是绅士的风度和高贵的礼仪,而是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
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是英国贵族精神的精髓。
2天然的社会主人封建时期的东方,国是君主一个人的家,臣民就是君主的仆人,国王才是这个社会上唯一的主人。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臣民极容易产生奴才意识。
而在英国贵族的观念里,国王与自己是处于同一等级的兄弟。
英格兰早在七国时代最初形成王开始,王既是军事首领又是最高领主,其地位与贵族处于同一层面上,是贵族集团中的第一位。
他对贵族只有宗主权(Suzerainty)或霸主权(overlordship),而没有至高无上的主权(sovereignty)。
[2]封建制度确立之后,随着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领主拥有几个封臣,一个封臣隶属于多位领主的形式,构成了特有的网状分封。
英国贵族精神的开展及意义导言一、研究英国贵族精神的意义二、文献综述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英国贵族精神的萌芽及其根源第一节英国贵族的根本概况一、英国贵族的产生二、英国贵族的特色第二节贵族精神的内涵一、英国贵族精神的定义二、英国贵族精神的分类三、英国贵族精神的特点第二章贵族精神的渐进式开展第一节贵族精神的产生第三章贵族精神的意义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英国贵族体制是一笔古老的政治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昂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贤人会议〞,参加贤人会议的大多是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地方官员和国王近臣。
贤人会议是当时英格兰所特有的中央机构,它有权参与国家的税收、防务、分封、选举或废黯国王等重大决策活动,有权审理各种诉讼案件等。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贵族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贤人会议被改造为“大会议〞,其成员是清一色的诺曼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王室成员,原来的绝大多数贵族受到迫害,形成了崭新的诺曼封建贵族制度。
征服者威廉一世在英国推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各级贵族的主要收入也都来自地产。
“在当时的法兰西,国王对王国的土地所有权近似于一种名义,而在英国却成为事实。
〞‘上威廉一世在位期间,教会和世俗贵族积极与封建王权合作,履行各自的职守,但随着王权衰落,国王与贵族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异,由原来的“支配与服从〞关系演化为“僵持与对抗〞,其中与贵族利益密切相关的王权继承问题成为俗贵族集团政治斗争的焦点。
当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登上宝座时,贵族开始叛乱,这种贵·阎照样著:?英国贵族史?,人民出版社,zooo年版,第37贝。
族和王权之争自此就从未停止。
可以说,英国贵族既是王权的追随者、屈从者和维护者善于协调自身与王权的关系;又是王权的对抗者、挑战者和制约者。
直到13世纪初,国王和贵族仍然是英国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两股势力,它们在土地分封制的根底上构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国王尽量重用贵族,使之参与国家政务;而贵族积极有效的政务活动,又反过来加强了国王的封建特权。
从文化角度分析《唐顿庄园》中的英国贵族精神作者:祝鑫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5期摘要英剧《唐顿庄园》以其对英国贵族精神的完美诠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品通过展示英国贵族的教育、乡村宅邸以及婚姻观等文化层面,突出了英国贵族精神文化的特点,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英国贵族精神不仅是该剧的灵魂所在,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文化角度;英国贵族;贵族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7)05-76-03《唐顿庄园》是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英剧时代剧,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该剧刻画了一个战争与和平,传统与叛逆,秩序与混乱,爱与恨,包容与隐忍,高贵与卑劣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世界,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唐顿庄园》带着一种气质、一种品格,以复古唯美之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人文盛宴,在英国森严等级制度的背景之下,把社会的上层贵族与仆人们的生活百态与人性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1 从《唐顿庄园》追溯英国贵族的缘起十六世纪初,一个在英国拥有特定法律意义的社会阶层———“贵族”诞生了。
英国贵族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贵族在英国长期统治,“贵族精神”便因此而形成且长期存在。
中世纪时,英国处于被贵族统治的时期,而维持国家和社会统治的阶级结构便是贵族,其内部结构复杂多变,早期、中期和后期都在不断变化。
爵位的等级和权利的大小是将贵族与其它社会阶层区别开来的两个基本条件,也是英国贵族身份的两个重要象征。
在英国,广义上的贵族(aristocracy)一词最早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被发现,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和“优秀”的褒奖之意,在拉丁文中,“贵族”一词把地位较低的自由人也暗含其中,有“平庸”、“愚钝”的意思。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绅士”一词既用于称呼国王、王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又可指骑士、缙绅和小绅士。
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aristocracy 一词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来自出身或财富,囊括了主要的地主阶层。
发扬绅士风格绅士风度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衍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英国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
绅士风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历经了百年之久,饱经时光的洗礼。
由于贵族文化的兴盛,英国的各阶层民众不断地与贵族阶层看齐,不同阶层的不同理念在看齐的过程中融合交汇,最终形成绅士文化。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绅士文化已经俨然成为了不同于贵族精神和中间阶层观念的另一种精神文化。
绅士精神极其强调奋斗与坚持不懈的品质,这是对贵族文化品质的积极汲取,又是对中间阶层文化的优化升级。
绅士精神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各阶层的流动,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观念融合统一。
绅士文化可以被称为是英国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标志。
一、英国绅士文化的起源英国绅士文化的起源是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英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也曾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封建统治,而这使得英国人有着更倾向于追求安稳生活的品质,其次,绅士文化与英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英国处于群岛之中,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与欧洲的文化氛围差异较大,不少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相差甚远。
这使得英国容易形成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
此外,英国绅士文化的形成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十分大。
维多利亚女王经过六十年的统治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六十年中,英国一步一步走向经济上、文化上的多重鼎盛,英国也在她的统治下从此有了“礼仪之邦”的称号。
维多利亚女王极其注重个人礼仪与修养,她具有高雅个人修养的名号响彻欧洲大陆。
对于家人,尤其是膝下子女,维多利亚女王要求严格,倘若有一点不遵守礼仪规范之处,便会命令佣人对他们实行杖罚。
对于自身,维多利亚女王要求自我处处做到高雅端庄。
维多利亚女王对自身的高要求对当时的中产阶级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无数中产阶层民众对于维多利亚女王相继进行模仿,而该时期也是绅士风度文化的最终完善时期。
在维多利亚的统治之下,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思想得到高度解放,自由与民主高度提倡。
英国绅士精神的主要起源便是英国历史上脉脉相传的骑士精神。
透过《Downton Abbey》看英国的贵族精神【摘要】英国的贵族精神是英吉利民族内涵的表现,是在英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行成的。
本文将通过热播英剧《downton abbey》走进英国贵族。
【关键词】骑士精神;示范效应;他者英国的凯特王妃在看一部电视剧,美国第一夫人也在追同一部剧,这就是风靡全球的英国古典剧《downton abbey》.从2010年开播至今共获得艾美奖五项大奖及多项其他大奖。
英国大多数人评其为“这是一部多年来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聊的一部电视剧”。
故事发生在乔治五世时期,唐顿庄园的grantham伯爵一家,以家产继承问题为导火索而产生种种纠葛,呈现了英国贵族与仆人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人间百态。
迭宕的情节,错综复杂的身份,曲折的爱情故事,庄重华丽的贵族服饰,高贵的语言,展现了英国的田园风情画,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20世纪初期贵族的生活。
其中散发出的贵族精神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
英国贵族精神的的第一要义是骑士精神。
盛行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强调谦卑,视荣誉为生死,时刻准备自我牺牲,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等等。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欧洲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西欧民族中的“绅士精神”就是由其衍生而来。
在da(downton abbey)中,lord grantham 则是英国贵族绅士的缩影.lord grantham从来在外人面前都是称妻子cora为her ladyship.女儿们为lady mary等。
对伯爵来说,da就是他的“third parent and fourth child”。
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从小就内化在伯爵心里。
贵族精神的精髓则是主人公意识,社会责任感,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英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贵族史,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贵族逐渐行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
1215年国王与贵族联合签署的《大宪章》法案确定了法在王上的原则,规定了国王的权力与义务,同时使更多的贵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从《唐顿庄园》看英国文化特征从《唐顿庄园》看英国文化特征该剧情节以寻找合适的继承人为叙述主线展开,重现了20世纪初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
不论是贵族世界,还是仆人的世界,每天都上演着关于虚荣、争斗、爱情的故事。
《洛杉矶时报》评价道,"这部剧的分量恰在传统秩序的背面,它迫使我们去追问传统如何幸存,对于唐顿庄园来说,问号在于无论楼上还是楼下,如何保持健康的有机运转。
这也是这部剧一开始就揭示的主题:无论落入谁手,无论被谁遗下,唐顿庄园都将幸存。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教授大卫.莫里认为,英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喜爱更多的可能源自对于历史记忆的追寻,而中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追捧可能基于一种对贵族生活的想像以及对于上层生活的追求。
但笔者认为,中国人的追剧热情来源于对英国文化的探秘心理,此剧所反映的英国文化特征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1.英国人的乡村情结英国著名记者杰里米.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仍然觉得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
整个不列颠早就以城市为主体,但帕克斯曼说:在英国人脑子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
这种乡村情结大概要追溯到19世纪帝国时代,那些远征殖民地的英国人思念故乡时,凭空把英国想象成带有浪漫色彩的乡村。
"一战"时,战场上士兵们收到印有教堂、田野和花园,尤其是村庄的明信片,所受到的鼓舞远大于无数次的挥动国旗。
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唯一的生活方式是拥有自己的一小块世外桃源。
"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
"这是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的名言。
乡村生活,是英国人很自傲的一点。
比起欧美其它地区的乡村风格,英国乡村风格最大特点就是更加"乡下"。
大部分英国人的心里,最理想的生活是赚到足够的钱去乡下买一座庄园,有着边际遥远的绿草坪和点缀其间的各种百年老树,房舍附近的花园里有灿烂的英国玫瑰,坐在养着盆栽秋海棠的小客厅里喝茶、看书,等待访客按铃。
英国贵族:与权力无关,与责任有关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
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是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尊重贵族,遵守契约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被宪法确立,英国王室与贵族获得了一种“彻底的安全”。
而贵族的地位虽然一再被消弱,但高贵的血统仍然留存并且得到民众的认可。
描述英国贵族生活的电视剧《唐顿庄园》剧照事实上,当年资产阶级革命为了赢得自由、民主、平等社会环境而与英国王室以及贵族达成的交易——君主立宪制,得到了现代英国人继承和尊重。
现代英国人遵守祖先们订立的契约:贵族让渡权力,平民尊重贵族。
这是妥协精神和适度原则的精髓,而非鱼死网破。
责任:王子带头冲锋陷阵贵族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骑士精神。
在欧洲,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必须要学习剑术、马术,必要时还得决斗,目的就是要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勇气与胆量的人。
威廉王子大婚图片在英国,贵族阶层的传统是长子承袭爵位、次子从军、三子加入教会。
查尔斯王储的弟弟安德鲁王子,1982年曾作为皇家海军的一名飞行员参加了福克兰群岛战争,他在战争中甚至充当过吸引对方导弹的“诱饵”角色。
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和其他船员家属一样,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守候在朴茨茅斯军港迎接儿子平安归来。
贵族在战争中有冲锋在前的传统,在一战中,担任军职的英国世袭贵族的死亡率为20%,高出普通士兵两倍。
1914年末的阵亡名单上,就有6名上院贵族、16名从男爵、95名上院贵族的儿子和82名从男爵的儿子的名字,许多贵族家庭因此血胤灭绝。
显然英国贵族在日薄西山之后仍得以传承百年,并非权钱所赐。
贵族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他们珍惜荣誉,并以此赢得普通民众的信任。
教养:王后临死仍风度翩翩法国大革命将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送上了断头台,但这个平时生活极为奢侈的女人临死前还保持着皇室风度,穿着一身白袍,表情镇静。
英国“绅士文化”形成原因人们在提到英国文化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风度翩翩的英伦绅士。
“绅士风度”已经成为英国的品牌形象。
英国的绅士言行举止要绝对的理智,而且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他们对于女性是绝对尊重的。
英国的绅士风度是整个英国民族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
英国的绅士风度是从英国的贵族精神的演变而来的。
其“贵族精神”是一种传承中的贵族意识。
英国人善于妥协,但是精神上的价值取向的妥协与政治上的妥协产生的后果是不同的。
政治上的妥协保证了政治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平稳性,不会大起大落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精神价值取向的妥协却最终让传统势力维持着优势,变革的观念很容易就被传统的惯性所战胜。
英国的贵族始终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英国贵族填补了因为王权衰落所造成的政治真空,成为国家权力的主要执掌者。
英国的贵族精神主要有骑士精神、热爱自由坚持独立、对于知识和文化的高度推崇等。
英国的文化发展是离不开贵族精神的。
在我看来,英国的绅士文化形成的原因如下:首先,英国有一个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更长的历史,较长期的封建统治使英国人更具容忍、安于现状的品质。
其次,英国四面环海、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所有这些都造成了英国人早期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
艰苦的生活培养了英国人一种十分重要且可贵的品质:妥协与宽容。
除此而外,维多利亚女王对绅士文化的行程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期是英国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在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同时也是英国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
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
她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
维多利亚女王就曾因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
她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家规,对自己子女在修养方面要求相当苛刻,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
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
带你走近真正的英国贵族精神提及英国的教育,不由得想到的便是贵族精神。
诚然,贵族精神之于当今的欧洲,主要还是作为一种行为气质和个人修养而存在,最典型的便是泛化为之的绅士风度。
伴随着硝烟与战火仍能彬彬有礼地排队,礼让妇女与儿童先进防空洞;丘吉尔首相在千钧一发的广播演讲中仍能动用那么优美无暇的文辞;以及近期网络上频繁转载的一张照片上,几个人衣着笔挺地站在已成瓦砾的图书馆废墟之上,从积满灰尘的书架之上取书阅读,神态自若。
此诚修养气节之大矣!其实这种贵族精神的熏陶,自始至终贯穿着英国的教育体系。
姑且拿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来说罢。
之前见识过几所英国的贵族学校,在当地无一不是孤芳自赏,鹤立鸡群。
然每每提及伊顿公学,无一不面露虔诚,敬为楷模。
曾经有人说起前任首相布莱尔先生,幼年家境贫困,但是父母却颇有远见地设法将他送进爱丁堡最好的学校读书,被誉为“苏格兰的伊顿公学”。
在英国备受推崇的贵族传统,被伊顿公学五百年的历史作了最典型的概括与诠释。
这里实行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
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
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
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正统的贵族一向都是这么认为。
正因如此,这所贵族学校里鲜有慵懒之气,怯懦之辈。
国内些许人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般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只是一味地按照个人理解,认为贵族生活就应该是住别墅,买跑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一种如高位截瘫病人般全方位使唤人的生活。
实际上这跟贵族的精神大相径庭,充其量算是暴发户精神。
跳梁小丑,不值一提。
欧洲贵族集团本来就形成于艰苦的血战之中,最早的成员多是军事首领和立功勇士,因此一代代都崇尚勇猛英武,并由此生发出诸如正直、负责、好学等一系列素质,经由权力、财富、荣誉的包装,变成了贵族集团的形象标榜。
劳伦斯“精神贵族”倾向之探析摘要:“精神贵族”是劳伦斯针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的,也是相对平民而提出的,着眼解决人的精神出路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精神贵族”中人性异化、自我迷失和回归自然、张扬本能两种倾向的具体体现,并从主客观因素出发探讨其生成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工业文明;精神贵族;自然;本能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具争议的作家。
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不平,却是一个勇猛的精神探索者。
为了实现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主张坚决与机器大工业做斗争,试图通过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能,建立和谐的男女两性关系来实现“精神贵族”之梦。
一“精神贵族”在劳伦斯作品中的演绎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探讨“精神贵族”的人物形象,如莱蒂、厄秀拉、古德兰、康妮、梅乐士等,但是他们在追求“精神贵族”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同的困惑与挣扎,在这些困难面前,他们或退缩或挣扎或沉沦或顽抗,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倾向:第一,人性异化、自我迷失。
在劳伦斯的作品中,人性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下,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利,逐渐丧失了自我,他们不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也不想过多深究,在他们眼里,权钱就是一切。
当然,他们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可是由于工业文明的强大以及自身性格的缺陷,他们身不由己地沦为机器文明、金钱文明、权利文明的奴隶。
如《白孔雀》中的莱蒂、《爱恋中的女人》的吉拉尔德、《彩虹》中的安娜、威尔。
《白孔雀》中的莱蒂是个善良可爱、美丽大方、很有教养的女孩,出于本能,她深深地爱上了感情粗旷、纯朴健美、很有男子汉气概的青年农民——乔治。
可是,出于“文明人”的考虑,她最终选择了文雅富有、会哄人开心但是缺乏生气、肤浅造作的煤矿场主少爷——莱斯利。
因为这一错误的选择,莱蒂和乔治都痛苦不堪。
莱蒂与莱斯利结婚后,莱斯利整日忙于矿上的事情,无暇顾及莱蒂,她只有靠不断地生育来打发无聊的生活,而乔治一气之下与表妹梅格结婚,婚后整日借酒浇愁,最后命丧黄泉。
英国贵族精神
西方人眼中的贵族精神不是花钱无度的暴发户精神,它也从来不与平民精神对立,更不是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英国贵族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是英国全社会效仿的风尚,其中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英国人,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以此作为一个标准。
不仅在英国,现在很多国家都受其影响,提倡“绅士风度”。
虽然贵族文化有它保守、重文轻理、厌恶竞争等弊端,但那种举止文雅、尊重女性、尊重人格的风尚对英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贵族的起源
在西方社会中,英国贵族体制是一笔古老的政治遗产,其起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5世纪中叶,欧洲大陆西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落渡过英吉利海峡,侵入不列颠。
他们由军事首领即酋长率领,逆流而上,深入腹地,厮杀劫掠,建立起许多殖民区。
来前,这些部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由民众大会选出。
由于他们地位显赫,能依仗权势和军功侵吞公产,便逐渐破坏了氏族内部的平等关系,以血缘宗亲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部落首领演变为专事征战的军事贵族。
军事贵族是英国贵族的最早形态。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小国混战延续了一百多年,在征战杀伐中建立军功者有的跻身贵族行列,随后六百年间不列颠战火此伏彼起。
各国历代君主为了扩充疆土、争夺霸权、治理国家和抵御外敌,经常要维持相对强大的军队和相对稳定的王室政府。
而与国王关系密切的亲兵爱将、王室宗亲,自然成为国王在军事活动和国家治理中的骨干,并在权力和财产上得到国王的适当回报,使他们成为地位显赫、享有种种特权的贵族。
二贵族的类别
英贵族由世俗贵族和精神贵族(即宗教贵族)组成。
世俗贵族可分为世袭贵族与终身贵族。
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爵位可以世袭,以传男传长为主,如无子女,贵族封号则自动取消。
终身贵族分为两类:司法贵族,包括英大法官以及其他重要法官;一般终身贵族,由首相提名,君主册封的功勋卓著人士,一般称为勋爵,此类人数最多。
精神贵族指英国教圣公会的最高神职人员。
精神贵族和司法贵族属职赋其号,即一旦任职,自动获得贵族身份。
终身贵族和精神贵族封号不能继承。
三贵族精神的实质
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贵族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对荣誉的执着信念。
一个真正的欧洲贵族,就是那种将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
著名的英国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古代德意志的条顿骑士的传奇故事曾经被人长久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些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
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四贵族精神的核心
自由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核心。
现代的自由有两个渊源,第一个渊源来自于基督教,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开创了信仰自由。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不通过教会的中介,阅读圣经获得启示,直接跟上帝沟通,这就是信仰的自由。
第二个传统来自贵族的传统。
贵族最大的敌人也不是平民,而是国王,国王代表了专制。
于是,英国贵族要与英国国王签订权利法案,划清楚贵族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贵族的义务是向国王纳税,但是贵族有自己的权利,在法律上保障贵族的自由。
所谓自由,一是人身自由,不受强制,不随便被逮捕。
其次是财产的自由,国王不能随便剥夺贵族的财产,不能像古代中国的皇帝那样,一道圣旨,满门抄斩,再厉害的贵族也完了。
不要说没收财产,连私人领地国王也不能随便闯入。
贵族的自由还体现在政治自由上,即对公共事务参与的权利,通过国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特别是纳税。
国王要打仗加税,需取得贵族们的同意,不能随便加收。
最后更重要的,乃是内心的自由,具有道德和理性的自主性,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五结语
贵族这一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实质上的确认,都必须是与其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的。
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能进入贵族的行列中。
贵族
的真正意义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为上的拥有。
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
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
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
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