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图昼夜长短日出落时间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685.00 KB
- 文档页数:7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计算一、知识讲解(一)日出与日落1.概念:日出——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升起,日落——太阳从西边的地平线上落下。
(不一定是正东、正西)2.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东南)、日落西北(西南)。
(3)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4)日影朝向,始终在太阳方位的相反方向。
正午,直射点日影消失;直射点以北,日影朝北;直射点以南,日影朝南。
极点例外,北极点日影都朝南、南极点日影都朝北(出现极昼时)。
3.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1)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3)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外)。
二、经典高考试题1.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读图完成下题。
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A.东南7月1日06时B.东北7月1日06时C.东北1月1日12时D.东南1月1日12时解析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A、C选项都不正确。
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的计算1. 昼夜长短的计算。
- 原理。
-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因为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小时)。
夜长等于24小时减去昼长。
-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 昼长=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例如,某地日出时间为6:00,日落时间为18:00,那么昼长 = 18 - 6 = 12小时,夜长=24 - 12 = 12小时。
- 根据昼弧、夜弧计算(在日照图中)- 先确定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圈,然后看这条纬线圈上昼弧(位于昼半球的弧段)和夜弧(位于夜半球的弧段)所跨的经度范围。
例如,在某日照图中,某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弧跨经度180°,则昼长=180°÷15° = 12小时,夜长也是12小时。
2.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 根据昼长计算。
- 日出时间 = 12 - 昼长÷2;日落时间 = 12+昼长÷2。
例如,某地昼长为10小时,那么日出时间 = 12 - 10÷2 = 7:00,日落时间 = 12 + 10÷2 = 17:00。
- 根据地方时计算(特殊情况,如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00,日落时间为18:00。
在其他纬度,如果知道某地的经度和当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先算出该地的昼长,再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同时要注意将地方时换算成区时(如果题目有要求)。
例如,某地经度为120°E,昼长为14小时,那么日出时间(地方时)=12 - 14÷2 = 5:00,日落时间(地方时)=12+14÷2 = 19:00。
如果要换算成北京时间(120°E的区时),则不需要换算,因为该地就在120°E上。
如果是116°E的地方,计算出的地方时需要换算成北京时间。
日落时间计算公式
日落时间的计算公式:12-白昼时间的一半=日出时间或者12+白昼时间的一半=日落时间。
日落,指太阳徐徐降下至西方的地平线下的过程,亦即是夕阳时分,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完全没入地平线下的时间。
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日出日落时间的两个公式:
1、日出时间=12-(昼长时间除以2)。
2、昼长时间=在平面地图上所跨的昼弧经度乘以2÷15°。
高中地理学习:地球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高中地理学习:地球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
地区的⽇出时间是怎么算的
⾚道上永远都是6点⽇出,18点⽇落。
其它地⽅是不确定的,具体算法:⽇出时间=(24-昼长)/2;⽇落时间=⽇出时间+昼长。
或:⼀天有24⼩时,包括⽩天和⿊夜,夜长=24-昼长,⽽凌晨0:00可以看作是⿊夜的中点,⽇出时间=夜长/2,⽇落时间=24-⽇出时间。
晨昏线的判断
⼀是根据晨昏线的定义来判断:顺着地球⾃转的⽅向,由昼半球进⼊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是根据晨昏线与昼半球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位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侧的晨昏线为昏线.
晨昏线总与太阳直射点、太阳两者的连线垂直.除⼆分⽇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外,其他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晨昏线的移动⽅向与地球⾃转⽅向相反。
太阳升起⽅向的变化规律
春秋分都是从正东⽅升起,冬季从东南升起,夏季从东北升起。
太阳只是宇宙中⼀颗⼗分普通的恒星,但它却是太阳系的中⼼天体。
太阳系中,包含我们的地球在内的⼋⼤⾏星,彗星和其它⽆数的太阳系⼩天体,都在太阳的强⼤引⼒作⽤下环绕太阳运⾏。
太阳系的疆域庞⼤,仅以冥王星为例,其运⾏轨道距离太阳就将近40个天⽂单位,也就是60亿千⽶之遥远,⽽实际上太阳系的范围还要数⼗倍于此。
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第一招:利用相邻的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计算。
在光照图上,一般只均匀地给出几条经线,用360°除以图中经线间隔数,即可得到相邻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再根据昼弧所跨越的经线间隔,计算出昼弧所跨越的经度数,用该经度数乘以1/15就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招(其实是对第一招的演绎):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值计算。
昼弧与夜弧的比值可由昼弧与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若求出:昼弧/夜弧=a,则昼长=24/(1+1/a)。
第三招: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理论上认为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为A,则该地的昼长=2×|12-A|。
第四招:利用对称纬度计算。
不同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长短恰好互补。
即某纬度的昼长(夜长)等于另一半球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夜长(昼长)。
练习题1.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问是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2.美国NBA职业篮球决赛将于9月21日19时在纽约(西五区)举行,重庆(东八区)的中学生要收看这场决赛,打开电视机的北京时间是A. 20日16时B. 21日6时C.22日6时D.21日19时右图是某日的昼夜分布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3. 此时的北京时间为A. 4时C. 10时4.读右图,随着地球的自转,a点所在的经线转至b点所在经线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A、30小时B、15小时C、2小时D、1小时5.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这时上届奥运会举办地雅典(东二区)的时间是D.22日8时B. 8时D. 16时180º e fA.8月8日2时B.8月8日8时C.8月8日12时D.8月8日14时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7题。
6.当北京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时,地球所处的位置是()A.AB.BC.CD.D()7、据下图信息,C点的昼长该为A.24小时B.12小时C.10小时D.20小时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83—84题:C.丙地C.丙丁乙甲()D.丁地()D.丁丙乙甲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10.一艘轮船在太平洋某海域起航,用了5分钟时间向东越过日界线后,时间为5月1日8点10分整,它启航时的北京时间为:A.5月2日4时5分B.5月1日4时5分C.5月2日8时15分D.4月30日8时lO分11.2006年7月10日凌晨2:00(北京时间),杭州球迷准时收看了德国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实况直播。
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时间计算是近几年来高考的重点内容,要系统掌握该内容,必须通过难点关──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如何在日照图上进行时间计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复习训练。
一、熟悉相关概念1.地方时各地因经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刻即地方时(地方时随经度变化)。
2.时区为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将7.5°W至7.5°E划分为零时区,又叫中时区。
在零时区以东,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在零时区以西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
(时区的确定:时区数=经度/15°,四舍五入)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中央经线上的度数=时区数×150)4.北京时北京(116°E)所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
即120°E的地方时。
5.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空间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近似180°经线),其西侧东十二区总比东侧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另一条是时间界线,即0点(24点)所在经线。
二、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1.地方时的计算:A地方时=B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或A地方时=B地方时±(经度差/150)×1小时(注意:当A地位在B地东侧时取“+”,当A地位在B地西侧时取“-”即东加西减;若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还需调整日期──“东减西加一天”。
)2.区时的计算:A地区时=B地区时±时区差×1小时(注意事项同上)三、训练和培养识图技能1.因观察者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日照图──侧视图、正视图、俯视图,还有平面展开图等等。
要求学生能熟练识别并能绘制二分、二至时各种类型的日照图。
昼夜长短的计算⽅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地理中关于昼夜长短的题⽬有很多,那么,昼夜长短怎么计算呢?下⾯⼩编整理了⼀些相关信息,供⼤家参考!昼夜长短的计算⽅法有哪些三种⽅法⽅法1:⽐例法(1)在侧视⽇照图中,利⽤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线段⽐例计算.(2)在俯视⽇照图中,利⽤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弧度⽐例计算.⽅法2:⽇出⽇落时刻法(1)⽇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2)昼长=(12-⽇出地⽅时)×2(3)⽇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4)昼长=(⽇落地⽅时-12)×2⽅法3:对称法(1)在同⼀天中,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地球上某地昼夜长短的因素有:季节、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
此时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
此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春分指向夏⾄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
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
2、夏⾄指向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
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
3、秋分指向冬⾄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夜最长昼最短。
怎么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和日落时间的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日落时间=12+昼长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日出日落的时刻:夏半年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半年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
春秋二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和日落的区别(1)霞气不同日出的霞气比较淡雅,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少。
日落时则是漫天红霞,日落的颜色可以因地球的大气现象而增强,如云、烟及人为制造的废气等。
(2)温度不同日出时太阳刚刚升起,气温正在从最低点逐步上升,看过日出都知道会很冷,相对温度低。
日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天的时间,地面温度相对较高。
(3)雾气不同日出时地面、水面、山地都会有一股雾气。
日落时地面温度高,一般是没有雾气的。
(4)光线不同日出时光线还不强烈,不怎么刺眼,感觉很清澈透亮,通常可以直视。
日落时光线还带着一天的灼热,很浓郁,往往不敢直视。
(5)色彩不同日出看上去清新明亮,与周围景物反差很大。
日落会有少许晕眩,并不清晰,与周围景物较融合。
(6)方向不同日出在早晨,在東向,眼看地平线,太阳会从那里升起。
日落在傍晚,在西向,眼看地平线,太阳会从那里消失。
日出和日落的方位规律(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升起,在西北落下。
(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升起,在西南落下。
(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春分和秋分,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
(极点除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对昼夜长短情况的影响⽇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情况⽇出时刻北半球南北球北极圈内南极圈内春、秋分⽇⾚道昼夜等长6时夏⾄⽇(北半球)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夜最长、昼最短极昼极夜北北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冬⾄⽇(北半球)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夜最短、昼最长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0°~23°26′N)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北半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0°~23°26′S)昼短夜长昼长夜短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越往南昼越长越往北昼越短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向(见图1)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移动轨迹北半球南半球春分⽇⾄夏⾄⽇,冬⾄⽇⾄次年春分⽇向北移动昼越来越长昼越来越短见图2夏⾄⽇⾄冬⾄⽇向南移动昼越来越短昼越来越长见图3图1 图2 图33. 结论(1)同⼀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出、⽇落时刻相同。
(2)南北纬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其中⼀条的昼长(夜长)等于另⼀条的夜长(昼长)。
(3)同⼀地点,⼀年中有两天昼长(夜长)相同、⽇出(⽇落)时刻相同,这两天就是与夏⾄⽇或冬⾄⽇相距天数相等的两个⽇期。
(4)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道(为0)向南北两侧递增(最⼤为24⼩时)。
(5)极昼、极夜天数由极圈(⼀天)向极点递增(半年)。
⼆、昼夜长短的计算1. 根据⽇出、⽇落时间求昼夜长短某地昼长=(12时-⽇出时间)2;某地夜长=(24时-⽇落时间)2;⽇出时间:晨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时;⽇落时间:昏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时。
2. 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根据该点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V=15°/⼩时);昼弧+夜弧=360°;昼长=昼弧/V,夜长=夜弧/V;昼长+夜长=24⼩时。
如何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昼长)/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或一天有24小时,包括白天和黑夜,夜长=24-昼长,而凌晨0:00可以看作是黑夜的中点,日出时间=夜长/2,日落时间=24-日出时间。
日出日落的现象日出,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时间,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
日落,是地球生态环境循环与生物活动的重要划分点。
古农谚有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从地平线降下后,空气中的流动分子减少,温度开始降低,多数动物的活动行为减少,进入休息状态。
同时植物停止光合作用,消耗外界氧气。
日落标志着夜晚的来临,是人们一天工作生活的结束标志。
日出日落区别日出和日落在太阳光的颜色方面也有明显区别。
日出,阳光通过很长距离的空气层的折射,颜色就像血一样红,整个太阳成血红色,刚露出地面的太阳,人可以直视,不很刺眼。
而日落时,太阳光还很强,即使接近了地面,你也无法直视,整个太阳的颜色成金黄色,至少呈带有黄色的红色。
日出产生原理日出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着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
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着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昼长夜长计算公式
昼长=⽇落时刻-⽇出时刻=昼半球所占据的弧/15=(12:00-⽇出时刻)×2=(12:00+⽇落时刻)×2=24⼩时-夜长。
夜长
=(24:00-⽇落时刻)×2=夜弧/15=(0:00+⽇出时刻)×2=24⼩时-昼长。
昼长、夜长怎么算
(1)昼长=⽇落时刻-⽇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致即可,⽐如都是某地地⽅时,⽐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出地的地⽅时)*2
昼长=(⽇落地的地⽅时-12)*2
注意:均指该地地⽅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昼夜时间长
地球在⾃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地球绕地轴⾃西向东运转叫做⾃转,地球⾃转⼀周即⼀昼夜,有24⼩时。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周即⼀年。
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道上。
⼀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