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样机耐久性试验大纲-B02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4
发动机耐久性试验大纲一试验目的内燃机的工作寿命长短涉及到内燃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工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用户使用维修的水平等条件。
因此,工作寿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在新产品开发定性试验或生产工艺,材料有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内燃机产品的耐久性试验,通过耐久试验,找出产品设计制造中哪些零件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以便进行改进设计或提高工艺水平,同时通过测量主要件的磨损量变化,可计算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试验是完整发动机在点火情况下的功能性试验。
其目的是检查高负荷部件(如:活塞,连杆,曲轴等)的可靠性,以及轴承,活塞环,气门机构的磨损,机油消耗量等的耐久情况。
为了检查全新设计的发动机的功能,或者将单一零部件加入到系列产品中时,必须要做耐久性试验。
二引用标准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12679-90 《汽车发动机耐久性试验方法》GB/T 901-1998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评定方法》三试验环境标准环境状况按 GB/T 1105--1987的规定,标准环境状况为:大气压力:P=100KP(750mmHg)相对湿度: =30%环境温度: =298K(25℃)有效功率修正用下式修正有效功率P=aP其中:a-------修正系数P-------标准环境状况下的有效功率P-------现场环境下的有效功率修正系数计算式a=(99/p)其中:P=P------现场环境下的大气压力Pw-----现场环境下的炮和蒸汽压------现场环境温度下的相对湿度T-------现场环境温度四.试验对象,燃料(1)试验对象;五.装置与设备1耐久性试验应该在可点火运行的试验台架上进行。
需要以下设备仪器;a)发动机转速测量与监控装置b)发动机扭矩测量与监控装置C)发动机冷却水控制系统装置(整车设计的压力和流量)d)燃油消耗量测量仪e)漏气量测量仪f)爆震检测仪g)机油消耗量测量仪h)最多三十个温度传感器i)最多二十个压力传感器j)缸内最高压力传感器六.试验测量参数数据记录发动机应至少装配有以下功能和位置传感器a)温度传感器测量位置及记录数值如图1b)压力传感器位置如表2c)除了温度压力外还应该测量以下发动机参数七.试验方法(1)主程序1 发动机预运转在耐久性试验开始前,发动机应该进行完整预运转磨合过程。
产品耐久性试验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产品的耐久性进行试验,并汇总试验结果及结论。
2. 试验目的为了评估产品的耐久性能力,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以了解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表现和可靠性。
3. 试验方法我们使用以下试验方法来评估产品的耐久性:- [试验方法一]: 描述试验方法一的步骤和设备。
- [试验方法二]: 描述试验方法二的步骤和设备。
- [试验方法三]: 描述试验方法三的步骤和设备。
4. 试验结果4.1 试验一结果在试验一中,我们对产品进行了 [描述试验一内容]。
以下是试验一的结果摘要:- 结果1:详细描述结果1。
- 结果2:详细描述结果2。
- 结果3:详细描述结果3。
4.2 试验二结果在试验二中,我们对产品进行了 [描述试验二内容]。
以下是试验二的结果摘要:- 结果1:详细描述结果1。
- 结果2:详细描述结果2。
- 结果3:详细描述结果3。
4.3 试验三结果在试验三中,我们对产品进行了 [描述试验三内容]。
以下是试验三的结果摘要:- 结果1:详细描述结果1。
- 结果2:详细描述结果2。
- 结果3:详细描述结果3。
5. 结论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产品在试验一中表现出较好的耐用性。
2. 试验二显示产品对特定条件的耐受性较弱,需要进一步改进。
3. 试验三证明产品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而不出现重大问题。
6. 建议基于对产品耐久性试验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改进产品以增强其在特定条件下的耐受性。
2. 加强产品的维护和保养指南,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耐久性。
请注意:本报告仅基于我们所进行的试验结果,并可能不涵盖所有潜在因素对产品耐久性的影响。
耐久性试验操作规程1.设备:双动耐久性试验台。
2.试件编号:1#、2#、3#、4#3.参数设定激振行程:上端Smax=±50mm Smin=±5mm下端Smax=±30mm Smin=±5mm 激振速度:上端Nmax=±100rpm Nmin=±50rpm4. 试件温度:试件升温后,外壁上端温度以强制冷却方式保持在70±10℃范围内,并适监测。
5. 运动方式:上、下两端同时沿铅垂方向运动。
6. 试验行程、试验速度(频率):送样单位有特殊要求的按送样单位的要求操作,否则按以下操作。
上端加振规范:S(mm)×N(c、p、m)=100×100下端加振规范:a.行程:(14~20)mmb.频率:(500~700)min-1;c.速度:应达到0.52m/s的速度。
7.必要时加载侧向力,由制造厂与用户商定。
8.工作循环次数:下端循环次数通常以100万次计,如果有其他特殊要求则以图纸为准。
9.位置:零位移位置大致在减震器行程的中间部分。
10.打开双动耐久性试验台,清理现场异物。
11. 将1#、2#、3#、4#样品进行安装、锁紧。
锁紧时应使试件运动方向保持铅垂方向,初始位置应大致在减振器行程的中间部分。
12.在试验软件内输入样品的相关信息、正确设置各项参数,并填写好试验运行记录。
13.在桌面上打开该试验软件的“快捷键‘sdt’”,进行参数的设置。
A. 在菜单栏的“C设置”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试验设置”,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准确填写各项参数,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填写试件名称,名称型号。
试验员姓名,试验次数,上、下电机工作转速即可。
B. 上、下电机最高转速是额定的,若非可户有要求,则无须更改。
设置完成后电击确定。
C. 在“S实验”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实验准备”,进行“水温调节”,先开始调温再停止调温,再点击确定。
D. 在“S实验”的下拉式菜单中选取“开始实验”,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点击开始即可开始实验。
耐久性试验操作规程1.设备:双动耐久性试验台。
2.试件编号:1#、2#、3#、4#3.参数设定激振行程:上端 Smax=±50mm Smin=±5mm下端 Smax=±30mm Smin=±5mm激振速度:上端 Nmax=±100rpm Nmin=±50rpm4. 试件温度:试件升温后,外壁上端温度以强制冷却方式保持在70±10℃范围内,并适监测。
5. 运动方式:上、下两端同时沿铅垂方向运动。
6. 试验行程、试验速度(频率):送样单位有特殊要求的按送样单位的要求操作,否则按以下操作。
上端加振规范:S(mm)×N(c、p、m)=100×100下端加振规范:a.行程:(14~20)mmb.频率:(500~700)min-1;c.速度:应达到0.52m/s的速度。
7.必要时加载侧向力,由制造厂与用户商定。
8.工作循环次数:下端循环次数通常以100万次计,如果有其他特殊要求则以图纸为准。
9.位置:零位移位置大致在减震器行程的中间部分。
10.打开双动耐久性试验台,清理现场异物。
11. 将1#、2#、3#、4#样品进行安装、锁紧。
锁紧时应使试件运动方向保持铅垂方向,初始位置应大致在减振器行程的中间部分。
12.在试验软件内输入样品的相关信息、正确设置各项参数,并填写好试验运行记录。
13.在桌面上打开该试验软件的“快捷键‘sdt’”,进行参数的设置。
A.在菜单栏的“C设置”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试验设置”,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准确填写各项参数,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填写试件名称,名称型号。
试验员姓名,试验次数,上、下电机工作转速即可。
B.上、下电机最高转速是额定的,若非可户有要求,则无须更改。
设置完成后电击确定。
C.在“S实验”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实验准备”,进行“水温调节”,先开始调温再停止调温,再点击确定。
D.在“S实验”的下拉式菜单中选取“开始实验”,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点击开始即可开始实验。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产品的耐久性成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耐久性试验是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进行连续工作或承受一定周期性载荷的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耐久性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产品的耐久性能,为产品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二、试验方法与设备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连续载荷法,即在规定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连续加载,直至样品出现失效为止。
试验过程中,记录样品的载荷、时间、位移等数据。
2. 试验设备(1)试验机:选用型号为XXX的万能试验机,该试验机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大载荷等特点。
(2)数据采集系统:选用型号为XXX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高采样频率、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三、试验数据1. 试验样品本次试验共选取了10个样品,均为同批次生产的产品。
2. 试验条件(1)载荷:根据产品设计和使用要求,设定试验载荷为XXXN。
(2)温度: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控制在(20±2)℃。
(3)时间:试验持续时间为XXX小时。
3. 试验结果(1)载荷-时间曲线: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载荷-时间曲线,如下所示:(2)位移-时间曲线: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位移-时间曲线,如下所示:四、数据分析1. 载荷-时间曲线分析从载荷-时间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试验过程中,载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表明样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2. 位移-时间曲线分析从位移-时间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试验过程中,位移逐渐增大,但增加速度相对较慢。
这表明样品在长期承受载荷的情况下,变形较小,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3. 失效模式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样品的失效模式主要为疲劳断裂。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本身存在缺陷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等原因导致的。
五、结论1. 样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在长期承受载荷的情况下,载荷和位移变化较小。
2. 样品的失效模式主要为疲劳断裂,需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材料耐久性测试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材料耐久性测试的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
该标准适用于各种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塑料、纺织品等。
测试方法
根据所测试材料的不同特性和用途,以下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供参考。
1. 物理测试物理测试
- 弯曲测试:通过对材料进行弯曲试验,检测其弯曲强度和变形程度。
- 拉伸测试:通过对材料进行拉伸试验,检测其拉伸强度和延展性。
- 冲击测试:通过对材料进行冲击试验,检测其抗冲击性能。
2. 化学测试化学测试
- 耐腐蚀性测试:将材料暴露在各种腐蚀介质中,观察其表面
腐蚀程度。
- 耐热性测试:将材料置于高温环境下,测试其耐受高温的能力。
- 耐候性测试:将材料暴露在各种自然气候条件下,检测其耐
候性能。
3. 机械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
- 硬度测试:通过对材料进行硬度测试,评估其硬度和抗磨损
能力。
- 密度测试:测试材料的密度,以评估其质量和结构特性。
- 疲劳寿命测试:通过反复加载和卸载材料,评估其疲劳寿命。
结论
材料耐久性测试的标准旨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
根据不
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可以选择相应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通过这
些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进而确定其适用
性和耐久性。
请根据产品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相关的
测试方法。
以上是材料耐久性测试标准的简要描述,供参考使用。
152F汽油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规范XX152F系列汽油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大纲QF2SG编制:审核:批准:第2版 2002-12实施XX152F系列汽油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大纲Q/XXQF2SG-20021 总则1(1 试验目的本标准规定了XX152F系列汽油机(接发电机作为负载)可靠性、耐久性考核试验与评定方法,用于评定该系列机型整机及零部件工作的可靠性、耐久性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2 试验周期一般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试验,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1(3 试验用汽油机应是从本公司新近生产、经质检部门验收合格的XX152F系列汽油机中随机抽取的,一般情况下每次试验抽取样机2台。
1(4 试验用油#1.4.1 燃油:90汽油(GB484)。
1.4.2 润滑油:15W—40四冲程机油。
1(5 仪器、仪表及设备序号名称型号精度产地备注1 ZDC-9 直流电力测功机?0.5‰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2 2Kw 整机试验台 1, 自制3 水银温度计 ?1, 美国4 ST20 红外线测温仪5 DYM3 空盒气压表 ?10Pa6 干湿温度计 ?1?2 磨合与性能初试2.1样机的检查与调整2.1.1 试验前对样机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各调整部位进行一次性调整。
2.1.2 检查并添加机油到规定液面(约370mL润滑油)。
2002-12-01发布 2002-12-15实施Q/XXQF2SG-20022.2 试验前的磨合规范2.2.1 冷磨合:按表1规范执行。
表1 冷磨合规范序号曲轴转速(rpm) 负载功率(Kw) 时间(h) 备注1 1500 02 2.2.2 热磨合:按表2a或表2b规范执行.累计运行四个循环,共计8h.表2a 热磨合规范(测试用50Hz发电机)序号曲轴转速( rpm) 负载功率(Kw) 时间(h) 附注1 2000 0 0.22 2800 0.4 0.53 3000 0.6 1.04 3000 1.0 0.3表2b 热磨合规范(测试用60Hz发电机)序号曲轴转速( rpm) 负载功率(Kw) 时间(h) 附注1 2000 0 0.22 3600 0.4 0.53 3600 0.8 1.04 3600 1.2 0.3 2(3 性能初试磨合循环结束后,若整机运行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可直接按出厂验收规范对整机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初试测定。
发动机耐久性试验大纲一试验目的内燃机的工作寿命长短涉及到内燃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工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用户使用维修的水平等条件。
因此,工作寿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在新产品开发定性试验或生产工艺,材料有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内燃机产品的耐久性试验,通过耐久试验,找出产品设计制造中哪些零件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以便进行改进设计或提高工艺水平,同时通过测量主要件的磨损量变化,可计算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试验是完整发动机在点火情况下的功能性试验。
其目的是检查高负荷部件(如:活塞,连杆,曲轴等)的可靠性,以及轴承,活塞环,气门机构的磨损,机油消耗量等的耐久情况。
为了检查全新设计的发动机的功能,或者将单一零部件加入到系列产品中时,必须要做耐久性试验。
二引用标准2.1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2.2 GB/T 12679-90 《汽车发动机耐久性试验方法》2.3 GB/T 901-1998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评定方法》三试验环境3.1 标准环境状况按GB/T 1105--1987的规定,标准环境状况为:大气压力:P=100KP(750mmHg)相对湿度:=30%环境温度:=298K(25℃)3.2 有效功率修正用下式修正有效功率P=aP其中:a-------修正系数P-------标准环境状况下的有效功率P-------现场环境下的有效功率修正系数计算式a=(99/p)其中:P=P------现场环境下的大气压力Pw-----现场环境下的炮和蒸汽压------现场环境温度下的相对湿度T-------现场环境温度四.试验对象,燃料五.装置与设备1耐久性试验应该在可点火运行的试验台架上进行。
需要以下设备仪器;a)发动机转速测量与监控装置b)发动机扭矩测量与监控装置C)发动机冷却水控制系统装置(整车设计的压力和流量)d)燃油消耗量测量仪e)漏气量测量仪f)爆震检测仪g)机油消耗量测量仪h)最多三十个温度传感器i)最多二十个压力传感器j)缸内最高压力传感器六.试验测量参数数据记录发动机应至少装配有以下功能和位置传感器七.试验方法(1)主程序1 发动机预运转在耐久性试验开始前,发动机应该进行完整预运转磨合过程。
常州耐久试验报告1. 引言耐久试验是一种针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进行评估的测试方法。
本文旨在对常州地区进行的耐久试验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通过试验,我们希望能够客观评估产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以便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2. 试验目的本次耐久试验的目的主要包括: - 评估产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 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 寻找产品的潜在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3. 试验内容及方法3.1 试验内容本次耐久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针对产品的常见使用情况和环境进行模拟测试 - 记录产品在耐久试验期间的工作状态和异常情况,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 对试验期间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确定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3.2 试验方法本次耐久试验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 使用合适的设备和仪器对产品进行模拟使用和环境测试 - 对产品的工作状态进行连续监测,并记录工作时间、故障时间和故障类型等信息 - 对产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和诊断,寻找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4. 试验结果分析4.1 试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在试验期间,我们对产品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连续监测。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 在高温环境下,部分产品出现了工作不稳定的情况。
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产品内部部件发生变形,造成工作异常。
2. 在高湿度环境下,部分产品出现了漏电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对产品进行改进,问题得到了解决。
3. 部分产品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了噪音过大的问题。
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于摩擦部件磨损过大,需要加强润滑保养措施。
4.2 故障分析和改进建议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改进建议:1. 高温环境下的产品工作异常是由于温度导致部件变形所致。
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加强对材料的选择和散热系统的设计,以提高产品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
2.高湿度环境下的漏电问题需要从产品的结构和材料两方面进行改进。
采用防潮材料和加强密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产品的漏电情况。
发动机耐久性试验大纲一试验目的内燃机的工作寿命长短涉及到内燃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工艺,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以及用户使用维修的水平等条件。
因此,工作寿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在新产品开发定性试验或生产工艺,材料有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内燃机产品的耐久性试验,通过耐久试验,找出产品设计制造中哪些零件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以便进行改进设计或提高工艺水平,同时通过测量主要件的磨损量变化,可计算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试验是完整发动机在点火情况下的功能性试验。
其目的是检查高负荷部件(如:活塞,连杆,曲轴等)的可靠性,以及轴承,活塞环,气门机构的磨损,机油消耗量等的耐久情况。
为了检查全新设计的发动机的功能,或者将单一零部件加入到系列产品中时,必须要做耐久性试验。
二引用标准2.1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2.2 GB/T 12679-90 《汽车发动机耐久性试验方法》2.3 GB/T 901-1998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评定方法》三试验环境3.1 标准环境状况按GB/T 1105--1987的规定,标准环境状况为:大气压力:P=100KP(750mmHg)相对湿度:=30%环境温度:=298K(25℃)3.2 有效功率修正用下式修正有效功率P=aP其中:a-------修正系数P-------标准环境状况下的有效功率P-------现场环境下的有效功率修正系数计算式a=(99/p)其中:P=P------现场环境下的大气压力Pw-----现场环境下的炮和蒸汽压------现场环境温度下的相对湿度T-------现场环境温度四.试验对象,燃料五.装置与设备1耐久性试验应该在可点火运行的试验台架上进行。
需要以下设备仪器;a)发动机转速测量与监控装置b)发动机扭矩测量与监控装置C)发动机冷却水控制系统装置(整车设计的压力和流量)d)燃油消耗量测量仪e)漏气量测量仪f)爆震检测仪g)机油消耗量测量仪h)最多三十个温度传感器i)最多二十个压力传感器j)缸内最高压力传感器六.试验测量参数数据记录发动机应至少装配有以下功能和位置传感器七.试验方法(1)主程序1 发动机预运转在耐久性试验开始前,发动机应该进行完整预运转磨合过程。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规格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耐久性是保证建筑物长期使用的关键。
因此,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的目的、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内容、检测周期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具体的详细的规格。
一、目的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为维护建筑物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依据。
二、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测应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 50068-2018)、《混凝土强度检验标准》(GB/T 50081-2002)等。
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结构特点和使用环境,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要求。
三、检测方法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非破坏检测和破坏检测两种。
其中,非破坏检测主要包括超声波检测、电阻率法、渗透性检测等;破坏检测主要包括取样检测、钻孔检测、锤击检测等。
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检测内容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取样检测或者无损检测,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品质,为后续的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
2.混凝土结构的渗透性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混凝土结构的渗透性能,来判断混凝土结构内部是否存在裂缝或孔洞,以及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包括抗冻融性、耐久性、耐磨性等,来判断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4.混凝土结构的防腐蚀性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腐蚀情况,来判断混凝土结构的防腐蚀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修复和更新。
五、检测周期混凝土耐久性检测的周期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环境和特点进行制定,一般建议在以下几个时间点进行检测:1.混凝土结构建成后:在混凝土结构建成后的1年内进行一次检测,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品质,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作业指导书1.在试件养护至28d龄期的前两天,将试件从标准养护室取出,擦干表面水分,放入烘箱中,在(80±5)℃温度下烘 48小时,烘干结束后将试件在干燥环境中冷却到室温。
2.首先检查设备电源是否正常连接,接通电源,打开面板上的电源开关。
3.按下面板上的“设置”键,显示屏进入“时间设置”和“试验参数设置”,按“确认”键进行参数调整,每个参数调整后,按“确认”键保存数值,并返回上一步相应界面,如果不想保存设置后的数值则可以按“取消”键回到上一步。
4.将配置好的硫酸盐溶液倒入水箱中,按面板上的“手动上升”键,使试验箱内的试验架上升到最高,并注意插好定位销。
将试件放入试验架中,相邻试件之间应保持50mm的间距。
松开定位销,按“手动下降”使试验箱内的试验架下降到最低。
5.将配制好的5%Na2SO4溶液放入试件盒直到溶液超过最上层试件表面50mm左右,开始浸泡,从试件开始放入溶液,到浸泡过程结束的时间为(15±0.5)h。
注入溶液的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
浸泡龄期应从将混凝土试件移入5%Na2SO4溶液中起计时。
注:试验过程中宜定期检查和调整溶液的pH值,一般每隔15个循环测试一次溶液pH值,始终维持溶液的pH值在6~8之间。
溶液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
如不具备检验和调整pH值的条件(如工地试验室),也可不检测其pH值,但应每月更换一次试验用溶液。
6.浸泡过程结束后,立即排液,应在30min内将溶液排空。
溶液排空后将试件风干30min,从溶液开始排出到试件风干的时间为1h。
7.风干过程结束后立即升温,将试件盒内的温度升到80℃,开始烘干过程,升温过程应该在30min内完成。
温度升到80℃后,将温度维持在(80±5)℃。
从升温开始到开始冷却的时间为6h。
8.烘干过程结束后,应立即对试件进行冷却,从开始冷却到将试件盒内的试件表面温度冷却到(25-30)℃的时间为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