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 格式:doc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7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课标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标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本节课旨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准确解读该标准,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第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能力的具体要求。
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的资料,使学生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对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混淆,气候变暖只不过是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显著趋势,学生要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帮助学生区别这两者。
第三,课程标准的核心放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上,这反映出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给出相关资料,重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多种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最后一节,是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章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气候是对长期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在学习完“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后以“气候变化”为总结。
其次,本节着重以气候要素为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自然要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拓展,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突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以及气候等知识有所了解,为理解“温室效应”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
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有所了解,但可能混淆两者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对其进行辨析。
2.能力基础高一学生思维活跃,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增强但仍不完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思维,帮助理解。
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仍需教师适当的指导。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3.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2.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4.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1、据新华社沈阳20XX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
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XX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
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4.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候变化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气候变化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身边的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的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合作精神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2. 气候变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3. 网络资源,如气候变化相关的网站、博客等。
4. 图片资源,如气候变化影响的照片、图表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
教学难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复杂性。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设计思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并以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探究解决措施的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归纳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
不同的是本节课中图表横坐标代表的时间更长--年份,初中部分横坐标代表的是月份。
三、教材分析:该节是本章大气内容的最后一节内容,在本章节中起到一总结的作用,整节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3.通过小组合作,联系实际,讨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忧患意识,树立学生爱护环境,养成节约能源等思想观。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描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
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料区(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四节全世界天气变化教课方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世界天气变化》教课方案课程标准: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1、可以经过资料认识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周期,教材剖析:本节教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全世界天气在不停变化之中。
(2)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可能影响。
(3)天气变化的适应付策三方面说明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是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全世界天气是有变化的,使学生一发展的目光对待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而学会客观剖析问题。
学情剖析: 学生经过不一样的门路已知我们生活的地球此刻在变暖,但更多的同学以为是人为原由,而忽视自然原由,同时对全世界变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缺少理解,需经过本节学习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维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资料认识全世界天气向来处于颠簸变化之中并体现必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世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人类对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经过多种门路、运用多种手段采集有关的天气资料,并将天气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剖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一样温度带的代表性天气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展开检查、研究,研究解决当前天气变化的应变举措与对策。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尊敬自然规律、踊跃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敬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点。
教课要点、难点: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原由和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可能影响教课方法:剖析法教课课时:1课时1/4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四节全世界天气变化教课方案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由教课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顶积雪面积变化” 图片,发问:思虑问题 经过创 变化的原由是什么?设情形,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同时又引入正课。
1.观点听讲并理 认识气天气变化是长期间大气状态变化的反响。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2.了解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人为原因和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3.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2.利用事实材料,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人为原因和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2.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对比分析]材料一:扬子鳄是水陆两栖型爬行动物,常出没于芦苇丛生的河漫滩,生长竹林的的丘陵地或沟渠、塘、坝、水库附近。
它们的食物丰富,同时,扬子鳄耐饿性也较强,蛰伏时深居洞穴,双目紧闭,趴伏不动,这些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它们分布较广。
材料二:[探究1]归纳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探究2]根据红框内的时间推测我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趋势?归纳我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趋势。
[探究3]1、根据1986年到2000年气温变化特点推测现今北界和公元2000年扬子鳄北界与材料三中①②的对应关系2、概括总结近现代气候变化特点[探究4]与地质时期相比,扬子鳄目前的栖息地有何变化。
思考:阅读教材P98,近现代气候变化还产生哪些影响?答案:[探究1]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④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探究2]我国历史时期气温有降低的趋势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探究3]1、①——公元2000 ②——现在2、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探究4]栖息地范围在缩小思考:1、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2、加剧了自然灾害3、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4、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对农业的影响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对工业的影响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GZDL_bx1-10 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能清晰地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
2.能准确的读出各地的气候类型
【复习重点】
1.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能够准确判读出气候类型。
2.能规范表述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复习难点】
1.各气候的分布区及特征。
2.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知识链接】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学习过程】
一、自主梳理
考点一气候的形成因素
请同学们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48页知识整合,并熟记本部分基础知识小组讨论
有同学认为我国山脉的迎风坡都是山地的东南坡,对不对?为什么?
题组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013·重庆文综)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距离 B.地形条件 C.局地水域 D.植被分布
题组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2014·天津文综)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2分析,形成Q城与B城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题组三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综合影响
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图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
考点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一、主要气候类型(可下自主完成p50页填表并能口述自主复习能正确判断变化曲线图)1.热带气候类型
2.亚热带气候类型
3.温带气候类型
4.亚寒带和寒带气候类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
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3、培养资料分析和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讨论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和对策。
2、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中的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图片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等等。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分析图2.25“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可以看出,地球上的冷暖和干湿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恐龙繁盛时期
小组讨论:读图《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教师指导读图纵坐标:距今时间,单位是亿年,越往下代表越古老,越往上代表离现在越近。
横坐标表示了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中线代表现代气温和降水,以现代气温和降水为基准。
思考1:科学家利用什么方法推测古温度的变化?
思考2:在地质时期,地表经历几次大冰期?
教师追问从图上看,现代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强调全球变暖不仅有人为原因,还有自然原因,地球气温处于自然的周期性上升的过程。
思考3:恐龙繁盛时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气温和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