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9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1/ 5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
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
[《金锁记》在线阅读]《金锁记》读后感范文《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把金钱异化人性的力量叙述的惊心动魄。
文章中“家”——门第森严的姜公馆对曹七巧来说是一座不满陷阱的丛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无辜者变成陷阱的主动设置者。
由于各种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潜滋暗长发展为对金钱的变态追逐。
这是一个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个把自己所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里变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
作者从人性的视角透视曹七巧的一生发现黄金欲可以把一个本属悲剧性的人物演化为一个邪恶的人。
著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小说中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青春、健康——人与地位、金钱——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的倾斜人与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贪婪的兄嫂把她当作摇钱树卖给了高门大户的姜家只能当二奶奶受尽奚落。
她的丈夫是个没有一点“人气”的骨痨病患者坐着只有三岁的孩子那么高。
曹七巧刚到姜家时并不以自身门第的低下而颓丧市井社会的生辣气使她在这个家庭里能够待下去。
然而作为妻子的她却算计着丈夫死后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笔钱去盖自己的黄金屋。
张爱玲没有按照传统路叙述故事而是让七巧很快被高抬为正头奶奶还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变成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子和母亲。
曹七巧本是个漂亮泼辣的女子守着无情无欲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胆热烈的追求小叔子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对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芜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块绿洲。
十年后当季泽满面春风地立在她眼前时七巧心生摇荡死去的梦复活了。
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金锁记是张爱玲女士写的一部小说,关于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内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金锁记的主要内容简介《金锁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只有名份单却出生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甚至连丫环都讽刺她。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438《金锁记》{三版}雨中笠翁欢迎您!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健。
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谢谢光临雨中笠翁欢迎光临京剧经典:438《金锁记》【剧情】演出简介:主演:魏海敏、唐文华、陈美兰、陈清河看点:这是张爱玲的小说首次被搬上京剧舞台,国光剧团的《金锁记》是特意为台湾梅派名旦魏海敏度身打造的。
以雍容华贵的梅派来演绎曹七巧这样一个扭曲变态的人物。
剧情介绍:凄凝的夜风中,又听见那苍老的不成调儿的小曲,飘零在无尽的黑暗里。
三十年前一个女子凝视着镜中丰润的容颜,亲手描眉点唇挽金簪,她将自个儿送入了姜家,那轰轰烈烈的公侯将相、金山绿水——她的丈夫是个瞎子、是个瘫子。
她又爱上了一个谁也留不住的风似的男人。
金山绿水褪了色,丰润的绯红浊了,凹陷的瘪白双颊藏了多少的失落与坠沈,藏不住是年年月月枝枝叶叶根生的恨与怒。
那恨与怒,是曹七巧用一生栽出了的果。
她吃下了。
又逼着所有能逼的人一同与她吃下。
都是恨她的了,三十年后,她生命中的每个与她瓜瓜葛葛分不开的人,都是恨她的了。
她的小曲依旧唱着,【剧评】极度华丽与极度苍凉的舞台再现张爱玲最华丽的凄婉佳作台湾京剧天后倾情演绎《金锁记》黄金的枷锁‖悲剧的舞蹈奇女子张爱玲留下文坛最美的收获当代作家李碧华曾这样评价张爱玲:“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金锁记》做为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被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著名文艺评论家夏志清教授称之“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而在张爱玲自己看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重要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作者通过三维视角勾勒人物,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加入感觉化的象征和隐喻,成功塑造了现代文学画廊里黄金枷锁下丧失人性的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字:《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塑造;三维视角;矛盾冲突;感觉化意象《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10月,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曾被著名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①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
故事虽是世俗男女婚恋的离与合,一支笔却能深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暗淡。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
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这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所指出来的,套在姜公馆二奶奶七巧脖颈上的枷锁。
②《金锁记》写的是麻油店女子曹七巧嫁给富户姜家残废的二儿子,以青春为代价分到一部分家产。
自从有了这“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赶走了自己曾经爱过的老三季泽,狠心地破坏自己亲生子女的婚姻幸福,自己没有办法得到的也决不让他们得到。
《金锁记》仅仅三万余字,叙写了曹七巧的一生,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是如何在金钱的腐蚀下一点一点泯灭人性变得自私、丑恶和疯狂,她的畸变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痛心,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在初版《传奇》上,有一段张爱玲的卷首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③而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便运用其娴熟的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叙写了麻油店女子曹七巧传奇的一生。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没有简单纯客观地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描写曹七巧,而是同时运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加入了别人眼中的七巧以及她真实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三种视角的互相补充和修正,以及她与身边各种人物的矛盾冲突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曹七巧。
一、三维视角下的曹七巧在谈论自己的文章时,张爱玲曾道: “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④在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时,张爱玲就如同她自己所讲的那样,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让读者在三维视角的对照和定位中把握了立体、完整的七巧形象。
这三重视角分别是:旁人(七巧的丫头小双、七巧大嫂、童世舫)眼中的七巧,现实中的七巧以及七巧的真实心理,三重视角下的七巧形象互相修正完善,一个困于黄金枷锁无法得到爱情也不允许儿女得到爱情而令人同情又憎恶的曹七巧便跃然纸上了。
(一)小说人物眼中的七巧1、丫头眼中的七巧小说一开始便由月光下姜府的两位丫头的对话引出了七巧麻油店女子的身份以及她进入姜家的前因后果。
不长的一段对话,字里行间满眼的不屑和嘲讽,这不仅为小说下文中所发生的一切做了一个逻辑上的铺垫和准备,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姜公馆丫头眼中这位二少奶奶曹七巧的形象。
凤萧和小双短短的一番议论便让读者了解到了七巧在姜府的处境——即便在地位最低的丫头们眼中,七巧也是一个贪图钱财,谈吐粗俗,“低三下四”的麻油店女子,更何况姜府其他人。
2、嫂嫂口中的七巧经过层层的铺叙后,曹七巧终于出场了。
读者这时虽然对曹七巧的出身、行为及其在姜公馆里的地位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对于这个人物真实的状况和思想却依然不够了解。
作者于是着意刻画了曹七巧的外貌着装及其一言一行。
紧接着,叙述者巧妙地借小说里另一个人物的口对曹七巧的言行作了一番评价,这个人物便是曹七巧的亲嫂子曹大年的媳妇。
在与丈夫一同探望过七巧离开姜公馆后,她对丈夫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而这也恰恰是作者对曹七巧的一番言行评价。
同时读者也可以隐约探到七巧出嫁前后渐渐畸变的影子,为下文中她的挣扎、沉沦和人性的扭曲埋下了伏笔。
3、童世舫眼中的七巧通读整篇小说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说前篇对七巧的透视性心理描写居多,而愈到后面愈少,到了七巧为破坏长安婚事而宴请童世舫时,不但没有心理描写,而且七巧本人也成了一个脸都“看不清楚”、“小身材的老太太”。
此时已不是全知视角而已经换成了第三人称人物的有限视角,开始以童世舫的眼光来观察七巧。
读者似乎也随着作者对曹七巧心理描写的减少而越来越不了解她,直到“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此时的七巧令他“毛骨悚然”,读者再次借由世舫的眼睛看到的七巧已经由一个让人同情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的泯灭人性,阴毒可怖的母亲。
面目上的模糊也就意味着她已经泯灭了最后一点人性。
(二)客观审视下的七巧在听完姜公馆两个丫头对七巧的谈论后,紧接着,作者转换了焦点,开始了非常客观的全景式人物描写,读者这才从听人的角度转换到了看人的角度,故事的主人公开始正式进入读者的视线。
接下来,叙述者给读者描述了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
在整个过程中,叙述者极少深入七巧的内心,只是让读者在一旁观看她的表演,对她产生或蔑视或厌恶或同情的心理。
作者将曹七巧彻彻底底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和思考,曹七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与小双口中的二少奶奶无二。
(三)走进曹七巧的内心作者一方面细致描绘七巧的言语、动作,深入透视她的心理,修正读者对七巧形象的把握,以免读者只“听到”其他人物对七巧的负面评论而只见其可憎却不了解她的可怜之处;另一方面七巧的语言,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七巧与读者间的距离,激发读者对她的人生遭遇的同情。
当然,对于作者来说,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她开始深入曹七巧的内心世界,甚至与她的心灵重合,深入剖开主人公曹七巧的内心。
整篇小说中关于七巧的心理描写主要有四处:1.怀念过去在她的哥嫂离开后,她想起了自己出嫁前在麻油店里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些比不得姜家的锦衣玉食,但至少是自由快乐的,而如今,虽然贵为姜家的二少奶奶,但年纪轻轻却要整日守着患有骨痨的丈夫,还要忍受姜家上下对她的嫌弃和排挤。
2.爱情降临小说的下半部开始时,十年世态变迁,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已相继离世,她的苦也熬到了头,分到了家产后,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不久,过去曾经拒绝她的小叔子姜季泽专诚来拜访她,向她倾诉“埋藏已久”的“爱情”。
这使一直渴望爱情的七巧感动不已,对于她此时的心理文中这样描写道: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地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
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
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
他也老了十来年了,然而人还究竟还是那个人呵!3.识破骗局后来,当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只是季泽骗取她金钱的手段,大怒之下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掷去,打翻了酸梅汤把他赶出了家门。
这时,我们再次看到了七巧的心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
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
单只是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
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逬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
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七巧知道自己此生都要与爱情无缘了,虽然季泽之前拒绝过她,但只要她压住自己的感情,他们至少还能以家人的身份相处,可这次她与季泽是真的彻底决裂了。
季泽的告白让她有了希望,可希望之后的欺骗才让她更加愤怒和痛苦。
这些描写无异于拉近了读者与七巧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七巧往后那疯狂而恐怖的行为有一份赦宕的心。
毕竟,她也只是一个无法拥有爱情的可怜人。
4.临终叹息通读小说后,我们可以发现,从七巧识破季泽的谎言、真正对他死心后,她的行为开始逐渐变得乖戾和疯狂,同时作者也几乎不再对七巧进行心理透视,使读者无法了解到七巧的内心,似乎也暗示着七巧的心灵慢慢开始扭曲、让人无法理解。
直到小说最后七巧的生命即将终结时,作者才又让读者看到了七巧的内心。
此时的七巧早已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妪,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眼看自己“滚圆的胳膊”变成了“骨瘦如柴的手臂”,幻想自己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可终究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她流下了痛苦而又无奈的眼泪。
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对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及儿媳芝寿百般折磨。
她那疯子般的审慎与机敏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恐怖。
可这种恐怖手段本身就是曹七巧拼命恢复自信心时,支撑自己灵魂的法宝,所以她终究是个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个可怜的弱者。
此时的心理剖析恰好产生了一种人们常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效果,原本沉浸于七巧憎恶中的读者突然又一次走进了七窍的内心,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于是心中的怜悯同情再次被唤起,而那份憎恶却淡下去了。
同时,叙述者通过这一段文字,将七巧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清醒认识告诉读者,也是将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恰恰促使读者开始了对七巧悲剧人生的思考,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这就是七巧,一个被命运玩弄,又玩弄命运的人。
总体上看,叙事者一面纵观全局,以全知视角出现,对故事中的人与事做全景式描写,另一方面一旦描写聚焦于某个人物的行为与意识,便转向限制叙事,叙事者自行隐退,作者与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由远及近。
叙述者有意的通过焦点的自由转移让人物进行互相观察,使读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
二、矛盾冲突虽然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运用非聚焦手法,以全知叙述者的口吻对七巧的扭曲畸变进行了客观到几乎漠然的记述,但在记述中聚焦始终对准人物,不但主人公七巧还有其周围对她的畸变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季泽以及深受她迫害的女儿长安和儿媳芝寿。
而那些与之不相干的人或物却很少铺述。
(一)爱情纠葛在整篇小说中,作者不光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里进行了透析型描写,同样描写的还有与她一生中关系密切的几个人,首先是导致她爱情幻想破灭的姜家三少爷季泽。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季泽的心理描写放在小说前半部分他与七巧调情之时,让读者一开始就洞悉了季泽的真实想法,一方面为七巧把爱情幻想放在季泽身上感到不值从而同情七巧,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季泽试图用感情套取七巧的钱做出了解释和铺垫,让故事剧情发展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