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7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总结报告一、引言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诗歌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把握诗歌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1. 了解诗歌背景(1)时代背景: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唐代的繁荣与衰败,有助于理解唐诗中的豪放与婉约。
(2)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遭遇、心情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时的心情,有助于把握诗歌中的忧伤与哀怨。
2. 分析诗歌内容(1)把握诗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如,主题为离别送别、思乡怀古的诗歌,往往表达离别之情、家国之思。
(2)分析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状态。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时伤世之情。
3. 关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1)关键词: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寓意,有助于把握诗歌情感。
如,“离愁渐远渐无穷”,“渐”字体现了诗人离别情感的逐步加深。
(2)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深度和独特视角。
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4. 鉴赏诗歌韵律(1)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豪放与奔放。
(2)分析韵律特点:分析诗歌的押韵、对仗等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技巧
在现代诗歌的海洋中,情感的表达如同潮水般涌动,时而温柔细腻,时而汹涌澎湃。
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文字的舞蹈,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真挚与深刻。
情感的表达技巧之一,便是意象的运用。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日常物品或是抽象概念,构建起一个个鲜活的意象,让情感得以寄托和释放。
例如,将孤独比作“深夜里的一盏孤灯”,或是将爱情的热烈描绘成“夏日里的烈阳”,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另一个技巧是节奏与韵律的把握。
现代诗歌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结构,而是通过自由的断句、跳跃的节奏,来模拟情感的起伏。
这种技巧使得诗歌更加贴近口语,更易于表达诗人的即时情感。
如同心跳的加速或减缓,诗歌的节奏变化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此外,现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还常常借助对比与反讽。
诗人通过对比不同情感状态,或是运用反讽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和深刻。
这种技巧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对比和反讽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复杂性。
情感的细腻描绘也是现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将情感的微妙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一滴泪的滑落,还是一抹微笑的绽放,这些细节都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让读者在细微之处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深度。
总之,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技巧多样而丰富,它们如同诗人手中的调色板,将情感的多彩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过意象、节奏、对比、反讽以及细腻的描绘,现代诗歌让情感的表达成为一种艺术,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力量。
解答诗歌情感方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
不同的诗歌形式和手法可以用来传达各种情感,从喜悦到悲伤,从爱到恐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
1.感官描述诗歌常常通过感官来表达情感,让读者通过文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体验诗人的情感。
比如使用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来描绘场景、人物、物品和情绪等,用以强调情感的强烈性质和深刻印象。
通过这种方式,诗歌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隐喻和象征3.押韵和节奏押韵和节奏是诗歌中常常使用的音韵手法。
押韵通过让诗句中的音节或音位相同或相似,以此来强化情感表达。
押韵能够让诗句更加和谐、流畅,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律感。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音节和音长的排列组合,它与押韵一起构成了诗歌的韵律。
通过抑扬格、平仄规律以及音量、音调的变化等方式来传达情感。
押韵和节奏使得诗歌不仅有内容上的表达,还有声音上的魅力,让读者通过音韵和节奏来感受情感。
4.图像和意象图像和意象是通过诗歌中的视觉和感知来表达情感。
诗人通过使用生动的描写、鲜明的图像和意象来创造出新鲜、生动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图像和意象能够在读者脑海中唤起感知和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情感。
5.语言的力量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和精炼的语言形式,它通过精确和准确的表达来传达情感。
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于传达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词语、短语、句式和结构能够使得诗歌更加深刻、鲜明和有力量。
同时,诗歌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变化和转换来表达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诗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来表达情感。
感官描述、隐喻和象征、押韵和节奏、图像和意象以及语言的力量等方法都可以使用在诗歌中来传达情感。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诗人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并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美妙。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考点。
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一、应关注作者或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知人论世。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也是写于作者变法的期间,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虽然受到种种排挤,处境险恶,但矢志不渝,保持高洁的志向,坚持变法,为国、为人民谋利。
与之相似的还有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中,作者以一只排云而上的仙鹤自比,表现了自己排除干扰,勇于变法的精神。
可见如果对于诗歌和作者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是难于把握诗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二、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
在常见的表达方式中,议论和抒情往往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全诗通篇议论抒情,直白的表现了陆游临终对于国土沦丧,国家不能统一的悲伤和无奈之情以及对后代的谆谆告诫。
在作答时,可以选取相关字词,组织成句,完成题目。
对于描写和记叙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三、要重视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由于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物皆着“我”之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可以透过意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主题。
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本诗在不了解诗人人生经历、背景的前提下,判断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存在一定的难度。
当然这种情况下,一般题目给予一定的提示,本诗中的“可怜”为可爱之意,“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意象均给人以美感,首句中的“残阳”给人以凄凉之感,设置了思维障碍,迷惑了学生,其实,这里的“残阳”只是一个客观的名词,乃“夕阳”之内涵,再根据题目给予的背景提示:当时朝廷党争激烈,勾心斗角,作者对此深恶痛绝,自求外任,这是他在外任途中所作。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有关技巧和方法一、关注诗歌题目,获取有关信息。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往往能给我们提示,从而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例1、陆游的《书愤》,“书愤”即“书写悲愤之情”之意,有题目可知本诗的思想感情中应有“悲愤”之情。
例2、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例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二、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
读完一首诗,首先找出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向。
例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句。
例2、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三、关注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借助他们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例1、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酒”“杨柳”“残月”,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雁”“梧桐”“细雨”。
例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孙君直到夜郎西。
例3、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思想感情。
例1、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当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时,要整体把握,关注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
例2、墓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例3、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五、重视补充注释的辅助理解作用。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山东高密市第五中学张爱燕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然而在具体作答时学生往往不能很精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情感,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有“知人论世”意识。
即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看准题目(题目里会有关于作者情感的提示要素),结合作者和小注,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来揣摩诗歌情感。
如杜甫生于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情感一般会有对战争使国破家亡的痛恨,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由于作者本身的颠沛流离往往会有对家人的思念及自身的孤苦之情。
如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农: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南。
结合诗歌的题目中的“送”“觐省”联系作者“杜甫”的生平,可以想到安史之乱,结合小注可以概括出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愤忧之情;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等情感。
其次,要有“揣摩情感诗句”意识。
在阅读诗歌时,很多诗歌往往都有一两句诗句是能够概括出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有时可能是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这就是本首诗歌的诗眼;有时可能是一个句子,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汤显祖的《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露,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
”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