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9
《石油与国家安全》石油危机历史与教训石油,这一被称为“黑色黄金”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
回顾历史,多次石油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教训。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
当时,主要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为了抗议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采取了减产、提价以及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等措施。
油价从每桶不到 3 美元飙升至超过 13 美元,涨幅高达数倍。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方面,高油价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许多工厂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导致失业率急剧攀升。
消费者面临着物价飞涨的困境,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交通运输、化工、制造业等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受到重创,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在政治方面,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受到削弱。
OPEC 国家通过控制石油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际政治的话语权。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石油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武器。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 1979 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随后又爆发了两伊战争。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再次陷入供应短缺的局面。
油价从每桶 13 美元迅速上涨到34 美元。
这次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困境。
通货膨胀持续恶化,经济增长停滞不前。
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能源政策,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这两次石油危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深刻的教训。
首先,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依赖进口石油容易使自身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变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各国应当积极开发本国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自给能力。
同时,要加强能源储备体系的建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短缺。
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关于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一、引言随着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石油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持续性的战略举措,从而确保国民的能源供应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应对石油危机的战略层面分析解决方案,并举例说明。
二、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被视为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需要确保大众对环保领域的认知及投入的加大。
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源源不断,其蕴藏潜力及使用成本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政府可以在政策和法规方面设立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开发的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能源的研发与应用。
三、提高国内石油产能中国核心石油产业面临着供应瓶颈。
与此同时,随着石油工业的组织调整和重组,国内英才流失加剧,使得该产业短期内难以摆脱当前的低谷状态。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石油产业进行制度和结构创新的政策,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全面激活潜在的资源,提高现有油田的采收率,增加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
四、加强与海外资源国合作海外资源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气进口市场之一。
强都国际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中国在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减轻对单一进口源的依赖。
政府应当积极与海外资源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掘新的能源市场,并加强石油环节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应对全球油气资源市场的紧张局势。
五、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在石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储备石油是必要措施。
但因为石油价格的波动,石油储备的成本也同时不断攀升。
为此,政府应当优化石油储备标准,在储备量与储备成本间取得平衡,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六、案例分析1、时期2014年,中国在国内北方地区发现了一处大型页岩气层。
该气层被钻探后发现存在大量可采储量,这在石油危机之下,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石油能源来源。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
(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
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
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
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
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
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
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影响:(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什么是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是指由于石油供应受限或价格激增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这种危机通常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石油危机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1.石油供应中断:当产油国之间发生政治冲突、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事
件时,石油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导致供应中断、减少或不稳定
性,进而引发石油危机。
2.石油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
如
果需求增速超过供应增速,可能导致供不应求,从而触发石油危机。
3.油价激增:石油价格的剧烈上涨也可能导致石油危机。
当石油价格迅速
上涨,超出消费者和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可能导致经济衰退、通货
膨胀和社会动荡。
石油危机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1.能源成本上升:石油危机通常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会增加能源成本,
对汽车、航空、工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2.经济放缓:高油价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速或衰退。
企业成本上升,消费
者购买力下降,投资减少,进而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压力: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引
发通货膨胀压力。
4.政治不稳定: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引发国际政治紧张局势,甚至导致战争
和地缘政治冲突。
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寻找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石油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降低对石油依赖性,并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减轻石油危机风险的重要手段。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5年)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
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
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概述一、三次石油危机1、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提高石油价格,甚至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2、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而后的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
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
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
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
1。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原创实用版】目录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8.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经历了许多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八次危机大事的年表: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飙升。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
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朗 -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石油价格再次飙升。
这次危机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内部问题导致的。
美国汽车工业的失业率上升,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大规模借款。
当美国利率上升时,这些国家无法承受债务负担,导致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这次危机发生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了 22.6%,这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暴跌。
虽然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短期影响,但经济很快恢复了增长。
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始于泰国泰铢贬值,后蔓延至东亚地区。
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亚洲市场的国家。
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热潮推动下,许多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
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
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
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
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
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
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
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
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
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
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
“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
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实行石油禁运。
1973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它的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油价猛然上涨两倍多。
这次石油危机在西方世界造成极大恐慌,美国随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那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使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伊朗爆发革命而后两伊开战,使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
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爆发了海湾战争。
专家形容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
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
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
当时油价一路飞涨。
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
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及支持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英国、法国两国勾结对埃及发动战争,造成苏伊士运河关闭。
这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刺痛了英国和法国。
它们不仅失去了运河的殖民利益,而且失去了对这条黄金通道的控制权。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石油消费量迅速上升,而其国内基本上不生产石油。
它们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而且主要依靠苏伊士运河运输。
英国石油公司和法国石油公司这两家大石油公司的原油几乎全部产自中东,全部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到英国、法国两国去。
运河堵塞了,这条石油的黄金通道中断了,西欧的石油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航程要增加5500海里(1海里=1852米)。
为此,需要巨大的油轮,而后来日本制造出了30万吨的油轮。
这无疑是苏伊士运河事件意外催生出来的。
切断了石油公司输往地中海的管道;沙特阿拉伯对英国、法国两国实行了石油禁运;科特的供油系统停止了运行。
西欧其他国家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动用石油武器,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尝到石油禁运的滋味。
这次石油危机使得欧洲国家认识到石油储备的重要性,特别是受到重创的日本,加快了本国石油储备的建设;同时也使欧洲国家认识到石油对自身的制约性,它们开始开源节流,积极开发本国石油资源和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这种意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美国人口仅为2.9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5%,但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5%,且未来数年内仍将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
在美国国内的所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二,是其他任何能源都不能比的。
石油,已经成为美国的经济命脉。
然而,油气燃料既是美国强大的基石,也是其少有的软肋之一。
过去25年内,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尽管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它对外依赖的程度丝毫没有减弱。
例如,2008年,美国全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9亿吨,其中进口5.8亿吨,约占65.2%,国内产量3.1亿吨,只占总消费量的34.8%。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预警期。
以此观点来判断的话,美国已经进入了严重预警期。
而在8.9亿吨的消费中,交通运输业占68.6%,工业占24.7%,居民消费占3.7%,商业占1.6%,电力占1.4%。
由此可见,石油能源业已成为稳定美国社会的一剂镇定剂,如果没有了石油,势必造成美国工业生产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阻碍美国社会的发展。
影响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并且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对社会的影响。
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被迫关门停工。
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缩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