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05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文学鉴赏教案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 了解并掌握独特的民族风特色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提高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独特的民族风以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将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独特民族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讨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2. 集体阅读:选择一篇描写独特民族风的文学作品,带领学生进行集体阅读。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民族风特点,包括语言、题材、情感等方面。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所选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思考所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和研究的关系。
教学评价
通过集体阅读、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掌握独特的民族风特色。
通过个人反思,学生将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源
- 选取描写独特民族风的文学作品
- 具有独特民族风的图片材料。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让学生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音乐特色有所了解。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为以后我们掌握、弘扬、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打下基础。
1、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由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短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课选取了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2、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民间音乐中又分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本节课藏族民歌选取的是《宗巴朗松》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3、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音乐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
本节课中新疆维吾尔民歌选取的是《牡丹汗》,这首歌曲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
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二、【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地处康巴地区——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我县是一个以藏、汉、彝多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交通、经济、观念及教学条件的影响,许多中小学从未开过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课程。
学生无任何音乐基础,因此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难度,但学生们从小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感染,对音乐课有浓厚的积极性,这将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独特的民族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教学难点: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文化。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b.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分析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特点等,让学生感受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c. 民族传统文化:讲解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4.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以及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提升。
3. 考察学生对民族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态度,以及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独特风情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我国各民族风情的图片、视频、文章等。
2. 图书资源: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图书、绘本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民族文化动态。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长安四中田菊艳【课题】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内容】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达坂城的姑娘》【课时】1 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材分析】《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基础上以教材内容内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音乐作品分析】(1)《辽阔的草原》是一省流传在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是蒙古族民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悠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形象。
(2)《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用民族语言演唱。
(3)《大阪城的姑娘》歌曲旋律欢快活泼。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从小接触音乐方面知识较少,了解的太少,没什么基础,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但对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几乎不了解,更没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而逐步渗透蒙古、藏族、维维尔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对三个民族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成民族音乐的因素。
并能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逐步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代表性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 ,“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等三方面对两个民族音乐进行对比。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学习,搜集蒙古、藏族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
分析形成民族风格的因素。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歌曲,通过对比分析欣赏。
独特的民族风第一章:认识独特的民族风1.1 了解民族风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民族风的起源和发展1.3 分析民族风与其他风格的音乐、舞蹈、服饰等的不同之处第二章:探索不同民族的特色2.1 研究汉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特色2.2 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特色2.3 比较不同民族的特色,探讨其异同之处第三章:民族音乐的欣赏与分析3.1 介绍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2 欣赏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3.3 分析民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的特点第四章:民族舞蹈的欣赏与学习4.1 了解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分类4.2 欣赏经典民族舞蹈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4.3 学习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体验舞蹈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第五章:民族服饰的欣赏与制作5.1 研究民族服饰的特点和设计理念5.2 欣赏各种民族服饰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5.3 尝试制作简单的民族服饰,体验服饰的文化意义和表达方式第六章:民族风的现代演绎6.1 探讨民族风在现代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演绎方式6.2 分析现代演绎中民族风与其他风格的融合和创新6.3 欣赏现代演绎的经典作品,评价其成功之处和独特魅力第七章:民族风的文化价值与传承7.1 探讨民族风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7.2 分析民族风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贡献7.3 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风,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第八章:民族风与国际交流8.1 探讨民族风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与影响8.2 分析民族风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8.3 欣赏民族风在国际舞台上的经典表演,了解其跨文化传播的魅力第九章:民族风的创新与发展9.1 探讨民族风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可能性9.2 分析民族风与其他风格的融合与创新9.3 欣赏民族风创新发展的经典作品,评价其成功之处和独特魅力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展示10.1 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风的音乐、舞蹈、服饰等创作和表演10.2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0.3 展示学生的创作和表演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认识独特的民族风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民族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提供详尽的信息和实例。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民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民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民族的名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各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民族特色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各民族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
2.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种民族美食进行制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文化、传统等,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各民族美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一个民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六、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舞蹈的简单表演能力。
3. 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欣赏和分析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特点。
2. 学习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倾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民歌,感受体验蒙藏族民歌民族风格特征。
2、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中体味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不同风格民歌与其物质基础、文化渊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多元化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倾听蒙藏民歌《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蒙藏各民族民歌二首,学会判断其音乐风格。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有学生提炼、归纳、两个民族民歌风格及其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歌导入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进入教室。
2、导入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国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格局特色的独特韵味。
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
二、新授(一)、蒙古族民歌1、展示蒙古族的节日,美食,服装等了解风土人情。
2、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们的音乐包括民歌、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
3长调: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
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豪放豁达、热情开放的性情,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
(1)、欣赏,《辽阔的草原》(2)、探究:a、这首歌在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有什么特点?b、这首歌从歌词上你知道了什么?给你怎样的画面感?思考作答:a、《辽阔的草原》师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这首歌曲采用了上下句单乐段的结构形式。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3节独特的民族风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并乐于主动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的感情,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民歌与基本音乐知识、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是学生能够简单的掌握长调、短调及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聆听民族歌曲《辽阔的草原》、《牡丹汗》体会民族歌曲的风格和艺术价值.2、比较蒙古族、维吾尔族的音乐节奏、旋律和风格特征、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调的基本特征。
2、聆听《辽阔的草原》、《牡丹汗》两手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
四、教学难点:1、从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歌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对比,辨别三个民族民歌各自的音乐特征。
2、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五、教学方法:体验式讲授式对比式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师: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现在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都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那么在上课之前老师提个问题:有谁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个民族吗?师:那么都有那些民族呢?师:看来大家对少数民族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而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那么老师今天就来带领大家欣赏、聆听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民族的民歌。
(1)欣赏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师: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个蒙古族的小伙子,那我们请他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他自己的民族,同学们说好吗?由蒙古族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以猜歌的形式导入歌曲;提问:仔细聆听《辽阔的草原》说说歌曲有什么特点?(速度、旋律、节奏方面考虑);师生互动:带领学生画旋律线,从旋律上感受蒙古歌曲带领学生感受歌词的意境;介绍演唱着及背景;对蒙古民歌的体裁长调、短调进行讲解;(2)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由教师唱的形式导入歌曲;提问:仔细聆听《牡丹汗》说说歌曲有什么特点?(速度、旋律、节奏方面)介绍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提升民族自豪感;师: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社情奔放,他们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节奏型,同学们知道吗?师生互动:带领学生拍打节奏型,从节奏上感受维吾尔族歌曲;3、总结与小结蒙古族民歌与维吾尔族民歌的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独特风格的原因.结束。
独特的民族风 - 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音的声音特征和表现形式;2.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3.学习欣赏和演唱具有独特民族风的人音歌曲;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唱歌能力;5.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和音乐风格的特征;2.学习人音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唱歌能力。
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2.掌握人音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3.演唱时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人音的声音特征和表现形式;2.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3.具有独特民族风的人音歌曲欣赏和演唱。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和分组讨论;2.老师独唱和学生模仿练习;3.教师演示和学生跟唱练习;4.听歌、欣赏、评析。
四、课程安排第一课时:人音的特点和表现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人音;2.了解和掌握人音的表现技巧;3.学习并掌握人音的发声方式。
教学内容和方法1.课堂介绍人音的概念和发音方式;2.老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3.学生分组练习和演唱练习;4.小组展示和整合。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2.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学习各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
教学内容和方法1.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风格;2.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3.欣赏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并分析探讨。
第三课时:具有独特民族风的人音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学目标1.学习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的人音歌曲;2.提高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教学内容和方法1.听不同民族风格的人音歌曲,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2.老师教授歌曲的歌词、曲调和发音技巧;3.学生模仿演唱和分组练习,加强唱歌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
五、教学评估1.常规测评:每次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2.课堂测评:听唱和小组演唱的评分;3.期末考试:针对学期内所学知识进行考核。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及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民歌的风格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会用恰当的音乐术语对歌曲进行风格特征描绘。
四、教学准备:《独特民族风》课件、欣赏歌曲音视频、拓展歌曲音视频、创设情景风景图片和视频。
(《小西召》在课前准备前提前打开。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人数最多的汉族,还有傣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等。
现在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这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风貌、生活环境。
同学们也猜猜这些是哪个省份。
2.观看《爸爸去哪儿》节目短视频。
并思考问题。
问题1:拍摄的场地分别是在哪里?答:内蒙古。
新疆。
问题2:这些地理位置分别形成了哪些民族?答:蒙古族。
维吾尔族。
相信同学们通过地理课、语文课的学习。
或多或少对这些民族有了自己的理解,今天我们要通过对一些对西部民歌的探究和欣赏来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
(二)、感受体验民歌:(提问分小组提问)1.①听音频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在聆听过程中注意乐器马头琴的伴奏,让学生判读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中的哪个民族。
)提问:仔细聆听《辽阔的草原》说说歌曲有什么特点?并判断是哪个民族民歌(速度、旋律、节奏方面考虑。
)小结:学生回答之后。
点明蒙古民歌长调特点:长调民歌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
既然蒙古民歌有长调,那么就有短调。
②播放视频歌曲《小西召》,小结短调的特点:短调与长调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案设计1[设计思路]以“主体、创新、探索”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激趣、感悟、创造、表现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以听赏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聆听音乐,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这一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验美。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按体裁分类的内蒙古民歌的特点,并体验其风格。
2、激发学生对内蒙古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了解按体裁分类的内蒙古民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钢琴、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三)一、导入:l、老师:同学们,想看舞蹈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大家在看舞蹈时注意听听用的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播放《牧歌》音乐片段,教师随音乐舞蹈) 学生:蒙古族音乐。
2、老师:请以“我眼中的内蒙古”为视角来进行交流。
(请学生介绍在课下收集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然后课件展示图片)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三省等地。
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
觋今蒙古族民歌有两种分法:一类是按题材分类,分为狩猎歌、牧歌、赞歌、宴歌等;另—类按体裁分类,分为长调和短调。
(讲解什么是长调,什么是短调。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巧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通过表演舞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我眼中的内蒙古为视角,展示学生搜集的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宗教信仰等,然后将学生引到对内蒙古民歌的关注上来。
)二、讲授与欣赏: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四个景点去参观,每到一个景点都将听到流传于那里的民歌。
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感受内蒙古民歌在曲调、节奏、结构、旋律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民族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文化知识。
二、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研究,了解该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服饰、美食等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如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编排民族舞蹈、举办民族美食节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2. 设计一个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教学评价:1. 学生报告和实践活动成果的质量。
2. 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内容:藏族文化探索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藏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2. 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藏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藏族文化主题进行研究。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李倩茹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验和感受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题材。
从旋律、节奏等特点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当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并且在了解文化和地域对音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
三、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直入主题、
2、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在欣赏之前,先给学生讲解长调和短调的区别在哪里,旋律走向有什么不同。
并且讲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和文化。
问:①这首歌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②这是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欣赏《宗巴朗松》
①以一张布达拉宫图片进入教学,引起学生兴趣。
②讲解西藏音乐风格和代表乐器。
③聆听音乐并让学生说说对西藏的了解。
④让学生分别从旋律、节奏、速度啦感受聆听音乐。
⑤让学生在一曲藏族音乐中一起跳一段锅庄。
3、欣赏《牡丹汗》
①了解新疆风土人情。
②介绍新疆民族音乐特点及代表乐器。
③让学生分别从旋律、节奏、速度啦感受聆听音乐。
④作品分析
4、让学生总结蒙古、新疆、西藏的民歌特点
5、看图片辨别乐器属于哪个民族
五、课堂小结
六、在欢乐的维吾尔族舞蹈中结束本堂课。
独特的民族风第一章:认识民族风1.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民族风的分类和分布情况1.2 教学内容民族风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民族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民族风的分类和分布: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族风特点和分布情况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分布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民族风特点和分布情况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的理解第二章:探索民族风的艺术2.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艺术的形式和特点掌握民族风艺术的分类和代表作品2.2 教学内容民族风艺术的形式和特点:介绍民族风艺术的种类,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以及其独特风格民族风艺术的分类和代表作品:介绍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和代表作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艺术的形式、特点、分类和代表作品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艺术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民族风舞蹈视频,引发学生对民族风艺术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艺术的形式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和代表作品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艺术的理解第三章:体验民族风的习俗3.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的习俗和特点掌握民族风的习俗和传统节日3.2 教学内容民族风的习俗和特点:介绍民族风的习俗,如婚礼、葬礼、节日等,以及其独特特点民族风的习俗和传统节日:介绍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习俗的形式、特点、传统节日等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习俗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民族风节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习俗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习俗的形式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习俗的理解第四章:感受民族风的自然环境4.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的自然环境和特点掌握民族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2 教学内容民族风的自然环境和特点:介绍民族风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环境特点民族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介绍不同民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自然环境的形式、特点、资源等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自然环境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自然环境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自然环境的形式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自然环境的理解第五章:传承民族风的文化5.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的传承方式和重要性掌握民族风的传承方式和措施5.2 教学内容民族风的传承方式和重要性:介绍民族风传承的方式,如教育、媒体、文化活动等,以及其重要性民族风的传承方式和措施:介绍不同民族的传承方式和措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传承方式的形式、重要性、措施等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传承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民族风传承的纪录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传承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传承方式的形式和重要性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传承方式和措施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传承的理解第六章:欣赏民族风的文学与戏剧6.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特点和形式掌握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和人物6.2 教学内容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特点和形式:介绍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和人物:介绍不同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和著名戏剧人物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特点、形式、代表作品和人物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文学与戏剧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民族风戏剧的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代表作品和著名戏剧人物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文学与戏剧的理解第七章:品味民族风的美食7.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美食的特点和种类掌握民族风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7.2 教学内容民族风美食的特点和种类:介绍民族风美食的口味、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等民族风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介绍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制作方法和所用食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美食的特点、种类、制作方法和食材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美食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美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美食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美食的特点和种类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制作方法和食材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美食的理解第八章:探索民族风的建筑风格8.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建筑的特点和形式掌握民族风建筑的分类和代表作品8.2 教学内容民族风建筑的特点和形式:介绍民族风建筑的结构、装饰、材料等民族风建筑的分类和代表作品:介绍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著名建筑作品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建筑的特点、形式、分类和代表作品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建筑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建筑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建筑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著名建筑作品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建筑的理解第九章:了解民族风的服饰特色9.1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风服饰的特点和设计掌握民族风服饰的分类和代表作品9.2 教学内容民族风服饰的特点和设计:介绍民族风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等民族风服饰的分类和代表作品:介绍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和著名服饰作品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服饰的特点、设计、分类和代表作品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风服饰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服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服饰的兴趣新课导入:讲解民族风服饰的特点和设计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和著名服饰作品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风服饰的理解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民族风的特点和价值反思对民族风的理解和尊重10.2 教学内容总结民族风的特点和价值:回顾前面课程的内容,总结民族风的特点和价值反思对民族风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民族风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风的特点和价值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民族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的思考新课导入:回顾前面课程的内容,总结民族风的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 认识民族风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民族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本章的重点。
独特的民族风一、教材分析《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为本单元欣赏教学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藏族民歌。
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拓展、延伸。
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1、音乐作品分析《宗巴朗松》是流传在西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
其歌词首先说明:是洁白的邦棉花装饰了草原,其次说明:只要草原不变化,就有蜜蜂来亲近。
表面上看,歌词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即: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
2、音乐知识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五类。
二、学习目标(一)聆听《宗巴朗松》感受、体验、藏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囊玛”、民歌体裁。
(二)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欣赏藏族舞蹈并学习一段富有藏族风格特点的舞蹈,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舞蹈及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三、重点、难点重点:以欣赏藏族《宗巴郎松》为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藏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通过欣赏了解藏族“囊玛”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藏族歌曲《天路》,让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歌曲放完提问学生对西藏的了解有多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1、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以及藏族音乐的分类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歌舞音乐分为:果谐、堆谐、弦子、囊玛、谐钦、热巴谐等《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藏族及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2、通过欣赏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以及语言语音等因素的紧密关系,了解形成其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4、在学习和感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内容:
1、牧歌.嘎达梅林
2、宗巴朗松
3、阿拉木汗.牡丹汗教学重点:
1、感受牧歌、嘎达梅林、洗衣歌、青春舞曲及阿拉木汗。
2、通过感受从中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学唱其中几首民族歌曲及基本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联系.教学用具:媒体、钢琴教学设计思路:欣赏民族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欣赏学唱,肢体表演,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及它的音乐魅力,并且了解当地灿烂的民族文化,进而达到欣赏认知、喜爱、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北民歌,有“花儿”(青海、甘肃、宁夏),“信天游”(陕西、宁夏),“山西民歌”等,这节课我们来感受
三种独特民族的民歌。
引出课题现在先来听一首民歌,听听它属于哪个民族的民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回答,)(吉祥三宝这首歌在20__年春节晚会播出以后,收到大家广泛的热爱,并被评为之受观众喜爱的歌曲。
二、教授新课
(一)
1、内蒙生活习俗是什么样的?内蒙民歌体裁主要有哪些?(学生介绍)
2、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内蒙民歌属于内蒙民歌体裁中的哪种?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3、再次感受内蒙民歌(2首)
4、请同学们齐声演唱嘎达梅林
5、教跳蒙古舞基本动作。
(二)
1、藏族歌曲对我们并不陌生,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北京的金山上、天路等。
2、藏族人民居住在我国的哪些地方?藏族音乐有哪些?它的民歌体裁有哪些?(学生介绍)
3、下面我们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在欣赏过程中请同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民歌属于藏族民歌体裁中的哪种?听过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音乐感受?
4、再次欣赏歌曲,学生上台表演。
(三)
1、最后我们要欣赏维吾尔族民歌,你们知道维吾尔族民歌有哪些?青春舞曲、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等。
2、维吾尔族民歌有几种?他的民间音乐都有哪些?(学生介绍)
3、我们现在来欣赏两首维吾尔族民歌,在欣赏过程中思考它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哪种?它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
4、演唱(齐唱)青春舞曲、牡丹汗
5、学跳新XX基本舞蹈动作
6、再次欣赏,学生学跳维吾尔族舞蹈。
(四)观看图片
(五)回答课后小结鼓励学生总结课堂知识,教师辅助性总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总结课堂知识。
提升本节课的立意,为学生终身喜爱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独特的民族风
1、蒙族民歌:牧歌、嘎达梅林体裁:长调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
2、藏族民歌:宗巴朗松体裁:歌舞音乐欢快
3、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牡丹汗体裁:爱情歌曲优美、欢快对比第一首第二首名称宗巴朗松牡丹汗民族藏族维吾尔族节奏平稳律动欢快旋律(情典雅优明朗奔绪)美、细腻放、起伏抒情跌宕主要民族札木聂手鼓、乐器调式中国民族维族特有调式的民族调式(丰富)相关知识藏族民歌维吾尔族(囊玛)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