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基本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78.96 KB
- 文档页数:2
ELISA的基本原理[1]ELISA是指以酶作为标记物、以抗原和抗体之间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固相吸附测定方法。
因此,一个ELISA测定试剂,其有机组成部份包括:(1)包被的抗原或者抗体的固相支持物,即聚苯乙烯塑料微孔或者试管;(2)酶标记的抗体或者抗原和(3)酶的反应底物等。
抗原或者抗体的固相化,并不影响其免疫结合活性,酶标记的抗体或者抗原亦是如此,并且标记酶的活性不因标记过程而丧失。
整个测定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在固相支持物上进行,反应结果的判断,以酶与其底物作用后的显色或者产生荧光或者发光反应为标准,显色或者产生荧光或者发光的强度,与临床标本中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或者反比关系。
目前国内的ELISA试剂盒均以酶的显色反应来完成测定。
二、固相上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化学[2,3]通常所提到的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普通指的是在液相状态下,而在固相状态下,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有其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固相上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较液相状态下长通常,固相免疫测定如ELISA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较液相免疫测定要长,并随液体所占体积与界面抗体或者抗原受体所占体积比的增加而增加。
当在微孔板孔内进行免疫测定时,界面反应动力学显示其对扩散作用有很强的依赖性,扩散性越强,则反应所需时间越短,结合越充分。
这一点可通过旋转振荡来达到,微孔的旋转振荡可促使液体进入到可与抗体或者抗原包被的界面接触的较小的区域内。
也可在微孔中放一个惰性的塞子以使反应液体成为一个小体积,或者使用一个具有大表面的多孔的基质如硝酸纤维素,或者使用微颗粒来做到这一点。
微颗粒小于1μm时,在测定时即成胶体悬液,而当颗粒或者珠较大时,则会在没有振荡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分开。
所有上述方法均是通过减少液体所占体积与界面抗体或者抗原受体所占体积比,从而减少固相免疫测定的扩散依赖性。
(二)固相上抗原与抗体接触表面的反应体积远小于液相测定此处的反应体积并非是微孔中的液体体积,而是固相免疫测定中与固相包被的抗体或者抗原有接触的部份,这部份体积到底有多少,很难测定,但比反应管中总液体体积要少得多。
ELISA的基本原理[1]ELISA是指以酶作为标记物、以抗原和抗体之间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固相吸附测定方法。
因此,一个ELISA测定试剂,其有机组成部分包括:(1)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的固相支持物,即聚苯乙烯塑料微孔或试管;(2)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和(3)酶的反应底物等。
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并不影响其免疫结合活性,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亦是如此,并且标记酶的活性不因标记过程而丧失。
整个测定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在固相支持物上进行,反应结果的判断,以酶与其底物作用后的显色或产生荧光或发光反应为标准,显色或产生荧光或发光的强度,与临床标本中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或反比关系。
目前国内的ELISA试剂盒均以酶的显色反应来完成测定。
二、固相上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化学[2,3]通常所提到的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一般指的是在液相状态下,而在固相状态下,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有其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固相上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较液相状态下长通常,固相免疫测定如ELISA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较液相免疫测定要长,并随液体所占体积与界面抗体或抗原受体所占体积比的增加而增加。
当在微孔板孔内进行免疫测定时,界面反应动力学显示其对扩散作用有很强的依赖性,扩散性越强,则反应所需时间越短,结合越充分。
这一点可通过旋转振荡来达到,微孔的旋转振荡可促使液体进入到可与抗体或抗原包被的界面接触的较小的区域内。
也可在微孔中放一个惰性的塞子以使反应液体成为一个小体积,或使用一个具有大表面的多孔的基质如硝酸纤维素,或使用微颗粒来做到这一点。
微颗粒小于1μm时,在测定时即成胶体悬液,而当颗粒或珠较大时,则会在没有振荡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分开。
所有上述方法均是通过减少液体所占体积与界面抗体或抗原受体所占体积比,从而减少固相免疫测定的扩散依赖性。
(二)固相上抗原与抗体接触表面的反应体积远小于液相测定此处的反应体积并非是微孔中的液体体积,而是固相免疫测定中与固相包被的抗体或抗原有接触的部分,这部分体积到底有多少,很难测定,但比反应管中总液体体积要少得多。
ELISA的基本原理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之间的结合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ELISA的基本原理包括涂层、结合、洗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首先,在一个固定的载体表面(通常是酶标板)上涂覆特定抗原或抗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固定抗原或抗体的"涂层"。
涂层的目的是将目标物质捕获在表面上,使其能够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
接下来,将待测样品加入涂层好的酶标板孔中。
如果样品中存在目标物质,它们将与被固定在酶标板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这个过程被称为结合。
随后,进行洗涤步骤以去除非结合的物质。
这个步骤使得只有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保留在酶标板上,减少假阳性的可能性。
然后,加入与被检测物质特异性结合的标记抗体。
这些标记抗体通常与一种酶相关联。
当标记抗体与特定的目标抗体结合时,酶的活性被引入和固定在酶标板上。
最后,通过加入相应的底物,酶的活性可通过测定底物的转化产物的浓度来定量测量。
酶催化底物转化的化学反应将会生成可定量测量的信号。
最常见的信号是颜色的变化,可以通过酶标仪来测量。
该信号与目标物质的存在和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ELISA虽然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技术,但也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样品处理、试剂质量、特异性抗体的选择和结合等。
因此,在进行ELISA实验时,科学家需要严密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标准化操作,以确保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Elisa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及应用概述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实验技术。
它利用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物相互作用并生成可读出的信号,从而达到检测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Elisa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及应用。
基本原理Elisa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原与抗体间的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量分析待测物。
其基本步骤如下:1.固定: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如微孔板、膜等)上,形成固定相;2.实验样本加入:加入待测物样本到固相载体中,使待测物与固定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3.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4.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使其与待测物发生反应;5.洗涤:再次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6.底物添加:加入底物,通过酶催化反应生成可检测的信号;7.信号检测:利用光度计、荧光计等仪器测量所产生的信号。
方法类型Elisa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间接Elisa:该方法是最常用的Elisa类型之一。
它通过在固相载体上固定抗原,然后加入待测物和酶标记的抗体,最后通过添加底物产生颜色反应来测定待测物的浓度。
2.直接Elisa:该方法直接在固相载体上固定酶标记的抗原,待测物与固定的抗原发生反应后,通过添加底物测定待测物的浓度。
与间接Elisa相比,直接Elisa节省了一个环节,因此更简单和快速。
3.竞争性Elisa:该方法适用于待测物是小分子的情况。
竞争性Elisa将待测物与酶标记的抗原竞争与固定抗原结合,通过测定底物的酶活性来测定待测物的浓度。
4.逆转Elisa:该方法常用于检测体内特定抗体的浓度。
逆转Elisa是将固定抗体或抗原加入实验样本中,之后加入酶标记的待测物,最后通过添加底物的酶活性来测定抗体的浓度。
应用Elisa在医学、生物学和生化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以下是Elisa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1.临床诊断:Elisa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人体内的疾病和感染。
ELISA的基本原理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检测蛋白质、抗体、病毒、细菌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存在。
ELISA的基本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并利用酶的催化反应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1.表面修饰:首先,将涂有目标分子(例如抗原或抗体)的微孔板或其他实验器具表面修饰。
修饰常用的方法是将目标分子溶液加入孔板孔中,并在低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目标分子与表面结合。
2.洗涤:将孔板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目标分子。
3.加入样品:加入待测试样品(例如血清或组织液),并与目标分子结合。
目标分子可以是样品中所含的抗原或抗体。
4.洗涤:将孔板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样品。
5.添加检测抗体:加入与待测分子结合的检测抗体。
检测抗体通常是与酶结合在一起的,以便通过酶催化反应检测其存在。
该催化反应将用于定量目标分子的含量。
6.洗涤:将孔板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检测抗体。
7.添加酶底物:加入一种酶底物溶液,使酶与底物发生反应,并产生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将与目标分子的存在量成正比。
常用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常用的底物有TMB(3,3',5,5'-四甲基联苯基二胺)或pNPP(对硝基苯磷酸酯)。
8.反应停止:在酶底物反应时间结束后,通过添加停止剂停止酶反应。
停止剂会改变溶液的pH值,阻止进一步的反应。
9.测量光密度:使用酶标仪或其他光度计测量反应溶液的吸光度。
光密度值的大小与目标分子的存在量成正比。
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浓度。
ELISA的原理基于抗原结合抗体的高度特异性,酶-底物的催化反应可产生放大的信号,从而使其可以高灵敏度地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
ELISA具有操作简单、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ELISA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目标分子与抗体结合,然后利用酶与底物的催化反应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最后通过测量反应产生的信号来定量目标分子的浓度。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基本原理基本原理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 nt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
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
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
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
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一)双抗体夹心法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的物质。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
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正相关。
(4)加底物:夹心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
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ELISA的基本原理和方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免疫分析方法,被用于检测体内或体外的抗原或抗体。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酶标记技术和免疫反应原理来定量测定样品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1.固相吸附:将特定的抗原或抗体固定于具有高亲和性的固相载体,如微孔板。
在微孔板表面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结合,确保其稳定性和固定性。
2.样品加入:待测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3.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非特异性的结合物,保留特异性结合物。
4.酶标记: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与被测物结合,并经过化学或酶反应与酶结合或直接偶联。
常用的酶标记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它们能够产生可见的信号。
5.洗涤:再次进行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的结合物。
6.底物加入:加入酶底物,使其与酶结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见的信号。
例如,HRP酶作用于染色底物,产生可见的颜色。
7.反应终止:通过加入酸或碱,停止酶反应,并停止信号产生。
8.读取结果:使用酶标仪或颜色比较法测定样品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根据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分析。
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和所用的抗原或抗体,ELISA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间接ELISA:通过固相吸附将抗原固定于微孔板上,再加入待测样品,样品中的抗体与固定抗原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结合到抗体上,经过洗涤和底物加入后,酶反应发生,生成可见的信号。
2.直接ELISA:将酶标记的抗体直接与待测抗原结合,而无需预先固定。
该方法简单快捷,但灵敏度较低。
3.间接竞争ELISA:通过共同的固相抗原和酶标记二抗与待测样品中的竞争抗原或抗体结合,竞争性质绑定,样品中特异性结合物的浓度与酶标记物结合信号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4.半定量ELISA:通过标准曲线法,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的酶标特异性蛋白或抗体进行竞争,通过样品和已知浓度标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待测样品中特异性结合物的浓度范围。
ELISA的基本原理ELISA,又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和免疫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特异抗体的结合。
ELISA技术是1960年代美国Kendall及其同事提出的,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多种不同形式的ELISA。
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在试管内,当抗体把抗原结合后,用特异的酶将抗原分解成其他物质,再用检测试剂将这些物质和抗体反应形成一定的特异性,最后酶标记试剂将酶结合,使得反应产物的吸光度随抗原的增加而增加。
ELISA技术的优点是:一,它具有超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低抗原浓度的物质,允许极低的抗原检测量,轻松检测到极少量的抗原;二,它具有快速性,可以很快地完成检测,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快速出结果;三,它的操作简单,可以在常温下完成,结果的可重复性很高;四,它的费用较低,对对抗原和抗体的要求不高,不一定需要纯化的抗原和抗体。
ELISA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药物研发以及食品工业等等。
它检测有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可以检测血清、尿液、体液、细胞和血清中的抗原,例如抗体、抗原、艾滋病病毒、抗病毒抗体、抗肿瘤抗原等等。
ELISA技术可以用来诊断许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它在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食品检测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ELISA技术有一定的缺点,例如抗原和抗体的绑定效率可能不太高,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结果的正确性,例如抗原和抗体的激发性以及抗体的抗体依赖性等等。
综上所述,ELISA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抗原特异抗体的结合的常用生物化学和免疫检测技术,它可以用于诊断许多疾病,也可以用于食品检验等等。
它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速度快,灵敏度高,以及费用较低。
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点,例如抗原和抗体结合效率低等,有时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elisa四种方法原理
ELISA(免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
ELISA(免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检测技术,可用于检测抗原(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或抗体(就是人体免疫合成的抗体)。
ELISA技术是由美国科学家Engvall和 Perlmann在1971年开发的。
其原理是用待检样品中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经过酶标记或免疫吸附后,与特异性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特异性的复合物,然后用酶试剂和酶色物质,利用酶-物质反应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使用特异性发光来检测复合物,从而实现抗原或抗体检测的目的。
ELISA可以分为四种:
1、双抗体免疫吸附ELISA法:在试剂盒中,将抗原(如病毒)固定在培养皿内,然后用一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将抗体特异性的抗体结合起来;最后,添加特异性的抗体作为酶色原料,重复几次,即可得出检测结果。
2、双抗原免疫吸附ELISA:该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只是将抗原替换为特异性的抗体,而其余程序不变。
3、原位抗原免疫吸附ELISA:该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类似,但是在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上加入特异性的抗原,并将其结合在一起,用酶试剂和酶色物质来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
elisa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原理
1.包被:抗原或者抗体能以物理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原因是蛋白质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吸附之后能保持抗原反应等免疫活性:
2、标记:抗原或者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的催化特点:
3、显色:酶结合物与相应包被在固相载体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也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酶的底物之后可出现显色反应,根据反应的颜色深浅可计算抗原或者抗体的相对含量。
二、注意事项
1、每个样本量收集体积=100ulx检测种类,如果要做复孔,标本量收集体积=100ulx检测种类x2;
2、样本收集后若在一周内进行检测可保存于2-8°C,若不及时检测,请进行分装,冻存于-20°或-80°C,避免反复冻融;
3、试剂盒的检测范围不等同于样本中待测物的浓度范围,建议实验前通过相关文献预估样本中待测物的浓度并通过预实验确定样本。
4、血清标本采集是应注意避免溶血,红细胞溶解是会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溶血标本可能会增加非特异性显色;
5、为了保证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必须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和保存,收集尿液的容器必须要清洁干燥,最好使用一次性的容器,避免因用药并清洁不到而造成的污染,尿液样本必须新鲜,留取后,应及时检测或保存;
6、标本宜在新鲜是检测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如在冰箱中保存过久,其中可能发生聚合,间接法ELISA中乐视本底加深;
7、反复冻融会使蛋白效价降低,所以待测样本如需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冻存;。
elisa法原理Elisa法原理。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免疫学领域的实验技术,它通过测定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或其他分子。
ELISA法的原理基于酶标记抗体和底物的相互作用,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检测的信号。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ELISA法的原理。
首先,ELISA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与已知的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然后,将这些复合物通过洗涤等步骤固定在固相载体(如微孔板)上。
接着,加入底物,酶标记物将催化底物的变化,产生可定量检测的信号。
最后,通过测定信号的强度,可以确定待测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或存在与否。
其次,ELISA法可以根据酶标记抗体或抗原的不同,分为直接ELISA、间接ELISA、竞争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等类型。
直接ELISA是将酶标记抗体直接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间接ELISA是先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竞争ELISA是将待测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竞争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间接竞争ELISA是将待测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竞争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
不同类型的ELISA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验需求,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类型。
最后,ELISA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重复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
同时,ELISA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要求较高、操作步骤较多等。
因此,在进行ELISA实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ELISA法是一种基于酶标记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ELISA法的原理和类型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科研工作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简述elisa的基本原理Elisa的基本原理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测量生物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它是一种高度敏感、特异性强的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医学研究和制药等领域。
Elisa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酶标记抗体或酶标记抗原与待测物相互作用,在固相载体上形成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检测酶底物的反应产物浓度,可以间接测量待测物的浓度。
Elisa实验通常分为直接Elisa、间接Elisa、竞争性Elisa和间接竞争性Elisa四种类型。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种Elisa实验的基本原理。
直接Elisa是最简单的一种Elisa实验方法。
将待测物溶液加入固相载体表面,使其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与待测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二抗复合物。
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可测量的产物。
通过测量产物的光学密度,可以间接测量待测物的浓度。
间接Elisa是最常用的Elisa实验方法。
同样将待测物加入固相载体表面,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二抗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二抗复合物。
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可测量的产物。
通过测量产物的光学密度,可以间接测量待测物的浓度。
竞争性Elisa是一种用于测量抗原或抗体浓度的方法。
将已知浓度的抗原或抗体与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竞争结合固相载体上的抗体。
然后加入待测物,待测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竞争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复合物。
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可测量的产物。
通过测量产物的光学密度,可以间接测量待测物的浓度。
间接竞争性Elisa是一种用于测量抗体浓度的方法。
将已知浓度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原,酶标记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竞争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原复合物。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的特定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激素等。
Elisa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Elisa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涂层:将目标分子(抗原)固定在试验板的表面上,通常是通过将抗原溶液加入试验孔中,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其吸附在试验板上。
2. 阻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在涂层后加入一种阻断剂,如牛血清蛋白(BSA)或鱼胶原等,以阻止未结合的位点。
3. 样品加入:将待测样品加入试验孔中,样品中的目标分子(抗原)与固定在试验板上的抗原结合。
4. 洗涤:通过多次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的干扰。
5. 二抗加入:加入与目标分子结合的二抗,通常是与目标分
子特异性结合的酶标记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与目标分子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复合物。
6. 洗涤:再次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7. 底物加入:加入一种底物,通常是一种与酶标记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可测量信号的底物。
酶标记抗体与底物反应后,会产生染色或荧光等信号。
8. 反应停止:通过加入一种反应停止剂,停止底物的反应,以防止信号继续增加。
9. 信号检测:使用光谱仪、荧光仪或酶标仪等设备,测量底物反应产生的信号强度。
信号的强度与目标分子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比较待测样品与标准曲线上的标准样品的信号强度,可以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浓度。
elisa原理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实验方法。
它基于酶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检测酶的活性来间接测定待测物质的存在与数量。
Elisa的原理可以分为间接法、直接法和间接夹心法。
以下是介绍这些方法的详细原理:1. 间接法:该方法用于检测抗原。
首先,在试验板上涂布含有待测抗原的物质。
然后加入与该抗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通常与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在一起。
随后,加入试液,其中包含检测样本中的抗体。
样本中的抗体与已有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
接下来,通过加入底物,酶的活性导致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检测的产物。
产物的浓度与样本中的抗体浓度成正比,从而可以确定待测样本中的抗体含量。
2. 直接法:该方法用于检测抗体。
首先,在试验板上涂布已知抗原。
然后加入待测样本,其中的抗体将与试板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接下来,加入与该抗体特异性反应的酶标记二抗。
酶标记二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双重复合物。
通过加入底物,酶的活性导致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检测的产物。
产物的浓度与待测样本中的抗体浓度成正比。
3. 间接夹心法:该方法既可以用于检测抗原,也可以用于检测抗体。
首先,在试验板上涂布已知抗原。
然后加入待测样本,其中特异的抗体与试板上的抗原结合。
接下来,加入与该抗体特异性反应的酶标记二抗,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二抗复合物。
随后,加入另一抗体(通常是与酶标记二抗相反的抗体)来结合酶标记二抗的未结合部分,形成夹心型复合物。
最后,通过加入底物,酶的活性导致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检测的产物。
产物的浓度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抗体浓度成正比。
Elisa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用于疾病的诊断、检测生物标志物、药物研发等。
ELISA(酶联免疫吸附)的基本原理、应用及方法和类型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
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ELISA法具有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及易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
不仅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查,而且由于一天之内可以检查几百甚至上千份标本,因此,也适合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本法不仅可以用来测定抗体,而且也可用于测定体液中的循环抗原,所以也是一种早期诊断的良好方法。
因此ELISA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可概括四个方面: 1、免疫酶染色各种细胞内成份的定位。
2、研究抗酶抗体的合成。
3、显现微量的免疫沉淀反应。
4、定量检测体液中抗原或抗体成份。
方法一用于检测未知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1. 包被:用0.05M PH9.牰碳酸盐包被缓冲液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 0μg/ml。
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0.1ml,4℃过夜。
次日,弃去孔内溶液,用洗涤缓冲液洗3次,每次3分钟。
(简称洗涤,下同)。
2. 加样:加一定稀释的待检样品0.1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应孔中,置37℃孵育1小时。
然后洗涤。
(同时做空白孔,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孔)。
3. 加酶标抗体:于各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抗体(经滴定后的稀释度) 0.1ml。
37℃孵育0.5~1小时,洗涤。
ELISA实验原理及荧光杂色剂要求一、ELISA实验原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记物,然后将其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加入底物显色,通过颜色反应的深浅来判断待测物的浓度。
1. 抗原抗体反应:这是ELISA实验的核心,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遵循特定的化学反应规律,这种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2. 酶标记物结合:将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既保留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又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放大反应信号,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3. 底物显色反应:酶与底物作用产生颜色反应,通过比色可确定待测物的浓度。
二、荧光杂色剂要求在荧光免疫分析中,杂色光会干扰荧光信号的检测,因此需要使用具有特定性质的荧光杂色剂以消除干扰。
针对ELISA实验,荧光杂色剂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高荧光强度:高荧光强度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使得低浓度的待测物能够被准确检测。
2. 稳定性好:荧光杂色剂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确保在长时间内都能保持较高的荧光强度。
3. 适合的激发波长:选择的荧光杂色剂应在待测物的激发波长范围内具有发射光谱,从而保证最大的信号输出。
4. 低背景荧光:低背景荧光能够提高检测的特异性,降低背景噪音,使信号更为纯净。
5. 无毒害性:荧光杂色剂在生物实验中应无毒或低毒,避免对实验结果和实验人员造成影响。
6. 良好的光稳定性:良好的光稳定性能够确保在实验过程中,荧光信号不会因为光照而快速衰减。
7. 适合的溶剂性质:荧光杂色剂应能很好地溶解于水或生理盐水等生物相容性溶剂中,以便于与生物分子结合。
8. 低成本易得:实验所需的荧光杂色剂应该是低成本且容易获取的,以满足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ELISA实验中的荧光杂色剂应具备高荧光强度、稳定性好、适合激发波长、低背景荧光、无毒害性、良好的光稳定性、适合的溶剂性质以及低成本易得等特性。
elisa基本原理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它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固相吸附:首先,在试验板上吸附抗原或抗体。
通常使用多孔板(如96孔板),将要检测的抗原或抗体溶液加入到孔中,然后孔中的溶液经过吸附和固定,使抗原或抗体附着在孔壁上。
2. 样品处理:将待测样品加入到试验板中,与固定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反应。
如果样品中存在目标抗原或抗体,它们将与固定在试验板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3.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将未结合的物质洗掉,以去除非特异性的成分,使只有特异性结合的复合物留在孔中。
4. 酶标记: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它们与目标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5. 洗涤:再次进行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酶标记物。
6. 反应物添加:加入适当的底物,使酶标记物催化反应,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常用的底物是染色剂,其颜色与酶标记物的酶活性成正比。
7. 反应停止:加入反应停止剂,停止底物的反应,防止颜色进一步发展。
8. 信号测量:使用光谱仪或酶标仪等设备测量反应产生的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与目标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比较待测样品与已知浓度标准曲线的信号强度,可以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ELISA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广泛应用,可以检测多种疾病标志物和生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