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2.39 KB
- 文档页数:2
国际贸易的效应与政策分析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平衡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国际贸易的效应和政策分析。
一、国际贸易的效应1. 创造就业机会国际贸易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因为不同国家生产力的不同,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来说,一个国家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
通过国际贸易,这种成本差异可以变成优势,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创造就业机会。
2. 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生产成本和效率的差异,不同国家之间会形成生产合作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将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使每个国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都能得到提高。
3.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贸易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贸易谈判和合作,达成共识。
这种互动关系会提高国家之间的信任度,促进政治上和平和稳定。
4. 降低产品价格国际贸易可以降低产品价格。
由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不同,某些产品可能在进口国的价格比国内生产价格更便宜。
这样就可以使消费者购买更便宜的产品,降低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
二、国际贸易政策分析1. 双边贸易协议双边贸易协议是两个国家之间达成的关于贸易的协议。
它们通常是相互推动和促进贸易关系的协议。
双边贸易协议的优点在于,它们可以更容易地被掌控和执行,在许多情况下,比更广泛的多边贸易协议更有效。
2. 多边贸易协议多边贸易协议是多个国家之间达成的关于贸易的协议。
多边贸易协议的优点在于,可以促进合作和发展,因为它们涉及到一大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3.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指的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贸易限制和保护措施,以保护国内企业免遭外国竞争者的侵害。
这种政策的缺点是,他们会导致贸易壁垒,并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4. 自由贸易主义政策自由贸易主义政策鼓励自由的贸易,通过消除贸易壁垒来促进贸易和合作。
自由贸易政策的优点在于可以促进全球化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联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董恒良、支静雅、唐德源环境保护问题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儿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索取也加快了脚步。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控制产业渠道,以国际贸易为手段,在发展中国家设立代工工厂和产品原料加工基地,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享受贸易带来的利润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为此,研究国际贸易对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显得格外地意义突出。
为此,本文献综述综合了学术界关于此话题的研究动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整理归纳相关文献。
要研究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首先要了解经济持续增长与环境的紧密程度。
相关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和资源承载力的探讨。
比如,17世纪威·廉配第曾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观点,认为资源环境是产生经济增长的动力。
之后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也阐述了人口与粮食、土地与粮食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资源是稀缺的。
1817年,大卫·李嘉图以“资源相对稀缺论”将此论点加以完善。
17世纪后半叶,威廉·穆勒在“静态经济学中,认为经济生产存在资本和土地两个要素的限制,而这些也都是后来形成的微观经济学的雏形。
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和社会问题才首次以生态学的角度研究。
随着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自身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古典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尖锐地指出,外部性事导致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只有通过税收和补贴才能解决外部性带来的环境灾害问题。
制度经济学家在著作《社会成本问题》更是通过相关环境案例得出产权制度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经济学与环境问题正式交叉研究是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生态经济学”之后逐渐成为经济学主流研究方向的。
鲍尔丁在研究中对提出了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分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出了相关观点。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从全球角度来看,国际贸易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效应问题。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其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二是产品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物。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例如,受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中国的大气和水质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产品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能源的使用和碳排放。
全球范围内,贸易对运输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枯竭,也加速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同时,因为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运输是依赖于某些污染物质的,因此会对空气,水源,土壤,声响,以及野生生物等造成损害。
二、国际贸易的正面效应虽然国际贸易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也有相对应的正面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并加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技术交流愈来愈普及,企业可以更快地学习和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减少污染。
第二,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贸易让资源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更加顺畅、合理。
例如,中国工业品出口主要给发展中和发达国家,而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部件,以此来节省成本。
类似的,这种交流可以使那些资源缺乏且非常珍贵的国家获得发展机会。
第三,贸易可以促进环境治理。
得益于贸易的技术进步,人们可以更加了解研究环境管理、处理技术、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在新型工业化驱动下,对于一些废物的再循环利用技术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环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国际贸易导致资
源消耗和污染的不断增加,而环境的恶化又会对贸易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保护
环境成为了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方面。
随着贸易的不断增加,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趋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
同时,由于生产和运
输过程中的排放和废物处理,污染也不断加剧。
例如,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
变暖,海洋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森林砍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其次,环境的恶化也会对国际经济和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恶化将导致景气程度
下降,减少就业机会,大幅削减生产能力,并给当地居民带来数以千万计的负面影响。
另
一方面,环境保护将对生态和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化能源使用和生产,在保护环境的
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最后,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并取得了某些积极的成果。
例如,多数国家加强了对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管,制定了相关环保标准,倡导了清洁生产
和低碳经济等环保概念。
而且,环保技术和绿色经济决策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确保了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球范围
内的合作和协调,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确保可持续发展
和环境的健康状况。
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综述成都大学 徐凯摘 要: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正效应和正负效应并存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综述,并给出简要述评。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效应 环境正效应 环境负效应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0)08(c)-180-021 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环保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下的国际贸易,在诸多方面恶化了生态环境,故这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
Daly(1993)主要通过研究自由贸易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验证了自由贸易将加剧污染。
Chilchilnisky(1994)运用经济学家科斯(Coase)的产权理论,研究认为私有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Dua和Esty(1997)、Copeland(1997)和Kennedy(1994)研究认为,世界性的自由化贸易,迫使各国不断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从而维持和增强其竞争力,“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现象相继显现,继而国际贸易加大了环境污染。
另外,自由贸易推进了有害物质的跨境转移,还助长了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opeland和Taylor(1994,1997)实际上先假设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深入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表明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并且加大的程度远高于减小的程度,故总体上来看,国际贸易恶化了环境。
可以看出,上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故贸易是环境质量下降的直接诱因,贸易危害了生态环境,即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
上述研究基于发达国家视角,并不完全适用于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但我们的研究可以此为参考和借鉴。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论述,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对策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深切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反思对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虽然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增长,使贸易全球化,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在全球蔓延。
因此,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使二者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取决于诸如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和贸易与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等许多其他因素。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认为的那样,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应该考虑各国国情、社会经济状况和相关部门的特殊性[1]。
1.1.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国际贸易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且是跨国界、遍及全球的经济行为。
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及破坏问题在国际间蔓延,特别是污染产业及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问题[2]。
国际贸易引起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各个经济体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主动降低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强度。
这种竞争性的降低环境标准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普遍恶化。
该假说并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普遍证实,但是的确在局部或个别案例中存在,甚至是发达国家之间也会这样做,这往往源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和短期经济目标。
国际贸易导致间接资源掠夺。
国际贸易会使经济活动增多,因而必然会使用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膨胀,会使环境恶化,并加速资源的耗竭。
一方面由于各国的资源拥有量是不均衡的,保护资源的力度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产生了一国对别国生态资源的依赖性,则通常情况下环保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摘要】在国际贸易中研究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然而,可以体现环境和贸易的关系的一个重点就是去讨论国际贸易所产生环境效应。
总体来说,贸易环境效应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方面:那就是结构效应、收入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法律效应以及产品效应。
这六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的贸易。
【关键词】环境效应;国际贸易;影响一、何为贸易环境效应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贸易环境效应?从广义上来看,它就是指一些和贸易有关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实际上,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即正负效应。
所以,贸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一样存在着这两种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贸易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只是表现出环境和贸易的关系,它没有针对环境保护、贸易的竞争力和其他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方面来解释环境效应:(一)结构效应它具体是指国际的贸易是专业分工明确,清洁生产,这是一种正效应;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国家的污染较严重,那么结构效应会使其更加具有污染性,这就是负效应。
(二)收入效应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消费者对环境的质量产生了更高的标准,这样就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和技术的创新业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正是因为收入效应和社会进步紧密的联系,所以收入效应也是一种正效应。
(三)规模效应在国际的贸易中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发生资源过多的使用,而环境会发生退化,治理环境的成本也会增多。
(四)技术效应具体指的是国际的贸易会促进环境的保护以及技术的流行和传播,产生了正效应,但是,如果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取代了友好的治理环境技术,那么就会对环境产生负效应。
(五)法律效应法律效应是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在国际贸易协定当中起到了正效应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很多的贸易协定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法律效应就是协调环境和贸易的重要方法。
(六)产品效应一方面产品效应如果国际贸易的产品对环境来说是有益处的,或是对环境是没有伤害的,那么产品效应就是正效应;反之,如果国际贸易加速了有害产品的传播或是这种贸易对珍稀动植物产生威胁,那么它就会是负效应。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43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述评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各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如今的国际贸易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
伴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进一步增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因此,日渐扩大的国际贸易是否会加剧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综述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是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是处理贸易和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当前学术界关于此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主要有三种研究结论:一是国际贸易的环境正效应,认为贸易对环境有益;二是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认为贸易对环境有害;三是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复杂,认为贸易对环境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正效应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并不冲突,贸易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贸易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提高。
他们认为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从而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这样更加有利于环保和清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Cole(1998)、Strutt 和■ 徐 凯(成都大学经济政法学院 成都 610106)◆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首先从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正效应和正负效应并存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综述,并给出了简要述评,最后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正效应 环境负效应Anderson(1999)研究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全球化的最优配置。
这些研究者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消除市场的扭曲,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得出更广、更深程度的开放市场,从而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二)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环保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下的国际贸易,在诸多方面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的。
Daly(1993)主要通过研究自由贸易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验证了自由贸易将加剧污染。
Chilchilnisky(1994)运用经济学家科斯(Coase)的产权理论,研究认为在私有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Dua和Esty(1997)、Copeland(1997)和Kennedy(1994)研究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导致各国纷纷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来维持或增强现有竞争力,出现“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现象,使得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
另外,自由贸易推进了有害物质的跨境转移,还助长了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opeland和Taylor(1994,1997)实际上先假设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深入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表明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而且加剧的程度高于减轻的程度,因此国际贸易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看出,上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因此贸易是环境质量下降的直接诱因,贸易危害了生态环境,即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
我国学者余北迪(2005)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负的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因此,总效应为负。
罗(2007)研究表明我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可获得正的结构效应,但需承受负的技术效应,出口情况恰好相反。
党玉婷和万能(2007)研究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但由于比较大的负规模效应,总效应仍为负。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复杂,贸易对环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辩证地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综合后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结果取决于正负效应的各自大小比较。
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先行就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就此影响效应分解为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和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建立了国家贸易环境效应理论的基础性框架。
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影响是上述三种效应之和,而不是单独某一种效应。
1994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定义为产品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Grossman和Krueger的理论进一步拓展。
Stevens(1993)把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归结为产品、规模和结构三个方面,其中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贯穿于生产和交换的每个环节,认为贸易活动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相反,自由贸易可以为环境保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以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Runge(1994)、Seld和Song(1994)与Dean(1997)从收入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了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分界线,认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积极作用将超过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环境的保护。
Runge(1994)从经济活动规模、资源配置效率、产出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消极的,取决于所考察的地域和国家的具体状况。
我国学者李秀香和张婷(2004)研究结论认为贸易自由化以及相关环境管制措施的实施,最终导致了CO2 排放量的增幅下降,即存在正的总规模效应;比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快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即存在正的结构效应;出口创汇有助于增强进口污染处理设备的能力,即存在正的技术效应。
王钰(2005)研究认为我国存在一些内生性的制度障碍,主张政府应在国际贸易环境政策的调节和修正上,采取有效干预政策。
谷祖莎(2005)认为贸易自由化分别通过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简要述评学术界对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的认识存在分歧,环保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而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正效应,大部分学者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上得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
显然,上述部分研究支持贸易破坏和加速了环境恶化,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贸易改善和提高了环境质量,且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比较复杂,究竟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要看具体研究对象、数据和研究方法。
其实,分歧在于看待此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环境主义者以自然原貌为本,自由贸易主义者将人类的目标加载于环境,大部分学者认识到应该更全面地看待此问题。
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是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矛盾,二者之争的根源在于生态至上还是功利至上的分歧,现在看来,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环境保护,都不能使全人类的福利得到提高。
实际上,贸易与环境本质上是统一的,无论是贸易政策还是环境政策,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结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贸易使得我国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由此产生的技术正效应使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
国民收入的提高,使我国对清洁产业有了更高的需求,进而产业结构趋向绿色清洁行业,由此产生的结构正效应改善了环境质量。
国民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使规模负效应超过了技术正效应和结构正效应,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状况出现恶化。
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处于物流链的较低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耗能偏大,造成了产品的负效应。
随着对产品环保的要求,我国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的制定相当重要,现在水电、火电、纺织、造纸、建筑、冶炼、化工和钢铁等项目的立项,必须要通过环境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法规的正效应。
增大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正效应,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效应降到最低,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得知,未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势必不断增长,但我国经济又是在资源环境较大的压1.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7)2.刘力.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国际经贸探索,2005(1)3.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3)力之下运行。
因此,从国家法规和政策的层面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协调对外贸易和环境的规制,任重而道远。
量,积极构建统一信息平台,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将促使物流业信息化技术变革,为低碳物流的实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三)创新低碳物流技术,采用低能耗设施物流企业要积极进行低碳物流技术创新与变革,才能实施低碳经济所需的经营服务方式。
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必须考虑节能与环保问题,物流作业中的节能降耗标准为物流企业创新并采用新的低碳物流技术、设施设备提出了要求。
如现代化立体仓库、冷库的建设要考虑节能降耗,采用低碳材料与技术;处理好业务开展与降低污染的关系,如冷链运输中保温与制冷、内燃叉车尾气排放、托盘租赁与循环使用、货运车辆节能降耗等方面的问题。
当然,如果企业不注重节能降耗的物流装备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必将被低碳经济所淘汰。
如目前许多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发展低碳物流、实现绿色GDP的目标,园区的建设采用了如双层呼吸幕墙、光电池、绿化屋面等多项节能技术,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入园区。
(四)实施低碳经营模式,协调好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的关系物流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树立低碳物流思想,把低碳物流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企业发展规划与经营管理措施中去。
在内部广泛宣传实施低碳物流的重要意义及其要求,提高员工对发展低碳物流的理解与接纳能力,将低碳物流的要求细化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中去。
由于碳排放量和客户的运营成本直接挂钩,客户企业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衡量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之间的权重,最终确定对其经营发展更有利的运输方式。
就马士基而言,为了减少碳排放,运营成本相比之前大概提高了15%左右。
现在国外很重视低碳物流,很多企业愿意交纳由于实施低碳物流而增加的费用,同时,也有些客户主动提出“非低碳不合作”。
但是国内客户对于低碳物流的认识与实施程度还不是很高,毕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之间企业会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