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值的计算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2
射频计算公式范文射频计算是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的重要部分,涵盖了电磁波传输、天线设计、通信链路预算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射频计算公式,包括频率计算、波长计算、功率计算和链路预算计算等。
一、频率计算公式:频率是射频信号周期性变化的速度,通常以赫兹(Hz)作为单位。
在计算射频频率时,可以使用频率计算公式如下:f=c/λ其中f表示频率(赫兹,Hz);c表示光速(3×10^8m/s);λ表示波长(米,m)。
二、波长计算公式:波长表示一个完整波形的长度,通常用米(m)作为单位。
在计算射频波长时,可以使用波长计算公式如下:λ=c/f其中λ表示波长(米,m);c表示光速(3×10^8m/s);f表示频率(赫兹,Hz)。
三、功率计算公式:功率是射频信号的强度,通常以瓦特(W)或分贝毫瓦(dBm)作为单位。
在计算射频功率时,可以使用功率计算公式如下:P=V^2/R其中P表示功率(瓦特,W);V表示电压(伏特,V);R表示电阻(欧姆,Ω)。
四、链路预算计算公式:链路预算是用于评估射频通信链路的质量和可靠性的计算过程。
在链路预算中,可以使用接收功率计算公式如下:Pr=Pt*Gt*Gr*(λ/(4πd))^2其中Pr表示接收功率(瓦特,W);Pt表示发射功率(瓦特,W);Gt表示发射天线增益;Gr表示接收天线增益;λ表示波长(米,m);d表示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距离(米,m)。
以上是射频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参数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
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射频计算软件进行更加精确和复杂的计算和仿真。
高考生物计算公式总结_高二生物老师工作总结生物学是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解释和规律性的总结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
而计算公式则是生物学研究中为了表达生物现象和探索科学规律而建立的数学公式。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计算公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我对高考生物计算公式的总结。
1. 相对电泳迁移率计算公式相对电泳迁移率(Rf)是指溶液中物质在毛细管或滤纸上移动的距离与溶剂移动距离之比。
计算公式为:Rf = 被测物质迁移距离 / 溶液前端移动距离2. 加速度计算公式加速度(a)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计算公式为:a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 时间3. 最小维管束分析计算公式最小维管束分析是一种通过计算植物叶片中维管束总数和单位面积上维管束的数量来分析植物叶片结构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最小维管束数 = 总维管束数 / 叶片面积4. 混合频率计算公式混合频率是指一个群体中有杂合基因的个体在一种基因型中占总群体个体数目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混合频率 = 杂合个体数 / 总个体数5. 透过率计算公式透过率是指光线穿过被测物体时被吸收的能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如下:透过率 = 吸收率 / 1007. 法则系数计算公式法则系数是指在杂种后代中表现一种性状的个体与表现另一种性状的个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公式如下:法则系数 = 期望表型数 / 实际表型数8. 标准差计算公式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度量一组数值的离散程度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差 = [(x1 - x)^2 + (x2 - x)^2 + ... + (xn - x)^2] / n9. 百分积计算公式百分积是指一种物质分子在一般基因型中所占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如下:百分积 = (表型比 - 标准比) / 标准比这些计算公式涵盖了高考生物学中一些常见的计算题型,掌握了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物学中的计算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纸色谱法的rf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通过在纸上涂覆样品溶液,然后让溶剂在纸上移动,根据不同化学物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而在纸上形成不同程度的移动距离,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测定。
而rf值(移行率)是纸色谱法中用于表征物质在纸上运动速度的重要参数,它是物质在纸上移动距离与溶液前进距离之比。
rf值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值,通常用于表示物质在纸色谱实验中的相对运动速度。
在纸色谱实验中,我们先将样品溶液涂抹在纸上,然后将纸放入一个装有溶液的容器中,容器底部与纸交界处浸没在溶液中,然后等待一段时间,让样品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纸上移动。
最后取出纸张,直至溶液移动到纸的顶端,然后在纸上标记移动前端和溶液前端,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物质在纸上的移动距离。
根据定义,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值= 物质在纸上的移动距禿/ 溶液从出发点到前行前端的距离通常情况下,rf值的范围在0到1之间,具体数值的大小取决于物质在纸上的运动速度。
当物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物质在纸上的移动速度较慢,rf值较小;反之,当相互作用力较小时,rf值较大。
因此,rf值可以用作判断物质在不同溶液条件下的行为和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rf值的测定对于确认化合物的纯度和鉴定未知物质非常有用。
通过对照已知化合物的rf值,可以检验待测物质是否为目标化合物,并且可以确定未知物质的相对纯度。
此外,在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rf值的测定也被广泛应用。
在纸色谱法中,通过优化不同参数,如溶剂的选择、纸的型号和尺寸、涂布样品的浓度等,可以调节物质在纸上的移动速度,进而实现物质的有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rf值是纸色谱法中一个关键的参数,它可以反映物质在纸上的运移特性,对于实现物质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rf值的测定将为化学分析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Rf值的计算方法:
溶剂从原点渗透,当距离为a时,通常在30 cm左右测量。
如果它位于原点,它将从原点向前移动,然后到达B,所以b/a的值就是物质的Rf值。
色谱分析中影响因素。
这与被测物质和展开剂的极性有关,也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和洗脱液的洗脱能力有关。
色谱是分离物质的重要方法。
两种不同的液体在色谱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爬行速度不同。
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可以分开了。
在做这个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标准是使色谱过程既不挥发(所以最好覆盖色谱过程)也不划线。
色谱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如果液体爬到顶部,则无法测量其Rf。
最好在实验前做一个小测试,以判断液体攀升到顶部的时间。
3层析后,尽快用铅笔画出区域(圆形),以防褪色。
测量时,根据公式测量刻线到圆心的距离。
薄层色谱法rf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重要实验技术。
在薄层色谱法中,RF值(比移值)是指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这个值用于衡量物质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以反映物质在色谱过程中的移动程度。
RF值与物质的极性有关,一般来说,RF值越大,物质的极性越小。
在薄层色谱法中,待测成分的RF值大小可以用于选择展开剂的极性。
通过调整展开剂的极性,可以增大待测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与固定相的吸附作用,达到增大RF值的目的。
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植物细胞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与保养光学显微镜。
2、学会临时装片法。
3、学会绘制植物细胞图的基本技术,能绘出植物细胞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4、了解显微镜的类型、构造及简要的工作原理。
5、通过实验理解植物细胞的概念、结构及作用。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1. 仪器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0.03%中性红、1mol/L硝酸钾溶液、4mol/L(24%)尿素溶液[备用]、稀甘油、稀碘液、氯化锌碘试液、去离子水、吸水纸。
2. 实验材料:洋葱、马铃薯三、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类型:略(二)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光学显微镜是由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两大部分构成。
1、光学部分: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镜四个部件。
2、机械部分:主要由精巧的金属零件组成,作用是支持光学部分,使其充分发挥效能。
主要有镜座、镜臂、镜筒、载物台、物镜转换器和调焦装置等六部分。
(三)显微镜的使用每台显微镜一般都配有低倍、高倍、油镜三个物镜头,在观察物体时,要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因低倍镜的视野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物,然后转换高倍镜观察,若需要再放大时,再到油镜下观察。
低倍镜的使用取镜-对光-放置载玻片-调焦高倍镜的使用由低倍—高倍—低倍(四)显微镜的使用、保护的注意事项1、显微镜应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2、拿取显微镜时,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住底座,使镜身直立,切勿左右摇晃,以免碰伤或目镜滑出。
3、保持显微镜的清洁,用擦镜纸擦拭镜头,不可用手或毛布擦物镜和目镜;用绸布或纱布擦机械部分。
4、观察时应由低倍到高倍再到低倍,决不可先用高倍物镜,以免损坏玻片而影响观察。
(五)植物细胞的结构(1)用尖头镊子撕取洋葱(玉葱)鳞片内表皮薄片(0.3×0.3cm),浸到0.03%中性红溶液中(载玻片上)10~15min进行染色。
观察:1.1 将染色后的植物材料放到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无离子水(或pH略高于7.0的自来水),另一侧放吸水纸吸干,以洗净撕片外粘附的中性红溶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出液泡染成樱桃红色;原生质层(细胞质和细胞)则无色透明紧贴细胞壁(在细胞的角隅上可以看见)。
实验三纸色谱一、实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1、原理纸层色谱为在纸上将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分为分析型和制备型纸层色谱。
多数情况下,纸层色谱的原理属于分配色谱原理,色谱滤纸为支持剂,滤纸纤维可以吸附25%~30%的水分,其中6~7%的水分和滤纸结构中的羟基以氢键结合,为固定相。
其他溶剂可自由通过,为流动相。
流动相流经支持物时,与固定相之间连续抽提,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色谱图谱上的位置用Rf值(比移值)来表示:R f值= 原点到色谱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 f值是常数,其大小受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物质组成与比例、pH值、选用滤纸质地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外,样品中的盐分、其他杂质以及点样过多均会影响的有效分离。
但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而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作为药品的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中所显主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位置,应与对照品在色谱中所显的主斑点相同。
作为药品的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供试品,经展开后,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或荧光)的强度。
作为药品的含量测定时,将主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
无色物质的纸色谱图谱可用光谱法(紫外光照射)或显色法鉴定,氨基酸纸色谱图谱常用茚三酮显色法鉴定。
纸层色谱适用于极性较大的亲水性化合物或极性差别较小的化合物的分离。
2、实验方法之饱和,一般可在展开室底部放一装有规定溶剂的平皿或将浸有规定溶剂的滤纸条附着在展开室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室内充满饱和蒸气。
然后添加展开剂使浸没溶剂槽内的滤纸,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滤纸移动进行展开,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滤纸,标明展开剂前沿位置,俟展开剂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出色谱斑点。
(2) 上行法点样方法同下行法。
展开室内加入展开剂适量,放置俟展开剂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展开剂约0.5cm,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上升,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展开至约15cm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了解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以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为固定相,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
氨基酸薄层层析法主要是将混合的氨基酸样品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上沿着其表面作为移动相的有机溶剂慢慢地溶解,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会因吸附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上的程度不同而在其中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Rf(相对移动率)值不同,是区分不同氨基酸的一种物理性质。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色谱前行距离÷色谱柱高度。
实验操作:1、制备薄层层析板。
将硅胶胶涂在薄层层析板上,晾干后烘箱烘干。
2、制备样品。
将6种不同氨基酸分别以氨基酸质量浓度相等的方式混合制成样品,并分别标记。
3、将样品分别滴在薄层层析板上,注意每滴之间需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并在板子内侧写上标记。
4、放入有机溶剂。
将有机溶剂铺在盛有一点水的薄层层析槽中,使得铺上的有机溶剂厚度大约为硅胶层的三分之一。
5、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放在槽中,让它与槽中的有机溶剂接触,但不要使样品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6、密闭容器,放置在不受光照的地方,等待样品进行分离。
7、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们晾干并用紫外灯照亮,用标尺测出不同色序分离的距离并计算它们的Rf值。
实验结果:对应不同氨基酸的Rf值,可以得出该试验的结果。
结果应与理论值相近,判断是否失真并计算误差。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适用于从实验中得到定性和定量信息。
由于薄层层析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它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纸色谱法的rf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概述纸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技术,通过在纸上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RF 值(Retention Factor)是纸色谱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样品分子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亲和性以及相互作用程度。
纸色谱法的RF值简介RF值是样品溶液向上移动时,在一定条件下与流动相前进距离之比。
它不仅反映了化合物在固定相上停留时间的长短,还可以用来判断目标物质与固定相、流动相之间的亲和性大小。
本文结构本文将首先详细解释什么是纸色谱法及其特点,然后深入探讨RF值在纸色谱法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接着将探讨RF值与化学分析的关系,包括在物质鉴定中的应用、与化合物性质的联系以及对结果分析影响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介绍实验方法中测量和调整RF值的技巧,并总结RF值在纸色谱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其在实践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2. 纸色谱法的RF值解释2.1 什么是纸色谱法?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物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技术。
通过将混合物在特定载体上(例如纸)运移,利用各成分在载体上的亲和性差异实现成分的分离。
2.2 RF值在纸色谱法中的作用RF值是一种表征化合物在色谱柱或载体上迁移距离比例的数值。
它可以指示不同化合物相对于溶剂前进速度的快慢,并且可以帮助鉴别和定量目标成分。
2.3 如何计算RF值?计算RF值需要先测量各成分从出发点到达终点的距离,再根据具体实验条件确定溶剂前行距离,最后根据公式计算RF值。
公式为:RF = 色斑前端到出发线距离/ 出发线到溶剂前端距离。
RF 值范围通常从0至1,数值越接近1表示该化合物亲和性越高,在给定条件下向上迁移得越快。
3. RF值与化学分析的关系3.1 RF值在物质鉴定中的应用RF值在化学分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物质的鉴定和分离过程中。
通过测量不同化合物的RF值,我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不同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具有独特的RF值,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来确定未知化合物的身份。
rf值的计算公式今天我们说的转化率,不是“RF Leads到pay的转化率”,而是“满意度高的学生人数到RF Leads的转化率”。
没错,我们可以用满意度高的学生总数和当月产生的RF leads数的比值去看这个渠道资源的转化率。
这个转化率会根据服务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情况会发生变化。
之前为什么大家不能像算pay 产出一样,去算这个月有多少个leads产出,就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leads-pay的转化率”,没有关注“资源-leads的转化率”。
不关注的原因是,我们觉得服务水平和教学效果这个变量,会让我们的转化率变得不可预测。
还有市场的需求,淡旺季的差距。
所以,这个转化率,我们要看趋势。
看什么趋势呢?看看今年前三个月的“资源-leads的转化率”如何,对比去年同期这三个月的转化率,就可以得到今年和去年同期比服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变化。
再拿要计算的这个月的去年同期转化率作为基数,就可以计算出转化率的概况(去年同期已经考虑到市场变化和淡旺季情况)。
今年本月资源到leads的转化率=今年前三个月转化率(RF leads数/满意度高的学生人数)/去年同期三个月转化率*去年本月转化率传统的新生销售占比式给指标的方法,以及服务团队分指标让学习督导去完成的思路,一直都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培训人。
RF的1.0时代,依靠服务团队直接和学员要RF leads;2.0时代,开始利用校内的各种课堂和party去邀请学员带RF到访;3.0时代,开始用校内的市场活动,吸引学员参与,如给朋友送祝福等等。
时代在进步,方法在迭代,但如果我们尝试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将迈进4.0时代。
一个非常清晰用怎样的方法完成RF,并且清楚的可以判断市场配合的活动要配合到什么程度,占比多少。
TLC-生物自显影检测26种植物中的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单体江;张伟豪;王松;白日娜;翁道玥;林希乐;孙坚【摘要】我国华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为快速筛选和检测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资源,本研究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植物提取物,并采用TLC-生物自显影法快速检测其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豺皮樟和桂木的抗细菌活性最强,对所有供试细菌均表现出抑制活性,且抑菌斑的最大直径均大于10 mm.红果仔、锡叶藤和山油柑也对所有供试细菌表现出抑制活性,但其活性弱于豺皮樟和桂木.粪箕笃、海金沙和小蜡未表现出任何抗细菌活性,其他供试植物对部分供试细菌表现出抑制活性.白花酸藤子、海南杜英、黄牛木、山油柑和基及树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斑的R1值范围为0.0~1.0,说明具有较多的活性化合物.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有效地筛选和检测具有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本研究结果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8(044)006【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TLC-生物自显影法;抗细菌活性;抗氧化活性【作者】单体江;张伟豪;王松;白日娜;翁道玥;林希乐;孙坚【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自然界中植物资源丰富,从植物中筛选提取生物活性物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1]。
RF的常用基本概念计算及相关知识射频(Radio Frequency,RF)是指频率在300k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
在射频领域中,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进行介绍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1. 频率(Frequency):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振动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频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频率=1/周期2. 周期(Period):周期是指电磁波一个完整振动所需的时间。
周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周期=1/频率3. 空间波长(Wavelength):空间波长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一个完整波动所需的距离。
空间波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空间波长=速度/频率4. 速度(Speed):速度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通常以光速(299,792,458 米/秒)为参考。
5. 幅度(Amplitude):幅度是指电磁波的振幅或强度。
幅度可以通过电磁波的最大电场或磁场强度来表示。
6. 相位(Phase):相位是指电磁波振动的起始点。
相位可以位相角(Phase Angle)来表示,常用弧度或度数来度量。
7. 波速(Wave Velocity):波速是指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8. 衰减(Attenuation):衰减是指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能量的减弱,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
衰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衰减(dB) = 10 * log10 ( Pi / Pr)其中,Pi是输入功率,Pr是输出功率。
9. 带宽(Bandwidth):带宽是指电磁波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宽度。
对于连续信号来说,带宽可以通过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来确定。
10. 峰值功率(Peak Power):峰值功率是指电磁波的最大功率。
11. 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平均功率是指电磁波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
12. 噪声(Noise):噪声是指电磁波中无用信号的干扰,可以通过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来衡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层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掌握纸层析法在分离氨基酸混合物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Rf值对分离的氨基酸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的技术。
在纸层析法中,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吸附的水分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样品点在滤纸的一端时,流动相(有机溶剂)会携带样品中的各种组分向上移动,由于各种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它们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最终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层析点。
Rf值(Retention factor)是层析法中常用的一个参数,它表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
Rf值计算公式如下:Rf =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 /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通过比较不同组分的Rf值,可以鉴定分离出的氨基酸。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层析缸、毛细管、滤纸、剪刀、镊子、铅笔、显色剂、紫外灯等。
2. 试剂:氨基酸混合物、正己烷、丙酮、苯、三酮显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滤纸:将滤纸剪成适当大小的长条,用铅笔在滤纸的一端画一条直线,作为点样线。
2.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氨基酸混合物,点在滤纸的起点,点样时注意不要重叠。
3. 展开层析: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使溶剂液面高于滤纸起点。
关闭层析缸盖,等待溶剂自然上升,直至溶剂前沿距离滤纸另一端约1cm处。
4. 显色:取出滤纸,晾干后,用三酮显色剂喷洒在滤纸上,观察显色情况。
5. 测量Rf值:用尺子测量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和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Rf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分离出氨基酸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并观察到明显的层析点。
2. 根据Rf值,对分离出的氨基酸进行鉴定。
如:Rf值约为0.3的层析点为精氨酸,Rf值约为0.6的层析点为酪氨酸,Rf值约为0.8的层析点为苯丙氨酸。
六、实验结论1. 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技术,适用于分离氨基酸混合物。
rf值的计算公式传统的新生销售占比式给指标的方法,以及服务团队分指标让学习督导去完成的思路,一直都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培训人。
RF的1.0时代,依靠服务团队直接和学员要RF leads;2.0时代,开始利用校内的各种课堂和party去邀请学员带RF到访;3.0时代,开始用校内的市场活动,吸引学员参与,如给朋友送祝福等等。
时代在进步,方法在迭代,但如果我们尝试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将迈进4.0时代。
一个非常清晰用怎样的方法完成RF,并且清楚的可以判断市场配合的活动要配合到什么程度,占比多少。
既然要用公式计算RF的秘密,那么RF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在校学生来。
RF的多少和哪几个变量有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满意度高的学生人数虽然各培训机构在做完校内满意度调查以后,统计自己的服务满意度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有用平均分数的、有用高分占比的,还有用高满意度占比减去低满意度占比的,这些都不重要。
我们的RF 基本都是高满意度学生进行的推荐,虽然低满意度的学生会进行品牌或者口碑的负面宣传,但是我们在计算RF的行为实施者基数的时候,并不考虑这个因素。
我们会认为高满意度客户和低满意度客户虽然都有不同的影响力,这是对品牌的大方向的影响力,但计算RF基数的时候,还是以满意人数为主。
再做统计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如果有不同的产品线和不同的年龄段,一定要分别统计基数,并且相加,不能粗暴的取平均值。
满意度高的学生人数=产品a抽查满意度高占比*产品a使用总人数+产品b抽查满意度高占比*产品b使用总人数+产品c……转化率今天我们说的转化率,不是“RF Leads到pay的转化率”,而是“满意度高的学生人数到RF Leads的转化率”。
没错,我们可以用满意度高的学生总数和当月产生的RF leads数的比值去看这个渠道资源的转化率。
这个转化率会根据服务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情况会发生变化。
之前为什么大家不能像算pay 产出一样,去算这个月有多少个leads产出,就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leads-pay的转化率”,没有关注“资源-leads的转化率”。
噪声系数的计算及测量方法噪声系数(NF)是RF系统设计师常用的一个参数,它用于表征RF放大器、混频器等器件的噪声,并且被广泛用作无线电接收机设计的一个工具。
许多优秀的通信和接收机设计教材都对噪声系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现在,RF应用中会用到许多宽带运算放大器和ADC,这些器件的噪声系数因而变得重要起来。
讨论了确定运算放大器噪声系数的适用方法。
我们不仅必须知道运算放大器的电压和电流噪声,而且应当知道确切的电路条件:闭环增益、增益设置电阻值、源电阻、带宽等。
计算ADC的噪声系数则更具挑战性,大家很快就会明白此言不虚。
公式表示为:噪声系数NF=输入端信噪比/输出端信噪比,单位常用“dB”。
该系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它的值越大,说明在传输过程中掺入的噪声也就越大,反应了器件或者信道特性的不理想。
在放大器的噪声系数比较低的情况下,通常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用噪声温度(T)来表示。
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关系为:T=(NF-1)T0 或NF=T/T0+1 其中:T0-绝对温度(290K)噪声系数计算方法研究噪声的目的在于如何减少它对信号的影响。
因此,离开信号谈噪声是无意义的。
从噪声对信号影响的效果看,不在于噪声电平绝对值的大小,而在于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相对值,即信噪比,记为S/N(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比)。
即便噪声电平绝对值很高,但只要信噪比达到一定要求,噪声影响就可以忽略。
否则即便噪声绝对电平低,由于信号电平更低,即信噪比低于1,则信号仍然会淹没在噪声中而无法辨别。
因此信噪比是描述信号抗噪声质量的一个物理量。
1 噪声系数的定义要描述放大系统的固有噪声的大小,就要用噪声系数,其定义为设Pi为信号源的输入信号功率,Pni为信号源内阻RS产生的噪声功率,Po和Pno分别为信号和信号源内阻在负载上所产生的输出功率和输出噪声功率,Pna表示线性电路内部附加噪声功率在输出端的输出。
已知噪声功率是与带宽B相联系的。
噪声系数与输入信号大小无关。
实验29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唐思亮学号专业化学与环境学院年级、班级2007级理科综合二班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实验项目氨基转移反应的定性鉴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08年11月24 日实验指导老师陈文利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学习一种鉴定氨基转移作用的简便方法及其原理;2、进一步掌握纸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了解氨基转移作用在中间代谢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氨基移换酶也称转氨酶,它能催化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α-酮基互换,这种作用称为氨基移换作用。
它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等中间代谢中,在糖、脂肪、蛋白质三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氨基酸进行转氨作用时,都由其专一的转氨酶催化。
它们的最适pH 接近7.4。
在各种转氨酶中,以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简称谷草转氨酶、GOT)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最强。
它们催化的反应如下:上述两种酶均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有少量存在。
机体发生肝炎、心肌梗塞病变时,血清中转氮酶活力显著增加,在临床上转氨酶活性的测定有重要意义。
测定转氨酶活性的方法很多,如分光光度法,纸上层析法及光电比色法等。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检查由谷氨酸和丙酮酸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丙氨酸,证明组织内氨基移换作用。
为了防止丙酮酸被组织中其它酶所氧化或还原,可加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酵解作用或氧化作用。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器具(一)实验动物:家兔(饥饿16h)(二)试剂(1) 1%谷氨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2) 1%丙酮酸溶液(用KOH中和至中性)(3) 1/15mol/L pH7.4磷酸缓冲液(pH=7.4)(4) 0.1%碳酸氢钾溶液(5) 0.05%碘乙酸溶液(6) 30%乙酸(7) 标准丙氨酸溶液(0.5%)(8) 标准谷氨酸溶液(0.5%)(9) 0.1%水合茚三酮乙醇溶液(10) 酚溶剂:在大烧杯中,加蒸馏水40ml,再加入新蒸馏的无色的苯酚150g。
rf值的计算公式
1在色谱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和被测物质极性、展开剂极性有关,也和固相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洗脱剂的洗脱能力有关。
2层析的定义
层析是分离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两种不同的液体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其爬行速度不一,经过一段时间,就可分离。
做此实验时,有如下注意点。
1 层析液放入适量,标准是保持层析过程既不挥发完(因此层析过程最好盖住),也不没刻线。
2 层析时间不应太长,否则使一种液体爬到最高处就不能测其Rf,最好实验前做一小测试判断液体爬到最高处的时间。
3 层析完后尽快用铅笔画出区域(为圆形),防止颜色褪掉。
等测量时,测量刻线到圆心的距离,按照公式即可。
rf值称为比移值,Rf value,这是一种纸上的层析法用词,在某些行业中经常遇到,但是也困扰着不少朋友,因为这方面的计算比较有难度,而且有一定的影
响因素。
这种计算和被测物质的极性以及展开剂极性有关系,同时也和吸附能力以及洗脱能力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计算难度就比较大了,因此困扰着不少工作人员。
薄层色谱简单原理: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层析是分离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两种不同的液体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其爬行速度不一,经过一段时间,就可分离。
做此实验时,有如下注意点。
1 层析液放入适量,标准是保持层析过程既不挥发完(因此层析过程最好盖住),也不没刻线。
2 层析时间不应太长,否则使一种液体爬到最高处就不能测其Rf,最好实验前做一小测试判断液体爬到最高处的时间。
3 层析完后尽快用铅笔画出区域(为圆形),防止颜色褪掉。
等测量时,测量刻线到圆心的距离,按照公式即可。
溶剂bai从原点渗透到距离a(一般du在20—30厘米时测定)的时候,如果位于原点的zhi物质从原点向前移动到b,那么daob/a 的值(0.0—1.0)就是这种物质的Rf值。
例如:把葡萄糖和果糖在20℃下于正丁醇-醋酸-水(4∶1∶5)中展开,可分别得到0.18、0.23的Rf值,在醋酸乙酯-吡啶-水(2∶1∶1)中展开,则分别得到0.28、0.32的Rf值。
若滤纸、溶剂温度等保持恒定,则各种物质呈现特定的Rf值,成为鉴定物质的极重要的常数。
做此实验时,有如下注意点:
1、层析液放入适量,标准是保持层析过程既不挥发完(因此层析过程最好盖住),也不没刻线。
2、层析时间不应太长,否则使一种液体爬到最高处就不能测其Rf,最好实验前做一小测试判断液体爬到最高处的时间。
3、层析完后尽快用铅笔画出区域(为圆形),防止颜色褪掉。
等测量时,测量刻线到圆心的距离,按照公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