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15.00 KB
- 文档页数:44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以及如何护理。
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急危重患者120例,通过临床有效的观察护理,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结果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120例患者均完全康复出院。
结论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可以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危重患者;心理反应;护理对策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80-02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指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而言。
危重症患者,尤其是icu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其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有所不同。
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危重症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且这些心理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
如何排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急危重患者120例,通过临床有效的观察护理,患者均得到康复,现就临床护理进行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急危重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发生危重症的病因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急性气胸出现呼吸衰竭患者50例,出现食物中毒造成肝功能衰竭患者10例。
1.2 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1.2.1 情绪休克危重症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
对这种毫无先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患者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无动于衷等。
1.2.2 无效性否认指个体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一些无效的否认行为,试图减轻因健康状态改变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
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
危重病患者的护理与监护策略1.严密监测:对危重病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需要定期记录这些指标,并及时识别任何异常。
2.心理支持:危重病患者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
3.定期翻身和床位转换:危重病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和肌肉萎缩,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翻身和床位转换,以保持皮肤健康和防止肌肉萎缩。
4.防止感染:危重病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
因此,医护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确保患者的环境清洁卫生。
5.高效缓解疼痛:危重病患者常常会经历剧烈的疼痛,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快速而有效地缓解疼痛。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止痛药物,并密切关注疗效和患者的反应。
6.密切关注呼吸功能:呼吸系统常常是危重病患者最受影响的系统之一、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氧饱和度,并必要时给予氧气支持或其他辅助呼吸设备的支持。
7.液体管理:危重病患者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给予静脉输液,并密切监测体液平衡和尿液量。
8.管理并发症和并存疾病:危重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并发症和并存疾病,医护人员需要对这些状况进行及时的识别和干预,以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9.定期康复评估和干预:对于危重病患者,早期的康复评估和干预非常重要,以促进其尽早康复和恢复功能。
10.家属参与和教育:危重病患者的家属通常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他们需要得到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照顾。
危重病患者的护理与监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在实施上述策略之前,还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制定护理计划,以确保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护理团队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与监护。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危重患者被收治入科后,受疾病影响,机体强烈不适,加之对自身状况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促使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的状态,进而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构成了阻碍。
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并展开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
一、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有哪些?(一)焦虑不安因起病急骤,部分患者缺乏家属陪伴,故易有焦虑不安心理产生。
部分因在家庭和单位担任重要角色,故出于对家庭和工作责任心的考虑,而有严重顾虑。
(二)恐惧、焦虑急诊重症患者多为病情急剧恶化或忽遭意外伤害等原因到院就诊,思想上缺乏足够准备,易有恐怕、焦虑感产生。
(三)情绪低落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或在意外中失去亲人,易对心理造成过大打击,对现实无法接受,进而情绪较为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拒答,或无反应,表情淡漠。
(四)抗治心理部分具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理想者,以及因各种因素服毒自杀者,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有拒绝治疗的表现,以易激动,配合依从率低为特征。
二、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方法因急诊科工作繁忙,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类别多样,故护患间沟通时间有限,可通过下列方式,对心理做出直观评估。
(一)观察法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展开细致的观察,以对情绪状态掌握。
如是否存在无法安静、面容紧张等情况。
(二)交谈法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交谈,以对家庭亲密关系、认知疾病的程度了解,边施护边交谈,除可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外,还可促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三)协同法与医生加强沟通,以对患者病情、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对疏导方案进行优化。
三、急诊危重患者在心理护理时有哪些技巧?(一)把握沟通技巧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状况掌握,进而便于对干预方案进行更精准的制定。
同时,有效沟通还可促患者负性情绪得以消除,增强对救治工作的信心。
故护士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沟通技巧掌握,如善于应用引导法等,以提升沟通效率。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技巧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因此,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心理活动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护士要善于用语言行为开导,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愉快的情绪、端庄的仪表、耐心的解释、准确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解除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从而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提高抢救质量,从而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关键词:急诊危重心理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03【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52-0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因此,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心理活动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护士要善于用语言行为开导,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愉快的情绪、端庄的仪表、耐心的解释、准确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解除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从而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提高抢救质量,从而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1 急诊危重患者就诊时的心理特点1.1 紧张、恐惧心理:急诊患者由于是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此类病例约占就诊人数的33.9%。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危重症患者常因病情多变、死亡威胁及足够的不确定性等对其家属的心理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甚至持续数年。
危重症患者家属也是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高危人群。
出现“家属-重症监护后综合症”概念,即患者家属对患者接受重症监护时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症候群。
护士被认为是满足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的主要人员,重视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家属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将有利于危重患者康复。
危重患者家属需求危重患者家属的需求是指在患者患危重症疾病期间,家属对患者健康及自体身心支持等相关方面的总体需求。
主要表现在病情保障、获取信息、接近患者、获得支持和自身舒适等五个方面,且家属认为“病情保障、获取信息”最为重要,而后依次是“接近患者、获得支持、自身舒适”。
病情保障家属最关注的问题是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保障患者安全是家属的首要需求。
获取信息绝大多数家属迫切想得知患者的病情或病情变化与预后情况,并渴望了解患者的治疗计划及检查结果。
接近患者接近患者包括能探视患者及能经常和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等方面,所有ICU患者家属对探视患者的需求都非常强烈。
获得支持获得支持包括表达感情、得到经济和家庭问题的帮助、获得实际的指导以及被关怀等方面。
家属的亲友是提供感情支持和物质支持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医护人员。
应鼓励家属的亲友倾听患者家属心声,协助其建立并启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5)自身舒适自身舒适包括希望有方便的卫生设施、休息室、可口食物以及被接受的态度等方面。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
患者因病情危重,会对家属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为经常感觉疲劳和睡眠差,如难以入睡、多噩梦、夜惊等。
(2)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危重症患者家属容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具体的表现为情感麻木、茫然,对周围认识能力降低,出现现实解体、人格解体、离散失忆症等,一般病程不超过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