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发展农机化的有利条件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92.10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五华县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凸现勃勃生机近两年来,五华县把发展特色休闲高效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发展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全县农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基地追溯历史,“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国家级粮食主产区”都是对五华这个农业大县的美誉。
然而在发展中,五华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特色产业多、规模基地少;名优产品多、产品总量少;特色产品多、品牌建立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
为此,该县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优质稻基地建设。
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4万亩,总产35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2万亩,总产32万吨,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考核指标;大力推广超级稻、有机稻种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达86%以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坚持每年创办4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每个镇举办2个千亩示范片,每个示范片举办1至2个百亩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按照稳定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特色品牌的思路,扎实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名优特稀”水果、茶叶等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增强示范效应,引导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
力争至2017年,建设千亩标准化特色水果生产示范基地5个,新增发展名优水果种植2.5万亩、油茶15万亩、优质茶5300亩,南药2800亩,蔬菜稳定在15万亩,水产品年总产量达到2万吨,形成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区、产业带。
二、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五华县围绕茶叶、板栗、大米、水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与广州市和番禺区农业局的对接,搭建合作平台和发展载体,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昆明市水稻机械化栽培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一、引言昆明市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水稻重要产地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稻机械化栽培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劳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针对昆明市水稻机械化栽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昆明市水稻机械化栽培的发展。
二、昆明市水稻机械化栽培的现状1.生产方式落后当前,昆明市水稻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耕作和育秧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
与发达地区相比,昆明市水稻机械化栽培程度仍然较低。
2.局部地区机械化栽培效益不明显昆明市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水稻机械化栽培,但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机械设备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3.缺乏专业技术支持昆明市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水稻机械化栽培的专业技术支持,农民对于机械化栽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术指导。
三、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分析1.提高生产效率水稻机械化栽培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在同等面积下实现更大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
2.减少人力成本采用机械化栽培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农民的人力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3.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机械化栽培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保障。
四、发展建议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水稻机械化栽培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机械设备购置费用、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水稻种植。
2.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机械化栽培意识。
3.推广示范项目政府应该建立水稻机械化栽培的示范基地,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和专业人员,展示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和操作方法,带动更多农民加入机械化栽培的行列。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昆明市水稻种植结构,逐步实现机械化栽培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机推广促进农业机械发展的措施作者:韩文锋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9期韩文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经更加重视农业机械的应用,因此要想使农业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农业发展形式。
加强农业机械的利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
但是就目前的推广现状来看,没有合理的推广办法,且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加强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促进农业领域的更好发展。
一、农机推广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以及应用可以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并且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劳动人口的流出使农村劳动力变得十分有限,促使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由每家每户分散种植逐渐出现专业化、规模较大的发展方向,这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更加需要农业机具辅助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所以应加强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使用。
2、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变进程,进而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农机的推广使农机能够在农村普遍运用,达成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的作用,为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提高农作物产量现今各农业机械研发企业的水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成熟,在农业生产当中科学的使用农业机具能够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并提高其品质,对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确保农作物产量平稳,以此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收入。
二、影响农机推广工作的因素1、地理因素制约在推广农机的时候,地理环境作用十分重要。
以德钦县为例,德钦县因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农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依然滞后,绝大多数土地还是原来承包时的老样子,土地分散、不规则、田块小。
五华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做好耕山致富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结合我县优质稻、水果、茶叶、油茶、南药、烤烟、蔬菜、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专门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编制了《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我县北部为特色粮果示范区、中部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南部为有机茶果示范区,各镇也根据自身的特色主导产业,认真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种植规模。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近年来,按照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和广东省产粮大县的建设要求,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调动群众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办点示范,积极水稻高产创建“万千百”活动,即早晚两造在河东、横陂分别建立了2个万亩国家级水稻创高产示范片,其余各镇建立1个千亩示范片,并在每个示范片中建立1个百亩核心示范区,全县早晚两造水稻高产示范面积6.8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
受“8〃17”特大洪灾影响,201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23506亩,29.89万吨,对比减产6.6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59万亩,总产27.46万吨。
2012年被评“广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3、积极发动耕山致富。
近年来,制订出台了耕山致富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巩固提高老基地,开发建设新基地的发展思路,大力做好耕山致富文章。
2013年全县新种特色水果面积2.15万亩,新种茶叶1665亩;新开发连片100亩以上特色果、茶、南药和蔬菜基地78个,面积1.59万亩,全县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发展逐步走向基地管理规范化、新种品种优良化、基地开发集约化、经营管理产业化、特色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大田果合柿、河东金柚、周江百香果、双华板栗、潭下鹰嘴桃、棉洋桃驳李、华阳三华李、益塘荔枝、横陂火龙果等的特色水果产业区、产业带。
梅州五华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
梅州五华作为广东省内的重要乡村地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升级梅州五华区通过推进“两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推进“三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人居环境现代化)改革,促进规模企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好处是在于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文化传承梅州五华区坚持文化自信,积极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弘扬梅州话、传播客家文化、保护非遗文化等做法,梅州五华区的文化特色日益凸显。
区内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也日益丰富。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发展手段,更是一种整体精神高度的表现。
同时,文化传承也能为地方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保障。
三、旅游业兴起梅州五华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博大精深的名优饮食等,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区内的黑砂皮茶、牛奶双皮、马蹄酥、菜面等美食更是成为当地的名片。
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被放在了五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并未停滞于网红景点的顶层流量消耗,而是在深度升级品质,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接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生态环境改善梅州五华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产业和生活方式的环保水平,推进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区内的人工种植的山林、平原川谷、坝洼河网等地方成为一道道靓丽的绿色廊道和景观。
加强生态建设,使梅州五华区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能够体现地域的自然优势和区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梅州五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该地区带来了诸多的重要变化。
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旅游业兴起、生态环境改善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推动着梅州五华区走向良性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梅州五华区在“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展现出广东优秀乡村发展的榜样。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作业的过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资源、改善农村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农业资源条件农业资源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需要具备适宜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2. 经济投入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燃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农民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设备,这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技术水平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
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知识,这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4. 农民意识和观念农民的意识和观念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农民往往习惯于手工操作,对农业机械化持保守态度,甚至存在排斥情绪。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
二、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基础条件。
2. 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减免农业机械设备的关税、减少购买税费,降低机械设备的成本,同时提供补贴和贴息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和投入农业机械化设备。
3. 农业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意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对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推动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分析1. 农机化水平不均衡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产业差异,东部地区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农机化水平相对较低。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机化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低效率和低质量。
2. 农机设施老化严重部分地区的农机设施老化严重,生产效率低下。
一些小农机由于年久失修,已无法正常使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由于缺乏更新换代的农机设备,导致农机化生产水平无法提升,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 农机使用率不高尽管我国拥有大量农机设备,但由于一些农户的使用意愿不强,导致农机使用率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农机设备运行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担;部分农民依然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不愿意采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生产。
4. 农机维护和管理不到位由于一些农民的意识和技术水平有限,对农机维护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农机设备的损耗加大。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机的维护和管理也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缺乏农机维修服务的支持,致使一些农机设备损坏后无法及时得到维修。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农机化发展。
通过适当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向农机化水平较低地区倾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机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换代。
2. 推动农机设备更新换代针对农机设施老化的问题,应该加大对农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力度,鼓励农机企业研发生产更加先进、高效的农机设备。
可以采取租赁、置换等方式,鼓励农民积极使用新型农机设备,提升农机化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