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三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88 KB
- 文档页数:5
小石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石潭记》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内容。
2.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小石潭记》1.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
2.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作者是谁?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作品。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看法和感受?3.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班级共同总结。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1.集体讨论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并提供参考答案。
3.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段文字并解释其中的寓意和主题。
4.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班级共同总结。
第三课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运用重要词汇和句型,完成课堂练习。
3.分组展示练习结果,班级共同总结。
三、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导读讲解:教师对文章中重要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和主题。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
2.学生的分组展示效果。
3.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4.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小石潭记》的课文。
2.教师准备的参考答案。
3.小组分组讨论和展示的素材和工具。
六、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初步了解《小石潭记》:学生自主阅读。
2.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3.分组展示:总结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集体讨论:寓意和主题。
2.教师指导: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主题。
3.小组活动:解释段落中的寓意和主题。
4.分组展示:班级总结讨论结果。
第三课时1.学习重要词汇和句型。
2.小组练习:运用词汇和句型完成练习。
3.分组展示:班级总结练习结果。
《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
它是以小石潭为背景,通过描述石潭的景色、风景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篇教案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写作形式和特点;2、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对生命和价值的感悟;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有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教师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的环境和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通过逐句逐词解读,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形式和特点,理解散文内涵;2、教学分析。
讲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作用,梳理文中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散文的意义和思想;3、教学探究。
教师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人”、“自然”、“生命”三个主题下的文化内涵,并指导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主题;4、教学评价。
结合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感、言外之意等方面,撰写自己的读后感,同时评价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展示独特的山水景色和石潭环境,构建一个情景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到文章的人文内涵;2、问题导入。
通过提问等方式,开发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思考模式;3、合作学习。
利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互相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四、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靠,内容丰富,涵盖了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文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和写作形式;2、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清晰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
(屏幕出示)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小石潭记》教学内容:《小石潭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小石潭记》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中招考点2011年河南中考就已经考过这篇课文。
形式采用与袁中道《游青溪记》进行对比阅读,4道小题。
1题1考点: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迁移运用。
古诗词阅读考查点有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画面、词语指代义,其中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为高频考点。
4.学情分析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古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2.能说出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古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词语的含义。
(1)水尤清冽()(2)素湍绿潭()(3)蒙络摇缀()(4)斗折蛇行()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柳宗元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教师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生平事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文、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2.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感受柳宗元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活动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课文拓展1.介绍柳宗元的其他作品,如《永州八记》等。
2.学生自主阅读柳宗元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3.讨论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后拓展1.学生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5篇(优质)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
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多读。
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
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一、激趣导入:二、预习检查: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为屿y为嵁kān佁然y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三、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2疏通文意: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重点词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水尤清冽寒冷(2、(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重点词句1、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2、影布石上照映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重点词句1、明灭可见或现或隐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再读课文,全面分析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写景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写景顺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内容,配置相应练习题,含基础、能力、适当提高三个档次,指导学生小组间交流研讨,找出共性问题)朗读课文,回答问题:1.找出文章中采用比喻描写景物的句子,简要分析作用。
2.找出下文同第一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相呼应的句子,简要分析是怎样呼应的。
名言警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3.简要分析第四段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课堂学习研讨(1、组间交流研讨预习导学中悬而未解的问题,有教师预设的问题也有通过预习交流发现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研讨)(一)课前三分钟积累(二)导入新课(三)预习导学释疑与检测(四)朗读课文,梳理思路及中心。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问题探究: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三、当堂训练巩固(1、检测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研讨的具体情况,配适当检测题。
(学生互评,教师巡视点评)2、反复训练巩固通过研讨及检测发现的共性问题。
3、生成能力拓展性问题,指导学生交流研讨,师生研讨,教师点拨)山中与裴秀才书王维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10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心境。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5、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乐”与“凄苦孤寂”并存的心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2020-3-23 星期五一、齐读全文。
二、检查第3-5段翻译。
三、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和特点。
1、本文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2、写景方法(1)绘声。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
(2)。
写潭的构造形态“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
(3)。
“青”、“翠”写颜色。
(4)绘神。
“似与游者相乐”,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小结:描写方法——比喻、拟人、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
四、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1、“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后暂时的。
2、“以其境过清”。
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
五、课堂总结。
本文的重点是写景,景美情凄,这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情与景融为一体。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3、任选自己游览过的令你着迷的地方,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附:全文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情为之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悬崖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小石潭记》教案3课时(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石潭记》教案3课时《小石潭记》教案(3课时)小石潭记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面是《小石潭记》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二、明确本节课目标: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
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
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
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
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
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
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
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石潭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
备课单位:商水县直一中备课人:蒋智慧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中招考点
2011年河南中考就已经考过这篇课文。
形式采用与袁中道《游青溪记》进行对比阅读,4道小题。
1题1考点: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迁移运用。
古诗词阅读考查点有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画面、词语指代义,其中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为高频考点。
4.学情分析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古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
2.能说出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古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感。
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词语的含义。
(1)水尤清冽()(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4)斗折蛇行()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闻所见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C,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下列问题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有很多正面描绘,如为突出潭水清澈的特征时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
C、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
表现了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D、第四段写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