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24.4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

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在这个话题的新闻跟帖中,一条内容为“不利己行吗,在社会上怎么生存”的跟帖甚是醒目,被顶1000多次。教育界的危机感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不只

是一种道德审视,社会对教育的深沉忧虑与当下的教育改革现状不无关系,南方科技大学所见证的改革艰辛可见一斑。“吊瓶班”同学们如今的努力能否在大学中结出果实,有赖于一个更完善的高等教育环境。

由此可见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已经出现了一批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坚定信念的人。目前有一种说法,谁要是在北京读了博士还回家乡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败。全国各地需要那么多人才,但大批硕士、博士都拥挤在北京,不愿去西部、中部,不愿去小城市、中等城市。更不用提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因为怕吃苦!不少人不仅实务能力差,就是生活能力也很差,甚至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谋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有书本知识、考高分,有什么用!谈什么科技创新!

不尊重教育规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表现很多。首先是学校升格。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成为普遍的潮流。学校升格的结果是,消灭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整个社会都来培养大学生。造成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也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下。

其次是大学合并。没有听取过广大高校教师的意见。大学合并的结果,人为造成许多超级大学、巨型大学。简直像大学的航空母舰。大学不像企业、公司,不是越大越好。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行政层次、行政手段和经济利益机制进行管理。超级大学、巨型大学,难于管理。内部关系复杂、矛盾复杂,管理困难、管理混乱。必然造成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

第三是教育产业化、盲目扩招。教育产业化与盲目扩招,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导致教育、学校的性质、目的改变。不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与公司、企业发生混同。教育机构被混同于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法学教育为例,据统计全国现在有五百多个法学院、法学系。其中许多学校是从中等专科学校升格上来的,没有足够的师资、合格的师资。老师自己没有学过法学,只好在课堂上照念教材。愈是这样的学校,招生愈多。一届招几百人,目的是收费,不是培养人才。

没有一名民商法教师,居然拿到民商法硕士点资格,招民商法硕士研究生。即使一些老牌法学院、法律大学,盲目扩招的结果,一个学校每年就毕业法律本科生上千人,还有法学硕士几百人,外加法律专业硕士几百人。质量怎么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