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致的安全性_马康华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6
探讨战略管理视角下合作型政企关系理论发展-战略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首先, 本文基于Laplume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问题的划分, 对2008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162篇文献(124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 进行回顾, 揭示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
其次, 本文从战略理论视角出发, 从企业层战略内涵与企业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经营和维持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方面, 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提出转型发展情境下的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最后, 结合中国转型时期政府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特定情境, 提议从战略管理视角探讨确立良性合作型政企关系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 战略管理; 理论进展; 中国情境; 政企关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Stakeholder Theor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Tr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Qi Baoxin Wu Yajun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Abstract:Drawing up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classifica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proposed by Laplume et al., this articleessenti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stakeholder theory published on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uthoritative management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since 2008.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cus on stakeholder theory.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severalkey issues of crucial research progress by important scholars:enterprise strategy and enterprise logic, human capital proper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distribution, 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 and retaining stakeholders.With detailed analysis on and summary of these important researches,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under Chines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Finally, by apply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there are clearly inadequate researches about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foreign academia.In China,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for enterprises, and this essay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esent a new trend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at utilizing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review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s a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Keyword:stakeholder theory; enterprise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etical progress; Chinese context;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注:因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及其下属管理层对质量保证模式的规定、实施与监控起决定性影响,所以他们的参与是标准的根本要求。
这在提问表的分类中反映出来,所提问题本身也兼顾这一点。
因此,所提问题必须由企业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回答。
)一、提问数量:U部分企业领导01 管理职责 602 质量体系 603 内部质量审核 404 培训,人员7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406 产品安全性 4Z1 企业战略 5U部分总提问数36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 5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7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7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511 采购712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41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714过程控制715检验和试验 616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517不合格品的控制 418纠正和预防措施 419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620质量记录的控制 421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522统计技术 6P部分总提问数89总提问数125[就ISO9002标准来说为125-7(-7)=118(111)个问题,如无“顾客提供的产品”则提问数为125-7(-7)-4=114(107)个问题]VDA6.1标准有关条款VDA标准提问的具体问题U部分01 管理职责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01.2* 基于企业策划和质量方针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01.4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02 质量体系02.1* 质量体系是否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加以描述?02.2 质量体系是否包括了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层次和员工?02.3* 对于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是否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了任务、职责和权限?02.4* 是否进行包含质量策划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02.5* 为满足质量要求对于必要的措施和行动是否进行质量策划?02.6* 是否具有包含质量策划结果的质量计划?03 内部质量审核03.1* 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的人员(审核员AUDITOREN)是否具备资格,并且独立被审核的部门?03.2* 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质量体系所属的要素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3.3*是否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03.4*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产品和过程的要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4 培训、人员04.1 是否定期根据人员与只能情况了解测定培训要求,并由此对企业中的各级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04.2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在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进修计划?04.3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人员?04.4* 员工新聘或调动时,引入新的或更改了的过程、工作流程等时,是否对员工安排一个指导/培训计划?04.5* 员工是否具有从事其工作的资格?04.6 是否具有调动积极性和提高质量意识的措施?04.7* 在企业内是否有一个已达到的质量现状与目标的对照说明,并清晰易懂?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5.1 是否规定反映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05.2* 有关负责人是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并做数据分析?05.3*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内部损失的证明?05.4*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外部损失的证明?VDA6.1标准有关条款06 产品安全性06.1 产品责任的原则在企业内部是否众所周知?06.2 对于那些需要质量方面特别证明的产品和特定特性,是否确定和标识这些产品和特性的程序?(存档责任)06.3* 是否有用于识别产品风险的程序?06.4 是否有限制不合格品(影响)的应急计划和程序?Z1 企业战略Z1.1企业中是否包含成本、销售、质量等方面的战略性的计划?Z1.2是否有测定经营结果的方法,并且定期运用,以便实施改进?Z1.3是否将企业的绩效数据与采用行业水准比较法或类似方法而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在必要时,由此采取改进措施?Z1.4*是否有测定顾客满意程度并查明变化的程序?Z1.5企业中员工的满意程度是否是最高管理者的原则,并且不断加以维护?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7.1 营销功能是否包含在流程组织中?07.2* 是否对询价、投标、合同/定单评审其完整性和可实现性,并加以批准?07.3 在制定标书时,是否查明技术上和商业上的成本?07.4 是否存在顾客对产品和质量体系方面的质量要求?07.5 是否有程序确保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能及时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产品规范?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10.1* 对文件的标识、保管、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10.2 对于文件是否具有带更改服务的分发和保管制度?10.3 是否规定了文件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10.4 如何确保外来文件被及时采用,并受控?10.5 是否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11 采购11.1 在给供方的采购文件中,是否清楚完整地规定了对产品和绩效方面的质量要求?11.2* 是否对评价和选择供方做了规定?11.3 对外购产品是否规定了样品检验?11.4 企业是否规定了定期对其供方进行评价的程序?11.5 与供方是否有关于质量检验方法和职责方面的协议?11.6* 外购产品和绩效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11.7* 供方所供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否得到保证?12 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13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13.1 对内部流程是否规定了产品标识?13.2 能否确保通过过程控制措施来满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13.3 是否记录过程参数并记录偏差和所采取的措施?13.4 生产和检测器具在使用闲置期是否合理存放和保护?13.5* 是否保证只有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才能流到下一个过程/工序,才能进行交付?13.6 产品的特征数据是否能从交付追溯到进货?13.7* 对于批量生产的重新认可,是否具有相应的程序?VDA6.1标准有关条款14 过程控制14.1 是否对新的/维修过的机器(设备)以及在生产新产品和产品发生更改时进行能力调查?14.2* 对于新的和更改过的产品/过程,是否规定了批量生产认可的条件,并且与顾客商定?14.3 能否确保对重要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调节)?14.4 对于设备和模具,是否具有模具管理和计划保养规定?14.5 是否规定了对特殊过程的要求?14.6 对产品和过程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否受控?14.7 是否通过相应的方法评价生产过程的有效性?15 检验和试验15.1 检验流程计划中的所有检验活动是否通过检验指导书加以说明?15.2 在检验指导书中是否规定了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和相应的方法/技术?15.3 对外购的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4 在过程/工序中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5* 对最终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6 是否有周期性检验和试验的证明?16 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控制16.1* 是否具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鉴定、标识、控制、校准和保养的程序?16.2 是否规定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联系(溯源性)?16.3 是否只有测量不确定度祖国小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才可投入使用?16.4 是否具有证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力(检具能力)的程序?16.5 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是否规定了纠正措施?17 不合格品的控制17.1* 是否具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7.2 偏离规范的产品,供货前是否取得顾客的同意?17.3 返工是否根据计划实施,并且记录存档?17.4 是否有程序识别重复发生的不合格?18 纠正和预防措施18.1* 是否明确规定了落实和监督纠正措施的职责?18.2 是否有程序对可能的不合格进行风险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8.3 是否具有分析不合格原因的程序?18.4* 是否具有避免重复发生不合格的程序?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19.1 是否具有“产品处置”(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指导书?19.2 是否对发货前的包装和标识过程做了规定,并加以控制?19.3 是否能保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损坏或质量降低?19.4 是否有程序统计和消除包装不合格及运输损坏,并采取纠正措施?19.5 是否保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产品的标识?19.6* 是否有程序说明供货信誉?20 质量记录的控制20.1 对于质量记录的标识、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20.2 对于质量记录的分析评定和分发,是否具有程序和职责?20.3 是否规定了质量记录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20.4 合同约定时,是否规定质量记录如何提供顾客使用?21 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21.1 是否对产品使用和安装说明书的编制作出规定,并使说明书清楚易懂?VDA6.1标准有关条款21.2 是否具有进行产品观察的程序和产品使用阶段有关产品失效的早期报警系统?21.3 是否具有程序对使用中的产品失效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和监控纠正措施?21.4 售后服务只能是否包含在信息流中?21.5 如果有协议规定,是否具有服务活动的程序?22 统计技术22.1 是否了解使用统计技术的可能性并对其应用进行策划?22.2 在开发阶段,是否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试验的策划和分析评定以及产品风险估计?22.3 对外购件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4 统计技术是否用于过程控制和过程优化?22.5 对最终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6 统计技术是否应用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失效分析评定?VDA6.1标准条款详细内容01.1*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定义:质量方针(引用DIN EN ISO8402/3.1)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主升浪之快马加鞭》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3)二、主要内容概述 (4)2.1 第一章 (5)2.2 第二章 (7)2.3 第三章 (8)2.4 第四章 (8)2.5 第五章 (9)三、人物角色分析 (11)四、主题思想探讨 (11)4.1 主升浪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3)4.2 快马加鞭策略的实际应用 (14)4.3 市场分析在投资中的价值 (15)4.4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17)五、个人感悟与收获 (18)5.1 对主升浪理解的深化 (19)5.2 对快马加鞭策略的实践经验 (20)5.3 对市场分析学习的反思 (21)5.4 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22)六、结语 (24)6.1 读书笔记总结 (25)6.2 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展望 (26)一、内容描述《主升浪之快马加鞭》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讲述年轻人在职场和生活中不断拼搏、追求梦想与成长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明,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人,他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工作压力。
他并没有被困境所打败,而是选择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在生活中,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心爱的女友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除了李明之外,故事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们或坚韧不拔、或机智幽默、或温柔体贴,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
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主升浪之快马加鞭》在描绘职场和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如何在职场上保持自我、实现价值;如何在生活中平衡工作与个人情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等。
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因此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主升浪之快马加鞭》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励志元素的作品。
BSM IT运维服务规范(模板)一、总则 (3)二、参考标准 (3)三、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3.1.术语和定义 (3)3.1.1IT运维服务 (3)3.1.2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 (4)3.1.3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 (4)3.2.略语 (4)四、编制原则和方法 (4)五、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5)5.1IT运维服务管理对象 (7)5.2IT运维活动角色及IT运维管理组织结构 (7)5.2.1IT运维活动角色 (7)5.2.2IT运维管理组织结构 (8)5.3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 (8)5.3.1服务台 (8)5.3.2事件管理 (8)5.3.3问题管理 (9)5.3.4配置管理 (9)5.3.5变更管理 (9)5.3.6发布管理 (9)5.3.7服务级别管理 (9)5.3.8财务管理 (10)5.3.9能力管理 (10)5.3.10可用性管理 (10)5.3.11服务持续性管理 (10)5.3.12知识管理 (10)5.3.13供应商管理 (10)5.4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 (11)5.4.1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分类 (11)5.4.2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1)5.5IT运维服务 (12)5.5.1IT运维服务分类 (12)5.5.1.1IT基础设施运维服务 (12)5.5.1.2IT应用系统运维服务 (12)5.5.1.3安全管理服务 (12)5.5.1.4网络接入服务 (12)5.5.1.5内容信息服务 (12)5.5.1.6综合管理服务 (12)5.5.2IT运维服务的质量指标 (13)六、IT运维服务和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途径 (13)6.1IT运维服务和管理成熟度 (13)6.2IT运维服务和管理成熟度提升途径 (14)一、总则本部分规定了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的应用需求,包括IT运维服务模型与模式、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以及IT运维服务和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途径。
脉络宁治疗11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朱绘虹【摘要】目的评价脉络宁口服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脉络宁治疗组(57例).对照组口服消心痛(10~20mg,一天3次),治疗组口服脉络宁口服液(20mL,一天3次);时间均为30d.结果用药后缓解症状有效率:对照组90.6%、治疗组87.7%,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有效率:对照组66.0%、治疗组62.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脉络宁口服液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强于消心痛(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脉络宁口服液是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27【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脉络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作者】朱绘虹【作者单位】无锡市滨湖区雪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无锡,214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脉络宁是在著名医方“四妙勇安汤”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出来的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玄参、石斛、牛膝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
已经有20多年临床安全使用经验,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疾病等疾病[1,2]。
现代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有绿原酸、咖啡酸、肉桂酸等。
大量研究发现,其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凝血机制、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缺血心肌细胞等多项作用[1-3]。
本研究主要将其与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消心痛进行临床应用比较,从而初步评价其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WHO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1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消心痛组)53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3.9岁,平均病程(4.9±3.2)年。
制药设备与工艺验证制药工艺验证是实施药品GMP的重要基础,也是制药企业贯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別是近些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快速发展,各种制药相关法规、指南相继发布,国内的验证标准逐渐和国际接轨,呈现趋同化。
为了提高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的需求,本书编者团队基于多年从事验证工作的丰富经验,为帮助普通高等院校和国内制药企业快速而高效地培养一批验证工程技术人员,秉承“推动行业进步”的发展使命,依据中国、欧盟、WHO和美国等国家和组织的GMP和监管要求,参考ICH、ISO、ISPE、PIC/S等有关实践指南,基于以下重要原则编写本书:•强调“生命周期”概念;•强调“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强调对产品和工艺需求的理解;•强调产品保护;•强调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CQA)和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CPP)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风险评估的方法;•综合国际现行GMP法规对确认与验证的要求;•包含良好工程管理规范(Good Engineering Practice,GEP)概念;•贯穿全书的最新验证案例分析。
本书内容涉及制药行业中原料药、固体制剂、无菌制剂、生物制剂和中药生产的工艺设备、公用设施、辅助设备、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工作;同吋涵盖了风险管理、实验室系统、数据可靠性、清洁验证及工艺验证等国内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主题。
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以验证对象特性和验证原理作为起始,将前沿的验证理念与具体的验证实践相结合,归纳总结为以下7章内容:验证概述;设备/设施/系统确认与验证;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与数据可靠性;QC实验室确认与验证;工艺程序验证;制药工艺验证;制药工艺验证支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