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卫星运⾏时间》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卫星运⾏时间的情境,要求学⽣在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基础上,探索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引导学⽣学会⽤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学⽣计算的信⼼。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课题 同学们,今天⽼师要教你们认识⼀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途吗?我们⽆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造卫星。
它给⼈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些有关⼈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时间。
(板书:卫星运⾏时间) 师:(显⽰卫星绕地球运⾏的时间)⼤家把⿊板上这句话读⼀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活的需要,我创设与⽣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的兴趣。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既然⼤家都知道了⼈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师?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设⼈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单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下这个算式的积⼤概是多少吗?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约等于22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卫星运行时间。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我们要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我们将学习第3章的第1节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给定的速度和距离来计算运行时间。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比例关系来解决,但是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理解。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学会如何通过速度和距离来计算运行时间,并且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计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学生们可能对卫星运行的概念不太理解,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主要包括地球仪和卫星模型,学具则是纸张和彩笔,供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接着,我会给出一个例题,通过彩笔和纸张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
我会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比例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如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问题,供学生们进行练习。
我会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板书设计环节,我会将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比例关系用简洁的语言展示在黑板上,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题目,供学生们在课后进行练习。
这些题目将包括计算卫星运行时间以及相关的应用问题。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鼓励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实际应用,并尝试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通过这个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学会如何通过速度和距离来计算运行时间,并且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卫星运行时间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及换算。
(2)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卫星运行时间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提出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时间单位的意义,掌握换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单位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与时间计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时间单位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生在课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1)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1)”所准备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我打算用这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
教材中第36页的内容,包括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以及与时间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学生们可能会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感到困惑,所以这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播放一些卫星运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卫星运行时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我会详细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份清晰的板书,包括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公式和相关的重要概念。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包括:1. 简述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计算下列卫星运行的时间:(假设卫星的速度为每秒500公里,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36000公里)(1)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
(2)卫星绕地球一圈半的时间。
答案: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为:时间 = 距离 / 速度。
2. (1)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36000公里 / 500公里/秒 = 72秒。
(2)卫星绕地球一圈半的时间为:54000公里 / 500公里/秒= 108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并能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相互转换。
2. 培养学生运用24时计时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时间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4时计时法的运用及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准备课件、时钟模型、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出示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地球自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地球公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即一天;地球公转一圈需要365天,即一年。
(二)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时钟模型,了解24时计时法。
2. 讲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3. 示例讲解如何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4. 示例讲解如何将24时计时法转换为普通计时法。
5. 学生练习,巩固转换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1. 出示题目: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需要90分钟,问卫星运行了几个24小时?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24时计时法进行计算。
4.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5.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答案,点评学生作业。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24时计时法的运用及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2. 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现象,尝试用24时计时法进行描述。
五、板书设计1.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2.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对时间知识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环节,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24时计时法及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区分时、分、秒。
2. 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理解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区分时、分、秒。
2. 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理解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2. 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间的概念,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2. 演示法:通过卫星运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卫星运行时间。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相关知识,如“我们知道,时间有几种单位?分别是什么?”2. 讲授:讲解时间的概念,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如“速度是距离除以时间,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 演示:通过卫星运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卫星运行时间。
如“我们来看这个卫星的运行,它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4.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如“如果你知道卫星的速度和距离,你能计算出它的运行时间吗?”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概念,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请计算一下,如果卫星的速度是每小时5600公里,它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区分时、分、秒,学会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理解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卫星运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卫星运行时间。
同时,要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环节。
演示环节是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关键,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计算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时间的计算和转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的加减法,理解24时计时法,以及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时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计算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加强他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24时计时法,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提高时间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24时计时法,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时间计算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时间计算实例,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卫星发射的时间计算,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卫星发射需要计算什么时间吗?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讲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让学生在视觉上对时间计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6页,主题为“卫星运行时间(1)”。
本节课主要讲解如何利用小数除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学生需要掌握小数除法的概念,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卫星运行时间的例子。
2. 学具:学生作业本、计算器、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卫星发射的情景,引入卫星运行时间的话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2. 讲解:讲解小数除法的概念,如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计算方法。
通过PPT展示例子,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做题,理解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6页的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卫星运行时间(1)小数除法: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计算方法。
例子:36 ÷ 12 = 3七、作业设计a) 24 ÷ 8 =b) 48 ÷ 16 =c) 60 ÷ 20 =2. 答案:a) 24 ÷ 8 = 3b) 48 ÷ 16 = 3c) 60 ÷ 20 = 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小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1)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节第一节内容,卫星运行时间。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地球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让学生学会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地球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
3. 学生能够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观察数据,并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计算卫星运行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卫星运行图、计时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地球仪和卫星运行图,向学生展示地球和卫星的运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卫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2. 知识讲解: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解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绕自转轴转一圈是一天。
3. 实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组卫星运行的实际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卫星运行的时间规律。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卫星运行的时间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卫星运行的时间。
卫星A:运行速度为每秒20公里,运行时间为30分钟。
卫星B:运行速度为每分钟60公里,运行时间为45分钟。
2. 答案:卫星A运行的时间为:30分钟× 60秒/分钟 = 1800秒,1800秒÷ 20公里/秒 = 90公里。
卫星B运行的时间为:45分钟× 60秒/分钟 = 2700秒,2700秒÷ 60公里/分钟 = 45公里。
卫星运行时间
张月玲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材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的作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此教学过程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前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在计算过程还有很多造成错误的原因。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
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数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
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境、
2、老师导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
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3、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两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
间,你可以计算吗?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5、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思考:
1、根据以上信息,绕地球5圈需要多少时间?10圈、21圈、35圈需要多少时间?
2、应该用什么计算方法计算呢?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同学展示自己的算式(一圈需要114分,5圈就是5个114,算式是114×5,10圈就是114×10,21圈就是114×21,35圈就是114×35)
(师随手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3、估算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只要估算合理就给予肯定
4、展示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三、讨论、更正、教师点拔
1、“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家回忆一下,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哪个数位对齐?第二步算什么,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哪个数位对齐?第三步怎样算?
2、小组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方法。
四、当堂训练
1、 2 7 5
× 3 1
2 7 5 ……() × ()表示275个()
8 2 5 ……() × ()表示825个()
8 5 2 5
2、估算96×42时,可以这样想,96≈(),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3、试一试(完成P34试一试的内容)
135×45 54×312 408×25 47×210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312×54
②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森林医生
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说说自己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