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连翘(qiáo)——翘起(qiào)销声匿迹萌发翩然草长莺飞衰草连天(shuāi)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风雪载途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孕育3、走近作者: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学习字词。
三、朗读课文,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3.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动物:燕子北雁昆虫
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植物: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秋叶簌簌地落下来衰草连天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
“渐渐变黄”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
其它:大地
“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通过图片,回顾第一至第三段内容。
六、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维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
二、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说明方法:作比较(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早十天)
下定义(如秋冬之交,……这叫逆温层)
六、课堂小结:本文语言:准确: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如第一段描写,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典雅:如“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
三、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
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时菁(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