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4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1-5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1)本质: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3.货币流通规律及发行公式(1)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货币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通货紧缩。
)4.汇率变化规律及影响(1)汇率变化规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2)人民币贬值利弊分析: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利:①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利于吸引外资;……弊:①不利于我国商品进口;②不利于对外投资;③不利于出国留学、旅游和消费等;④不利于偿还外债。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与个别无关。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哪些(1)对生活的影响: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页眉内容《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要会判断)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要会判断)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的货币——(选择题)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选择题)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可以出选择题)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选择题)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公式: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货币有价值,纸币无价值,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
——(要懂得区分)(2)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选择题)(3)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4)通货膨胀:——(可以出大题或者选择)①表现: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现象。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供不应求)③主要原因: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④相应实施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⑤危害: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如果人民的货币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
9月4日—9月10日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交换:(1)W----W (物物交换) (2)W---G---W(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货币的产生、本质:(1)产生(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①先有商品,后有货币,二者不是孪生兄弟②货币与一般等价物主要区别:是否固定充当)(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一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①流通手段:W一G一W,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现实货币。
②价值尺度:标价、衡量商品价值大小、只需观念货币(多用“标价”“价格”等词)③支付手段:钱货分离,有时间差(多用赊销赊购、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④贮藏手段: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⑤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4.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供应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5.通货膨胀含义、原因:(1)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2)表面原因:货币的供应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9月11日—9月17日6.结算方式与信用工具:(1)常用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卡和支票)(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7.外汇和汇率:(1)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外币≠外汇,外汇包括外币和有价证券等)(2)外汇汇率表示方法:100单位外币=?人民币;或1单位外币=?人民币(3)汇率升降规律:一般来说,哪种币种升值,它的汇率就上升。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背诵要点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从含义上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统一于商品中,缺一不可。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职能: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一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
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待受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及其发行规律:①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没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杜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③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信用工具:①结算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就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实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是因为使用价值不同)。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点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买卖同时发生)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5: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纸币的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7:两种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银行转账8: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9:支票的类型:转账支票、现金支票10: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P10):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为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P1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P15):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量;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量。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不大,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某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替代品、互补品)1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P16):④调节生产规模(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⑤提高劳动生产率;⑥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P17):①:根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②: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③:主要因素:物价总水平16:消费类型:①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②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17:4种常见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18: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原则):(P21)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注:重物质,轻精神)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核心:可持续性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必修一《经济生活》需背诵的知识点第一单元:价格与消费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2)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直接因素)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曲线)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法则,供给曲线)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2)居民的收入,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主要因素)(3)消费心理、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其它因素)第二单元:生产与经营三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3)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4)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5)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1.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
(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要重视产品质量,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商品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有哪两个基本属性?两者关系如何?(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形成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
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其中哪两个是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三、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优点: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梳理(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P4—P5)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材P4)(注意:物品、劳动产品与商品的区别,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教材P5)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
(联系实际:商品的质量问题。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P5)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补充说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关系到商品的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主观题理论观点。
)(2)货币的产生过程、含义、本质、职能(P4—P6)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产生过程P4—P5)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质固定在金或银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P5)3.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P5)4.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P5—P7)(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3)纸币的产生、含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P7-8)1.纸币的产生过程:天然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纸币的产生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决定的。
(P7)2.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P8)(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没有价值;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整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的产品
②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1)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2)含义:是从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
(本身是商品,有价值)(3)本质:
3、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1)两种基本职能
①:(仅为标价)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的货币。
②:(有买卖过程)特点: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货币。
(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3)商品流通:①含义: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②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这一公式表明了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了。
)
4、货币流通规律:
(1)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买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2)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速度越快,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即反比关系。
5、纸币
①含义:由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纸币的,但不能决定纸币的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产生原因):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提示:常用物价指数(CPI)来表示物价总体水平。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集为一体,能减少,简化,方便,增强,为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②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和
3、外汇含义:用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
①含义:对内稳定,对外稳定
②意义:对、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
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来实现的。
(1)具体/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
(2)直接因素:供求关系(即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①,价格升高——(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价格降低——(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由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越大,价格越高;越小,价格越低。
(正比)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决定。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需的,提高)
④商品价值量与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决定,商品交换以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购买,价格,购买。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对需求量的影响比,对
需求量的影响。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要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替代品:功能相同或相近 A商品价格升高,对作为替代品的B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同向的)
B:互补品: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需求A商品价格升高,对作为互补商品的B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
②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主要因素: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消费的。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总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会较快——措施: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的影响——措施:改善收入预期
③的高低与人们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则提高)——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措施: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和
②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消费(最基本的消费)、消费和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