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嫉妒心强是怕自己比别人差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七课赶走嫉妒心赶走嫉妒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七课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情感,尤其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嫉妒心理往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嫉妒心理得不到引导和释放时,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关注并引导孩子们如何赶走嫉妒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了解嫉妒心的起因与表现1. 嫉妒心的起因:孩子们往往会因为别人得到了他们渴望而未能获得的东西,或者别人取得了比他们更好的成绩、更受欢迎等,导致嫉妒心的产生。
2. 嫉妒心的表现:孩子们出现嫉妒心理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行为或情绪:眼红别人的成就或物品,暗中嘲笑别人的失败,虚伪地夸奖他人或自己,产生嫉恨、羡慕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1.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拥有各自的长处和特点。
教育者可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在教室中共享和庆祝每个人的成功。
2. 注重合作和分享: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们了解到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团队合作的价值,并发现通过分享喜悦和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三、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1. 引导孩子学会欣赏: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成功的故事或者分享一些有趣的事例,帮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的努力和付出。
同时,鼓励孩子们从他人的成功中寻找启发,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2. 鼓励孩子的自我肯定:教育者可以用日常事例来鼓励孩子们对自己的付出和成绩进行自我肯定,同时提醒他们不要忽视别人的努力。
教育者可以向孩子们展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就像他们一样。
四、倡导公平和平等1. 强调公平竞争:教育者应该强调竞争的公正性和正义性。
告诉孩子们,竞争应该是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鼓励孩子们尊重竞争的结果,同时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2. 抵制形形色色的偏见:教育者应该通过正面的言行示范,让孩子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平等的重要性。
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要用补偿法平衡孩子心理。
要帮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长处,并鼓励他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取长补短,逐步树立自信心。
只有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从帮助其他同学中发现自我价值,才能消除嫉妒心理,改善人际关系。
教孩子学会自我暗示。
要告诫孩子,当嫉妒心理产生时,可这样暗示自己:“别人比我强,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样做可有效切断嫉妒心理产生的通道。
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发泄。
指导孩子学会将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进步动力。
指导孩子将嫉妒对象的强项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
然后通过自身努力,去一步步缩小差距。
而对于无法改变的那些缺陷,如身高、容貌等,则要勇敢正视、接受,不要自寻烦恼,更不要无端地嫉妒别人。
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外界不当的评论使孩子产生嫉妒之心孩子产生嫉妒的心理,还源于外界不当的点评。
比如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表扬其他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老师以成绩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同学之间进行不正确的比较;等等。
这些都会使孩子因自己的地位、荣誉等受到威胁从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2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孩子爱慕虚荣的结果孩子如果虚荣心严重,就想时时得到别人关注,事事获得他人的表扬,到哪儿都想成为众人的焦点,一旦发现自己所期望的这些东西属于别人,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把别人当成"敌人"进行攻击。
3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孩子扭曲的自尊心所致有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子"观念严重,当别人的表现比自己更优秀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是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就产生了对比自己强的人的嫉妒心理。
因此,总是想办法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
4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孩子自身个性缺陷现在的独生子女,不少自幼就得到父母家人过分的溺爱和娇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形成要强、好胜的性格,凡事总是从自己出发,眼光短浅,虚荣心强。
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或原先处于同等位置的人超过自己、优于自己,马上就会觉得遭到威胁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就想找个机会发泄一番,造成同学间"你瞧不起我,我看不惯你"的狭隘心理。
5孩子嫉妒心强的原因:父母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不少家长和老师,时不时地把孩子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就让孩子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威胁。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他就可能会嫉妒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
而在家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说些刺激孩子虚荣心的话:"你看看,你们天天一起上课,人家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比你考得好呀?"也许你的韧衷是想以此激励孩子一下,可这样的激励是不对的。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教导孩子正确处理嫉妒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任务,让孩子成长为有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是每个家长的期望。
然而,领导孩子正确处理嫉妒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方面。
嫉妒是人类情感中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充满了负面的能量。
因此,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嫉妒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教导孩子正确处理嫉妒的心得和体会。
1. 了解嫉妒的本质在启蒙孩子正确处理嫉妒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嫉妒的本质。
嫉妒是一种对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羡慕和不满的情绪。
它可能源于自卑、焦虑、强烈的竞争欲望或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孩子在面对他人的成功时,往往感到嫉妒。
因此,我们需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这种情绪,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处理。
2. 建立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消除嫉妒情绪的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鼓励。
当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赞美时,他们将会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通过鼓励他们树立目标,帮助他们实现成就感,并教导他们在面对他人成功时应该从中获得启发和动力。
3. 引导合理的竞争观念适度的竞争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过度的竞争容易滋生嫉妒。
因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竞争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善竞争意识。
同时,我们也要教导孩子比较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与他人比较,帮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擅长领域。
4. 培养分享和慷慨的精神分享和慷慨是帮助孩子处理嫉妒的有效方式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培养他们的分享习惯和慷慨精神。
同时,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乐于分享、关心他人的需求等。
5. 建立嫉妒情绪的沟通渠道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建立沟通渠道,让他们感受到在家庭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感到嫉妒时,家长应先倾听他们的发泄和抱怨,然后根据孩子的感受来给予他们适当的理解和建议。
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克服对策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克服对策嫉妒究竞是一种病态,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可以理解的阶段呢?希腊心理学家乔治?卡纳卡基斯说;“其实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嫉妒。
”孩子的嫉妒心理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所反映,而引起嫉妒的原因很多。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嫉妒甚至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
”我们先来看看几种现象:军训评选优秀寝室,被评上的寝室成员回来后,发现整理好的被子被掀翻,清扫好的地面被扔了糖纸;召开班会评价同学,学生有意忽视身边人的优点或刻意列举出微不足到的缺点;选举团员投票,不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投票,即使对方很优秀-------嫉妒成了学生人际交徃中的一大利刺。
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
”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
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因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这种现象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两者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徃徃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里。
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更有可比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学生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里。
嫉妒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
嫉妒心里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集体成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班级的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嫉妒心太强又自卑怎么解决
嫉妒心和自卑感往往相辅相成,过度的嫉妒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认知的不足。
解决这类心理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调整心态和行为模式,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自我认知与接纳:首先,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不必过分关注他人的优点而忽视自身的长处。
尝试写日记或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身的优势,并接纳自己的不足,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
2. 建立自尊自信:通过学习、锻炼、工作等途径提升自我能力,每取得一次进步,都能增强自信心。
同时,给自己设立实际可达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以此来积累成就感。
3. 积极心理暗示: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每天告诉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的价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4. 转移注意力:将焦点从与他人比较转移到个人成长和兴趣爱好上,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享受过程而非仅仅追求结果。
5. 合理比较:学会理智看待他人的成功,理解他们的成就背后可能付出的努力和时间,用他人的成功故事激励自己而不是产生嫉妒。
6. 寻求帮助:如果发现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指导和治疗,逐步克服嫉妒与自卑心理。
7. 建立良好社交关系:和正能量的人交往,他们的肯定和支持会帮助你树立信心,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心理。
总的来说,关键在于提高自我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应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调适机制。
幼儿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的单一要素,而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
由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近年来,幼儿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差、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人数有所增加。
其中,嫉妒这种负面情绪,在幼儿身上较为常见,也是令教师颇觉棘手的一个教育难题。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
它是对别人在物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
上幼儿园后的幼儿,因与同伴的接触多了,进行比较的机会多了,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就会遭受更多嫉妒情感的折磨了。
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关注并及早纠正幼儿的这一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一、究其原因,嫉妒的产生不外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家庭因素:幼儿的嫉妒心强常常是因为家庭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经济较为困窘、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等;还有的可能是由于父母过分宠溺、赞赏孩子,导致孩子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承受不了挫折和打击;此外,有的父母经常拿孩子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相比较,也是造成孩子嫉妒心理的原因;(二)学校因素:幼儿的嫉妒心理与学校教师的教导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有的教师在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不够公平,偏袒某一方,往往是嫉妒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在运用表扬或批评的激励方式时,常常不自觉地捧起了某个幼儿却伤害了一片幼儿的心灵;还有的教师平时不够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幼儿,没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嫉妒苗头,任其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后才“亡羊补牢”;(三)个性因素:嫉妒心理常出现在个性较强、能力较强但在某方面偏偏不如别的小朋友的幼儿身上。
因为一般而言,在个性和能力方面都比较“弱”的幼儿,他们都比较“安分”,他们已习惯于做“弱者”,即使一时得不到表扬或没有表现的机会,他们都会比较无所谓;但个性和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容易因为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够出色却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而对别的受表扬或受宠爱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是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一项古老而又紧迫的问题,嫉妒如人体肿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首先,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
因此,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正确评价孩子。
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
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家长尤其不要把孩子与比孩子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嫉妒心是在不恰当、不科学的比较中慢慢滋生的。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
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第四,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
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超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超过别人!第五,帮助孩子积极辩证地对待人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张漂亮的脸蛋,可能就给了你一个愚钝的脑袋;给了他一个富裕的家庭,可能也会给了他一副懒惰的四肢。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木松岭小学吴燕丽内容摘要:嫉妒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嫉妒,从扩大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转变竞争方式、教给学生适当的,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认识嫉妒学生空间转变竞争方式抑制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中小学学生的好胜心是很强的,这也是有上进心的一种表现。
他们往往喜欢把自己去跟别人比较,尤其是跟同龄人相比,这不能说是坏事,但这种攀比应该有个“度”,事情就会转向它的对立面。
具体而言,如果学生把自己的一切都去跟周围的人比较,一旦发现比之强则沾沾自喜,陶醉在为自己营造的虚荣当中不能自拔;如果比之弱,则会出现两种情绪:一种表现为颓废消极、毫无斗志、心灰意冷,认为自己老不如别人;另一种表现为一种仇恨心理,也即所谓的“嫉妒”。
(案例)今天第三节是语文课。
我拿着一摞批改完了的考试卷子走进教室,全班同学的目光“ 唰”地一下落在了考卷上。
“我考了多少分?”每个同学心里都在揣摸着。
发卷子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
“蒙冠宇!”听到名字,蒙冠宇一下就朝讲台跑去,接过卷子一看,脸上禁不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嗨!他得了100分!“罗日相!”罗日相是蒙冠宇的好朋友,他俩平时学习都不错。
蒙冠宇考得好,自己也不会差,罗日相心想,可她一接过试卷,心里一下凉了半截,只考了89分。
这是怎么搞的?他可从来没拿过这么低的分呀!罗日相很不服气地嘀咕道“有什么了不起!瞎猫逮着个死老鼠!”“罗日相,我们一块儿走吧!”放学了,蒙冠宇邀请罗日相一同回家。
“不就得了个 100分,不也是头一回吗?瞧你那得意样!”罗日相嘴一撇,头也不回一个人走了。
教育孩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马上批评指责罗日相,但他因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哪怕是自己的好朋友,都要挖苦讽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今天上午女儿的同学小红来家里玩,差不多到午饭时间了我就让小红吃完午饭再回去。
女儿的姥姥在饭桌上一直夸赞小红气质优雅很有教养,女儿就表现的不太乐意了,气嘟嘟的说道:姥姥你懂什么叫优雅吗?还赌气不吃饭跑去客厅看电视了。
饭桌的气氛一度变得很尴尬,大家都看出了孩子是嫉妒姥姥对小红的评价,觉得大家都冷落了自己。
因此,孩子过强的嫉妒心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氛围,也会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就会过于偏激,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嫉妒心强?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改善现状的愿望和不愿输给别人的思想,在他一生中嫉妒就会不断发生"。
也就是说,只要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一生中都会去嫉妒别人。
1、家长不正确的评价方式,总是赞美别人的优点,批评自己孩子的缺点。
家长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作比较,如:隔壁小明又考了年级第一、小高又拿了省赛一等奖、小花钢琴都八级了...所有拿别人优点跟自己孩子不足来比较的父母,都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
问题往往想得太简单,不知道孩子内心遭受了什么委屈,长期以往,孩子的嫉妒心和报复心也会逐渐增强。
2、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溺爱滋养了孩子受不了委屈的心态。
现代家长的教育方式多以满足为主,平常很少和孩子交流心得,更多是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就给予满足,这样宠溺是教养孩子,孩子也会变得自大无视蛮横,只要听到父母对别人的夸奖,自己就会很嫉妒。
3、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会嫉妒他人,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孩子的嫉妒第一时间表露出来,不受控制,不考虑后果;而成年人的则是内敛,收于心底,知晓影响。
简单来说,嫉妒就是对别人幸运的冒犯,不知道尊重他人。
孩子之所以嫉妒心强,除了自己的情绪掌控力不足,再者就是父母,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引导,让孩子不再受嫉妒的主导。
嫉妒心强会造成什么后果?黑格尔: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孩子嫉妒心强是怕自己比别人差
孩子做的嫉妒,是对同伴中在智力、容貌、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大多数孩子都是争强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比别人强。
但因为年龄比较小,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说别人好就等于说自己差,不能把要想超过别人自己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联系起来,而仅仅只是希望别人不如自己。
这是七八岁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认识根源。
另外,七八岁的孩子情感是比较脆弱的,他们比较和不公平的评价,很多父母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说自己的孩子哪儿哪儿不如别人,父母的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爱别人,不爱自己了,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受挫,产生不服气的心理,导致嫉妒。
为了巩固孩子的成绩或者优点,很多父母经常会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来增强他们不断进步的自信心。
但是,过多的、不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却会使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他们会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最棒的,没有人比得过自己,进而看不起他人,如果有人说他某个方面比不上别人时,他就无法接受,于是产生嫉妒心。
通常妒忌心强的额孩子,好胜心也比较强,他们会为在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嫉妒心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要解决孩子因嫉妒心而产生的虚荣、攀比、说谎、任性等负面因素,使嫉妒的消极作用想积极方面转化,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方法一:帮孩子建立自信,化嫉妒为进取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尊和自强,逐步树立其自信心,自信心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嫉妒的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敌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嫉妒心理。
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找出他们的弱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努力克服。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的画比自己的好而产生嫉妒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画画的水平。
这样,孩子在比较自己和其他孩子的画画水平时,就能够有足够的自信,不会再因为自己没有信心而导致嫉妒他人。
方法二: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作比较,甚至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的孩子的缺点。
要知道,父母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将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无法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父母过的同伴产生很深的憎恨和嫉妒心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
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作比较。
我们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夸赞,或者只是一个微笑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
尤其是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毕竟,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
方法三:承认孩子的感受
其实,每个人都有嫉妒之心,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
当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我们不要即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
如果他们的情绪得到承认,那么,他们的愤怒往往会减弱甚至消失,接着我们再进行引导,就更容易减弱甚至消除孩子的嫉妒之心了。
孩子的嫉妒心随时都会冒出来,我们是不可能去消灭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和
理解他,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讲这种嫉妒情绪化为激发潜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