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中氟苯尼考抗性基因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0.21 KB
- 文档页数:1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可引发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
然而,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有两种机制:靶标改变和药物耐药基因的表达。
1. 靶标改变肺炎克雷伯菌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降低药物对其的效果。
例如,一些菌株可通过改变靶标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抗生素无法有效结合,从而失去了杀菌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使得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呈现高水平的耐药性。
2. 药物耐药基因的表达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表达一系列耐药基因来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菌体内进行水平传递,从而导致多重耐药。
其中最著名的耐药基因包括产β-内酰胺酶和外膜通道蛋白的缺失等。
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耐氨苄青霉素酶型肺炎克雷伯菌是当前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此外,某些菌株还表现出对卡那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因此,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对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和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基因,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和多重耐药泵基因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新型的耐药基因,为进一步解释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还涉及到基因表达调控、质粒传递和细菌遗传背景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The Analysis of Endurance to drug of KlebsiellaKey words:Pneumonia;Klebsiella;Endurance to drug最近几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利用,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引发的各类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医治的一个难题。
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在临床抗感染医治中占有重腹地位。
为了了解该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地利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咱们对2001年至2005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82株肺炎克雷伯菌,用15种抗生素进行了药物灵敏性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菌株来源来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送检的住院患者的标本,包括痰液、尿液、创面分泌物、胸腔积液、腹水等。
标本分离按卫生部查验操作规程进行。
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 35281,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1.2 菌株分离与鉴定采纳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GNS506药敏检测卡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依照卫生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规定的标准操作。
1.3 药敏实验方式及ESBLs菌株的检测 K 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所监测的15种抗生素: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吩、庆大霉素、亚胺培南、萘啶酸、奈替米星、呋喃妥因、培氟沙星、替卡西林、妥布霉素、复方磺胺。
产ESBLs菌株检测采纳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初筛,头胞他啶和头胞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纸片(药敏纸片均为Oxoid公司产品)做确证实验,观看时刻和结果评判依据NCCLS 1999年版本[3]的标准。
2 结果2.1 肺炎克雷伯菌的散布情形在分离出的48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痰标本和分泌物标本别离为55%和21%,其他类型标本占24%。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能引起多种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治疗方法的不足,肺炎克雷伯菌已经逐渐产生耐药性,成为医院和社区中一种极难治疗的致病菌。
面对这一问题,分子生物学研究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主要由其DNA的变异和水平基因转移所致。
这些变异和基因转移可能导致医生使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菌株,并且使得菌株对更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种基因的转移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基因或某些新功能的体现。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在耐药性方面的特性,往往源于其细胞表面的多糖和脂质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在固体表面形成一个叫做生物膜的群体,从而保护肺炎克雷伯菌免受有害的外部影响。
生物膜内部还可能存在可代谢物和有机酸类物质。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能利用多种外源性基因,将不同的耐药性基因整合至其染色体上,并进一步带来多种耐药性。
除此之外,有些机制也可以促进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便是阻断有害物质的内外运输过程。
如在肺炎克雷伯菌中,一些药物及有害物质的外输过程主要通过ATP酶驱动的三元换能蛋白进行转运。
在耐药性的情况下,这种换能蛋白能够将耐药性渐进地进行更加协调的表达,并且负责更广范围内的物质转运。
同时,这些三元换能蛋白能依靠药物对抗者,将抗生素排泄到体外以对抗外部压力。
尽管肺炎克雷伯菌在抗药性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严重性,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研究者们也在持续探索各种途径减少或消除其耐药性。
例如,人们正在研究使用RNA干扰技术,诱导药物物质与三元换能蛋白之间的不稳定化,从而使肺炎克雷伯菌增加对抗药物的效果。
同时,新的抗生素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研发和改良中。
除此之外,一些无需使用抗生素的疗法也在逐渐被报道,如利用气溶胶喷雾技术将大颗粒云南白药研磨成微细粉末喷入肺部,克服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生物膜屏障实现治疗等。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述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内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群,同时也是容易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菌群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研单位各种新型抗生素的不断研发,以及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较为频繁,导致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不断更新。
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的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而肺炎克雷伯茵作为医院内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发的病菌之一,产生多重耐药的现象亦为常见,并且其发生多重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广泛阅读中外文献,以及结合临床上产生多重耐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对肺炎克雷伯茵产生耐药的机制进行简述。
标签:肺炎克雷伯茵;多重耐药;机制;分析研究近年来,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以及推向市场,以及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较为频繁,导致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不断发生变化。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ne)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系统感染,同时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手术切口等也较为易感,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最常见的菌群之一。
[1]随着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肺炎克雷伯菌现如今对临床的多数一线用药产生了耐药反应,而且其耐药机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在抗感染治疗上,抗生素不断的使用升级,对于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病程延长,加重了病情。
本研究主要针对其产生耐药的机制,进行简述。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菌,属于肠杆菌科中的克雷伯菌属菌,无芽孢以及鞭毛,部分分化出荚膜结构,为兼性厌氧菌,易分离培养,形成菌落为灰白色粘液型的较大而又凸起的形态,挑拉易成丝状,可以此同其他菌相鉴别。
[2]2.耐药机制目前主要的耐药机制是:包括传统的机制,生成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合成被膜、以及新近研究出现的包括有:基因突变、孔蛋白缺失、泵的外排作用等。
2.1药物灭活酶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传统机制,尤其对于早期的抗菌药物,如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灭活作用,改变药物的结构,从而导致药物失效。
如β-内酰胺酶,是格兰染色阴性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经典作用机制。
临床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及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医院感染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部位的严重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日趋严重,特别是已发现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Es—BLs株和产AmpC 酶株,导致临床治疗成本的增加及疾病转归的不可预见性增加。
为了解本院肺炎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经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6--2007年来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31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231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
1.2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及梅里埃ATB G-5药敏试验,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作為质控菌株。
超广谱B内酰胺酶检测方法与判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5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病原菌耐药率统计,采用百分率。
2结果2.1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分布住院患者送检标本8 975份,检出肺炎克雷伯菌231株(不包括重复菌株),检出率为2.57%,位居各种细菌检出率的第3位。
其标本分布痰液129株(55.8%),尿液41株(17.7%)、咽拭子35株(15.2%)、胆汁8株(3.5%)、血液7株(3.O%)、引流液6株(2.6%)、其他标本5株(2.2%)。
科室分布来源:呼吸内科81株(35.1%),内科ICU 49株(21.2%),老年病房44株(19.O%),泌尿外科20株(8.7%),泌尿内科9株(3.9%),神经内科8株(3.5%),其他科室20株(8.7%)。
2.2 ESBLs检出率231株肺炎克雷伯菌经确认试验,其检出ESBLs阳性菌72株,阳性比例为31.2%,见表1。
3讨论肺炎克雷伯菌是近年来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由于它具有产ESBLs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防耐药突变浓度研究体会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能力,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临床中分离的40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试结果分为ESBLs阳性组与ESBLs阴性组各2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MPC测定采用琼脂稀释法,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测定采用KB法。
结果①ESBLs阳性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SBLs阳性组:对左氧氟沙星的MPC、MIC及SI平均值分别为(10.37±2.53)、(13.42±4.15)、(6.22±1.82),对莫西沙星的MPC、MIC及SI平均值分别为(10.71±2.25)、(17.64±4.27)、(7.55±2.12);其中MPC 及MIC值明显高于阴性组,SI值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组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ESBLs阴性组的SI值明显高于阳性组,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要予以重视。
标签: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本文中将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测定FQNs 对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能力,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临床中分离的40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测试结果分为ESBLs阳性组与ESBLs阴性组各20株。
ESBLs阳性组来自ICU 11例,呼吸内科6例,神经外科3例;标本来源:痰液14例,尿液4例,分泌物2例。
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耐药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当使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中,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及多种β-内酰胺酶都为其主要耐药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分析其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多及其耐药性。
2. 研究方法2.1 痰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痰标本将由临床实验室负责采集和处理,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处理过程包括细胞分离、离心、重复洗涤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化的菌液。
2.2 氯仿提取基因组DNA纯化的菌液将进行氯仿提取基因组DNA,提取过程包括裂解菌细胞、酶解蛋白质、氯仿提取、乙醇沉淀、洗涤和溶解等步骤。
最终得到基因组DNA,用以后续PCR扩增及耐药基因检测。
2.3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扩增过程包括反应体系的制备、PCR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及扩增产物的检测等步骤。
扩增产物将通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析,检测所需耐药基因的扩增情况。
2.4 耐药基因测序和分析耐药基因扩增的PCR产物将进行Sanger测序,并通过基因数据库的比对和分析,确定所检测到的耐药基因类型和数量。
同时,将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综合评估,对其耐药性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3. 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研究预期将确定痰标本中常见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类型和分布情况,了解其耐药性机制及其与药物使用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特点及其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并为耐药性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治疗的规范化和最优化。
2023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导致多黏菌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要防线,但随着多黏菌素的使用增多,其耐药率也逐渐升高。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以外膜修饰脂多糖为主。
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除位于染色体上的双组份系统夕万。
々2、PmrAB、b"18及负性调控跨膜蛋白∕77gM基因外,质粒携带的移动性多黏菌素耐药基因力”也能介导外膜修饰。
其中,mg加基因变异对多黏菌素耐药起关键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以更好遏制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发生。
肺炎克雷伯菌属肠杆菌目,在人类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中居于前3位【1】。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23年1—12月临床分离株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4.2%和22.6%β碳青霉炸酶,如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1ebsie11a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新德里金属B内酰胺酶(NewDe1himeta11o-β-1actamase,NDM)、OXA-48等播散使得碳青霉焙类抗菌药物无法用于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1ebsie11apneumoniae,CRKP)o新型B内酰胺类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如头抱他D定/阿维巴坦对于产NDM的CRKP无效,产KPC-2的CRKP感染在使用头抱他咤/阿维巴坦治疗的过程中可因KPC-2变异致治疗失败,多黏菌素可作为治疗CRKP的最后手段【2】,但随着多黏菌素在临床使用增加,耐药率明显升高【21。
2019年一项较为全面的数据统计发现,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耐药率分别为4.0%(亚洲)、3.5%(南美洲)、3.2%(欧洲)、2.4%(非洲)、0.8%(北美洲)。
其中,亚洲较2014—2018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