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71 KB
- 文档页数:4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篇1【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教学参考1201 145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背景知识(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三、教材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二、重点难点1、朗读和字词训练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3、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
三、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四、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着.陆摘星揽.月..诞.生乾坤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扭转乾坤:尘封:一鼓作气:横亘:翌年: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⑴A、披露B、透露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松柏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进行新闻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字词预习:橘红(j)乾坤(kn)横亘(gn)翌年(y)酝酿(ning)载人(zi)记载(zi)一、内容简介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参考答案: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二、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请回答: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小组讨论】问题探究一: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思路点拨: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一师一优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学生版)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明确: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1—3段:神五成功发射,载人航天第三。
背景(主体):4—26段:飞天梦及圆梦历程。
结尾:27—30段:抒发民族自豪感。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明确:新闻背景也即新闻主体,历史和现实结合,新闻事实成了引子,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本文重在报道神五成功发射的过程,不如说重在报道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艰辛历程。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明确:①实指“神五”发射的过程;②喻指中国航天梦圆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历程。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明确:1958.5.17:毛泽东号召搞卫星;1960.2.19: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1970.4.24: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70:开始选拔航天员;1986.3:批准“863”计划;1992.9.21:作出载人航天工程决策;1970—1980:长征系列火箭、返回式卫星发射;1999.11.20:“神一”升空;2001.1.10:“神二”升空;2002.3.25:“神三”升空;2002.12.30:“神四”升空。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明确:导语、结尾:顺叙背景(主体):顺叙导语—背景(主体)—结尾:顺叙—插叙—顺叙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明确:第3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送入太空的国家。
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第6段: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10段:历史的脚步……宣告了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第13段:然而……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高一年级班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小组第稿《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2.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二: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横亘.()摘星揽.月()橘.红()蓦.然()乾坤..()()着.陆()..()()酝酿迄.今()透露.()载.人飞船()下载.()(答案略)三、整体把握1、(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本文的脉络)请回答: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 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能结合文本分析新闻标题的意义和价值。
3.能运用多种工具和参考资料,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预习案】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分析它的含义。
并说一说,你觉得标题对于新闻有什么价值呢?【探究案】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通过你能利用到的工具查找相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博观约取】目击飞天时刻(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 杨虹 ) 离发射还有60 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一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 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 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 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 ”消失在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 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飞向太空”为主题,介绍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和未来,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以及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初步分析和推测;3.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认识到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1.1 人类探索宇宙的初步尝试在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认识一开始是基于至观的。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流星等天体运动,认识到天体与时间、季节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日历。
但人类真正从地球上升空进入太空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2 航天器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人们对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想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必须研发新的航天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1.3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全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的航天技术,太空活动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太空探索的最大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登陆和定居在其他星球,这将会是另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第二章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2.1 航天器的类型根据用途和载荷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多种类型。
各类航天器都由特定的结构组成,以实现其功能。
2.2 航天器的运行轨迹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受到引力和惯性力的影响。
根据运动轨迹不同,可以将航天器的运动分为轨道运动和近地点运动。
2.3 航天器的动力原理火箭是航天器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利用火箭推进剂的推力,使航天器产生加速度并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的推进剂可以是化学燃料、核燃料、离子引擎等多种形式。
2.4 航天器的通讯技术太空通讯是指地球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出题人:孙德贤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苛.()刻酝酿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