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质基础理论11识图
- 格式:ppt
- 大小:14.29 MB
- 文档页数:5
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本章重点、难点⏹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判读地质年代表;⏹认识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阅读地质图3.1 地史的基本知识几个概念的区分:地史---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时代,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测定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确定的;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一、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和岩层的区别: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岩层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而没有时代的含意。
地层-在地质学中,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一套岩层及其上覆堆积物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二、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的层序总是先老后新(下老上新).2.标准地层对比法: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特征基本一致。
可以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 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可靠性。
3.层位接触关系对比法: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4. 生物层序法: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地壳上升可以形成侵蚀面,然后下降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埋藏的侵蚀面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具有埋藏侵蚀面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不整合接触.(1)角度不整合: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新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但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不连续的,中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地质学基础》复习要点试题的题目类型:判断、填空、识图、地貌归类、名词、问答一、名词解释1、地幔 P18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为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2、地热异常 P14如果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则这一地区叫地热异常区3、断口 P29若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这种破裂断口。
4、同质异像 P25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称为同质异象。
5、岩浆作用 P49这种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6、接触变质作用P80岩浆侵入围岩时,围岩受到岩浆散发的热量及所含溶液或在挥发性物质影响下,使接触带的围岩发生各种变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7、地层P87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总称。
8、地形倒置P128地形倒置是(lnversion of relief)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9、地槽P141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长度可达数百公里至数千公里,宽度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10、海进P90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11、水迁移系数水迁移系数是指某一化学元素在天然水矿物质总量中的百分含量与水流通过的岩石、风化壳或土壤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之比。
12、生物风化P152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13、错落P170错落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未固结松散物质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地质现象。
是否是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然后比如褶皱基本形态的背斜,它的构造地貌是山地?而断层的地堑的构造地貌就是谷地??
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
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
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
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
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实习十一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一、目的要求1、了解赤平投影的原理并初步掌握平面、直线和平面法线的投影方法。
2、学会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真、视倾角和求岩层的真厚度。
3、学会用赤平投影中面的旋转方法。
4、学会用赤平投影对褶皱枢纽、轴迹和轴面产状的测算。
二、说明极射赤平投影(Stereograph projection)简称赤平投影,主要用来表示线、面的方向,相互间的角距关系及其运动轨迹,把物体三维空间的几何要素(线、面)反映在投影平面上进行研究处理。
它是一种简便、直观的计算方法,又是一种形象、综合的定量图解,所以广泛应用于天文、航海、测量、地理及地质科学中。
运用赤平投影方法,能够解决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应力分析等方面的许多实际问题,因此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赤平投影本身不涉及面的大小,线的长短和它们之间的距离,但它配合正投影图解,互相补充,则有利于解决包括角距关系在内的上述计量问题。
(一)投影原理1、球面投影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是在球面投影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球面投影是以球面作为投影面,将通过球心的平面和直线投影到球面上的方法。
直线的球面投影为两点,球面上的大园为平面的投影。
2、投影球要素(图1)极射赤平投影是以圆球体作为投影工具,其进行投影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投影要素,包括:投影球:又叫投射球。
是以任意长为半径作成的球。
投影球表面称为球面。
球面、投影中心(球心)、三个特征直径(代表直立的AC、东西BD和南北EF三个坐标轴)赤平面:过投影球球心的水平面,即赤平投影面。
赤平面(BEDF,将投影球分为上、下两个半球)基圆:一个基园,赤平面与投影球面相交的大圆。
或称赤平大圆,内设东西和南北径线。
注意,凡是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成的圆,统称大圆。
极射点:球上两极的发射点。
由上极射点,把下半球的几何要素投影到赤平面上的投影称下半球投影。
反之以下极射点把上半球的几何要素投影到赤平面上的投影称为上半球投影。
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识图题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期末考试,考研,识图题识图题根据下图,请说明:2、说明图中符号代表的地层时代。
答:O为奥陶纪、S为志留纪、D为泥盆纪、P为二叠纪、T为三叠纪、J1为早侏罗世、J2为中侏罗世、E为古近纪、N为新近纪。
3、图片中存在几个不整合,以及不整合的类型。
答:图中存在两个不整合。
其一是泥盆纪与二叠纪之间的不整合,为平行不整合;其二是中侏罗世与古近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4、说明断层形成的时代。
答:断层形成于中侏罗世之后,古近纪之前。
5、说明地层沉积及地壳运动情况。
答: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期末考试,考研,识图题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系、三叠系,以及早、中侏罗统地层,中侏罗世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到古近纪,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沉积。
识图题类型及解答形式一、根据下图,请说明…………..…………..C2…………..…………..…………....S2S1O2S1S2O11、图片中褶皱的类型及形成时代(2分)。
答:褶皱的类型为背斜,形成与中志留世之后,早石炭世之前。
2、说明图中符号代表的地层时代(2分)。
答:O1为早奥陶世、O2为晚奥陶世、S1为早志留世、S2为中志留世、C1为早石炭世、C2为晚石炭世。
3、图片中存在几个不整合,以及不整合的类型(2分)。
答:一个不整合,为角度不整合。
4、说明地层沉积及地壳运动情况(4分)。
答:该区早奥陶世开始接受沉积,一直沉积到中志留世,之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壳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早石炭世时,地壳整体下降并接受沉积,沉积了早、晚石炭统地层。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期末考试,考研,识图题二、根据下图,请说明:马家河1、图中背斜或背斜带有几个,各在什么位置。
答:图中背斜或背斜带3个,分别位于胡集—樟树湾、李店—陈家河—李家庙、马家河。
素描: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是用钢笔、铅笔或木炭等,以线条来画出物像明暗的单色画。
一、素描的步骤和方法1.野外观察2.勾画大体轮廓、控制比例和前后位置3.画出整体的立体形状4.加工细画、并初步成图5.素描图应附的文字说明:①图中的山脉、河流、居民点、湖泊等名称和标高。
②地质界线或地质符号、代号及相应说明。
③素描图一端的方位及时间。
④图书和素描内容的文字说明。
⑤素描作者及其所在单位。
二、参照物的作用①显示地质体的规模和比例。
②说明素描图的地点和方位。
③增强立体感,加强透视效果。
④反映地质体周围的植物生长情况。
⑤表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⑥衬托大自然的壮观,表现地质体的真实形象。
三、地图、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投影方法,将整个地球或地球某一部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经过综合取舍,用符号和注记缩绘在平面上的图形。
(l) 平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平面图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把小块地区的地球表面(水准面)当做水平面,采用正投影的方法,将地面上的地物按铅垂线投影到水面上,用缩小的相似图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只说明地物的平面位置而不反映高低起伏。
涵盖的实地范围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于1:5 000,在一幅图内比例尺处处相同。
(2) 地形图就是将地面上的一系列地物和地貌点的位置,通过综合取舍,把它们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再按比例尺缩小后绘制在图纸上的一种地图。
对较大制图区域,因考虑地球曲率影响,需要采用一定的地图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测绘其地物和地貌,用图解图形或符号表示。
有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表示方法,而形成独立的图种。
比例尺一般为1 :500~1 :100万,其中小于1:5 000的地形图图上各处比例尺不完全相等。
四、地图的编制原则(1)地图投影基准面。
将地球上的物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就是海水高潮与低潮的平均高程面,它是穿过大陆和岛屿的一个闭合曲面。
认识地形地质图,求岩层产状一、目的要求1.了解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概念、图式、规格、掌握读图方法。
2.读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发育区地质图,认识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3.熟悉岩层产状的概念,从图上求岩层产状。
二、内容(一)地形地质图的概念及组成1.基本概念:地形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花纹将一定地区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到地形图上,经绘制而成的图件。
2.地质图的组成:地质图除了反映一定地区的地质情况框图外,还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等。
正式出版的地质图还包括综合柱状图与横切图区的剖面图。
地质图各组成单元的布置:图名位于正上方,正规大字书写。
按比例尺大小,选择相应的地名命名,如北京西山地质图、湖北省地质图等。
比例尺数字比例尺位于图名的正下方。
线条比例尺位于框图的正下方或剖面图的正下方。
框图位于比例尺的正下方。
图例位于框图的右侧或下部(有剖面图时,可在剖面图下部),高度不超过比例尺。
图例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右侧),从左到右(下部)先地层(由老到新,颜色与代号见指导书P75),岩浆岩(新—老,(见指导书P76-79页)。
综合地层柱状图位于框图的左侧。
地质剖面图位于框图的下方。
责任表位于图的右下角。
责任表的规格见插图1。
(二)读地形地质图四个先后的原则: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详读。
1)读图名、比例尺了解图的地理位置,推算图幅面积和工作详细程度。
2)读图例了解图内地层、岩石、构造发育情况。
3)读地形等高线了解图内地形地势,帮助认识地层、岩石、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4)概读地质内容了解图内地层、岩层分布、构造特征。
5)重点内容详读剖面线经过的地段,须重点了解的地层、构造等详读。
(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水平岩层1)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在岩层未发生倒转情况下,新地层在上、老地层在下。
3)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岩层的厚度成正比、与坡度成反比。
地形线的识读地形图的识读一、地形图基本知识(一)地形图:地面上的各种固定物体,如房屋、道路、河流和田地等称为地物,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的形态,如高山、丘陵、洼地等称之为地貌。
地物和地貌合称为地形。
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面上的各种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缩绘在图纸上,并注有代表性的高程点,这样形成的图称之为平面图。
如果既表示出各种地物,又用等高线表示出地貌的图,称之为地形图。
(二)比例尺精度人眼在图上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为0.1mm,因此在地形图上0.1mm所代表的地面上的实地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
即:比例尺精度=0.1M(mm)1mm=0.001m根据比例尺精度可以知道地面上量距应准确到什么程度,比例尺越大,表示地形变化的状况越详细,精度越高。
所以测图比例尺应根据用图的需要来确定,工程常用的几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如表8-1所列。
(三)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一类是按经纬线分幅的梯形分幅法(又称为国际分幅),另一类是按坐标格网分幅的矩形分幅法。
1.地形图的梯形分幅与编号(1)1:1000000比例尺图的分幅与编号按国际上的规定,1:1000000的世界地图实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
即白赤道向北或向南分别按纬差4°分成横列,各列依次用A、B (V)表示。
自经度180°开始起算,自西向东按经差6°分成纵行,各行依次用l、2…60表示。
每一幅图的编号由其所在的“横列一纵行”的代号组成。
例如北京某地的经度为东经118°24′20″,纬度为39°56′30″,则所在的1:1000000比例尺图的图号为J—50。
(2)1:100000比例尺图的分幅和编号将一幅1:1000000的图,按经差30′,纬差20′分为144幅1:100000的图。
(3)1:50000、1:25000、1:10000图的分幅和编号这三种比例尺图的分幅编号都是以1:100000比例尺因为基础的。
一、工程地质剖面图识别
1、一般地质钻探打孔取样(钻芯)与静力触探的比例为2:1,同时规范规定在同一处常规
应不少于2处取样孔(地点很小时也取1处钻芯1处静探)。
2、钻芯柱图与静探柱图的明显区别是静探柱图是双侧图,一侧为PS形状图,另一侧为根
据PS图所判断的土质图:通常PS变化较小、较规则的为粘性土,PS变化较大的为砂性土,PS变化忽大忽小的为粉质粘土或粉土,
3、钻孔取样,当钻第一个孔时应格外当心,防止错过了土层发生界限,这样下一个就要在
该高度区域加密提钻。
4、苏州地区的土层一般为,表层2米以内(吴淞高程3-4.0m以内)为杂填土,其下10米
左右(即吴淞高程-5.0m以内)为粉粘土,其下都有一层粉砂土,约5米左右的一层,透水性较好。
通常持力层不放在该层,而是放在粘土上。
5、PS的大小代表静探测杆插入的难易,PS越大持力层承载力越大。
6、地质测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值
7、通常经理触探图图例:含孔口编号、孔口高程、勘探深度。
二、桩的承载力计算
1、从地质图上查找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望虞河靠船墩工程平均为45k,一般取极限
值的50%即45/2为设计取值。
2、承载力=桩周长*桩长*侧阻力设计取值=3.14*0.8*20*45/2=1130千牛=113吨。
3、pa=牛顿/平方米=N/M2
4、1Mpa=10公斤压强(公斤/平方厘米)=102米水柱高压强
5、1个大气压就是1公斤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