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与目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文言文、作文训练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作文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句法结构和文学内涵,作文的深度和创新性。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课时分配与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分配每个单元的课时。
按照教学计划逐步推进,确保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测验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鼓励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参考书等,提高学习效率。
七、特殊需求与支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对于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他们发挥特长和潜能。
八、复习与考试安排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复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期望能够帮助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扎实的进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大全七年级上册(13)1《次北固山下》2《赤壁》3《浣溪沙》4《十五夜望月》5《水调歌头》6《对联六副》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9《秋词》10《论语八则》11《迢迢牵牛星》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3《过故人庄》七年级下册(19)14《题破山寺后禅院》15《登岳阳楼》16《蝉》17《孤雁》18《鹧鸪》19《采莲曲》20《莲叶》21《赠荷花》22《白莲》23《莲》24《沁园春雪》25《卜算子咏梅》126《卜算子咏梅》227《木兰诗》28《观刈麦》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0《使至塞上》31《黄鹤楼》32《归园田居 (其三)》八年级上册(12)33《长征》34《春望》35《泊秦淮》3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7《过零丁洋》3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9《己亥杂诗》40《望岳》41《钱塘湖春行》42《登飞来峰》43《雁门太守行》44《别云间》八年级下册(14)45《闻雁》46《池鹤》47《迎雁》4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9《渔家傲》50《天净沙·秋思》5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2《无题》53《同儿辈赋未开海棠》54《题红叶》55《山中》56《城东早春》57《夜雨寄北》58《论诗》九年级上册(13)59《塞下曲六首(其一)》60《塞下曲》61《凉州词》6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63《木兰花》64《蝶恋花》65《关雎》66《蒹葭》67《成功》引用68《相见欢》69《浣溪沙》70《龟虽寿》7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年级下册(7)72《饮酒(其一)》73《行路难》74《游山西村》7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观沧海》77《江城子·密州出猎》78《山坡羊潼关怀古》七年级上册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背景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往事依依》,这是一篇描写大众生活、人情世态的优秀散文。
通过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美的文学风格,了解社会、人情和亲情的重要,体会诗意的人生。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习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运用在写作中;4.意识到人情亲情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简要介绍《往事依依》的背景和作者,解读文本风格和描写手法比如描写的时间和场景。
2.通读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理取其感,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蕴含。
3.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掌握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描写和抒情手法。
4.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写出类似的故事或事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中所体现的人情亲情和对我们的启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听读、朗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通过课堂展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个性化差异课程设置等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往事依依》的背景和作者,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步:课文阅读(20分钟)全班带读,老师在课文中让学生抓住散文主题,并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分享观点和感受,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领会。
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写出类似的故事或事件,并自己撰写一篇类似书面文章。
第五步:文学欣赏(10分钟)老师现场选读或让学生表演优秀篇章,展示学生自己的文学水准。
第六步:反思总结(5分钟)老师提问并与学生讨论本堂课的收获、体验和不足,为日后教学改进提供反思依据。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集体听读、小组讨论、写作练习和文学欣赏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个性化差异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和反思《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学情分析1、本班为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且语文底子最薄弱,尖子生少,差生面大,存在诸多不良学习习惯。
但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在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培养下,学生逐步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好习惯,个别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上课还能大胆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2、诗歌是文学的精华,语言精炼含蓄,意境优美。
本文为现代格律诗,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学习体验,本课宜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新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往事依依》基础字词
1.注音
于漪(yī)徜徉(cháng yáng)浩淼(miǎo)
素娥(é)婵娟(chán)雕镂(lòu)
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铭刻(míng)
2.解释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淼:形容水大。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雕镂:雕刻。
镌刻:雕刻。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也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
心旷神怡:性情舒畅,精神愉快。
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教导。
《寓言二则》译文
《郑人买履》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后达标训练一、双基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lào()饼。
(2)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liàng()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2.根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红运:,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2)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感。
本命年:(3)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发烧:3.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这是奶奶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4.综合性学习。
(1)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携手结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2)你们当地过年的习俗是什么?答:(3)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
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福语:生意人、官员、学生、工人、老人……)答: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5~9题。
5.“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是(正面/侧面)描写,表现了“我”大吃大嚼的情景。
6.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能承上启下的句子。
答:7.腊月初一炒的年货和平日相比,有什么不同?答:8.“花生、瓜子、玉米花儿”在现在看来并不足为奇,为什么要“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答:9.父老乡亲们如此重视过年,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 4《三峡》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8《狼》七年级下册: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20《马说》 21《陋室铭》22《活板》 23《核舟记》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九年级上册:27《陈涉世家》 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 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检测题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高山喊:周总理--(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B.一个矮小而结实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C.好个国民党政府"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D.带着他的师跨"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
(引号表示引用)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
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疾驰,川流不息。
B.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C.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D.本次冬奥会,某国派了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可结果呢,别说金牌,连前六名都未捞到一个,简直是滥竽充数。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张成同志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D、一些不法商贩在早已过期食品的包装上略微改头换面,又拿出来出售,必须狠狠打击这种不法行为。
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7.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8.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9、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
A、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要是一篇文章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D、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10、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流出了,流出了。
A.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2分)
物花天宝()阴晴园缺()天崖海角()水声孱孱()陈词烂调()火烧火缭()自明得意()不曲不挠()奇貌不扬()指手划脚()恰然自得()走头无路()小心冀冀()摇摇欲堕()危言悚听()惊慌失错()
三、默写。
(38分)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
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3、,铜雀春深。
《赤壁》
4、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
5、淡黑起伏的连山,,。
6、中庭地白,。
今夜月明,?
7、不应有恨,?人有,月有,
8、a、四面湖山归眼底,。
b、青山有幸埋忠骨,。
9、a、路漫漫其修远兮,。
b、他山之石,。
C、人生自古谁无死,。
D、日出江花红胜火,。
10、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1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12、看吧,,,好像日本看护妇。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微露出点粉色。
13、春天像,,。
春天像,。
春天像,,。
1、A 2.D 3、c 4.D 5.b 6.D 7.B 8、A(B“蕴藏着的”移到“无穷”的前面。
C“列宁过去所用过的”移到“各式各样”前面。
D“引起了”移到“广泛的”前面。
)
9、D(A“无不使人”与前句的主语不一致。
B“节奏”“让人看得”主谓不搭配。
C“文字”放在“即使”后面。
)
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