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不同的区位理论,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目的是要解决区域经济是如何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它包括本教材的第五、第六、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区际竞争与合作、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要解决区域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要素聚集强度导致的收入水平差异和资源环境问题。

城乡统筹理论,它包括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乡村经济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区域决策,它包括第九、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四、主要教学内容(分章节介绍)

绪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块状特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区域概念、区域经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主要为初学者提供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况。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4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个重点是如何理解区域概念的问题,尤其是理解连续空间、离散空间以及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区别;第二个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个重点是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的特征部分。

本部分的一大难点是区域概念和区域类型分类问题。空间分类的不同,其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理论也不同。连续空间是无边界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考察的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因此与这种空间相关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离散空间是有具体边界的实体空间,因此在这种空间中研究的是内生要素如何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对同质区域而言)以及如何利用外生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功能区域而言)的问题,因此与这种空间相适应的理论就是各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与区位理论是不同的理论。

第二大难点是六大块状经济特征的理解。理解这种块状经济特征的关键是理解促使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三种效应,即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三种效应的解释可以参考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一)内容摘要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

1.区域概念与类型。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研究。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介绍: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本学科的研究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学研究必须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介绍:

1.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2.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区域,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功能区,古典区位理论,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区际分工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

(三)基本理论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经济活动与空间的结合规律,或者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构成了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2)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是聚集经济,并通过区际经济联系和循环累积机制不断强化区位优势。

(3)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使这种控制权。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特征,区内在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发展水平方面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它可以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任何区域都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

(4)区位理论研究的宗旨是为不同企业和部门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使得企业或部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该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5)累积因果理论:不管何种原因,一旦区域间出现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那么发展快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为自己积累有利的因素,遏制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得落后地区的处境日趋恶化。

(6)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选择。需求角度,经济活动需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区位、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区位、公共基础设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区位;供给角度,提供和创造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劳动力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包括了各种形式的竞争与合作。

(7)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匹配,包括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区内市场、人力资源、金融机构、行政机构、咨询机构、各种法规以及众多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匹配。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区域性经济合作等。从如何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8)区域决策: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即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即如何支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包括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为鼓励区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和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9)经济活动区位:根据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区位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影响经济区位,经济区位与经济增长相互形成因果关系。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并将其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经济活动区位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现象的基础。

(10)区域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

(11)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区际分工与联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或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区际分工,可以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但不同的分工形式对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

(12)地域结构演进:经济活动首先出现在那些具有优势的区位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这必然在空间范围内形成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各不相同的核心区和边缘区。

(13)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不同地区,区域经济都显现为“块状经济”。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特征,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过程,而是非连续的过程,具有块状特性。

(14)区域经济的块状特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四)课堂讨论

(1)如何界定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

(2)产生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2学时)

一、教学目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是指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5-6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本章的难点是如何把这些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后续的不同章节的内容节衔接起来问题。本教材的基本思路很明确,第二章解释的是生产力布局理论;第三、第四章解释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第五、第六、第八章解释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涉及区际竞争、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第七章解释城乡统筹理论。区域经济学又是有关区域决策的学科,故第九、第十章讨论的是区域决策问题,涉及到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等。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一)内容摘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第二节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1.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4.城乡统筹理论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视我国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二)基本概念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生产力布局,城乡统筹,生产力均衡布局,区域经济非

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城乡统筹理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

平衡充分发展,新型城镇化,三农问题,“四大板块”战略,“一带一路”建

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

一体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城市群,都市圈,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区际

公平,扶贫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管理

(三)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为此提出了生产力布局的一些原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并非绝对的均衡布局,而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类资源为前提,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是有利于促进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布局。

(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对立具有必然性和进步性。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统筹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任何生产活动都选择某种特定区位进行生产,而在不同区位上组织不同的经济活动,因而就必然存在区际分工问题和协作问题。

(4)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生产力均衡布局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布局思想为主要依据,推进全国

范围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调控,经济建设的

主战场主要放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

(5)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继承前一代多年探索的成果,以及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关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由过去的平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及之后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系统阐述了此后15年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五”计划进一步强调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了协调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又把主体功能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至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业已形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行区际合作与优势互补,而其核心是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的结合。

(7)城乡统筹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理论的新型城镇化理论,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路与对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路径。

(8)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把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9)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发展依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总钥匙,破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主攻方向是通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10)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明确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四)课堂讨论

(1)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得到发展的?

(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发展。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3学时)

一、教学目的

区域经济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特定场所,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配置决定了产业的构成方式,产业的聚集成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本章讨论的主要是生产力布局基本理论,包括生产要素、区位理论、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作为案例研究,介绍了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理论,并根据此理论研判所在地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7-9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部分的重点是区位理论、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理论,尤其是产业布局指向、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产业聚集理论、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的源泉、产业集群等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部分的难点是区位理论,尤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较为抽象,因此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强调这些难点。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一)内容摘要

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

根据生产要素构成的性质,可以将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生产要素分为不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区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

1.不可流动性要素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2.可流动性要素

资本;人力资本要素;科技要素

3基础性要素

制度要素、市场要素、交通运输要素、

第二节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经济活动的存在和运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地理分布和移动。只有这种分布和移动合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它的产生与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世纪前期提出的最早的古典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的问题。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的,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

3.市场区位论

廖什在1939提出的,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

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

传统的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理论通过规模报酬不变、外生的比较利益等前提假设得出了相应的区位理论、区域增长及发展理论。但随着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外部性等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经

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分散。

5.区位理论评述

区位理论的应用: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区位理论的局限性:当前经济环境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以完全竞争为基础,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只考虑有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无形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的企业。企业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又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所以,产业布局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1.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产业布局指向类型;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2.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

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

3.产业聚集

聚集和分散;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的源泉;

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

产业集群的概念;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第四节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梳理中国产业空间布局演化态势是理解过去和目前区域政策和空间经济走势的重要前提。

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

东部沿海仍将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

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

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要素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工业布局的区域集聚和园区化;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二)基本概念

不可流动性要素,自然资源,可流动性要素,资本,人力资本要素,科技要素,基础性要素,制度要素,市场要素,交通运输要素,农业区位论,农业圈,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拥挤效应,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承接,广义比较优势原则,技术选择适度原则,环境承载原则,产业聚集,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产业集群,地域合理规模,沿海三大都市圈,四大板块,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发展。

(三)基本理论

(1)不可流动要素。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可流动要素。资本:资金是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用来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载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成为资本。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劳动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智能性。科技要素:当地技术开发能力、根据当地特点选择适用技术、技术的区际转移。

(3)基础性要素。制度要素:制度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地方政府行为。市场要素:市场要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地点的重要依据。交通运输要素:交通运输要素是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4)农业区位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成本又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到最小才能降低总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因此,该区位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

(5)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分析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出生产成本最低区位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基本假设:原料、燃料产地已知;产品消费地和范围已知,需求不变;劳动力供给充裕且已知;运费是运输重量和运输距离的函数。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

(6)市场区位论。廖什于1939年提出。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每个厂商的产品销售范围是以生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尽管初始不同厂商的圆形市场之间存在空隙,但因厂商之间扩大其市场范围的竞争,这些圆形市场最终变成六边形的市场网络体系。在这种市场网络中,大量厂商聚集在一起,导致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最终促使大城市的形成。

(7)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总存在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市场接近效应,使得厂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就是聚集力;生活成本效应,使得消费者或者说劳动力向厂商数量较多的区域聚集,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也是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它所产生的力量则正好相反,它抑制厂商向经济活动密度大的区域集中,这种力量就是分散力。如果某一区位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如果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

(8)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是实现空间经济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雁阵模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引进产品和技术;第二阶段:国内开始生产进口产品;第三阶段: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第四阶段:失去比较优势,转移到次梯度的国家。

(9)产业聚集。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第一,根据赫

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的存在,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空间同质的假设,这意味着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

(10)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因同一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城市化经济是因多种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

(11)产业集群。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

(12)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集聚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的地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

(四)课堂讨论

(1)影响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的要素有哪些?

(2)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3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章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概念、阶段、理论以及模式,以便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并总体上把握区域经济学的概况。初学区域经济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本章,对区域经济学有基本的了解,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区位经济发展理论,并了解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0-12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典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哈罗德-多马区域模型、单部门模型、两部门模型等的推导和比较分析,几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要素投入机制、中间投入机制、部门增长机制、地区拉动机制、生产要素组合与机制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

本章的难点是典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比较分析,有关于模型的理论基础、假定以及推导过程需要了解掌握。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一)内容摘要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生产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该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过程。

1.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过程、生产要素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量的扩张、质的改善、结构优化

3.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罗斯托六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2.区外供给:哈罗德-多马区域模型

3.要素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

4.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要素投入机制;中间投入机制;部门增长机制;地区拉动机制;生产要素组合与机制创新;地方政府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

1.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模式

均衡发展模式主张对不同的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模式主张对不同的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

非均衡发展模式: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均衡发展模式阶段;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多极统筹发展战略阶段。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动物繁殖学题库

动物繁殖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1隐睾;2副性腺 21生殖激素;2神经激素;3长反馈;4短反馈;5超短反馈;6外激素;7大神经内分泌系统;8小神经内分泌系统;9动物的化学通讯;10动物的物理通讯;11局部激素;12神经内分泌; 31性成熟;2体成熟;3行为系列;4精子发生;5精子发生周期;6果糖酵解;7外源性呼吸;8精子冷休克;9呼吸商;10精子成熟;11精子的趋流性; 41母畜初情期;2发情周期;3季节性发情;4排卵率;5产后发情;6安静排卵;7卵泡期;8黄体期;9自发性排卵;10发情鉴定;11初配适龄;12诱发性排卵; 51人工授精;2精子活率;3精子密度;4精子畸形率;5精液稀释;6变温保存;7液态保存;8冷冻精液;9精液平衡; 61受精;2精子获能;3透明带发应;4卵黄封闭作用;5妊娠识别;6妊娠的建立;7胎盘;8怀孕脉搏;9附植;10精子顶体反应;11卵裂;12子宫拴; 71分娩预兆;2产道;3胎向;4胎位;5胎势;6子宫复原;7产后期;8分娩;9牛胎衣不下;10破水;11努责;12产力;13恶露;14前置; 81发情控制;2同期发情;3诱发发情;4胚胎移植;5超数排卵;6诱发分娩;7核移植;8胚胎分割;9卵子培养;10排卵控制; 91繁殖力;2正常繁殖力;3情期受胎率;4不返情率;5配种指数;6产犊指数;7窝产仔数;8繁殖成活率;9第一情期受胎率;10繁殖率;11总受胎率;12总情期受胎率;13公羊效应; 二、填空题 11家畜的睾丸为()形; 2成年未孕母牛卵巢的形状为()形; 3公畜的交配器官是(); 4母畜的交配器官是();

5精子在()中最后成熟; 6原始卵泡位于卵巢的()部; 7对分子宫二角基部之间的纵隔有一纵沟,称(); 8胎儿的发育场所是(); 21各种家畜孕酮的含量,在卵泡期都低于(); 2前列腺素是()分泌的局部激素; 3催产素分泌的调节一般是()性的; 4调节松果腺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5PMSG是由马属动物子宫内膜的()组织所分泌; 6HCG主要来源于孕妇胎盘绒毛的(); 7在调节家畜繁殖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是(); 8在所有的家畜中,发情周期内雌激素的含量以()期最高; 9对生殖活动有间接调节作用的激素称(); 10控制LHRH分泌调节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基底部的中枢神经();11低等动物中的松果腺是(); 31雄性动物的性成熟一般比雌性动物(); 2精子的头部呈()形; 3精子的呼吸主要在()进行; 4精子的正常运动型式是(); 5精子的发生是在睾丸内的()中进行的; 6对精子起营养、支持作用的细胞称作()细胞; 7精子蛋白质的分解往往表示精子品质已(); 8精子的比重比精清略(); 9新采出的牛、羊精液偏()性; 10新采出的猪、马精液偏()性; 11早期幼畜的性腺对微量促性腺激素缺乏(); 12培育品种的性成熟比原始品种(); 13公畜的初配年龄主要决定于(); 14大家畜的性成熟时间比小家畜(); 15精子向附睾内运行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 16精子最脆弱的部分是(); 17精清中的磷脂主要来源于();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基础知识巩固 一、昆虫的生殖 雌雄________,________受精,卵生。 二、昆虫的发育 1.昆虫的发育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差别________,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蝗虫、蟋蟀、蚱蜢、蝼蛄等的发育就是这种类型。 2.昆虫的发育经过了、、和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如:菜粉蝶、果蝇、棉铃虫、松毛虫等的发育就是这种类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雌雄_______,_______受精,卵生。受精必须在_______完成。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青蛙的发育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许多差异,幼体生活在_______,用_______ 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______________呼吸。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鸟的生殖 具有明显的_______性。筑巢后,雄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_______行为,如仙鹤跳舞、孔雀开屏等,然后,雌雄鸟交配,精子与卵细胞在_______结合成受精卵。 二、鸟卵的结构 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功能是______________)、胚盘(内有_______,是_______的部位)组成,其中后三部分结构构成了鸟卵的_______ 。 三、鸟的发育 鸟的受精卵在_______就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动物繁殖学知识点整理

1.繁殖(生殖):是指有生命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繁衍与自己性状相似的后代来延续生命的过程。 2.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畜枚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涵盖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繁殖障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妊娘诊断等用技术,也包括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技术,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动物繁殖学的研究意义: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畜种质量; 减少生产资料的占有量; 3.雄性生殖器官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睾丸,生殖腺内上皮细胞排列形成精细管索一睾丸网②中肾管、附争管和输精管一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③生殖结一阴茎④缪勒斯管退化,形成未发育的子宫台 雌性生殖器管的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卵巢,生殖腺表面部分形成皮质索,中央部分形成髓质索②皮质索一原始卵泡③缪勒斯管一子宫、输卵管、阴道。 4.雄性的生殖器官及机能:组成,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尿生殖道、阴茎、阴囊。 睾丸:是雄性动物的生殖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分为游离缘和附着缘(附睾附着侧) 隐睾: 动物出生或成年后睾丸未能进入阴囊,仍留在腹腔内,该动物不做种用。 睾丸的组织结构: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即固有鞘膜,其内 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睾丸白膜,睾丸白膜从睾丸头向 睾丸实质部伸入结缔组织索,构成睾丸纵隔,向四周伸 出的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为中隔,将睾丸分成许多睾 丸小叶,每个小叶内由2-3条精细管组成,精细管在 小叶顶端汇合成直细管,形成睾丸网,盘曲成附睾头。 精细管:是精子产生的场所,其内充满液体,精细管的管 壁由外向内为结缔组织纤维、基膜和复层的生殖上皮 (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 睾丸的功能:①合成并分泌雄激素:精细管之间的间质细 胞分泌雄激素,精细管管壁的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激活素等;②精子生成:由精细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生成; 睾丸支持细胞的主要作用:①参与形成血睾屏障,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生精环境。②支持生精细胞,促进生精细胞转位及精子释放;③分泌蛋白质及细胞因子;④营养生精细胞 附睾:附着于睾丸的附着缘,分为头、体和尾;附睾头由13-20条睾丸输出管组成。机能:①促进精子成熟②吸收作用③运输作用④贮存作用(微酸环境(pH=6.2-6.8)、高渗透压(400)、低温) 阴囊:具有温度调节能力,保护精子正常生成。 输精管:参与形成精液;射精时其强有力的收缩作用使精子射出。 副性腺:由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组成。精囊腺和输精管共同开口于尿生殖道骨盆部精阜。前列腺由体部和扩散部组成。犬无尿道球腺。副性腺的机能:①冲洗尿生殖道(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先排出,冲洗残留的尿液)②稀释、营养、活化和保护精子③运送精子④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尿道球腺分泌物的凝固作用,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尿生殖道:尿生殖道是精液和尿液的共同通道。由骨盆部和阴茎部组成。其中的精阜是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的共同开口。 阴茎和包皮:阴茎为粗细不等的长圆锥形,主要由海绵体组成,内有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勃起时可增大数倍。包皮是双层鞘囊,分为内包皮和外包皮,猪有包皮憩室. 5.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及机能: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部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动物繁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个) 1、红体 成熟卵泡破裂、排卵后,由于卵泡液排出,卵泡壁塌陷皱缩,从破裂的卵泡壁血管流出血液和淋巴液,聚积于卵泡腔内形成血凝块,称为红体。 2、黄体 卵泡内膜分生出血管,布满于发育中的黄体,卵泡内膜细胞也移入黄体细胞之间,由于吸取脂类而使颗粒细胞变成黄色,称为黄体。 3、睾丸下降 睾丸在胎儿期存在于腹腔内,在动物出生前或出生后,睾丸才由腹腔沿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内。 4、隐睾 动物出生或成年后,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进入阴囊,仍留于腹腔或腹股沟内的现象。 5、卵泡发育波 雌性动物在一个发情周期中,卵巢上有群体卵泡发育到三级卵泡及少数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大小时,发生闭琐退化或排卵的现象。 6、皮质反应 卵子激活后,胞质内皮质颗粒向卵质膜下移动,并且与卵质膜融合,释放内容物的过程。 7、透明带反应 透明带在皮质酶作用下,糖蛋白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精子无法识别和穿过透明带的现象。 8、卵黄膜反应 精子进入卵黄膜时,精子质膜与卵黄膜融合,卵黄膜立即发生变化,表现为卵黄紧缩,卵黄膜增厚,并排出部分液体进入卵黄周隙。 9、顶体反应 获能后的精子,在受精部位与卵子相遇,顶体结构的囊泡形成和顶体内酶的激活与释放的过程。

10、情期受胎率 即妊娠母畜头数占配种情期数的百分率。 11、卵丘 随着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 12、精子获能 哺乳动物精子离开雄性生殖道时,还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经历一段时间,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某些变化,机能进一步成熟,才具备获得受精的能力。 13、适配年龄 根据品种、个体发育及繁殖能力等,确定适用于配种的公畜年龄。 14、胚胎附植 胎在子宫中定位后结束游离状态,开始同母体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个过程称为附植 15、胚胎分割 是指利用特制的玻璃针或显微刀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显微分割成2、4、8或更多等分,人工制造同卵双生或同卵多生的技术。 16、妊娠识别 在妊娠初期,孕体发出信号(类固醇激素或蛋白质)传递给母体作用于母体,母体随即产生反应,以识别孕体的存在。由此,母体和孕体建立密切联系,促进孕体进一步发育,这一生理过程叫妊娠识别。 17、同期发情 采用外源生殖激素等方法使一群母畜在同一时期发情并排卵的技术。 18、超数排卵 是应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多个卵泡发育,并排出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的方法,称为超数排卵,简称“超排”。 19、繁殖力 家畜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生育后代的能力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动物繁殖学知识点整理

动物繁殖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1.繁殖(生殖):是指有生命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繁衍与自己性状相似的后代来延续生命的过程。 2.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畜枚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涵盖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繁殖障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妊娘诊断等用技术,也包括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技术,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动物繁殖学的研究意义: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畜种质量; 减少生产资料的占有量; 3.雄性生殖器官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睾丸,生殖腺内上皮细胞排列形成精细管索一睾丸网②中肾管、附争管和输精管一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③生殖结一阴茎④缪勒斯管退化,形成未发育的子宫台 雌性生殖器管的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卵巢,生殖腺表面部分形成皮质索,中央部分形成髓质索②皮质索一原始卵泡③缪勒斯管一子宫、输卵管、阴道。 4.雄性的生殖器官及机能:组成,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尿生殖道、阴茎、阴囊。睾丸:是雄性动物的生殖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分为游离缘和附着缘(附睾附着侧) 隐睾: 动物出生或成年后睾丸未能进入阴囊,仍留在腹腔内,该动物不做种用。 睾丸的组织结构: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即固有鞘膜,其内 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睾丸白膜,睾丸白膜从睾丸头向 睾丸实质部伸入结缔组织索,构成睾丸纵隔,向四周伸出 的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为中隔,将睾丸分成许多睾丸小 叶,每个小叶内由2-3条精细管组成,精细管在小叶顶端 汇合成直细管,形成睾丸网,盘曲成附睾头。 精细管:是精子产生的场所,其内充满液体,精细管的管 壁由外向内为结缔组织纤维、基膜和复层的生殖上皮(生 精细胞和支持细胞)。 睾丸的功能:①合成并分泌雄激素:精细管之间的间质细 胞分泌雄激素,精细管管壁的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激活素等;②精子生成:由精细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生成; 睾丸支持细胞的主要作用:①参与形成血睾屏障,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生精环境。②支持生精细胞,促进生精细胞转位及精子释放;③分泌蛋白质及细胞因子;④营养生精细胞 附睾:附着于睾丸的附着缘,分为头、体和尾;附睾头由13-20条睾丸输出管组成。机能:①促进精子成熟②吸收作用③运输作用④贮存作用(微酸环境(pH=6.2-6.8)、高渗透压(400)、低温) 阴囊:具有温度调节能力,保护精子正常生成。 输精管:参与形成精液;射精时其强有力的收缩作用使精子射出。 副性腺:由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组成。精囊腺和输精管共同开口于尿生殖道骨盆部精阜。前列腺由体部和扩散部组成。犬无尿道球腺。副性腺的机能:①冲洗尿生殖道(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先排出,冲洗残留的尿液)②稀释、营养、活化和保护精子③运送精子④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尿道球腺分泌物的凝固作用,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尿生殖道:尿生殖道是精液和尿液的共同通道。由骨盆部和阴茎部组成。其中的精阜是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的共同开口。 阴茎和包皮:阴茎为粗细不等的长圆锥形,主要由海绵体组成,内有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勃起时可增大数倍。包皮是双层鞘囊,分为内包皮和外包皮,猪有包皮憩室. 5.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及机能: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