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雨水综合利用政策及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雨水利用方式【篇一:雨水利用适用条件分析】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适用条件分析任冰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趋严重。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
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
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
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供给极度紧张的状况,我们一方面采用调水措施或尝试农用水资源向城市用水的转换1,以求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节约用水,所有这些,都在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就在我们努力找水、节水的同时,几乎每个城市都大量拥有的一种水资源——雨水,却普遍性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城市地下管网,与城市污水混在一起,雨污同流,白白地流走了,有的时候还要花费巨大费用人工排水。
对于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来说,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所谓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就是将城市中的闲弃(径流)雨水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并加以实际利用的过程。
单纯从量的角度看,城市雨水总量可观、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以北京市为例,市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630.0毫米,全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4.85亿m3;天津市城区面积46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600.0毫米,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2.76亿m3;济南市城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平均为654毫米,全市每年承接雨水8000多万m3。
雨洪资源利用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雨洪资源作为世界各国取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发展了数十年,非城区利用的发展较为成熟,但城区雨水利用都处在发展初期;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雨洪资源利用发展概况并重点论述城区雨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灾害结果,对雨水利用下一阶段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标签:雨水利用;城区;非城区;问题1.雨洪资源利用即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地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按地域可分为城市区与非城市区雨水资源的利用,两者的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研究思路与方法也固然不同,城市雨水利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雨水利用就是收集、贮存并利用雨水;广义上则应包括雨水的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及地面水源,维持并改善地区水循环系统[1]。
2.国外雨水利用发展概况近20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与探索,其中雨洪资源利用较多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瑞典、荷兰、以色列等,各国均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法。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兴建了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和大量蓄洪池来收集雨洪水,在城市还专门建设了下洼式绿地来下渗城市洪水,从当年起,日本就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必须设置雨洪就地下渗设施。
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地下水总体规划”,将雨水收集池塘和透水地面建设纳入了城市规划的范围。
美国的雨洪利用以增加入渗为宗旨,建有大量的人工渗滤田,来下渗雨洪水。
另外在建设雨洪利用工程的同时,还制定了促进雨洪利用的管理条例和法规,来保证雨洪利用的实施。
地下水库在美国的发展也较快,并通过对地下含水层进行人工补给来恢复湿地,发挥雨洪的生态效益。
3.国内雨水利用进展雨水利用在国内受到广泛重视。
广西、四川、甘肃、陕西、宁夏、河南等省(自治区)在雨水利用方面都积累了很好经验。
甘肃省各级政府近年来筹集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成小水窖218万处,稳定解决了130万人的饮水困难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开始于80年代。
浅谈雨水综合利用一、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和实用性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
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
因此,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控制技术。
集雨用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减少需由政府投入的排洪设施资金。
据统计,北京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二、雨水收集利用的社会及经济意义1、水资源方面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
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利用,是从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
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地面硬化(如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厂等)改变了原地面的水文特性,干预了自然的水文循环。
这种干预产生的效果是负面的:大量雨水流失,交通路面频繁积水影响正常生活,雨洪峰值变大加重排水系统负荷,土壤含水量减少,热岛效应及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加剧等。
建设部已发布的《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对加强雨水回收与利用做了明确规定,目前正组织编写的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征求意见稿)、北京市于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及上海市颁布的《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都要求对雨水进行利用。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简析[摘要]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热点。
通过对雨水的综合利用,达到节能低碳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方法和现有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其以后会有很大的发展。
[关键字]雨水利用城市节能一、发展意义和现状储蓄、缓排、利用等已成为雨水废水管理重点传统城市雨水收集式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后,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来不及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汇流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河道或通过泵提升进入河道,即传统城市雨水管理以雨水尽快汇集至收集系统、经收集输送后快速排除为目标。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城市地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使得相当比例的软性透水性下垫面变为不透水表面(路面、屋面、地面)所覆盖,改变地表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影响雨水截留、下渗和蒸发等环节,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变化,加剧了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因此,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表现出城市洪灾风险加大、雨水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主要问题。
国际上雨水资源处理、处置和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雨水蓄渗、缓排、利用等已成为雨水管理的重要内容。
德国、美国和日本是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开展较早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较为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利用经济、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雨水资源利用管理框架和技术体系。
二、雨水废水收集与净化方式(一)雨水收集方式屋面雨水水质情况随城市化程度、屋面下垫面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空气污染程度、降雨量及降雨历时等因素变化,一般来说,相对于其它道路等下垫面的雨水,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有关试验表明,雨水中的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悬浮固体、好氧物质、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降雨污染物集中在初期的几毫米雨量中。
考虑到雨水降雨的不均匀性,需要设置雨水贮存池,雨水储存调蓄池根据建造位置不同可分为地下封闭式、地上封闭式、地上敞开式等。
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至关重要。
一、水资源现状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水资源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全球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 03%左右。
在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则较为短缺。
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导致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质恶化,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保障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
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4、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一)加强水资源管理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3、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二)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1、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作物,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2、工业节水推广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雨水现状调研报告雨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雨水资源的现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了解雨水资源的现状,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雨水资源的总量不断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建设为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原本的自然地表面积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代替,这导致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水功能被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也加剧了降雨量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出现长时间干旱或者短时间内暴雨的情况。
这些因素导致雨水的可利用量减少,给水资源供应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
尽管雨水可以被广泛利用,包括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但目前对雨水的利用程度还很低。
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推广,使得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对雨水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对于雨水的利用潜力和效益都缺乏认识。
因此,在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雨水利用的知识和意识。
再次,雨水的排放和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雨水在城市中流动时会带走大量的污染物,包括垃圾、废水和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使得水质下降,也影响了雨水的二次利用。
因此,加强雨水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措施,是保护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举措。
最后,加强雨水管理和保护可持续发展。
面对雨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和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雨水管理和保护。
一方面,需要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花园等。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雨水利用的政策制定和推广,提高人们对雨水的认识和利用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雨水排放和污染物处理的监管和治理,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雨水资源的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资源总量的减少、利用程度的低下、排放和污染问题的存在等。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改善方法一、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能促进经济发展,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及水污染问题。
然而,目前中国对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持续加剧,每逢枯水季节,大约有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困扰,且影响了农村地区将近3X108人的正常饮用水。
可看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难题。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随着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民的用水结构正在发生变革,城市生活用水与企业生产用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加上中国南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致使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
其中,中国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少,水资源相对匮乏,主要以开发地表水为主,一些平原地区因长期开发浅层地下水,存在过度开采及其他不合理现象。
而中国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长期受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的困扰。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现象严重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为丰富,但是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年用水量并不显著差异于其他国家,并且中国GDP增长远不及一些发达国家, 因此,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挑战。
中国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居民用水都在急剧增加。
水资源产权管理体制混乱,水价设置不合理,水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居民用水不考虑经济成本,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虽然已有部分地区开始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但是一些偏远或落后地区依旧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群众缺乏节水意识,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率。
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水资源保护重视程度的不足,污水、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在江河湖泊中,不仅损失了水资源二次利用的机会,还污染了水源,对水域附近居民及动植物用水造成较大的危害。
雨水资源化利用【篇一:雨水的生态化综合利用】屋面雨水收集洗手、冲厕所,浇花道路雨水收集操场雨水收集宿舍区雨水收集我看了一下机器的内部构造,里面有石头、沙砾、活性炭用来过滤,在机器的左下角还有一个ph调试器用来让这些微酸性的雨水达到能饮用的酸碱程度。
收集的雨水经过这几道工序的净化就能被利用起来收集方案。
利用方案。
可行性分析,雨水种类,镇江市是一个当地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很多人难以理解,认为镇江市紧邻长江又处于江南水网地区,河道、湖泊众多,不应存在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其实河道、湖泊这些自然水体只能调节水量,不能产生水量,水资源主要来之降水。
镇江降雨量一般年份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蒸发量大,产水率却较低。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4mm,折合水量375437万方,而全市平水年径流量只有108354万方,为降雨量的30%,其余均消耗于蒸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存在季节性缺水。
镇江大部分为丘林山区,地表径流挡蓄条件差,调节能力低,汛期暴雨产生的径流大部分作为洪涝水排泄,地表径流的利用受到限制。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量分布不均表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取水集中在长江和运河,降水集中在7—9月,地下水开采集中在岩溶地区,在大水年易形成洪涝,在中等干旱年和特殊干旱年份水资源部分丘陵山区还存在人畜饮用水困难。
城市供水各公供水厂(大港、谏壁、金西等水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系统供水网络,影响供水质量和效益。
水源供给很大程度上依靠抽引江水和利用外来水。
水污染严重,使原来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转为水质型缺水。
水污染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使我市水环境更加恶化。
水环境的急剧恶化,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因此,镇江市本身水资源(扣除过境水)并不丰富,人均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摘要】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我国年降雨量达6190亿m3,有效的控制和利用雨水对缓解我国干旱缺水的状况是非常有意的。
本文在分析我国雨水的控制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雨水控制利用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我国是雨水资源国家,年降雨量达6190亿m3,但由于大范围地采用管道直排式的传统雨水处置方式;不健全的集蓄、利用设施;不断增加的不透水面积比例以及大量弃流排放的雨水等使得雨水资源的大量流失。
如在北京,1995年不透水面积占城市行政区总面积的67%,平均每年要流失0.6亿m3的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量的7.6%,相当于市政和环境用水量的2倍。
预计到2010年,流失的雨水资源将达到2.3亿m3。
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排水体制下,城市的雨洪水将带来以下问题:(1)城市雨水资源流失严重数据显示,在一般情况下目前我国每年的缺水量达到400亿m3,40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的状态,换句话说,将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占了大约27.5%。
我国城市的雨水资源总量大约为110亿m3,但其中被收集回用的比例还不到10%,如果能将流失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必将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这一迫切的问题。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人们对水量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城市的缺水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城市不透水铺面的日益增大,径流系数也随之增大,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大量流失,这都限制了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导致资源白白浪费。
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致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大,对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构成巨大压力,也威胁着城市安全。
由于我国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部十分成熟,缺乏可供选择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1.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高度聚集,城市需水量增大;建成区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雨洪量增加,加重了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负担,汛期会造成地面积水和局部洪灾,同时也干扰了自然水文循环,减少降雨入渗量,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城市普遍采用雨污合流制,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
因此许多城市既要防洪排涝,又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城市雨水利用便显得日益重要。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以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和水资源短缺危机为目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雨水的全面高效利用,包括城市雨水的科学管理、通过地面集蓄的直接利用、通过渗透设施的间接利用、合理规划生态小区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1]2.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现状我国国土辽阔,降水和蒸发在不同地域变化较大,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差异明显,单位面积水资源产水量严重不平衡。
全国单位面积产水量平均为29.3万m³/k ㎡,内蒙古自治区为4.3万m³/k㎡,约为全国水平的14%,鄂尔多斯市为3.3万m³/k㎡,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为全国水平的1/10,略低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市在半干旱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而区域水资源又相对不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需水量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过量抽取地下水及非透水地面对地下水补水通路的阻隔造成地下水位剧降、地下水漏斗及地面下沉。
国内雨水综合利用政策及现状分析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紧缺愈加显著,本文介绍了国内大中型城市通过雨水利用节约水资源的情况,以及阐述了国内目前综合利用政策及技术。
关键词:雨水资源化绿地渗透调蓄排放收集回用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rough the rainwater to use to save water resources, and expounds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current policy and technology.Key words: recycling rain utilization of green space to regulate emissions collection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总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全国668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北方13个省(区、市)有318个县级以上的城市缺水,许多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
城市缺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然而,我们在为城市淡水资源短缺大伤脑筋的同时,却让身边大量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中国城市普遍用自来水浇树、浇花、浇绿地、冲洗马路等,耗水十分惊人,反而对自然赐予的雨水利用率相当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2000年,水利部编制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
2001年9月,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在广西百色市召开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现场会。
雨水集蓄利用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09年3月,我国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的目标,加快改造城市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社会和小区。
在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向是:雨水经收集利用设施进行收集后,进行就地入渗回补、收集直接利用或调蓄排放,实现雨水综合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回用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分别用于工业用水、农灌用水、河道补水、市政绿化浇灌用水、生态景观用水及城市杂用水。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一项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要立法将雨水回收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雨水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
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类似的节水及雨水利用规定应形成国家层面的法规,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树立“雨水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先,排放在后”的理念,抓紧制定雨水回收利用政策、法规。
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于2007年4月1号实行,北京地方标准《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已经实行,深圳正在制定《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郑州市城市雨水利用规程》有望年底出台,江苏已经颁布《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规程》,镇江也修订实行了《镇江市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暂行规定》。
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雨水回收设施需要花钱,许多地方不愿意,但如果从长计议算经济账,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为鼓励开发商在小区建雨水收集设施,政府应适当给予“绿色”补贴,北京带了头,各地应借鉴。
近日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贮水能力达一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蓄水能力达到1000吨将补贴50万元。
目前我国雨水利用情况:(1)北京:雨水利用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包括雨洪利用在内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同年,北京市开始在8个城区建立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雨水利用工程1500多项。
北京市无论是经过改造的老排水系统,还是新建成的排水系统,都会充分考虑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引入小区的景观水面,引入小区内专设的储水池用于绿化灌溉,或者排入城市河湖水系补充景观用水。
将雨水作为宝贵的资源予以利用,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显著改善了城市排水的压力。
无论是制定雨水利用的政策法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还是推行奖励政策以及完善雨水技术引导,仅奥运场馆、水立方、中南海等地应用透水路面就达300万m2,北京城区可利用雨水量可达2.3亿m3。
十几年来北京在雨水利用方面已尝到了甜头,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上海:雨水利用全面推开2010上海世博会核心区四大场馆都对屋面雨水加以收集利用,收集雨水量达到10.97万m3,世博园区的一半生活用水就是由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的雨水承担。
上海浦东机场航站楼已经建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用来收集屋面雨水,其面积达17600m2,在暴雨季节收集雨量为500m3/h。
上海浦东机场利用周边环绕的围场河作为蓄水池,围场河里的天然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不仅能满足第二航站区的冲厕用水、宾馆洗车,还能作为能源中心冷却塔补充用水、景观水池补充用水、道路冲洗及绿化用水。
(3)深圳:雨水利用纳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雨水利用总策略指导下,分各种不同情况,提出雨水利用的控制目标和利用方式,推动雨水利用工作的“常规化、体系化”。
深圳预计通过多渠道、多系统收集利用雨水,每年可搜集利用雨水2.36亿m3,综合收益可达21.75亿元。
(4)南京:新建小区强推“雨水利用”系统近日从南京市住建委获悉,早在2008年南京就已经出台《南京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要求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但由于当时对一个住宅小区需要建设多大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并没有底,因此该举措末被强制执行。
三年来,南京在10个小区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试点并实地跟踪研究,认为相关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可行,今年已全面推广执行。
新建住宅小区可用“雨水利用”系统收集雨水进行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或将处理后的雨水就近用于景观水体、绿化、道路浇洒、洗车等杂用水。
(5)昆明:雨水资源化从昆明市政府获悉,“十二五”期间昆明要加快推进和城乡垃圾利用工作,把雨水、污水和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的重大项目和工程来抓。
今年7月上旬,昆明市政府对“十二五”期末昆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建设提出总目标:对符合条件的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同期配套率达到100%。
已建成公园绿地具备建设条件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补建率达到100%。
雨水储存直接利用的水质达到《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按照昆明市政府决定和部署,“十二五”期末将在昆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包括十四个县(市)区,五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区,十三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以上目标。
目前国内较为广泛的雨水利用措施主要有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等。
雨水“收集回用”即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作为雨水利用、减少地表径流量等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建设,城市降雨径流量已经由城市开发前的10%增加到开放后的50%以上,同时降雨带来的径流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雨水收集回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减少了雨水地表径流和暴雨带给城市的淹涝灾害风险。
“雨水入渗”即包括雨水通过渗水地面渗入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缓解或遏制地面沉降,减少因降雨所增加的地表径流量,是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最理想的简介雨水利用技术。
“调蓄排放”主要是通过城镇内和周边的天然湖塘洼地、沼泽地、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中为满足雨水利用的要求而设置的调蓄池,在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是进行暂存,带径流量下降后再排放或利用,也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从城镇到乡村,地域有别,气候不尽相同,雨量分布不一,人口密集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但指导思想是一样的,就是把恢复生态和气候保护、预防洪水、减少公共排水管道压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利用结合起来,人们也应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人、建筑、社会相呼应,让雨水创造价值并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张晓丽;国外雨水回收利用经验及借鉴;广西节能;2012年01期黄勇强、吴涛、杨飚、厉晶晶;镇江市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水量平衡计算及效益分析;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杨青云、韦军;城市住宅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初探;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01期代明;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与实践;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0期姜卓;浅谈雨水收集利用;山西建筑;2010年第36期王宝贞;城市雨水资源化处理与水环境改善研讨;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第08期孙爽、高华;园林绿化中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绿色科技;2010年第04期王紫雯、张向荣;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现状简介;给水排水技术动态;2012年第04期建筑与小区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GB50400-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1日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