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中历史优质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3.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教学难点:1.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原因的理解。
2.分析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特点。
2.引出本课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1.重农抑商政策(1)介绍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介绍海禁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海禁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四、课堂小结2.强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1.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1)介绍近代以来经济政策的背景。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近代经济政策的特点(1)分析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的区别。
(2)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四、课堂小结2.强调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查找相关资料。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政策环境。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文本分析和讨论中。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3. 图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多少?你认为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段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文本或相关文章,并总结出关键信息。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所读的内容,并讨论各自总结的关键信息。
3. 教师补充知识: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讲解,重点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案例分析: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唐朝的长安城市规划等,提供相关文本和图片材料。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案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该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是什么?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1. 独立研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策,并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时期或政策的研究报告。
2.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组反对,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技巧。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活动。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入:首先,我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我们知道《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屈辱的条约。
这个条约是中国与哪个国家签订的?(英)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被海洋中飘荡的小岛国打败了,如果你是当时国民,你会有哪些感受?(震惊、屈辱、甚至产生疑惑:我们为什么会被打败呢等)。
面对先民的这个问题,21世纪的我们会怎么回答他们?你们认为中国被打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衰弱的封建王朝最终败倒在欧洲的资本主义脚下。
)英国从14——16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英都铎王朝16世纪实行重商主义。
货币是财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财富的根本途径。
主张借助国家政权统一国内市场,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
——张乃和《16世纪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特征的历史考察》英国抓住机遇不断调整政策,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海上霸主,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最早进入了工业文明的国家。
其实历史也同样赋予了中国发展自己的机会。
中国是怎样与它失之交臂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6世纪的明清时期。
展示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教材P25资料卡片问:从材料中了解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现象?找出关键词或句。
学生回答:标出(出力的工匠、出资的常主、计日受值——就是拿日薪)可见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层,他们的活动都环绕着手工工场运作。
可见常主和工匠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我国学术界通常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定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板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当时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个工场平均有20人。
可是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截然不同?结合上面图示想想看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图示:5大因素)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的五大条件为什么不如英国这样小岛国充分呢?差距在哪里?展现材料:资本在他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抓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了解有关古代中国王朝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的基本知识;2.通过文物、插图等深入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史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重农”是否一定“抑商”进行辩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经济政策,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实质;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教师设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重农”、“抑商”政策1.学生展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2.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引领学生思考:中国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材料一:发展农业可以使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有利于社会稳定。
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清代有何进一步发展?有何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缓慢发展的原因材料一清朝前期的商人经常是“以末致财,以本守之”。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一:关于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内容的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来阐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能在整体上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从而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整个专题结构来讲,专门一课来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版的创新、特色及前瞻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从“重农抑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四个子目来阐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认为专门用课题来论述经济政策,其更多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熟悉,其他的子目“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解经济政策,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论述中过于学术化、成人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艰涩,同时教材与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些脱节。
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海禁政策”在书本中只是一带而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分析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书本上也只是一句话带过,而且是作为经济政策的影响出现的,这句话出现在“工商业管理”子目中的最后一段,其具体是这样表述的: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编者这样做的意图可能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观点有所保留,同时是想引导老师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政策的分析来分析资本主义的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放到课后由学生自己探究,但将课程标准与学术争议这样的矛盾交给老师处理是否妥当与合适呢?二:关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思考第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上关于本节的要求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卢龙县刘田庄中学蒋永伟[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根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化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才能,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老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进展推理分析,大胆地比拟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拟法、阅读法等讨论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消费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消费力、开展消费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社会开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开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化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开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今天我们复习一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帝国的衰落?,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推行过哪些典型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禁海或闭关锁国政策〕在复习新课前,我们先简单的回忆一下前两节复习的关于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局部内容。
出示投影:?清明上河图?一段图片,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从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出什么有效信息?2、你认为驴背上驮的可能是什么?3、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考虑并答复:1、商队之类等2、粮食、土特产品、钱、药材、手工业品、木炭等等3、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对农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逐渐深化农村,使农村的农业构造、种植构造发生了深化的变化。
同时还说明农业的开展与商业密不可分,所以从理论上讲商品经的存在是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从理论上来看,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其实是对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下面我们首先就来看一下与商品经济亲密相关的重农抑商政策。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2019-2020年高一历史《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2.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初期活动。
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及其评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义之声,而保皇派反对革命的观点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族利益的不义之言。
3.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
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如何挽救民族命运、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
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革命任务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相继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鼓舞了全国人民,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重点分析①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理解和认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②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设计思想
一、基本思路
“重农抑商”的概念解读与拓展
(1)“重农抑商”的内容、提出的原因、作为历代王朝基本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2)包括“重农”、“抑商”两部分。
“重农”有“劝农”而“误农”之变异;“抑商”则重在抑私商而非官商,从市场(国外和国内)封锁的视角来看,“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缓缓发展”是其中两个体现;
(3)回到历史的起点,并与现实相关联。
如何评判《吕氏春秋的观点》,如何看待“重农抑商”等等。
二、相关说明
1.历史是复杂的:“海禁”政策除了“重农抑商”的原因,还有专制主义的原因,我使用了乾隆对待马嘎尔尼使华的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倒底有没有,其中的标志是什么?我首先没有把它当作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然后是引入课本中的史学争鸣来解决这一问题。
2.用足用好教材:所运用材料或是课本的有机延伸、或是资料卡片、或是典型说明课本正文观点的。
课本的“学习与思考”、“史学争鸣”都有渗透。
对于“重农抑商”的概念解读及“海禁”措施和明清限制新生产关系的发展,着重引导学生梳理课文。
3.注重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实施问题推进。
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在“重农抑商”的概念解释中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二是在“探究问题”中,以材料打头,尽量预设多通道的问题。
4.强调历史教师特质,注重讲授功能。
特别强调两点:凡是老师能讲解的,不做入PPT;重点做好过渡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