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5.18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源展示描绘乡村春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分段教学《3月是故乡明》,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组讨论诗歌的解读,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对诗歌中的重要句子、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课后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拓展语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课文,继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细化练习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引子,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全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观察等方法,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及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月是故乡明》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并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3. 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摘抄。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yān(燕园)y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月是故乡明》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本课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来理解。
2. 情感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夜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
四、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不少生字较为复杂,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如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关注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课文以“月”为线索,写了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内容。
梳理“童年趣事”这部分时,要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
梳理“成年经历”这部分时,可提示学生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
关注对比的手法:“成年经历”部分通过在其它地方看到的月亮和故乡“小月亮”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1.认识“俳、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题目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美丽清冷的月亮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你知道哪些望月怀乡的诗句呢?预设1: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预设2: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预设3: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引导: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也出自一首古诗(板书:月是故乡明),你了解这首诗吗?预设1:“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我可以背出这首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预设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预设3:哪里的月亮都是明亮的,但是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突出的是杜甫对家乡的怀念。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
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