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06.10•【字号】京教基[2004]13号•【施行日期】2004.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4〕13号)各区县教委:新学年,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为深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市三年来课程改革实验实际,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请从实际出发研究落实。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
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北京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北京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
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北京版)第九册数学【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北京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知识后对三角形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再运用拼、折、剪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三角形的又一特性,更加深入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在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
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
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量、拼、折、剪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掌握并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2、通过讨论、争辩、操作、推理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和先猜想后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合情的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各样的直角三角形、长方形、剪刀、量角器、数学纸【教学过程】一、学具三角板,引入新课1、(出示两个直角三角板),问:这是咱们同学非常熟悉的一种学习工具,是什么呀?(三角板)它们的外形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课件:抽象出三角形)2、顾名思义一个三角形都有几个角呀?(三个)3、认识内角(1)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临两条边之间所夹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课件闪烁N1)(板书:三角形内角)/1就叫做三角形的什么?这两条边夹的角N2呢? N3呢?(2)这个三角形内有几个内角?(三个)这个呢?(三个)(设计意图:由学生最熟悉的三角板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直角三角形内角和I、特殊直角三角形内角和1、根据我们以往对三角板的了解,你还记得每个三角形上每个内角各是多少度吗?(生说度数,师课件上在相应角出示度数:①90°、60°、30°,②90°、45°、45°)。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展开全文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005版)第14册一、本单元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的知识,以及对被调查对象采取的两种调查方法,即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3.数据表示的三个方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第二部分:5.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
6.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7.中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地位与作用:为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决策或可靠的预测,必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对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恰当的描述。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统计得初步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三、教材编写特点: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这一单元知识介绍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不要求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宏观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
1.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不太多时,可以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查,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这种调查方法成为全面调查。
比如,对全班同学的睡眠状况、饮食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进行调查时均可以采取全面调查。
2.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多或必须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然后由此评估整体结果。
比如,对全国人口中易患感冒的年龄阶段、我国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状况、水质污染情况、灯泡的使用寿命、玻璃的耐压程度等进行调查时,都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3.数据收集的意义。
对数据加以收集整理,是为了了解涉及国事、家事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实施传统美德—“忠、孝、礼”教育目标纲要编审小组名单:组长:陈金香副组长:王玉霞组员:崔丽平张如燕徐环颖滕春颖乔玉莲张春红王秀军陈健张立霞宗士军汤静赵雅娟奚志会闵军艳张静纪菲李春梅王绢王冬平季馨雅一、制定依据: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实验教材》为载体,吸纳语文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的成果,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加强“忠”、“孝”、“礼”等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通州区教委小教科制定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层次性研究—小学生行为养成层次性系列要求(试行)》,为指导,在认真研究当前课改重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此目标纲要。
3、遵循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本校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要求,本着依托课堂和教材的原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强调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以《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做好全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本着:遵循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采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原则,制定此目标纲要,以加强“忠”、“孝”、“礼”等传统美德教育。
二、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遵循小学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开展研究工作,注意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到把握教材中德育因素要准确,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联系实际要准确,努力提高研究过程的准确性。
2、现实性原则:选择现实性与引导性的结合点,确定美德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传统美德行为目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择教育资源、教育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3、可行性原则:所制定的“忠”、“孝”、“礼”教育纲要和行为目标,力求做到层次分明、表达清晰、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依据学生思维方式、认识水平以及实际需要制定目标。
0.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音乐第11册
《茉莉花》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说课人单位: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心校
说课人姓名:张立勋
职务:小学一级教师
《茉莉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与《茉莉花》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歌曲《茉莉
花》,并尝试用齐唱、合奏的形式表现《茉莉花》。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演奏,感受《茉莉花》的优美旋律,
从而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尝试用齐唱、合奏的形式表现《茉莉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茉莉花盆景茉莉花喷雾剂口琴钢琴教学过程
一、闻看渲染引情激趣
1、师生问好。
2、基础训练。
3、请学生闭上眼,闻一闻这是什么味?(茉莉花)〈从嗅觉上对
茉莉花有一个认识,感受它的清香。
〉
4、你们看见过真的茉莉花吗?(生答)
5、老师这儿有一盆,请看。
(展示茉莉花盆景)〈让学生在视觉
上有一个认识,感受它的素雅美〉
6、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茉莉花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茉莉花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对茉莉花有一个认识>
7、你还知道《茉莉花》什么知识。
(茉莉花茶、白色)
二、听曲猜名初步感知
1、初听《茉莉花》音乐。
现在老师请你听一首歌曲,请你听一听,猜一猜: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放音乐,生猜)
2、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茉莉花)〈让学生有目的的聆听〉
三、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1)、放录音,聆听茉莉花;
(2)、教师板书
(3)、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4)、再听茉莉花,感受茉莉花旋律的强弱规律。
(5)、初次跟唱茉莉花的旋律;(要求学生注意音准)
(6)、再次跟唱;(3—5遍,达到熟练程度)
(7)、学生齐唱;
(8)、个别指导;
(9)、分组讨论,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茉莉花》。
〈培养学生小组
合作意识〉
四、参与表现体验情感
1、视唱旋律
2、分组练习吹奏
3、合奏
4、齐唱
5、独唱;
6、口风琴演奏
7、歌表演
五、知识拓展
你知道唱歌的是谁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宋祖英茉莉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歌曲《茉莉花》相关知识;以及《茉莉花》在世界乐坛地位;用合唱、合奏的形式进行二度创作。
再次跟唱;
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茉莉花选自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茉莉飘香》的第1课时。
这首《茉莉花》是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础上,改编后进行了声部处理后,使歌曲更加婉约、妩媚、丰满。
它没有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精俏,也不具河北民歌《茉
莉花》的情韵,更不像东北民歌《茉莉花》的火爆,
它近乎直白的表现手法,则更显真挚、从容和自然,
给人以平淡似真的审美感受。
歌曲描写了茉莉的
色、味,旋律优美、动听,学生很喜欢这类歌曲,
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与《茉莉花》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
歌曲《茉莉花》,并尝试用齐唱、合奏的形式表现
《茉莉花》。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演奏,感受歌曲《茉莉花》
的优美旋律,从而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用齐唱的形式表现《茉莉花》。
教学难点:用合奏表现《茉莉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茉莉花盆景、喷雾剂、钢琴。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听唱法,调动孩子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听录音范唱、听老师范唱、听同学演唱,从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闻看渲染引情激趣
我请学生闭上眼,闻一闻这是什么味?让学生从嗅觉上对茉莉花有一个认识,感受它的清香;喷一喷然后展示茉莉花盆景及搜集的图片初试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的素雅美。
二、听曲猜名初步感知
教师放茉莉花音乐,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三、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教师首先放录音,〈放录音〉,让学生聆听茉莉花,感受歌曲的美,教师板书,〈贴板书〉,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及目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范唱〉激发孩子学歌曲的兴趣,同
时教师提出要求:让孩子感受茉莉花旋律奏响及节拍的强弱规律,此歌是2/4拍,它的强弱规律是以一个乐句或某一个字为重音,突出它的强拍,表现它的弱拍。
(示范)满香白学生掌握了规律后,跟唱茉莉花的旋律,通过3—5遍的演唱,学会歌曲;然后教师采用齐唱、合唱、个别指导及评价的方式来巩固歌曲,达到熟练掌握歌曲的目的。
四、参与表现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表现形式,学生用口琴、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左联结口琴普
口琴演奏主旋律,打击乐器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五、知识拓展课外延伸
师生搜集的素材进行展示。
学生展示: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岁茉莉花歌曲初试的大红灯笼及中国娃的图片,还有无人驾驶飞船在外太空播放歌曲茉莉花,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组歌,茉莉花也入选,以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歌曲《茉莉花》作为本课的拓展,一下子就激发学生
此时我渗透德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激发学生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
推向了课堂教学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