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2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9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20页提出: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概念为中心,以对它们的简单计算和应用为两翼,并加以延伸而带动其它有关溶液的知识,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记住溶液的定义,特征及组成;能正确判断一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重点);2、能说出乳浊液的定义和特征,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并划出你认为的重要知识点,然后完成下列各题目,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1、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溶质、溶剂?3、溶液的质量= +问: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体积加溶剂体积,对吗?为什么?4、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等也可以做溶剂。
5.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或。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
7.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现象。
8.洗涤剂有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液,该现象又称之为乳化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课内探究】引言: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海水是纯净的水吗?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
为什么?知识点一:溶液的组成散到水分子中的?怎样理解溶液概念中的“均一”和“稳定”?为题2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溶质只能是一种吗?问题3: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2、我们在实验中曾用过哪些溶液?3、据生活实例,你知道溶液哪些用途?( )A :ρA > ρB B : ρA < ρBC :ρA= ρBD : 不能确定 练习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溶液放置一年时间后,KNO3将( )A :会沉降下来B :不会分离出来C :会浮上水面D :不能确定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现象问题: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除去衣服上的污垢,其原理有什么不同?【本节反思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收获?用知识树勾画出来:达标检测1、可以作为溶质的()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液、固体都可以2、把少量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有()A、泥沙B、酒精C、汽油D、蔗糖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C、溶液中的溶质可是固体、液体,也可是气体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基础练习】1. 把少量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牛奶C.蔗糖D.植物油【答案】C【解答】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B、牛奶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B错;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D、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D错。
故选:C。
2. 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答案】A【解析】选项A中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污染而除去油污,此现象是溶解而非乳化;而选项B、C、D都是利用乳化剂使油污、油脂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因此,都属于乳化现象。
3.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生石灰C.食盐D.苛性钠【答案】A【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正确;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错;C、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错;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错。
4. 阳刚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霾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购买的是()A. 硝酸铵B.小苏打C.生石灰D. 食盐【答案】A【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符合题意;B、小苏打即碳酸氢钠,溶于水放热不明显,不符合题意;C、生石灰玉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D、食盐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明显,不符合题意。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课题1 溶液(第2课时)班级:姓名:日期:2015年1月13日[导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你知道吗,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还常伴随着能量改变——吸热或放热现象,通常表现为温度的升高、降低或不变。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和乳化现象。
[关键词]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内探究]活动与探究1: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探究)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向环境热量,如、浓硫酸溶于水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从环境热量,如、固体硝酸钾溶于水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不变,该物质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蔗糖溶于水。
活动与探究2:乳化现象(实验观察分析)在两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其中一支再加几滴洗涤剂,振荡、静置,观察是否分层,并用水冲洗观察是否干净。
思考:这样的液体稳定吗?乳浊液:分散到里形成的物。
洗涤剂能将试管洗净的原因:洗涤剂有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而不聚集成为大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注意:“乳化”现象:在家里,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课堂小结]请针对关键词小结本节知识点。
[达标测评]1.在分别盛有少量下列四种物质的试管里,各加入适量的水,振荡后静置,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 B.极细的木炭粉; C.二氧化锰; D.泥沙。
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A.溶质和溶剂会分开;B. 溶质会沉降下来;C.溶质不会分离出来;D.溶质会浮上3.下列不属于溶液的用途的是()A.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B.用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C.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紫药水 D.家庭里用做调味的白醋4.下列哪种情况形成溶液、哪种情况形成悬浊液、哪种情况形成乳浊液?(1)油放入水里振荡;(2)小麦面粉放入水里振荡;(3)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4)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后的液体5.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