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哪里有空气》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土壤和岩石1.在校园中,田野里,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
2.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质、空气和水等多种成分组成。
3.地面上死亡的动物、植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
腐殖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4.土壤按质地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3种类型。
●沙质土比较疏松,透气性和渗水性好,比较适合(西瓜、花生、仙人掌、薯类、芝麻)等植物生长;●黏质土具有一定的黏性,透气性和渗水性差,但是保肥力强,适合(水稻、芦苇)等植物生长;●壤土的透气性和渗水性较好,能够保水、保肥,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沙质土是由大量沙粒和少量黏粒混合而成,呈浅棕色;●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呈棕色或红色;●壤土的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颜色一般较深。
5. 常见的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类型。
其主要特征:●花岗岩:颗粒较粗,很坚硬,颜色较浅,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砂岩:颗粒明显且粗细均匀,坚硬,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褐色;●页岩:颗粒较细、薄片状,较软,有灰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石灰岩: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大理岩:颗粒较粗,晶莹润泽,较软,容易雕刻,纯白色或有花纹;6.岩石的种类很多,它们都是由矿物组成的;从中能够提取有价值的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我们从矿石中可以提炼金属、非金属等大量有用的物质。
7.常见的一些矿物资源:雄黄:能提取砷化物黄铜矿:能提炼铜萤石:能提取氟赤铁矿:能提炼铁8.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①建造房屋②修路③制作雕塑9.全世界能被利用的土壤只占十六分之一。
我国土地总量丰富,但是可利用的土壤资源较少,加上人口众多,可利用的土壤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10.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接触土壤后要洗手;●观察土壤实验时,玻璃棒要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且不要碰撞到烧杯壁;●加热土壤时,身体不要触碰热的物体,防止烫伤;●刻画岩石时要注意安全。
第九课《哪里有空气》1.空气和固体液体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点:三者都有质量、且占据空间。
不同点: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固体和液体看得见、摸得着。
2.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吗?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证明空气存在的现象有:①风筝、纸飞机需要借助空气才能够上升和飞行;②风车在气流推动下转动;③空中飘扬的红旗等。
3.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空气?想办法证明其中是否存在空气。
答:还有粉笔、海绵、砖块里都存在空气;将海绵轻放入水中挤压,水中冒出气泡,证明海绵中有空气。
将粉笔缓慢轻放入水中,发现粉笔周围有小泡冒出,证明粉笔中存在空气。
将砖块缓慢轻放入水中,发现砖块周围有小泡冒出,证明砖块中存在空气。
4.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小降落伞,比比谁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伞面大小、伞绳长短等对降落伞的下降快慢有什么影响?答:实验名称: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是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的方法。
实验一:伞面大小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影响。
实验操作:选取两个除了伞面大小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的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记录降落伞落地时间。
(重复几次,避免偶然因素)实验现象: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的慢,小的下降的快。
实验结论:伞面越大,在空气中张开的面积就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所以降落伞下降的就慢。
实验二:伞绳长短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影响。
实验操作:选取两个除了伞绳长度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的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记录降落伞落地时间。
实验现象:伞绳长的降落伞下降的快,短的下降的慢。
实验结论:伞绳越长,下降速度越快;伞绳越短下降速度越慢。
5.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下降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答:没有空气,降落伞在同一高度释放,将会同时落地。
6.空气摸不着、看不见,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10、空气有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有质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3.能够称量空气,并能够依据称量数据推断空气是否有质量。
4.认识天平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
在前一课认识“空气充满周围的空间”的基础上,引导开展对“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探究。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空气是否有质量”,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想办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首先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并且能够测量出来,那么,充满周围空间的空气是否也有质量呢?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科书呈现的是利用平衡尺、电子秤、杠杆天平等工具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旨在提示学生可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估测空气的质量。
教科书呈现的是利用杠杆天平估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第三个环节是借助电子秤测量空气的质量。
通过测量能够更加准确地知道空气的质量。
第四个环节是尝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学生首先认识天平的结构,然后尝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拓展与应用部分介绍了伽利略是如何发觉空气有质量的,让学生了解伽利略所使用的方法,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科学史有所了解。
教学预备(一)老师预备平衡尺,皮球,气球,豆子,线绳,橡皮筋,杠杆天平,天平(二)学生预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四、平安注意事项给气球充气时,提醒学生不要充得过满,防止充爆。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提问:我们到超市购买东西,常常需要称物体的质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质量的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交流提问:大家想不想称一称一些物体的质量?老师出示电子秤,让学生实际称一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最后聚焦问题:固体、液体都有质量。
那么,空气也有质量吗?(二)科学实践活动:空气是否有质量1.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谈话: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说一说理由。
【知识点】2024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土壤里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空气、和水分等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乐园,因为它能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
2.把土壤放入水中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加热土壤,我们观察到土壤的颜色变浅并且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继续加热,会有烟冒出,并闻到糊臭味,说明土壤里有腐殖质。
4.土壤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地球陆地生命的营养库。
第二课比较不同的土壤1.土壤按质地分,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2.沙质土是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特点是: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好;易干旱,养分易流失。
适合西瓜、仙人掌、花生、土豆等生长。
3.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特点是: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好,通气、透水性能差。
适合水稻、芦苇等植物生长。
4.壤土的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特点是: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第三课岩石与矿物1.介绍岩石应该从岩石的颜色、光泽、花纹、条痕、软硬、组成颗粒等方面的进行。
2.花岗岩的主要特征:颜色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颗粒较粗,很坚硬。
3.砾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褐色,颗粒明显且粗细均匀,坚硬。
4.页岩的主要特征:有灰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颗粒较细,薄片状,较软。
5.石灰岩的主要特征: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
6.大理岩的主要特征: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较粗,晶莹润泽,较软,容易雕刻。
7.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够提取有价值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从矿石中可以提炼出金属和非金属。
第四课播种发芽1.凤仙花种子的特征:小颗粒,呈球形,直径1到3毫米,棕褐色。
2.播种凤仙花的方法:①挑选颗粒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②选一个合适的花盆,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1 大气中有什么教案1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大气中的组成和特点,并能够区分大气中不同的气体。
教学重点1. 大气中的主要组成。
2. 大气中不同的气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练册、黑板、白板笔。
2. 学生准备:研究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段有关大气层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大气中有什么?”,来激发学生思考。
激发研究兴趣1.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气层的示意图,并标出大气中的主要气体。
2. 让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讨论大气中可能存在的气体,并记录在研究笔记本中。
探究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体,调查并记录该气体在大气中的特点和用途。
2.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概念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2. 通过讲解气体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不同气体在大气中的重要性。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大气中的主要气体和其特点。
2. 学生进行小结并完成学生练册的相应练。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室外观察大气中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气体,进一步了解该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激发了他们对大气中的气体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小组活动和讲解,学生对大气中的气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知识储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2. 学生可以了解大气中的其他气体,如水蒸气和臭氧的重要性。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1、土壤里有什么1.地球的表面很多地方被土壤和岩石覆盖着,不同地方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在校园中、田野里,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
2.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质、空气和水这五种主要成分组成。
3.地面上死亡的动物、植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
腐植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4.观察土壤我们有哪些发现?(接触土壤后要洗手)看:①肉眼:新鲜土壤有水分,小石子,动植物残体。
②放大镜: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砂粒,粉末状微粒。
闻:腐烂的味道、泥土的味道摸:湿湿的、黏黏的,有颗粒感5.把土壤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答:搅拌时水会变浑浊,并冒出许多小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静置一段时间后,水中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水,下层为土壤,水面漂浮植物残体等杂质,水中土壤分层,上层的颗粒较小是黏粒,越往下颗粒越大,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玻璃棒搅拌时应顺着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6.加热土壤要注意什么?会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会发现加热时烧杯壁上有水渗出,土壤变轻,颜色变浅,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水分。
继续加热会闻到一股糊臭味,这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
(加热土壤时,不要触碰热的物体。
)7.土壤里有什么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答: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质、空气和水这五种主要成分组成。
土壤是贮存水分和矿物质养分的载体,土壤中的空气可以帮助植物根部呼吸,同时它又有巩固植物根、茎的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8.拓展与应用①土壤覆盖在地球的表面,它是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家园",土壤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地球上可被人们利用的土壤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②海洋、沙漠及地球上难以利用的一部分土地约占地球表面的十六分之十五;能被人们利用的土地资源只占地球表面的十六分之一。
③我国幅员辽阔,土地总量丰富,但是由于可利用的土壤资源较少,加上人口众多,土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9、哪里有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3.能够完成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4.知道因为空气的存在才导致降落伞下降得慢。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通过引导学生查找空气并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证明空气无处不在”,分为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证明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
课页以“哪里有空气?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的问题作为引入。
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聚焦探究问题,让学生查找周围的空间中存在空气的证据。
学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通过捕获空气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证明。
第二个环节是证明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先要对一些物体中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推测,然后设计实验研究。
学生可以采取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观察和证明。
这两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第一个环节主要针对周围的空间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探究,第二个环节主要对一些物体的缝隙里是否有空气进行探究。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个科学概念拓展与应用部分是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并探究哪些因素影响降落伞的下降。
空气是阻碍降落伞下降的主要因素,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办法让降落伞下降得更慢。
最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会怎样?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降落伞的原理和空气的存在建立联系。
教学预备(一)老师预备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粉笔,砖块,土块,烧杯,水等;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和工具:剪刀、塑料袋、夹子、棉线等。
二)学生预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出示单元页图,提出问题:图中有什么?学生依据图片进行回答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图上除了我们说的物体,还有什么?假如学生提到“空气”,老师再进一步追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明它的存在?(二)科学实践活动:证明空气无处不在1.证明周围的空间里是否存在空气提问: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吗?如何验证我们的推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针对认为存在空气的观点,老师进一步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猜想?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袋子从周围的空间捕获空气证明自己的猜想。
第九课《哪里有空气》
1.空气和固体液体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三者都有质量、且占据空间。
不同点: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固体和液体看得见、摸得着。
2.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吗?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答: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
证明空气存在的现象有:
①风筝、纸飞机需要借助空气才能够上升和飞行;
②风车在气流推动下转动;
③空中飘扬的红旗等。
3.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空气?想办法证明其中是否存在空气。
答:还有粉笔、海绵、砖块里都存在空气;
将海绵轻放入水中挤压,水中冒出气泡,证明海绵中有空气。
将粉笔缓慢轻放入水中,发现粉笔周围有小泡冒出,证明粉笔中存在空气。
将砖块缓慢轻放入水中,发现砖块周围有小泡冒出,证明砖块中存在空气。
4.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小降落伞,比比谁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伞面大小、伞绳长短等对降落伞的下降快慢有什么影响?
答:实验名称: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是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的
方法。
实验一:伞面大小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影响。
实验操作:选取两个除了伞面大小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的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记录降落伞落地时间。
(重复几次,避免偶然因素)
实验现象: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的慢,小的下降的快。
实验结论:伞面越大,在空气中张开的面积就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所以降落伞下降的就慢。
实验二:伞绳长短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影响。
实验操作:选取两个除了伞绳长度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的降落伞从同一高度释放,记录降落伞落地时间。
实验现象:伞绳长的降落伞下降的快,短的下降的慢。
实验结论:伞绳越长,下降速度越快;伞绳越短下降速度越慢。
5.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下降的情况会是什么样?
答:没有空气,降落伞在同一高度释放,将会同时落地。
6.空气摸不着、看不见,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