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4章 种群生活史
- 格式:ppt
- 大小:14.71 MB
- 文档页数:43
生态学张碧鹏2010212872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答: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Ⅰ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本次课的重点1 种群生活史2 种群的繁殖3 繁殖格局4 繁殖策略5 性选择生活史概述生活史概念生活史是一个生物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长和繁殖的模式。
任何生物都具有出生、生长、分化、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
不同种类其生活史类型存在巨大变异。
生物的生活史为遗传物质所决定,但受环境影响具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个体大小个体大,寿命长,繁殖率低,个体小,寿命短,繁殖率高。
蚂蚁鲸二、生长与发育速度生长:生物从小到大的过程。
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是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生物从幼体形成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转变过程。
生长与发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生活史中是相辅相成的平行过程。
发育是生长的最高阶段,生物发育和生育之后渐渐趋向衰老。
有机体的生长规律“S”形生长曲线——逻辑斯谛方程1、停滞期2、指数期3、静止期绝对生长测度与相对生长测度。
异速生长:生物体各部分器官的不均匀和不成比例的生长。
某些昆虫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蝶?还是蛾?蝴蝶蝴蝶变态前是只毛毛虫变态发育过程三、繁殖繁殖:是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繁殖包括: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竹与笋;块茎植物。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真菌类、蕨类。
有性生殖: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大多数动植物。
无性繁殖营养繁殖与孢子生殖一并称为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具有优势:1、不经过复杂的有性过程和胚胎发育阶段;2、子代来自同一基因的亲体;3、扩散性、繁殖速度和繁殖潜力更强。
四、扩散扩散是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行为过程,是生物个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鲑,大麻哈鱼普通生态学•不同种类其生活史类型的变异是巨大的,这些变异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生活史有关繁殖部分是生态学研究中特别活跃的领普通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1 生活史概述§2 繁殖成效§3 性选择§4 繁殖策略普通生态学⏹ 生活史 (life history): 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态学上,生物的生活史具有多重含义,广义上讲,是指生物的一生中生长发育和繁殖模式。
§1 生活史概述普通生态学生活史的几个方面⏹个体大小 (Body Size)⏹生长和发育 (Growth and development)⏹扩散 (Dispersal)⏹繁殖格局 (Reproductive patterns)⏹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实际上, 生活史的有关研究最典型地反映出进化和生态学两门科学是密切联系的。
普通生态学 1.1 个体大小 不同生物个体大小差异非常巨大,从1微米长的细菌到100米高的红杉。
个体的大小是生物生活史的适应特征,最终是选择的产物。
个体大小不同的物种具有各自的优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普通生态学个体大小的一般作用规律⏹个体大小与生活周期的长短有很好的相关性;⏹生命周期短的生物通常更快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个体大小与物种的分类数量(多样性)、个体数量有联系;⏹生物对食物的需求随个体增大而增加,但是单位需求量却下降。
个体大小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生态学研究中经久不衰。
普通生态学 生长:包括生物体细胞数量和生物物质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
1.2生长与发育速度普通生态学有关生长发育的几个概念 变态 (metamorphosis): The presence of a major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shape or form from thejuvenile to the adult.滞育 (diapause): The presence of a resting stage in the life history.衰老 (senescence): The process and timing of aging, degeneration, and death.普通生态学 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