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模式
- 格式:pptx
- 大小:621.17 KB
- 文档页数:39
心理学动力学流派心理学动力学流派是心理学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欲望和冲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动力学流派的起源、主要理论以及应用领域,以期为读者提供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心理学动力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由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们开创。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深受无意识动机的控制,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是冲突和欲望的表达。
他提出了无意识心理活动、潜意识、自我和超我等重要概念,并通过解释梦境等方法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动机和欲望。
心理学动力学流派的核心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源自于深层的心理冲突、欲望和动机。
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会通过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和转移等)来表达和满足。
心理冲突的解决与人类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动力学流派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中,动力学心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方法,它通过解析无意识动机和欲望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冲突和困扰,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各种人际关系困扰等。
除了临床心理学,心理学动力学流派在教育和组织心理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欲望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组织心理学中,了解员工的动机和冲突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凝聚力。
心理学动力学流派的观点和方法虽然在当今心理学中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流,但它继续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欲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心理世界的视角。
总之,心理学动力学流派是心理学中一支重要的派别,它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欲望和冲突。
该流派的起源、核心理论以及应用领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提高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临床、教育还是组织领域,了解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动力学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患者要经历回忆和再体验两个过程。
回忆是指意识渐渐向儿童早期延伸,神经症的核心就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儿童本能生活发生扭曲和阻碍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的。
因此,使潜意识意识化是通过使这些曾经经历的事件的再体验而实现的。
此种再体验通常是经由使用幻想、联想、推理和象征、类比等间接方式在治疗室中实现的。
对于经过成功分析的患者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言语自传性的再建构。
患者早年形成的内部信念与价值都必将得以再评估与修正,这样就可以促进而不是妨碍患者的积极建构功能。
再体验是指在治疗关系的分析情境里再次实践体验那些过往以及事件。
(一)移情阶段:通过自由联想,患者固着于不成熟水平的心理机制的潜隐模式又再现出来,且相对较少伪装。
自由联想的内容是患者个人体验中的那些事件和幻想。
当患者在治疗联盟的分析设置里将这些内容讲出来时、患者也会渐渐把这些事件和幻想发生时所伴随的情感投注到治疗师身上。
患者把原初指向早期客体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于是,在患者心中,治疗师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敌人;或者一个好人、或是一个不能满足其需要并要给予惩罚的恶人;或者是一个爱的对象,或是一个恨的对象;就像其早期客体所经历的一样,要么恨、要么爱。
此外、患者对治疗师的感情越来越像患者对正在谈及的那个特定的人的感情。
更确切地说,这个人就是患者潜意识正在谈及的那个(些)被整合的人。
这种现象就是移情阶段中典型的动力心理治疗性移情。
然而、随着患者未解决的童年期态度的出现,并经由幻想投射给治疗师而到起治疗作用。
于是,治疗师就成了患者在幻想中合成的人物。
这些人物代表了患者早期环境中各种不同的重要人物。
那些早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客体关系再次被激活,并带着它们最初的部分动力。
患者渐渐地就会按照自己真正是什么人来看待自己,他们会发现分析之前的自己弥漫着未实现、未表达、彼此矛盾的众多需求。
通过对移情潜意识来源的分析、把移情作为精神动力性的治疗力量,是经典精神分析(以及后来的移情焦点治疗)的独特方法。
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和治疗方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了解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研究人类内心的心理冲突、欲望和防御机制等。
抑郁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心冲突:抑郁症患者常常面临着内心冲突,例如个人意愿与现实要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这些内心冲突会导致个体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增加。
2. 无效的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平衡而采取的策略。
然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往往是无效的,例如否认、投射和退行等。
这些无效的防御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内心冲突,加重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3. 自我价值感的破裂:抑郁症患者常常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他们存在一种无助感和自卑感,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或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破裂加深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抑郁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和三环类药物。
那些沉重的药物的名称在这里给出,只是举例,比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等。
然而,药物治疗无法解决抑郁症的根本问题,它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治愈。
因此,药物治疗常常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使用。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它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技能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的心态。
(2)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认为抑郁症是内心冲突和无效防御机制导致的。
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和解析,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动力学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心理动力学方法是一种研究个体心理活动中潜在力量和动机的心理学方法。
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揭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动机和冲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
心理动力学方法起源于弗洛伊德,是20世纪初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动力的驱使,这些潜意识的冲突可以通过解释梦境、自由联想和病例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和理解。
心理动力学方法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潜意识的概念,它是指我们不易察觉但又对行为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活动。
心理动力学方法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动力学理论、结构化理论和心理发展理论。
动力学理论强调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冲突和驱力,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现象是冲突和驱力的结果。
结构化理论指出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行为。
心理发展理论探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强调童年经验和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作用。
心理动力学方法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在临床心理学中,心理动力学方法可以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动机,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动力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心理动力学方法还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然而,心理动力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由于其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和内在,心理动力学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主观性。
同时,心理动力学方法也较为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忽视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将心理动力学方法与其他心理学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叙述和分析心理动力学方法:(1)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心理动力学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心理障碍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心理障碍的心理动力学模式,也可称精神分析模式,是以弗洛伊德(S.Freud)所首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后继者对此学说的修正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有关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的理论。
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无(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无(潜)意识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蕴涵着巨大的能量。
其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和无道德性,总要按照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去追求满足。
无意识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指无意识中的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介于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意识,指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服从现实原则(或唯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部分。
进而,他又按“里比多”(libido)的发展情况,将人格的发展分成五个期,他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对他后来的人格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或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认为它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外在现实的要求等三个对手之间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机能,以减轻和解除焦虑,保持人格结构的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内心都经常进行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
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它们实际上代表一个人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本能欲望或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与精神创伤。
个案工作七大治疗模式详细笔记1.心理动力学治疗模式:心理动力学治疗模式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模式试图探索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冲突和防御机制,并通过解析和对话来帮助个体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动力学治疗模式主要应用于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治疗模式,关注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并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进食障碍等问题的治疗。
3.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注重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该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积极因素,人们的问题通常源于对自我和价值的否定。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通过提供支持、关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来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潜能。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常用于自尊和身份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治疗。
4.解决短暂治疗模式:解决短暂治疗模式是一种短期、集中的治疗模式,主要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和提供问题解决的技能。
该模式通过帮助个体识别问题、设定目标和实施行动计划,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
解决短暂治疗模式适用于工作压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5.喉癌治疗:喉癌治疗模式是一种情感焦点的治疗模式,主要应用于帮助个体处理情感困扰和心理创伤。
该模式通过提供关怀和支持,帮助个体表达和释放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和康复。
焦点治疗模式通常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失去和丧失等方面的治疗。
6.行为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侧重于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该模式通过改变有害的或不适应的行为模式,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功能和适应能力。
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应用于强迫症、恐惧和恐慌障碍等问题的治疗。
7.家庭系统治疗模式:家庭系统治疗模式视个体的问题为家庭系统中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模式通过关注家庭系统中的家庭角色和动态,来解决个体的问题。
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基础理论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别是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取向。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代表人物有Kernberg,Akhtar,Gunderson,M Balint,Searles,Kohut,Fonagy等;认知-行为取向的代表人物有Linehan,LS Benjamin,A Ryle,Jeff Young,Klerman/Weissman,A Beck & A Freeman等;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Winston,Larry Rockland,R Wallerstein,Henry Pinsker 等。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足的疗效研究证据集中于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很多精神科医师遵循习惯使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Soloff等提出,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冲动、精神病性等症状,但是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格整体功能的证据。
(Soloff,2005)另外,边缘人格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和脱落率高是精神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持续六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广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种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药,20%使用四种以上主要用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种以上的精神科药物,研究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为了防止患者脱落而不合理用药,并且由于害怕复发劝说患者长期服药是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Bateman 认为在于医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过开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诸行动。
这个问题也许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治疗帮助患者解决不安全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而且解决医生自身的反移情。
(Bateman,2004;Zanarini,2004)同时,已经有荟萃分析的结果支持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
Perry等回顾了15项对人格障碍的疗效研究,发现根据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11,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29. (Perry,1999)Leichsenring等对14项心理动力学和11项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设计质量较高,使用了标准的诊断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疗效测量工具,他们发现动力学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1.46,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08,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7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20,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0.87。
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1.引言1.1 概述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重要心理学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动力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行为中内在驱动力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人的欲望、动机、目标和动力,以及这些因素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动力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动机和外部刺激的双重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动机和驱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人类心理过程中潜意识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假设,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潜意识冲突的影响。
这些潜意识冲突包括人的欲望、需求、压抑的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等。
心理动力学通过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来揭示和解决这些冲突,从而提供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途径。
虽然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关注人的动机和驱动力,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动力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和理解人的动机和行为,尤其关注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而心理动力学更关注人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更多地从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研究。
总之,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都是有关个体内心驱动力和行为动机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示。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探讨动力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在第2节和第3节详细介绍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定义、背景和主要理论。
在第4节,将通过对比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逐步了解动力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并对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都是由于各种动机是否满足这一对矛盾的结果;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罗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帕森斯的格式塔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其中尤其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最完整,而人本主义理论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后,与之齐名的三大心理学思想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其他的精神病学家正在关注精神病学史,探讨它们的生物学因素和素质因素基础的时候,弗洛伊德却把注意力转向了心理的影响以及人格和环境作用的“心理动力学”层面;他在多年的与精神病人、特别是对大量神经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后,弗洛伊德发现有些精神病人发病与童年早期的经验有关;因此,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以此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即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意思的三个层面、人格理论结构学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1、意识的三个层面弗洛伊德将人的意思分为三个层面,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部分;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那部分内容,多是那些不在注意范围之中的事情,但随时可以用意识提取的成分;如:你早上吃了什么饭,再过2个小时就要开会了等等;而潜意识是自己意思不到的、处于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内容;潜意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那些不知何种原因而被遗忘的素材;二是因为害怕产生冲突和焦虑而被压抑和排除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素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部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他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上的小尖尖,而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那些看不见的巨大部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念,潜意识层面通常包括了大量的各种为人类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各种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大储藏;应该说潜意识是伴随着大脑的形成已经开始存在了,并在6岁前大量积累形成,进而伴随人的整个一生的发生与发展;而意识和前意识是在后天伴随着语言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制到潜意识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哪里,而是在潜意识里积极的活动着,不断的寻找出路,追求满足;但是,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意识中有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起着“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严防潜意识中的非道德观念进入意思部分;于是就存在这样的矛盾:潜意识中的各种冲动或动机、欲望迫切地向上冲,向外推,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满足;但因为其不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容许,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而加以抵制给予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挤压,这就是所谓的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功能就是把主体的痛苦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隔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出现在意识中;但这些东西、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在潜伏着活动着,并通过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蓄意表现出来,而病态的压抑则会导致心理疾病即以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来;2、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而本我属于生物层面,自我属于心理层面,超我属于社会层面;1 本我:本我属于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它潜藏了人的各种欲望,如:性欲望、金钱的欲望、权利欲望、名誉地位的欲望等等;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的冲动着,不能忍受紧张,它会对紧张立即做出反应,以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其目的是减轻紧张,避免痛苦;以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的、无道德的,它一味的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长大,不会思考,也不会成熟,仅有欲望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自我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冲出自我的防线而到前意识和意思层面;2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3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是与非,对与错;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部分,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人格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否则必然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本我相当于一个非常任性虚荣漂亮的老婆,自我相当于老公,而超我却是个严厉的老婆婆;当这个漂亮的老婆无理取闹的时候比如对生活要求过分奢侈,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虚荣攀比做老公的就要受罪了,一方面要根据家庭的现实经济条件尽量满足老婆的要求,不能让老婆太受委屈,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老妈的性格、脾气和秉性必要时还要请求老妈首肯,因为搞不好就要引火烧身大难来临,老婆和老婆婆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形容的死对头笔者认为:以“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的人格结构三要素,不是一经形成就始终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格的不断成长而逐步的发展、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直至成熟、稳定、成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了人格是连续的、发展的;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是社会性的人格特征;荣格指出:“在人的整个一生当中,他所应该做的就是在现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展他的多样性、连续性与和谐性,小心谨慎的不让它们成为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相互冲突的矛盾系统;3、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涂上了性的色彩;他认为,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力,叫“力比多”,又称性力,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这种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今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将来的心理发展是至观重要的;1口欲期0—岁:此期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活动,快感来源为口唇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这一时期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和不信任感;如果口腔刺激满足不恰当,过多或过少,就会形成口唇期人格;过多就会形成一种纠缠人或依赖人的人格;若满足过少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这样的人即使过了儿童期仍然喜欢吃手指,到了成人则喜欢吸烟、喝酒、特别喜欢吃零食、爱唠叨等口腔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人格成长的一面的人格特质和悲观、被动、猜疑人格消极的一面等消极人格特质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2肛欲期8个月---3岁:此期主要是婴儿要接受大小便的排泄训练,快感来源的大小便的忍受和排放;主要生理活动是括约肌紧张的训练;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儿童通过要学会自如的控制与收放自己的括约肌,学会自主性;成长的机遇是学会自我控制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危机”是自我价值不足感和羞耻感; 这一时期的儿童第一次有了自我意思,学会了用“我”来表达自己,学会了说“不”建立了“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 这一时期“肛门期人格”存在两种固着: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邋遢、放肆、浪费、无条理;另一种是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气、固执等;3性器期3—5岁:性器官是这一时期儿童快感的主要来源;儿童通过抚摸自己的生殖器获得快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二是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第二个方面: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感兴趣,也即开始有了恋父恋母情结;儿童逐渐的认识了自己的生殖器,男孩知道自己有阴茎、女孩妒忌男孩的阴茎,男孩以为女孩不听话把阴茎割掉了;男孩害怕割阴茎所以和爸爸认同,并以父亲自居; 游戏在这一年龄阶段达到了最高峰,儿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演义出内心的矛盾情感,起着疗伤作用,如果儿童能够把对异性父母的爱转化到儿童的游戏中,他的俄狄铺斯情结才高结束,否则没有建立恰当的性别认同与分离,就会影响儿童将来的性别与角色扮演;4潜伏期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把性能量潜伏起来,用到学习中去了;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体现着能力实现;5青春期阶段12—18岁:兴趣转向异性,幼年的性活动开始复活,性生理开始成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的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感的建立”,实现忠诚的品质;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会出现两种危机:即固着和退行;出现心理异常,成为人格障碍和各种神经症产生的根源;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种类型;即“现实性焦虑”真实生活的挫折和无法解决的冲突、“道德性焦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和“神经症性焦虑”;对于神经症性焦虑的解释:担心潜意识的冲动,尤其是性欲和攻击本能;防御机制及其表现序号名称机制事例1压抑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些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危险东西排除在意思之外; 一女孩亲眼看见父亲强奸女孩,这种记忆被压抑20多年后才显现;2升华唯一真正具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把性欲能量转化为非性欲的活动; 如:把攻击性伊底的冲动转化为拳击、橄榄球比赛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中;失恋的人写出了很有价值的小说或诗歌;3替代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一个女人受到领导的批评后,回家把气出在丈夫和孩子身上;4拒绝否认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事实,拒绝接受某些存在的事实;一位深爱自己妻子的丈夫在妻子死后,仍然表现的象他还活着一样,在饭桌前给她留个位子,并告诉别人她走亲戚了;5反应生成人按照与无意识相反的方向行事,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一个非常讨厌前任妻子孩子的后母,可能表现的对这个孩子很殷勤6合理化采用人为的解释,去掩盖自己某一行为的动机一个虚荣的女孩刚刚和人相亲,别人没有看中她,她反而说是因为那个男人太粗鲁没有被她看中的原因;7投射我们把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一种防御机制比如:很多男人拒绝承认自己有异常的情欲和非分之想,却认为别的男人有8隔离把具有威胁性的动机或情感分隔于意思区域之外,不使自己在正常清醒时意思到一个深爱女友的失恋男人,只有在看到女友的照片时才会触景生情,甚至泪留满面;正常情况下根本意思不到;9抵消从事另一种活动以抵消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一个有自尊情结的女孩,明明喜欢这个男孩,但她却表现的喜欢另一个;10退行退回到儿童早期水平,出现不成熟的行为,不负责任; 自尊心破碎的男人,出现儿时的行为,向女孩展示自己的生殖器;11过度补偿通过过分满足某一欲望来弥补受到挫折的欲望一个非常喜欢吃甜食的肥胖女人,在受到丈夫的冷遇后反而过多吃大量的冰激凌;5、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觉察和洞察人的潜意识,了解其症状背后的意义;使当事人的无意识心理转化为意思层面,这样患者就了解自己的症状的真实意义,从而达到使症状消失的目的;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主要有七种: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阻抗的分析4、移情的分析5、解释6、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