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 最美好的礼物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3
最美好的礼物河北承德县六沟学区中心校本课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握()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3.运用学过的一些念书方式去明白得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体会“给予比同意更令人欢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情感。
重点通过朗诵重点句子的明白得,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入你同意或给予过他人的礼物吗?那时你的心情如何?下面咱们就学习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二、自学文本自学提示:1.在组长的组织下朗诵课文,纠正读音。
2.在组长组织下交流生字、生词,在交流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若是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三、汇报交流1.教师检查朗诵课文2.指导检查学生生字。
指导的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答疑你还有不知道字词吗?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抛给学生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成?六、专项训练1.给以下汉字注音羡慕()兜风()逛街()病症()跛脚()橱窗()2.改错圣涎礼物()万分惊牙()小儿麻弊()临街厨窗()十分羡幕()走路坡脚()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进程一、情景引入上节课咱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熟悉,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自学提示认真读课文,说说保罗是如何从小男孩那里体会到得“给予比同意更令人欢乐”。
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触摸、羡慕、惊喜万分、湿润”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从小男孩的言语和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能力训练: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思想情感教育:懂得世间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
一、汇报调查,感情铺垫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最美好的礼物》的调查,相信大家都有许多发现和思考,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 老师小结: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1、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在疑问或有感悟的地方做标记或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出示词语“触摸、羡慕、惊喜万分、湿润”,鼓励孩子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四、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在一年圣诞节。
得到哥哥礼物的保罗遇到-----------------------------------,孩子不仅-----------------------------------------------,还------------------------------------------------。
被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爱所包围,保罗--------------------------------------------------。
五、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
最美好的礼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是本文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最美好的礼物》教案第一篇:《最美好的礼物》教案《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最美好的礼物》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
本课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感受人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互相关心,生命才有意义。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难点】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资料袋中的故事、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小礼物,要奖给昨天在各方面表现最棒的孩子。
(给学生发礼物)下面,我想请获奖的孩子谈一谈得到奖品的心情。
(高兴,激动,快乐,兴奋……)(二)教师小结:(板书:快乐)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当我们得到一件奖品时是快乐的,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的,得到别人帮助时是快乐的……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
2019-2020年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最美好的礼物》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
这个年少的哥哥,用他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领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是本文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汇报调查,感情铺垫师:同学们,昨天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最美好的礼物”的调查,相信大家都有许多发现和思考,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好)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都有过接受或送给别人礼物的经历,让学生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河北承德县六沟学区中心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点通过朗读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入你接受或给予过别人的礼物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下面我们就学习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二、自学文本自学提示:1.在组长的组织下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2.在组长组织下交流生字、生词,在交流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三、汇报交流1.教师检查朗读课文2.指导检查学生生字。
指导的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质疑答疑你还有不懂得字词吗?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抛给学生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专项训练1.给下列汉字注音羡慕()兜风()逛街()症状()跛脚()橱窗()2.改错圣涎礼物()万分惊牙()小儿麻弊()临街厨窗()十分羡幕()走路坡脚()教学反思:。
最美好的礼物【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
这个年少的哥哥,用他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领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是本文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汇报调查,感情铺垫师:同学们,昨天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最美好的礼物”的调查,相信大家都有许多发现和思考,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好)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都有过接受或送给别人礼物的经历,让学生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要求:1.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儿美好的心灵.4.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五彩池》精美优秀作业班级姓名一、填空.五彩池的位置在:()上,从大小深浅上说:(),从数量上说:(),从颜色上说:(),从样子上说:( ),令人更惊奇的有三点:(),水的颜色不同的原因有三点:()。
二、抄写出文章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再写出你掌握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
三、抄写文中描写水池形状颜色的比喻句,想象并画出水池的形状颜色。
请在此画图四、抄写文中描写石笋形状颜色的语句,再想象并画出石笋颜色形状。
请在此画图五、回答.文章开头写“瑶池”的目的是什么?结尾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六、总结本文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七、向别人介绍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的景物特点,让别人了解这个地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您好!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兔子收到不同礼物的心情。
2、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兔子收到不同礼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享受听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A、认识生日礼物的含义。
B、认识手套、帽子、毛衣、鞋子和恐龙。
2、教具准备:A、分享阅读大书B、兔子手偶C、实物手套、帽子、毛衣、鞋子活动过程:一、利用手偶导入。
小朋友们下午好!刚才你们吃了什么?好香呀。
(生日蛋糕)是谁过生日?(谢晓成和黄旭菲)哎呀,今天还有一位小客人也过生日,猜一猜它是谁?出示兔子手偶,用小手帕遮住。
“大家好,我长着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最爱吃萝卜和青菜,猜一猜,我是谁?”(小兔子)是谁呀?(小兔子)真的是小兔子吗?确定吗?我们来看一看,揭开小手帕。
哇,真的是小兔子耶,好棒哦!(全体一起念)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二、讲述故事。
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关于小兔子过生日的故事,你们想听吗?那你们要竖起耳朵,仔细听一听小兔子收到了哪些礼物。
故事《最好的礼物》三、讨论故事情节。
1、故事里谁过生日?小兔子的朋友是怎样帮它庆祝生日的?它收到了什么礼物?2、看,小手套是谁送的礼物?(出示小手套)小兔子戴着合适吗?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兔子试一试这对小手套吧。
(请个别孩子试试)哎呀,手套怎么样了?(太小了)这样的手套更适合谁戴?(小老鼠)3、谁送的帽子?当当当当——出示自制大帽子。
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兔子试一试这顶帽子。
哎呀,帽子怎么样了?(太大了)尝试让每一个孩子都试一试大帽子。
这样的帽子更适合谁戴?(大恐龙)4、长长的毛衣是谁送的礼物?谁来扮演小兔子试一试?毛衣怎么样了?(太长了)这件毛衣谁穿更合适?(小蛇)5、运动鞋是谁送的?谁来试一试?鞋子合穿吗?是的,这双运动鞋穿在小兔子的脚上,不大也不小正好合适。
6、大家来说一说:你们认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让孩子自由讨论发言)7、小结:让我们听一听小兔子是怎么说的吧:每一件礼物我都喜欢,谢谢好朋友们。
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兜、逛、痹、症”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羡、兜、逛、症、跛、橱”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在什么时候得到过礼物?在得到的礼物中认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出示课件2.教师总结:在每个人的眼里最美好的礼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文中保罗在圣诞节也收获了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教师板书:最美好的礼物二、初读感知,随文识记字词。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同桌合作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巡视。
读完后说一说,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做上标记。
3、学习本课生字词。
出示课件:兜:注意“白”与“儿”之间不封口。
羡:上下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逛:形声字,半包围结构。
橱:木+厨=橱,形声字。
教师还要关注文中一些重点词的读音,如:“露出”“小儿麻痹症”“给予”等。
同时可结合字形,如“痹”“症”都是形声字,字形中都带有“疒”,了解这种病,并加深对这两个字的记忆。
4、汇报交流,课文讲了谁与谁之间的什么事?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作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想法的过程说完整,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师相机板书:给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
5、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在读文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教师总结提炼板书,以学定教。
预设:为什么说“给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为什么“给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是最美好的礼物?为什么男孩愿意做“那样的哥哥”?……三、品词析句,感受人物美好心灵。
(一)默读课文,思考:在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想法的过程中,小男孩的哪些言行震撼了保罗的心灵,让他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画出相关语句,写出感受。
(二)学生汇报,引发共鸣,指导朗读。
1、保罗的第一次“猜错”:(1)课件出示:“我希望,”小男孩儿接着说,“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味小男孩对弟弟无私的爱,真挚的情对保罗的震撼。
(2)保罗为什么会猜错?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朗读保罗与小男孩的对话,体会:“那样的哥哥”是怎样的哥哥?体会保罗和男孩不同的心理活动,感受男孩无私奉献,至真至纯的美好心灵。
②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男孩动作、神态的描写,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理解“羡慕”一词,走进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保罗:这孩子对这辆车爱不释手,一定也想拥有一辆。
男孩:这辆车多漂亮,如果我也能为弟弟买一辆,让他坐上这样的车去看橱窗里的圣诞礼物该多好!③课件出示下面的两句话,让学生品读,并谈感受。
“我希望也能有一个那样的哥哥。
”“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保罗和小男孩的想法仅仅就差在了一个字上,“当”字意味着什么?是给予,是奉献。
而“有”字呢?意味着索取。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读小男孩那朴实又感人的话。
2、保罗第二次“猜错”:保罗以为小男孩在炫耀,可是他又错了。
到底是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又一次令保罗震撼呢?(1)小男孩的动作描写:“到了小男孩儿的住处,小男孩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进入屋内。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他扶着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脚的弟弟从屋里走出来。
他把弟弟安置在下面那层台阶上,然后紧靠着他坐下。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步并作两步、扶着、安置、紧靠”这些动词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并指导学生读时体会小男孩儿的急切之情和对弟弟的悉心照料。
(2)小男孩的语言描写:他指着那部车子说:“看到了吗,弟弟?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分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这样的车子。
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原来给你讲的橱窗里的那些圣诞礼物了。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感受,相机追问:“小男孩的这段话仅仅是送一辆新车给弟弟吗?他还想传达给弟弟什么?”他还要给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要送给弟弟一生的幸福。
因为只有这样,小男孩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3)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话。
四、总结收获,留下思考。
1、故事到这里,不仅保罗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相信你们也一定有话要对这位可敬的小哥哥说吧?2、这么小的孩子,心里想的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取什么,而是时时想着能给予别人一些什么,多么令人感动,多么令人敬佩啊!在圣诞节这个美好的日子里,除了小男孩,还有谁也给予了别人“最美好的礼物”呢?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你又得到哪些“最美好的礼物”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交流。
作业新设计:一、读句子,体会含义。
1.我希望也能有一个那样的哥哥。
2. 我希望也能做一个那样的哥哥。
附答案:答:“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表明了希望自己是一个受益者。
“希望能当这样的哥哥”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给予者。
(意思差不多即可) 二、选字填空。
幕慕墓暮1.天寒岁(),我来到他的坟地。
我所仰()的战友,如今已经长眠在这座坟(),我默默的陪伴着他,直到夜()降临才离开。
厨橱2.妈妈在新装修的()房里,摆设了一件漂亮的()柜。
附答案:幕慕墓暮1.天寒岁(暮),我来到他的坟地。
我所仰(慕)的战友,如今已经长眠在这座坟(墓),我默默的陪伴着他,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开。
厨橱2.妈妈在新装修的(厨)房里,摆设了一件漂亮的(橱)柜。
三、填空。
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附答案: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给弟弟一个美好的承诺)而感到快乐。
我也曾因为(捡到钱交到失主手中)而感到快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想想从小男孩的言语和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顾所学。
1、生词认读。
2、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感情朗读。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交流问题一: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交流问题二:“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1、学生分析保罗一错再错的原因。
2、老师提出问题一:“保罗究竟是错了,还是对了?”(投影)(学生讨论)3、你们的问题提得太好了,回答得也非常出色。
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感谢你们三个人的出色表现,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把我们又带进了感人的故事当中。
谢谢你们!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小组的想法吧!交流问题三:“为什么保罗认为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生:因为保罗从小男孩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善良的品质,看到了小弟弟在实现心愿时的兴奋,而这一切就是小男孩所希望的,也是由小男孩和保罗他们两个给予的。
一次次的思想活动,让保罗领悟到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
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更成熟了。
生: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表现。
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无私的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人。
他们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交流问题四、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生:我们认为课文重点讲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生: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读了文中内容,我们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给予别人快乐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
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品质。
生:我从小男孩对弟弟说的那句话也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他说:“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了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男孩一心要把快乐给予弟弟,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
小男孩一心要把快乐给予弟弟,这正是课文要讲的重点,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品质。
交流问题五、“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生:小弟弟是因为(第一次这样乘车并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生:小男孩是因为(给弟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并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生:保罗是因为(懂得了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的这个深刻的道理并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而难忘。
交流问题六、你能联系课文具体谈谈“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意思吗?1、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
2、师生交流。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 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给弟弟一个美好的承诺)而感到快乐。
3、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
看着这一切,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说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
4、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三、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1.课外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2.以“礼物”为题,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新设计:一.给划线字注音。
跛脚给予麻痹症橱窗逛街附答案:(bǒ)(jǐ)(bì)(chú)(guàng )跛脚给予麻痹症橱窗逛街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感动感化感激感恩“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