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
- 格式:pptx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9
肺癌的诊断及多学科治疗肺癌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
肺癌在城市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38.08%,女性的16%,均居首位。
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可归纳为原发肿块、胸内蔓延、远处播散及肺癌的肺外表现等症状。
中心型和周围型肺癌的首发症状和X线征可不同,其诊断应主要争取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这涉及到最有效治疗的选择。
从治疗角度出发,目前世界上均倾向于将两类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
但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亦十分重要。
肺癌的治疗效果多年来一直没有显著提高,总的治愈率仅为10%左右,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且多药耐药。
另一方面关键还在80%以上的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而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多学科治疗及预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下面就将最近的部分成果汇报如下:肺癌的早期诊断:定期查体:胸透、胸片仍是目前肺癌早期诊断的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尚无准确、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让肿瘤的早期诊断出现了新的转机,利用检测外周血及痰中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改变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
ras基因家族、erb-B族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第3、6、9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位点。
英国的Ahrendt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检测K-ras基因、突变的p53基因以及15个敏感的微卫星位点,结果明显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美国的Sozzi等则报道了血浆中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43%的临床Ⅰ期及45%的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cm的患者血浆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NSCLC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总之,目前的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技术含量高、费用昂贵,难以普及。
肺癌的多学科治疗原则:肿瘤多学科治疗的定义是: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9-04-09T14:50:21.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张蕊杨经伟时倩倩张娜娜乔阿龙张磊袁玉[导读]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当今肺癌发病率在男性中己占第一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1]。
(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阜阳 236001)【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特征,探讨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影像学诊断为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及肺内改变等影像学表现。
结果:经病理学证实纵隔型肺癌共有16例,误诊4例,其中磷癌11例,小细胞癌2例,腺癌3例。
误诊病例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胸腺瘤、孤立性纤维瘤;16例纵隔型肺癌的肿块大部分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前上纵隔13例,中纵隔4例,下纵隔3例,前中纵隔5例,后纵隔2例;12例呈不规则状,其中8例肿瘤边缘呈分叶状、瘤肺界面毛糙,4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较光整,4例可见典型短毛刺或棘状突起,11例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中6例病灶中央明显液化坏死,9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
结论:纵隔型肺癌虽易误诊,但其CT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合该病的相关临床特点,可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其病理类型可能与地域有相关性。
【关键词】肺癌纵隔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 ZHANG RUI YANG JINGWEI SHI QIANQIAN ZHANG NANA QIAO ALONG ZHANG LEI YUAN YUSH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ople's hospotal of Fu Yang, An Hui, China 236001 Corresponding author: YUAN YUSHAN【Abstract】Object The CT features of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and mediastinal tumor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maging diagnosis 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Method The CT images of 20 cases of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diagnosed by imaging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the lesions, morphology, edge and pulmonary chang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16 cases of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4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including 11 cases of phosphorus cancer, 2 cases of small cell carcinoma and 3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The misdiagnosed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s lymphoma, thymoma, solitary fibrous tumor and . 16 cases of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were mostly close to mediastinal growth or most of mediastinum, 13 cases were superior mediastinum, 4 mediastinal mediastinum, 3 cases of inferior mediastinum, 5 cases of anterior mediastinum, 2 cases of posterior mediastinum, 12 cases irregular, of which 8 cases of tumor marginal. 4 cases were round or oval, 4 cases were round or oval, 4 cases of typical short hair thorns or spinous protuberances, 11 cases of uneven density, enhanced uneven enhancement, 6 cases of central clear liquefaction necrosis, 9 cases with adjacent pleural indentation.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mediastinal lung cancer is easy to be misdiagnosed, its CT performance is still characteristic. It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disease with serious analysis of its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pathological type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gion.Key words: Lung Cancer Mediastinal Type CT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243-02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当今肺癌发病率在男性中己占第一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1]。
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CT诊断进展丁晓云 综述,石士奎 审校【关键词】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5; R4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252(2020)03-1905-04胸腺瘤大多认为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起病隐匿,绝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发病比例男女相近,发病年龄40 ~ 60岁。
对于发生于前上纵隔以外的胸腺瘤则称之为异位胸腺瘤(ectopic thymoma, ET)。
ET临床少见,仅占胸腺瘤的2﹪~ 4﹪[1],极易误诊。
ET可能起源于胸腺组织异常的胚胎迁移[2],最好发于下颈部、中后纵隔及胸腔,心包、胸膜、肺实质及支气管等部位也有报道[3]。
其中,下颈部ET男女发病率为1:7,发病年龄11 ~ 71岁。
笔者将从胸腺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ET临床表现、CT诊断进展及鉴别诊断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ET 的认识。
1 胸腺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1.1 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胸腺瘤病理分类传统上有很多种,根据2005年版WHO胸腺瘤病理分类标准分为: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形胸腺瘤,可见哈氏小体,免疫组织化学CK细胞角蛋白强阳性;B型胸腺瘤(根据其肿瘤性上皮细胞是否增加和异形性的有无,进一步分为B1器官样型: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可见小核仁,与周围瘤性上皮细胞分布混合;B2皮质型;B3鳞状上皮样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三个亚型);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C型胸腺瘤(即为另一种亚型:胸腺癌较其他几型胸腺瘤相比更具侵袭性,属于较明确的恶性肿瘤),异位胸腺癌在临床上极其罕见。
临床上除了有组织病理学分型外还有相应的临床分期。
20世纪80年代,Lattes/Bernatz组织学分类,按组织来源不同将胸腺瘤归类为: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型。
1978年Bergh等首次提出了胸腺瘤的临床分期,日本学者Masaoka等于1981年对其进行修订,推出Masaoka分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临床分期,结合术中观察及病理结果所见,将其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在胸腺以内,包膜完整,镜下无肿瘤细胞浸润包膜;Ⅱa期:镜下发现包膜浸润;Ⅱb期: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纵隔脂肪组织和胸膜;Ⅲ期: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如大血管、心、肺等;Ⅳa期:侵犯胸膜;Ⅳb:肿瘤细胞经淋巴或血液系统向远处器官转移。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月 第3卷第7期纵膈型肺癌病灶主要集中在纵膈部位,由于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漏诊以及误诊率较高,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必须为患者实施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诊断方式。
此次研究旨在探讨2017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MRI以及CT影像表现与诊断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42例在我院接受纵膈型肺癌诊治的患者,病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临床体征包括咳痰、咳嗽等,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37~74周岁,平均(56.7±10.1)岁,排除其他终末恶病质患者、神经系统障碍患者、重度认知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扫描检查,MRI检查方式如下:通过常规矢状面SE/FSE序列进行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依次通过横断面、冠状面进行平扫,T1WI成像TE设置为10ms、TR为821.9ms,T2WI成像TE设置为88.3ms、TR为3380.3ms,加冠状面或者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
依次通过横断面以及冠状面进行增强扫描,T1WI成像设置层间隔为0.5~1.2mm、层厚为8~10mm,以高压注射器注入增强对比剂[1]。
CT检查方式如下:取患者仰卧位,自患者肺尖开始扫描,直至肺底部位,首先进行平扫,获取图片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自患者前臂静脉注入适量造影剂,速度以2ml/s 为宜,完成注射1min后进行增强扫描检查[2]。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灵敏度以及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13.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χ2、t检验进行比较,x-±s 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2.1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灵敏度MRI与CT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灵敏度均为1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4论 著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10期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形式,发病率低,起病隐蔽,较易与其他纵隔疾病发生混淆,造成误诊,不利于临床治疗[1]。
因此,术前的正确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尤为重要。
本文回顾分析13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 影像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认识,减少对其的诊断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平均(59±5)岁。
偶有咳嗽、声嘶、呼吸困难4例,偶有咳嗽伴痰中带血2例,胸闷、胸痛4例,声嘶伴胸闷、胸痛7例。
咳嗽、胸闷伴消瘦1例。
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
1.2 仪器与参数采用GE Brightspeed 16排CT 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扫描结束后自动减薄重建为1.25mm 层厚,并将数据导入GE AW4.3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横断面、二维或三维重建观察。
曝光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秒。
13例均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2.5~3.0ml/s,注射后30~60s 行双期增强扫描。
2 结果本组13例均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位于纵膈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9例位于前上纵膈,4例位于中、后纵膈。
13例边缘呈浅分叶或棘状突起,未见毛刺。
5例平扫密度不均匀,8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见钙化。
9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病灶中央液化坏死,4例均匀强化。
8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3例远处肺野见阻塞性肺炎,11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见肺内转移瘤,7例伴发胸腔积液。
2例可见肋骨、胸椎多发骨转移。
病例之一见图1A-F。
图1A 平扫肺窗 图1B 平扫纵隔窗图1C 动脉期 图1D 静脉期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及误诊分析黄进相,黄启良,彭 波,谭林芬,骆远航(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31)【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率。
纵隔型肺癌 CT及 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患者分别实行CT及MRI诊断,观察诊断效果。
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纵隔型肺癌所进行的诊断中,CT及MRI都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互补性,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及MRI;诊断价值纵隔型肺癌是一种肺部肿瘤疾病,患者发病后,其支气管会受到严重阻碍,会使肺上叶处于完全不张状态,使病变产生于纵隔表面,进而引起纵隔肿瘤。
由于该病症发病部位位于患者肺内,并且纵隔旁肿块和纵隔肿块的影像征象较为相似,因此检查期间很容易产生误诊现象,不仅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对诊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非常关键[1]。
本次研究就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41-75岁,年龄均值为(59.33±2.06)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研究,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意识模糊以及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急性病症患者;排除中途退出以及耐受性较差患者。
1.2方法CT检查:选择64排螺旋CT机。
参数设置:扫描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5mm,重建间隔1mm。
于患者屏气状态下展开扫描,自胸廓上口直到肺底进行扫描。
之后则可以展开增强扫描,使用双通高压注射器注射80-100毫升碘海醇,速率为3.0ml/L,延迟22秒、60秒分别实行动静脉期扫描。
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后行MPR处理。
MRI检查:选择MRI扫描仪,体线圈,首先展开平扫,横轴面自旋回波(SE)序列:TR/TE为600 ms/9 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TE为2500 ms/83 ms,主要包括横断位、冠状位T1WI、T2WI或加脂肪抑制序列T2WI,之后则可展开增强扫描,使用0.1 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患者实行肘静脉团注,速率为2ml/s,10秒后则可展开无间断连续图像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