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第7讲 航船遇难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6.37 MB
- 文档页数:23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1.学情分析分析学情,因材施教。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初中世界历史有一课讲“新航路的开辟”,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有大致了解。
此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相关影视剧、网上浏览也会了解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学生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
再加之所教学生是重点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强,思想活跃,口才好,文学功底深,好学好问。
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人格动机.他们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这也就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新的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物质”基础在于教材。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在知识的整体性与理论性上都有了较强突破,能力的要求也明显内化在教材的知识与理论之中。
这就为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开掘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也为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与能力目标,从而推进学生“一般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本。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东明县第一高级中学祝孝娟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一课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也给欧洲带去了大量资金和原料,促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确立、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的诞生提供了前提,在短短的几百年间,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人类以往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新航路的开辟。
本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学好《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对第二单元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新航路的开辟,至今已有两年多,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故事;三,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四、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且思维比较开阔。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识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概况,把握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3)通过问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学习用多种文明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
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深刻认识他们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联系做出的重要贡献;(3)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七课第七课: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三大分支之一,它研究的不是物质世界的表象,而是物质世界背后的本质、原因和本质规律。
这一课程主要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内容以及历史发展。
一、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形而上学的概念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意思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学问”。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的根本原理和本质规律,它不是对经验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和现象做出描述,而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2.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的本质、世界的本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宇宙的结构和发展规律等。
它试图回答人类对宇宙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探讨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
二、形而上学的思想内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
形而上学关注的不是实体的表象,而是实体的本质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实体和属性是存在的基本要素,是宇宙中万物的内在本质。
2. 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它研究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本原和真理。
传统的本体论主要包括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和唯心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主张物质是存在的根源,精神本体论主张精神是存在的根源,唯心本体论主张意识是存在的根源。
3. 宇宙论宇宙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整个宇宙的结构、发展规律和本质。
宇宙论试图回答宇宙的起源、构成和结局等问题,探讨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宇宙论主要包括宇宙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宇宙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宇宙的进化规律和宇宙的终极命运等问题。
三、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1. 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主要由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大哲学家贡献。
柏拉图主张理念的现实本质优于物质的表象,认为真实存在的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理念观提出了批评,主张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哲学与人生》活动课堂设计方案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增强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课堂活动】一、导入新课:播放《三文鱼的故事》,引出主题——正视失败,让行动更有力量!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认知失败学会对话人生(一)任务与探究——观看《中国合伙人》电影片断学生思考:从俞敏洪的人生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失败的?谈谈你对失败的认识。
(二)知识与重点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
但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经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也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历程。
可以说,成功与失败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人生的发展,伴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三)体验与提升作为中职生的我们,从最初的中考失利,选择到职高,直至到未来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将面对多少失败,可能没人能数得清,但只要我们直面失败,认清它与成功的关系,积极促成它的转化,成功同样属于中职生。
活动二:接纳自己学会规划人生(一)任务与探究步骤1:接纳自己的行动体验。
1.发放彩色卡片,一幅空白的人生进程演示图。
2.在彩色卡片上勾画自己的人生历程折线,并标注上重要事件(画自己的人生故事)。
动动手:在卡片上画出——在你的人生坐标系中,你的人生进程是如何演示的?动动心:在讲台上说出——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步骤2:接纳自己的心理体验带着自己的人生进程图,自愿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教案教案标题: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重要性;2.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的形成;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a. 哲学对人生的影响和意义b. 哲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2.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的形成a. 人生的意义和目标b. 价值观的定义和形成过程c. 个人、社会和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3. 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a. 哲学思维的特点和重要性b. 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和技巧c. 批判性思维在人生决策中的应用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与讨论(20分钟)2. 介绍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讲解哲学对人生的影响和意义。
3.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意义。
4. 解释价值观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分析个人、社会和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案例分析与思辨训练(25分钟)5.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并思考可能的决策和后果。
6.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冲突和决策合理性。
总结与展望(10分钟)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哲学对人生的重要性以及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8. 展望下一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连续思考。
教学资源:1. PPT或白板2. 案例分析材料3. 分组讨论的工具和材料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程度。
2. 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总结能力:检查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作业,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短文,并分享给同学。
2. 推荐相关的哲学读物或电影,让学生自主拓展思考和了解哲学与人生的更多内容。
备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