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1: 教师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41
P2、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P2、简述: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P8、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写成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P17、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中西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从无到有的过程。
P19、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17、18岁)。
P28、说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P3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分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成分。
P40、学习定义为: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P43、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能将巴甫洛夫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对应)P47、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P48、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P53、简述:说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学习P61、观察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现象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理论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动机过程。
P66、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P67、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活动直接作用成分:一是作为主体学习愿望的学习需要;二是作为对主体的学习活动具有吸引作用的学习期待。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特点3、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后,欧洲一些教育家开始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个实验教育学派。
这个实验教育学派其实不过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实验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E.Meuman)和拉伊(y),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就是莫依曼提出的。
实验教育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比纳和西蒙(A.Binet&T.Simon).1905年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育。
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
桑代克从1896年起,就开始了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后来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
他在学习的实验与测量研究的资料基础上,于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这三卷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与从前教育心理学的显著不同是: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这与从前仅仅是普通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移植,特别是缺乏实验支持的教育心理学根本不同。
⑵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这是从前的教育心理学难以比拟的。
(2)科学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后,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自桑代克后,在美国逐渐形成不同派别的教育心理学。
概括地学,在美国主要有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和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三、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构造主义这个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五篇)第一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考试材料高学等学校教理学习笔记之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一、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系统。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迁移概括的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凡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学习的基础,或者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现象都属于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
3、遗忘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面。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4、过度学习指的是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人对于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所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组织、调节与控制。
)它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的核心部分。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6、人格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对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
7、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8、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学生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或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接受学习是指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5、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首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7、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四个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两种形式: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8、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9、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0、心理枯竭: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一、J 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P8)2、陈述性知识:指言语方面的信息,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P9需理解)3、程序性知识:指动作和程序方面的信息,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平时称之为技能。
(P9需理解)4、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够根据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
(P40)5、教师威信的内涵: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范畴。
(P48)6、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P51)7、心理发展:指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且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P60)8、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P83)9、知识理解: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P149)10、思维:指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P172)11、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解决的是直观、具体和操作性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实际动作。
(P173)12、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思维解决的是理论性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借助于抽象概念、命题进行的判断、推理,以求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
(P174,没说要考)13、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逻辑方法或熟悉规则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又称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
(P177)14、发散思维: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力图使问题获得完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个体心理: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
4. 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5. 认知心理学: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7。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8 。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第二章1.心理学发展的含义: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
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
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
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2。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1。
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单选) 2.正处于(青年中期),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3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1)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规律(2)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3)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4)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4。
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5大学生情绪感的两极性6.生意志发展的特点(选择)(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堕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时常伴有信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7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8.强化与惩罚的比较: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
9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10。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11。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3。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14. 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性。
15. 瞬时记忆(感觉贮存):暂存信息,不加工。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7±2个信息单位。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信息相对静止,可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
16。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17.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强调发展人性,注重创造潜能的启发,引导认知与经验的结合,注重人的理性与情感的均衡发展,使学习者肯定自己,并进而促进自我实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
2、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5、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情人眼里出西施)。
6、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被注意的事物进行清晰的反应。
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有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如:笔误、梦境等)。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观点:(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研究对象:异常心理和行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研究方法: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2)行为主义学派(美国)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研究对象: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研究方法:客观实验法研究外在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S--R)(3)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奈赛尔(美国)《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刺激与行为之间内在的认知过程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S—O--R)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美国),后来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为罗杰斯。
研究对象:健康人(以人为本,主张人化)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影响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改变了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师的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呕心辛苦整理版)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如智力;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如语言、能力(智力)、记忆、思维;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的某一段时间,如果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1.心理适应阶段(大一):不适应2.全面发展阶段(大二、大三)(1)思想活跃,兴趣广泛(2)求知欲增强,注重能力培养(3)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3.职业定向阶段(大四)职业选择与定向四、大学生的认知特征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 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P88)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日本:19-22 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五、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复合性、强烈性、矛盾性、易变性、时代性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多样性和学习占主导发展性和迟滞性并存,动机冲突隐蔽性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特点(1)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行、求真务实。
(2)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积极进取。
(3)人生态度积极健康,幸福与苦恼都与理想实现密切相关。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1)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2)价值观认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3)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特征(4)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向明显(5)政治意识呈弱化趋势(6)人生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大学生的情感特征1.情绪的丰富性和狭隘性2.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3.情绪的强烈性与细腻性霍尔:青年期是“疾风怒涛”时期4.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给我们的启示。
(1)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
并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班杜拉指岀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
(②2)得到启示:①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②重视认知、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④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2.阅读材料,二战期间,纳粹俘获了一位钟表大师,他们为这位钟表大师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命令他制造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然而大师发现,[:无论他如何用心,如何竭尽全力,都无法达到二战前自己在家里制表时所达到的精度,总是差了一点点。
他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二战结束,他又回到家乡重操1日业,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做的钟表又能达到以前的精度(1)钟表大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你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做?(1)这个例子说明,当钟表大师处于受控制、菲自主地位时,尽管他的钟表技能没有变化,但是制作钟表的精度却受到了影响。
因为他制作钟表的时的动机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
(2)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内在动机的力量以及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中满足自主需要的重要性,钟表大师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通过压迫来促使学生学习。
(3)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建立自主支持性课堂:首先,教师学会欣赏和尊重学生观点: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选择和自我依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主动性;第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非控制性的反馈和交流;第四,由于在学习中规则、约朿与限制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向学生解释行为限制或约束的合理性3.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在一所小学的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们告知老师说:“名单上的学生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