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灵宝三高宣传片解说词
- 格式:pdf
- 大小:232.89 KB
- 文档页数:6
湖北省示范学校三峡高中专题宣传片解说词湖北省示范学校三峡高中专题宣传片解说词在美丽富饶的西陵峡口,有一片希望的热土;在钟灵毓秀的湖北宜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荆楚名校、湖北省示范学校三峡高中。
一、美丽的校园走进三峡高中,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校园里处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教学楼前,雪松挺拔,冬青成行;植物园内,杨柳依依,玉兰缤纷;桃李园中,桃花似霞,李花似雪。
细节突显品位,在规划有方,整洁宁静的校园里,随处可见那些饱含哲理的小告示牌和设置在路灯上的人文灯箱,他们造型新颖,启人心智。
这里有采掘三峡工程175米淹没区以下了三峡石。
29亿年的历史沧桑,把大小不一的崆岭石一一点化,他们价值连城,却好似随意散落,小径边,池塘旁,古朴厚重,独处一隅。
它们是浓缩的三峡盆景,彰显三峡夷陵特有地貌;是生动的直观教材,启发学子探究无尽奥秘。
这里有演绎美丽神话的铜像。
根据大禹治水传说中“土星化神牛,神牛开峡平江”的故事,移建了“神牛开峡”雕塑,激励师生们排除万难,开拓创新。
这里有“三峡珍稀植物园”,从库区引进国家级保护植物珙桐、银鹊树、秃杉、银杏、三尖杉、水青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一流的设施三峡高中这所省级园林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人文内涵才是三峡高中的重要的亮点。
学校占地1.68亩,总建筑面积58622平方米,绿化面积0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多元,天文观测台、游泳池、标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设施齐全,建有1000兆光纤接入的校园、有线电视、电子阅览室以及选修课和活动课专用教室。
所有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数字化,成为全省数字化教室示范窗口。
学校所有办公室、教室、寝室都安装了空调,所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学校藏书11万余册,阅览室订有报纸杂志300余种。
教学区由主楼、教学楼、科技艺术馆组成,成“品”字排列,是师生工作学习的主要区域。
主楼气势恢弘,集教师办公、学生理化生实验室和图书馆三大功能为一体。
依秦岭雄姿走校企合作特色路伴黄河春潮创全国中职示范校弘农河畔谱华篇,桃林芬芳香满园。
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秉承“依法办学、依章治校、以人文精神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时光”的办学理念,把给学生提供贴心服务、让学生能力得以提高作为服务理念,坚持“精确、精细、精致”的三精管理标准,把实现“品质学生、品质教师、品质学校”作为管理追求,努力打造豫、秦、晋“金三角”地区职教名校。
两年来,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立足校情,从德育入手,强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越来越强。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陶冶情操、浸润心灵的独特作用,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灵宝教育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行为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示范校建设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央投入1020万元,地方投入1700余万元,加强学校建设。
学校先后建起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门、美轮美奂的学校礼堂、藏书量丰富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标准先进的网络实训室、整修一新的百合广场、完成了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实施了班班通工程,数字化校园正发挥着作用。
校园文化以“百合花”精神和“道德经”为精神引领,建起了“百合花开”主题雕塑和音乐喷泉,学校主体建筑厚德楼、广德楼、建德楼等命名,以“德”字为主线,寓意深刻,引领师生以德修身、完善人格。
学校道路自信路、自强路、执着路,路路引领者学生走向成功,励志创业,奋发图强。
设计新颖、清秀悦目的校徽,蓝天白云为底色,盛开妖娆的百合花为校标,象征自由奔放的中职生精神追求。
催人奋进的校歌“百合赋”,英姿飒爽的国旗班,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柔中带刚的教师太极拳表演,课前诵读《百合花开》,班会、晚集诵读《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相结合,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征文热爱教育幸福生活灵宝三高地理组张根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从教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每天当时间从夜晚备课的灯光里溜走,从上下课清脆的铃声中溜走,从批改作业的笔尖下溜走……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幸福?做老师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呢?(一)教师的幸福,一定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我们期盼政府重教的政策越来越实,我们期盼社会尊师的氛围越来越浓,我们期盼学校的管理更加民主,我们期盼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所有这些,都可能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
但是,反观自身,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教师自己能做什么?又需要做什么?或许,繁杂的工作根本就让你无暇思考幸福与否,只是日复一日匆匆向前。
在偶然闪过的瞬间,你会略带伤感地自问:生活在哪里?我又在哪里?低头走路的我,拿什么面对每天的雾霭、阳光和孩子时有困惑的脸?跳出单调、庸常的生活,敢于改变自己,给自己生命更多惊喜,从生活中积淀教育的智慧与财富,你才可能获得更为幸福的职业生涯,更有底气把这种惊喜带给学生。
很难想象,一个个人生活失败的教师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教育生涯。
懂得追求生活诗意与幸福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充满希望的未来。
或许你会问,我们这么忙,时间从哪儿找?时间是从热爱开始变得充裕的。
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你的时间和生活由你决定。
“长三角”名校长、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校长骆玲芳,一人管3所学校时也不忘去野外探险,在旷野的徒步中清空自己的头脑。
她说,路上是她思考教育最好的时间。
她还是一个茶艺师,每到春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从大地而来的茶香。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这里,有生活的激情,有教育的乐趣。
一切都在教育之外,一切又在教育之中。
幸福的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的幸福水乳交融。
我们在生活中思考着、示范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中寻找着、实践着我们幸福的职业生活。
热爱教育,热爱生活,这是教师幸福的起点。
(二)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使得每位教师感受到的幸福都不尽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满足于照本宣科,对于教书育人的专业,不想也不愿有所建树,那么,你便很难在工作中感受到持久的幸福。
宣传片解说词精选3篇宣传片解说词精选3篇1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人文荟萃,名胜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物产丰富,五谷丰登,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荷藕之乡。
宝应——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的北大门,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市毗邻。
宝应,县域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辖14个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人口92万。
县城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望直港镇区面积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现有人口万。
宝应位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同属上海经济区、南京都市圈。
发达的交通,广阔的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
宝应已成为一座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已形成以输变电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和压力容器、泵阀管件及有机食品制造二大特色产业的工业体系。
位于城区东部的望直港镇,连续5年蝉联县经济目标考核一等奖。
现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近100家,集镇共有三大园区;江苏耿耿工业园、扬州市汽车配件工业园、扬州市食品工业园,拥有电工电器、机械制造、车辆配件、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
沿着美丽的宝应大道向东,一个绿意盎然、生态优美、宜居怡人的望直港展现在您的眼前。
第二篇:开放创新(PPT) 一.开放条件日益完善二.开放载体日益坚实(宝应几大园区和望直港三大园区) 三.开放环境日益优化(县文件和镇文件) 四.创新理念日益增强 1.产业创新(电工电气、车辆配件、压力容器、食品加工、新材料) 2.人才创新第三篇:幸福文明水是宝应的灵魂、绿是宝应的特色、文是宝应的精髓、洋是宝应的气派;今天的宝应已彰显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的崭新风貌。
宝应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的荣誉称号。
今天的望直港作为宝应的东方明珠。
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个平安、诚信、法制、文明的望直港呈现在您的眼前。
开放的望直港充满商机、热忱的望直港充满诚信、奋进的望直港充满活力!宣传片解说词精选3篇2在中原大地上,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厚重,玄鸟生商的美丽神话流传千年,这里就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豫北重镇——古都安阳。
最新解说词格式(优秀8篇)解说词格式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您来到临港三中指导和检查工作。
临港三中始建于1958年,位于石柱岭下,龙王河畔,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富,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现占地105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教职工110名。
我校确立了“明理、明德、乐业、乐群”的校训,构成了“知行合一、和谐创新”的校风,坚持“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与成长”的办学理念,行教育之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孩子在那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
宿舍区部分下方向各位领导说的是我们的学生宿舍。
学校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在实践中创立了“三位一体”学校安全管理模式:一是领导重视分工到位;二是制度健全措施到位;三是加强教育防护到位;四是齐抓共管防治一体对于学生宿舍整理,我们实行的也是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具体做法是舍长汇报制和教师检评制相结合,安排教干带班、教师饭时值班和班主任轮岗检查的“三位一体”的管理。
把检查的结果详尽记录,并进行张榜公布。
检查结果纳入“礼貌宿舍”和“先进班级”的考评当中。
对于学生的午间、晚间休息,我们每一天都安排班主任和学生督导员轮流检查并签字,值班领导督查。
确保了学生午休、晚休的纪律和安全。
黑板报部分此刻各位领导看到的是校园文化长廊。
我校大力加强校园书香文化建设,用心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长廊,让一面面墙壁会说话、能育人。
我们校园布局合理,此刻所走的大路宽阔平整,两边是整齐的塔松、月季和樱花树。
给人一种蓬勃向上,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感觉!优美的教学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中学会创造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我们所看到的室外文化墙,左右两边的黑板报,每一版面都有主题、有诠释。
分别是《校长寄语、教师心语》、《青春之歌》、《礼貌传承》、《安全伴我行》《法制在心中》、《临港精神》等等,每一块版面都是凸显我校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做出的发奋,它们丰富了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
“金城灵宝”走新型城镇化和谐之路——河南省灵宝市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掠影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誉为黄河金三角上的明珠;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发展蓝图清晰展现;这里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和谐之路!近年来,河南灵宝市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经营管理通盘考虑,超常规谋划、大手笔运作、大魄力推进,城市建设高潮迭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歌猛进,城市居住人口达到22万人,绿化覆盖率达35%,城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初步建成了豫秦晋金三角地区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实施北区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早在2003年,灵宝市为全面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根据自身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明显不足的现状,立足市情、着眼未来发展,紧抓被列为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26个重点县市区,尤其是6个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历史机遇,作出了建设城市北区的重大决策:实施“北进东扩、发展两翼”战略,沿弘农涧河向北发展到函谷关景区,向东扩展到灞底河,以焦村和川口两个城镇为两翼,服务城市发展;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自然和谐、适宜人居、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
科学的定位,为灵宝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实施北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形成了涧东区、涧西区、城南区、城北区、城西区五大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灵宝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亮点凸现,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成为融工业、商贸、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2010年该市城市框架拉大到3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3万人。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达到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
建设与民生兼顾完善新型城镇功能灵宝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建设和民生必须兼顾,只有把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才会成为百姓拍手称快的“惠民工程”。
扎实开展学校行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尊敬的各位行风监督员、行风评议员,与会的教育同仁:大家好!灵宝三高位于灵宝市富士路中段,占地60余亩,是一所拥有62个教学班、3700余名师生的三门峡市级示范性高中。
三高人心怀“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校园充满活力;让教师充满激情,让课堂充满智慧;让学生充满自信,让心灵充满阳光”的办学愿景,打造出金城灵宝“全员德育”响亮教育品牌。
2000年以来,灵宝三高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4330名本科生,有80余人被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美院、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名牌重点大学录取,逐步实现了我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目标。
围绕学校行风建设,我们注重文化引领,努力践行“润德至善,博学致远”的校训、“务实重干,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慎思敏行,日新有为”的校风和“惜时乐问,合作竞进”的学风。
下面,我将2014年我校行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科学管理,民主治校加强科学管理,实现民主治校。
学校管理秉承“决策民主化、考评严格化、激励有效化”的原则,抓好五个方面制度的建立,广开言路,问计于民,会集群智,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一是完善教代会制度。
每年召开两次教代会,审议学校当年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学评优方案及学校重大事项;二是建立教职工建言献策制度。
每期初,由工会书面征集教师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要求各处室在教代会上公开答复;三是民主评议制度。
每期末,召开教代会,听取中层领导工作述职,并对各中层干部和单元、处室进行测评考核;四是家校联系制度。
每期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征求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与此同时,设立举报电话、校长信箱,发放学生意见征询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我校行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五是校务公开制度。
认真推行校务公开,把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建设工程及物资采购招投标、财务收支、贫困生资助等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及时公开,接受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灵宝市第一小学宣传片解说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金城灵宝,景美物丰;道家之源,中外朝拜。
两千五百年前,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灵宝函谷关著就了《道德经》五千言。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灵宝市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沐浴着晨光,抑扬顿挫地齐声咏诵,千古名篇的神韵,泱泱华夏的儒雅,悠然再现。
灵宝市第一小学像一颗魅力四射的明珠,镶嵌在灵宝这块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之上。
学校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3690人,教职工237人。
其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10人,峡市级骨干23人,县市骨干56人。
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灵宝市第一小学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
2002至今,在校长翟美峰的带领下,学校始终以“让每个孩子赢得未来”为办学宗旨,奉行“教孩子六年,为孩子想六十年,为祖国民族想六百年”的办学理念,坚持“管理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着力创建中原一流名校。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灵宝市第一小学高瞻远瞩,以“快乐阅读”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努力培植具有书香气息的现代学校文化,为全校师生点亮了一盏使自己生命更精彩的明亮的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对普遍开展师生读书活动,翟美峰校长有着更深刻更高远的思考。
她说:“作为培育人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书香校园”,应该把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气氛,培育师生的读书习惯,作为学校办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在浓郁的书香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需要,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全方位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显然,打造书香校园,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抓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灵宝市第二高中学校专题片解说词高中学校专题片解说词之一:唱响学校科学发展主旋律-----发展中的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这里是知识的学园——以最好的学习条件、先进的教学理念、宽松的学习空间和现代化的数字校园,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
这里是生活的家园-----不仅保证了老师和同学们吃得营养、健康、实惠,而且让他们住得舒适、温暖、安全、惬意。
人人都能够找到家的感觉。
这里是精神的乐园---为老师和同学们创造了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让人人都有一个好心情,人人都保持一种旺盛的激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乐在其中。
1999年9月,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吮吸着弘农文化的乳汁,诞生在钟灵毓秀的崤函大地,诞生在物华天宝的弘农河畔。
近十年来,灵宝市二中始终坚持“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亲情管理、激励教育、引导教学”的工作原则,提出了创建“知识的学园、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的“三园式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战略。
今天的灵宝市二中,以其优美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豫西地区基础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采访:校长任福定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思路,为发展中的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插上了腾飞的双翼——那就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灵宝市二中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
2005年秋,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采用专家引领、名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四种形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专家引领,进行科研理论指导,突出了前瞻性。
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聘请专家作报告,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
【灵宝三高宣传片解说词】仰望星空,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的灵宝三高第一部分:【序 曲】起步,从这里开始男播:巍巍灵宝,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铭功,先哲老子在这里传教著经。
雄关函谷,千古雄峙,万仞锁钥,雄峙衡岭之巅,控扼东西二京。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玄宗改元、公孙白马等历史典故皆出此处,曾演绎出多少金戈铁马、波澜壮阔、充满智慧与灵动的经典史诗。
吸天地之灵气,汲史海之精华,金城灵宝傲然矗立在这方历史厚地和现代热土。
女播:得天时契机,享地利优越,聚人和瑞气。
1953年7月,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就诞生在文化源远流长的金城灵宝,坐落在城市新区主干道富士路中段。
六十年沧桑砺洗,一甲子蕴积涵育。
在历任学校领导班子的亲历躬为下,自上世纪90年代,灵宝三高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7月,学校收并了原尹庄镇一中的校舍,校园面积达40余亩;2004年12月,学校征用学校西边尹庄村空地和居民区22亩改建扩建;先后建成了学生餐厅楼、教学楼、教工公寓楼和学生宿舍楼;2006年改建了学校大门,昔日掩于深巷,如今临街露容。
男播:历览这部由前贤后学共同谱就的载满光荣与梦想的辉煌校史,我们依然可以真切感受到这所学校60年来升格转型的强劲脉动:从激情岁月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的重焕生机,再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意气风发,灵宝三高与时俱进谋发展,围绕创新做文章,实现了从普通农村初中到市级示范性高中的历史性嬗变。
女播:历史给三高一个机遇,三高还历史一个奇迹。
三高人务实重干、追求卓越、善打硬仗、自强不息,创造出三类生源学校的高考神话:2002年高考本科上线91人,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突破百人大关,2004至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以2—3数递增,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665人,被社会赞誉为“三高速度”“教育黑马”。
第二部分:【概述篇】激情,从这里点燃男播:这是一片培箐育英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女播: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男播: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人文的旗帜!女播:这是一艘起锚扬帆的航船,传承中播撒着教育的智慧,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男播:学校文化是教育场,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
女播:文化管理是生产力,思想、精神、责任是其内核,认同是其目标。
男播:2010年1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马连洁出任灵宝三高的领头雁,他的睿智、务实、精细、钻研、人本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女播: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描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蓝图,指明了高中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创特色教育品牌”的改革方向。
第三部分:【成果篇】奇迹,从这里产生男播:秉承花甲之年老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秀的办学传统、经典的办学经验、浩然正气的培菁精神,志存高远的三高人以世界的眼光思考教育,以立根树人为学校发展之本,以先进文化铸学校发展之魂,以新课改助学校发展之力,以教育科研强学校发展之路,以校园改扩建加速学校现代化步伐。
女播: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教育人的责任。
在管理创新中,落实“管理重心到单元、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的扁平式低重心管理机制。
始终坚持“两个不动摇”:第一,强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目标不动摇,努力践行“精细管理、精致育人、精品办学”的管理理念,着力追求“工作态度精心,教学方法精巧,学校管理精细,教育环境精美,校园生活精彩”。
第二,把师生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不动摇,积极倡导“清新而优雅地生活,智慧而快乐地工作”。
凝练出教师“幸福管理学”,以教师的现时幸福和终身幸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进而培育充满幸福体验的教师文化,最终实现学生幸福、校园和谐。
工作实践中,从构筑“民心工程”入手,重视民意、关注民生,化作一件件具体鲜活的实事:每学期初末,分别召开教代会进行学校中层干部思路汇报和工作述职;学校重大决策和制度议决都必须经过教代会表决;为教师备课室、处室安装空调、饮水机,有效改善了教师工作条件;取消教师上班签到,实行弹性工作制;教师生病住院、婚丧嫁娶,校领导亲自上门探望慰问;提高班主任津贴,评先表模晋级向班主任倾斜,实现班主任特殊“职场待遇”;为过生日的教师送上蛋糕、鲜花、贺卡和教育书籍;建立教工餐厅,保证教师走出课堂就能吃上舒口的工作餐;建立400平米的教工活动中心,保证全体教职工每天自由锻炼一小时;组建教工社团,丰富和发展教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勤于锻炼的教工,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工全面体检;2011年暑假,分三批组织全体教师赴新安土谷洞和灵宝技校进行户外拓展训练,打造团队精神。
男播:教师是学校第一生产力。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校师生重于行、实于做、立于思,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形成了灵宝三高独特的“文化场”:一是实现机制驱动。
不断完善健全公平、公正、科学、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为教师搭建“平等竞争”的舞台,确保学校工作的健康运行。
二是强化专业引领。
设计《班主任工作手册》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手册》,使“记录”不仅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史,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
三是实行示范引领。
推行“青蓝工程”,开展老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伴学习活动,发挥传、帮、带、促作用,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老教师示范课和骨干教师精品课等活动。
实施“名师工程”,每学年评选出5名功勋教师、10名明星教师和20名骨干教师,每人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奖励,让教师获得自身价值实现的职业幸福。
女播: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成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使命。
为此,灵宝三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提升地位,降低起点,追求实效”,工作目标是“德育为首不虚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德育形式多样化”。
围绕德育目标,我们深入系统地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推行“学生寝室导师制”,实现德育管理全员化。
导师实行“一岗双责”角色定位,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对受导学生进行“四导”,即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让每一位老师都有牵挂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倾诉的老师。
导师在工作中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第二,开展“三化德育”,实现德育工作课程化。
实施分层化德育:高一学生围绕青春与责任展开活动,让青春更美好;高二学生围绕生命与生活展开活动,让生命更灿烂;高三学生围绕成人与荣誉展开活动,让人生更辉煌。
(画面呈现:高一新生入学仪式<高一军训、21天训练营、开学典礼>、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毕业仪式)开展生活化德育:①感受亲情,激励学生勤学习。
学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感恩励志报告会,让学生与父母对话交流,感受和反思,把家长的希望内化为目标、责任和动力。
②感恩生活,肩负责任重基础。
学校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学生特别设计“孝心作业”,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为父母洗一次脚、算一笔亲情帐、向父母交流在校学习生活叙事等。
③感谢生命,尊重自己做真人。
在“感谢生命”系列活动中,回放学校生活,回顾走过的路,回味曾经的奋斗和汗水,体验生活的馈赠,踏实前行的脚步。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④感悟班魂,唱响校歌树班魂。
通过五个环节进行渗透拓展,以班级精神立班魂,唱响校歌树班魂,学子典型引班魂,跑步敛气聚班魂,思齐悦读悟班魂。
⑤多元评价,记录足迹重过程。
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通过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成长过程,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创设系列化德育:①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 “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等纪念日开展活动,使广大学生牢记使命,奋发学习,立志报国。
②坚持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
③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满足兴趣爱好。
④每学年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开展优秀歌曲的编创、演唱和诵读活动。
⑤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学生生命力勃发、个性张扬、创造力释放,在活动中品尝到主动发展的乐趣,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
第三,实行开放德育,树立“大德育”观。
通过邀请教育专家莅校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追求“成人”而非“成事”、“养成”而非“速成”、“内化”而非“灌输”的理念,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目标。
第四,设立“进步奖学金”,推行“学业增值评价”。
积极倡导“努力即优秀,进步即成功”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考评,不看名次看进步,不看个体看整体,大张旗鼓表彰进步班级、进步寝室和进步学生。
男播: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
学校坚持“效益在每一课时,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理念,提炼了“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的三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实行“教师候课制”、“教案三重制”、“课堂责任制”等,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备课,实行“备课组长布置、教研组长指导、教务主任检查、分管校长抽查”的四层管理制度,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教师在落实教育教学细节中人人得到发展。
教研活动,实行“本周我主讲”, 针对下周教学内容编写导学案和教案,先个人初备,会上一人主讲,全员讨论、辩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课堂教学,采取“生本导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实教学“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四清验收制度,建立“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互帮互学机制。
女播: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加速教育现代化。
一是加快校园改扩建,学校请陕西勘测规划设计院对校园做了整体规划设计,东区为生活区,西区为教学区。
2011年5月,投资2100多万元,在西区同时动工新建逸夫教学楼、综合办公楼、续建西教学楼,圆了几代三高人的夙愿;二是与重庆凯特立文化公司合作,对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整体规划,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滋润学生心灵,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三是加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11年8月学校整合资源成立“现代教育发展中心”,承担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