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育种学预备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5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随着人类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家畜育种已经成为了家畜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家畜育种是指人类通过人工干预,以改良和优化家畜品种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
一、遗传学基础知识家畜育种是基于遗传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了解遗传学基础知识是进行家畜育种的必要前提。
1.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携带者,是遗传信息分离、传递和重组的基本机制。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段遗传信息,它是编码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个体基因的组合,表现为所有基因的遗传信息。
表型是个体形态、性状和性能的外在表现,它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3.常见遗传模式常见的遗传模式有显性、隐性、常染色体隐性、性连锁等模式。
其中,显性模式是指一种基因型的表现性状完全由该基因的一个表现型决定,而隐性模式则是由该基因的两个表现型共同决定。
二、家畜育种方法家畜育种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两类。
1.传统育种传统育种是传承下来的经验式育种,基于观测和选择的原理进行,主要靠人工选择、繁殖和改良来获得更好的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包括重毛、混血和品系选择等。
2.现代育种现代育种是基于遗传学和组织培养等技术的科学实验室育种方法。
现代育种方法包括遗传改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
三、家畜的选择指标为了获得更好的家畜品种,选择适当的选择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1.生产性能家畜育种的第一目标是提高生产性能,因此,生产性能是家畜选择的重要指标。
生产性能主要包括繁殖率、出生率、繁殖季节、生长速度、产奶量等。
2.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家畜的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是家畜品种的重要表征,因此,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也是重要的选择指标。
外部形态和体型特征主要包括体型、体态、身高、体长、胸深、体重、毛色和肉质等。
3.经济性能经济性能是家畜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性能主要包括肉质和细胞生产性能。
动科072班《家畜育种学》复习参考一、大题目1.驯化动物与驯养动物有何区别?答:驯化动物是指人类饲养的野生动物,脱离了野生环境并凭经验感知到人类是其食物和栖息地的供应者而不是其危害源的动物。
它要成为家畜,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能够人工繁殖;②人工选择下,人类所需要的选择性状能得以充分表现,并逐渐遗传下去。
驯养动物是指人类长期饲养的动物,符合人类要求而有能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的动物,它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1.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种用价值;2. 具有相同的血统来源;3. 性状及适应性相似;4. 遗传性稳定;5. 有完整的品种结构;⒍足够的数量;⒎分布地区广;⒏经政府或品种协会审定认证。
3.什么是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是什么?答:数量性状是指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一类性状。
其遗传基础是:(1)微效多基因假说;(2)数量性状基因座。
4.简述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
答:杂交育种的步骤:1)确定育种目标和方案2)杂交创新阶段3)横交固定阶段4)扩群提高阶段。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影响近交系数增量(F答:影响世代近交增量的主要因素有群体规模、性别比例、留种方式、亲本的贡献、交配系统、在代间群体规模的波动以及世代间隔等。
6.影响选择反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可利用的遗传变异2)选择强度3)育种值估计或指数选择的准确度4)世代间隔。
7.简述引入杂交的方法。
答:引入杂交的方法:基本上符合要求但有某项缺点的品种(原来品种),可以选择一个与之相同但有针对其缺点的优良品种(引入品种),和它进行一次杂交,从所得杂种后代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再与原品种的公母畜交配,产生的后代进行培育,如果已符合要求,选择其中最好的公畜与符合要求的母畜横交,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则用回交后代再次与原来品种配种,符合要求后进行横交。
8.写出混合模型的表达式及其所包含的矩阵。
家畜育种学资料(完整版)家畜育种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
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2.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3.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4.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5.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
7.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8.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9.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0.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
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11.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12.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13.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14.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15.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16.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7.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
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18.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19.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20.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21.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22.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23.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家畜育种的理论知识家畜育种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家畜的选择、配对、生产和养护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达到优化农业生产的目的。
要想更好地开展家畜育种工作,必须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畜育种中常见的理论知识。
一、选择选择是家畜育种中最基本的环节,通过选择有优秀遗传基因的种畜,可以为后代提供更好的遗传素质。
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性状、遗传背景、生产能力、健康状况等。
不同家畜的适用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本地化饲养要求。
二、配对配对是通过优良基因的结合,促进后代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手段。
配对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亲缘关系、基因型、性状等。
一般来讲,亲缘关系太近的种畜配对会导致基因搭配的单一化和血缘效应的增大,影响后代品质。
配对方案应注重选材和谨慎考虑。
三、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在家畜育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全面科学的管理,只有管理好了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基因的效应。
具体措施包括:科学饲养、预防疾病、状况监控等。
四、养护养护是家畜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保证充分的饮食和良好的卫生环境,才能达到优秀的基因遗传。
养护措施包括:科学饲养、及时排泄、监测卫生、预防病害等。
五、动态管理家畜育种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对已经选择配对生育的家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特定的指标,调整育种方式和计划,保证家畜生产线不会偏离预期目标。
六、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遗传信息的随机发生性变化,是基因遗传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家畜育种中,通过遗传变异,可以产生更多新的遗传变异,提升基因遗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种畜基因的优化。
但遗传变异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太高的遗传变异可能会耗尽家畜的遗传资源,产生大量的随机性状,增加后代缺陷的可能。
因此,了解和管理好遗传变异,是家畜育种中重要的一环。
综合来讲,家畜育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理论知识是家畜育种工作的基础,注重育种方法、育种方式、结果预测等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育种能力。
《家畜育种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孟德尔群体:个体间有交配的可能性,在连续世代间有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群体估计原理:线性回归2.选择差:被选留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侯选群平均表型值之差。
3.育种值:基因的加性遗传效应,能稳定遗传,在育种过程中能被固定,故又称为育种值。
4.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最佳”指估计值的误差方差最小;“线性”指估计值是观察值的线性函数;“无偏”指估计值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量的真值;“预测”指对随机变量的估计。
5.杂种优势: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的现象。
6.家畜:在人类控制干预下,能够顺利的进行繁殖的,有相当大的群体规模,并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遗传下去的家养的脊椎动物。
7.培育品种:是指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领域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过程而育成的家畜品种。
经过人们有明确目标选择和培育出来的品种。
8.基因库:在一个有性繁殖群体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基因组合。
9.遗传漂变:小群体内,由于配子的随机抽样导致的基因频率在世代间的随机变化就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10.遗传力:广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狭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11.胴体重:屠宰后去内脏、头和蹄后的左半扇胴体重。
12.管围:在左前肢管部上1/3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13.动物模型:当一个模型中随机遗传效应为动物个体本身的加性遗传效应时,称此模型为动物模型。
14.选择反应: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改进的程度。
它是选择差稳定遗传给后代的部分。
15.留种率:被选留种用个体的数量占被测定个体数量的比值称为留种率。
16.相对育种值:个体育种值相对于所在群体均值的百分数。
17.品系:是指具有突出的优点,并能将这些优点稳定遗传下去的种畜群,是品种的基本单位。
18.级进杂交:级进杂交又称为改良杂交,指用优良的培育品种(称为改良品种),大幅度提高本地生产力低、生产力方向不理想、生长慢、成熟晚的品种(称为被改良品种)的一种方法。
物种指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互不相同的生物集团, 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物种与品种的区别: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有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①血统来源相同,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体型外貌、生理机能、经济性状、适应性相似③遗传性能稳定-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纯种与杂种的根本区别④具有一致的生产性能-一个品种内可分为若干个品系-每个品系(或类群)各具特点-自然隔离形成,或育种者有意识培育,构成品种内的遗传异质性⑤具有足够的数量⑥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审定和认定1、品种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原始品种被继续选育,形成特定生产方向的培育品种2、影响品种变化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ω形成不同用途培育品种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之前: 农业、军事→马业工业革命之后: 城市→乳肉蛋绒裘革等用途畜禽ω影响品种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条件ω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和食物结构等①专门化品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
②兼用品种:具有两个以上方面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
生长(growth):同类细胞数目增加或体积增大,使个体由小到大,体重逐渐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发育(development):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的过程。
家畜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1、选择反应与选择强度:选择反应是指选留种畜群所生后代某性状均值与同期畜群统一性状均值之差,公式为R=H2S;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也就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公式为i=S/δ。
2、个体育种值与估计育种值:个体育种值的简称育种值,指的是种用个体某一性状上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即EBV。
3、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近交系数是指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将基因的纯化程度用百分数来表示,即为近交系数。
亲缘系数: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即为亲缘系数。
4、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种群和其它各种群杂交能获得的平均效果,遗传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主要依靠纯繁选育提高。
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种群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其提高主要依靠杂交组合的选择。
5、异质选配与间接选择:两个个体品质不同或者不相似,其间的交配称为异质选配。
根据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一个性状的选择来达到改良另一个性状的目的选择方法,称为间接选择。
大题:1、后裔测定:根据后裔的遗传信息估测个体育种值,以评定其种用价值。
其缺点是延长了世代间隔,缩短了种畜使用期限,增加了费用。
适用于:①低遗传力性状的选择,如猪的产仔数和鸡的产蛋量等;②限性性状的选择,如根据奶牛和奶山羊种公畜的产奶性能对其女儿的性状表现作出估价。
用于种公畜的注意点:①消除与配母畜效应的影响;②控制后裔间的系统环境;③保证一定的测定数量。
2、标记辅助选择:为提高选择的效率,利用与影响目标性状的基因相连锁的遗传标记进行的辅助选择。
㈠原理:通过测定QTL或主效基因的基因型,选出具有理想基因型的个体。
㈡基本策略:①Marker-BULP;②两阶段选择;③早期选择。
㈢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相对效率的因素:①QTL效应的大小;②标记与QTL的连锁程度;③选择的世代数;④常规选择的效率。
第四章家畜育种学第一节品种的概述一、品种的概念(一)种、品种的概念1、种(s p e c i e s)⏹生物学上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经自然选择形成变种、种。
⏹种间差异:生物学特性(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发育特征):猪、马、牛、羊。
2、品种(b r e e d)⏹畜牧学上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家养动物经人工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
⏹品种间差异:经济特性(生产性能、繁殖力、适应性)。
(二)应具备的条件1、较高的经济价值2、较高的种用价值3、一定的整齐度(同质性)4、一定的种间结构5、足够的数量品种是具有共同的来源和相对同质性、有较高育种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有足够的数量和完整的结构。
二、品种的分类(一)按培育程度分类1、原始品种⏹形成条件:驯化以后,长期缺乏人工选择的品种。
⏹特点:体小晚熟;体质结实;生产力低但全面;种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低;遗传性相对保守;耐粗耐劳、适应性强、抗病力高。
2、培育品种⏹形成条件:长期有意识进行人工选择和培育。
⏹特点:体大早熟;生产力高,较专门化;种用价值及经济价值高;遗传性相对不保守;分布地区广;饲养管理要求高、适应性差。
3、过渡品种:⏹形成条件:介于1、2之间。
⏹特点:两重性和鲜明的中间性;遗传不稳定。
(二)按生产性能分类⏹1、专用品种(special-purpose breed)(专门分化品种)•2、兼用品种(Dual-purpose breed)(综合品种)三、引种与风土驯化(一)引种与风土驯化的意义1、引种:把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引入当地,直接推广,作为育种材料,称引种。
(1)活畜;(2)冷冻精液;(3)冷冻胚胎。
2、风土驯化:家畜对新的风土条件(温度、湿度、地势、光照、饲料、饲养管理等)的复杂适应过程。
(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选择引入品种❑2、慎选个体❑3、合理安排调运季节❑4、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5、加强饲养管理和适应性锻炼❑6、采取必要的育种措施(三)引种后的主要表现1、暂时性变化2、遗传性变化适应性变异退化第二节动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一、概念1、生长(growth)⏹以细胞直接产生与自己相似的现象,以分裂增殖为基础的量变过程。
家畜育种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
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2.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3.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4.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5.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
7.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8.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9.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0.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
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11.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12.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13.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14.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15.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16.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7.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
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18.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19.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20.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21.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22.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23.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抉择反应:通过人工抉择,在一定时刻内,使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改进的程度。
2、抉择强度:不同性状间由于度量单位和标准差不同,抉择差之间不能相互比较。
为统一标准,都除以各自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的抉择差称为抉择强度(i)。
3、系内抉择:在家系中选留表型值高的个体。
4、家系抉择:依照家系均值的高低选留选留名次在前的家系的全部个体。
5、育种值:指一个个体作为亲本(种畜)的价值。
6、遗传力:指某一性状受遗传操纵的强度。
等于性状的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值。
7、配合力:亲本性状相互配合的能力。
8、质量性状: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
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
有无角、花的颜色、血型9、数量性状: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无明显区别,不能直接加以描述,只能用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
10、顺序抉择法:指对育种目标中待抉择的几个性状逐一进行抉择。
11、独立淘汰法:指育种目标中包含的每个性状都有一个最低抉择标准,各性状全都满足相应标准的个体留种。
12、综合指数法:按育种目标中各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各性状制定加权系数,得到一个综合指数,依照指数的大小留种。
13、异质选配:选取表型不同的公母畜交配,也称选异交配。
14、同质选配:选用性状、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15、亲缘选配:依照个体间亲缘关系进行选配,分为近交和远交。
16、弥补选配:抉择具有相反缺点的公母畜交配,以获得中间类型。
(不可取)17、二元杂交:简单杂交,即用两个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所得一代杂种。
18、双杂交(四元杂交):是用四个种群分别两两杂交,接着再在两种二元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四元杂种商品畜。
19、引入杂交:在保留地点品种要紧优良特性的同时,针对其某种缺陷或待提高的生产性能,引入相应的外来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一次。
家畜育种学复习1、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P4)主要任务: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放和利用。
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主要内容:1.发现或者创造变异(测定体系记录体系)2.分析变异选定个体(选种方法与理论)3.优良基因的扩散(选配与繁育体系)2、家畜的起源(P6)3、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P7)4、品种、品系的区别(P12)⏹品种(breed)-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毛-举例:大白猪、荷斯坦奶牛、纯血马⏹⏹⏹品系(strain, line)-品种内的一种群体结构形式-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经过近交获得在某些性状上具有遗传性能比较一致的后代☞源于同一头系祖(通常为种公畜)的畜群ω具有与系祖类似的表型特征和生产特性ω符合品种标准5、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1.突变2.迁移3.选择4.遗传漂变6、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比较(P29)7、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基因座(QTL)(P30)8、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分类的、并且可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互换规律,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
(P30)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对数量性状产生影响的基因座或基因簇(染色体片段)9、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P31)10、基因的3种效应:1.基因的加性效应2.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3.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效应(P32)11、母体效应:母亲个体间差异等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表现比非同胞间的相似性增加,这一般称之为母体效应。